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师恩永真醇

2021-12-23叙事散文范廷伟
一九八五年秋开学时,一位清瘦而不乏儒雅的年轻人,迈进了邹平县魏桥中学的大门。他清秀中充满向往,温润中犹见聪颖,令人搭眼一瞧,就是一副稚气未脱的少年模样。若不是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介绍,都以为十八岁的他是刚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同学。从此呢,我的人生……
一九八五年秋开学时,一位清瘦而不乏儒雅的年轻人,迈进了邹平县魏桥中学的大门。他清秀中充满向往,温润中犹见聪颖,令人搭眼一瞧,就是一副稚气未脱的少年模样。若不是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介绍,都以为十八岁的他是刚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同学。从此呢,我的人生之路上,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二十六年里,我与张明武老师之间的友谊,就像醇厚馥郁的美酒佳酿,历经岁月的发酵,早已兼容并蓄,芳香四溢。我们一同在时光流逝的安静平和里,享受着春日里的温暖阳光,抑或在秋日的淡静与蔚蓝中,让那些染霜含露,清雅芬芳的美好文字,似悠长的茶香沁人心脾。时读高二年级的我,与担任高一年级班主任的他,仿佛前世有约,彼此心有灵犀,相互感知。他学生时代的作文本,经我传遍了全班所有同学,自然洒脱的楷体钢笔字,诗意盎然的乡村风情文,其才情学识,其言谈举止,均是同学们倾慕不已的饭后谈资。课堂上,他将枯燥乏味、令人听之昏昏欲睡的政治课,讲得实在妙趣横生却又文采斐然。记得晚自习时间,很多高年级的同学,还把在窗外偷听他的讲课,当作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呢! 他主办的魏桥中学第一份油印小报《田野》,创刊号就发表了我创作生涯中的诗歌处女作《寄给远方的朋友》。所以,我可以说我最初的文学种子,就是在张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先萌芽再生长,从开花到结果的。一九八六年末,我与魏桥镇政府的几个工作人员,提前一天来到邹平旅社准备参加县文学创作表彰会,次日早晨五点多钟,我冒着凛冽寒风,摸黑赶到其所任教的县实验一小宿舍探望刚起床的张老师。一九九四年七月,因为勤业、敬业,文笔好,他进入县委宣传部,参与创办《邹平报》,那时,因为我们魏桥纺织集团的张红霞总经理参选“邹平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我全程陪同张老师参与采访和整理资料,见证了他严谨、细致、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他撰写的《轻纺城里升彩霞》一经发表,即获好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读书、教学、记者、从政,无一不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从而造就了他的学识深湛、处世文雅。从地处偏远的魏桥镇到位于县城的集团总部工作以后,我与张老师的接触随之增多,友谊日渐弥厚。从他的新闻作品集《黄山听潮》中,我看到了他的勤奋敬业,读懂了他的学识渊博,学到了他的待人真诚,觅到了他的谦虚谨慎。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期间,他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原则,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在县委、县政府与人民群众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因为张老师的文字基础非常扎实,他的人物通讯和文学作品同样出彩,广受读者朋友的好评。在我的一生、或者说文学创作中,张老师应是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位老师之一。 新世纪之初,他当选为邹平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后,积极团结带领全县文学爱好者,并创办了文学期刊《醴泉》,成为邹平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我创作的《乡村人物》系列散文,就是在他的热情鼓励下,先发表于《醴泉》,又相继发表于《山东文学》、《威海文艺》、《农村大众》、《鲁中晨报》、《邹平日报》等报刊,两家报纸为我开辟了《乡村人物》散文专栏。对于一个无名之辈的文学爱好者,张老师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市作协的李登建主席、以及本县的知名作家和各级领导推介我。记得在码头镇广田小学揭牌仪式时,拍摄过电视专题片《百年李广田》的张老师,积极引荐我面见广田先生之女李岫教授。若说我在创作上有点成绩的话,这与张老师的热情鼓励与付出是分不开的。 曾被滨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记者”称号的张老师,现在县广电中心担任要职,应是“功成名就”了,但他恒久地孜孜以求,探赜索隐。每次晤面,他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说笑;风趣幽默、口璨莲花的谈吐;总是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二十六年了,张老师之所以令我敬佩,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当初那颗真诚的心,而这些正是他不衰魅力和持久热情的源泉!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2-7-19 21:3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