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与文字有关的闲言】:纯情或者遗忘(下)

2021-12-23抒情散文冷晰子

【壹】文字的高度,是人生的自我修为。来源于自身的心灵或者肉体的体验。不可复制,亦不能模仿。这是我认同的文字,而那些人人都可写,人人都会写的文字,是我所不屑的。
矫情与做作。这也是我在文字之初所犯的弊病。它们一如青涩岁月的印迹,只能绣在青春……
【壹】
文字的高度,是人生的自我修为。来源于自身的心灵或者肉体的体验。

不可复制,亦不能模仿。这是我认同的文字,而那些人人都可写,人人都会写的文字,是我所不屑的。
矫情与做作。这也是我在文字之初所犯的弊病。它们一如青涩岁月的印迹,只能绣在青春年少的丝滑的绢帛上。深沉的文字,需要淳朴的木质底板,布满沧桑痕迹,适合雕刻木版画。一刀一刀,每一刀,都深沉蕴藉。

蕴藉,是的。这也是优秀文章的要素之一。有的人写字,没有任何悬念,像一条直线,可以从头看到尾。坦白得一如农家院坝里晾晒的稻谷,平平的一层。这样的文字,让人觉得寡味。没有看头。

一副逸品的画,人人都觉得好,而到底好在哪里,各有其理解。一篇极品的好文章也是,人人都觉得好,而每一个人,对于文章深意的理解,各有知音。

在文字的进行过程当中,需不需要一些比喻呢?我以为的是,平铺直叙,也未必不可,但,平铺直叙,更需要语言功底,你要叙述得简洁、精炼。不是口水话,却要人人明白。而一个小小的比喻,就能四两拨千斤。比喻,不能陷入老套,要新鲜得让人眼前一亮。当然,也不能隐晦,谁也看不懂,那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

语言的精准度、新鲜度,是我评判一篇文章的重点,对那些“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之类的语言,厌倦得想瞌睡。

读一篇好的文章,亦如食一餐美食。菜肴的新鲜、以及鲜亮的色泽能勾起你的食欲,而味道的独特,能让你一品之后,余香萦齿 ,经久回味。其中那些鲜亮的比喻,就是菜肴里的调味品,没有那些调味品,一篇文章,兴许会寡淡无味。

读字,亦不能只读表面。而在这个什么都匆忙的年代,极少有人,走进文字的深处,因而,文字,在这样的年代,会寂寞与孤独。写字,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孤独,要让文字,在寂寞与孤独里,开出天山雪莲的白,深谷幽兰的香,三泡碧螺春的醇。

【贰】

有人说:我帮你把文字投出去吧。
“不”。一口否决。
我不希望自己,在投稿中,不断膨胀自己的贪欲。将文字,变成为钱而劳作的工具。

“我一直在用教书来养活艺术。”这是一代大师吴冠中的话。我深信而深喜。我宁愿用其他方式的辛苦来养活文字,养活文字的自由与美好。

“闲来写幅青山卖”,这是很多艺术家追求的境界。而实际上,很多艺术,都会成为沧海尘埃。

文字,更不是饭票。

写作是高贵的,而文字,更是高贵的。如果文字沦为到处乞怜的乞儿,那么,整个写作的意义就荡然无存。

文字的出路,是极少的。能够在文字中突围出来的人,太少太少。大多,成了牺牲品,湮没于滚滚尘烟。

文字,是需要有根的。没有根的文字,容易漂浮,进而飘渺。也许,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让人沉迷,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它们,只是匆匆时光中的花,短暂芬芳,刹那箐华。有根的文字,历经世事风云之后,反如大树的生长,渐成苍天。文字,更需要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带着时代的气息。即便在时光的隧道穿行,亦是有着时光隧道某个停留点的特殊味道。而漂浮的文字,只是烟花的纸屑,绚烂之后,归于沉寂。或者,一如花朵的失色,盛放过后,埋入尘泥。

我得承认,在我的文字中,缺乏一种大气,以及,更为丰厚宽广的知识量。

小情小意,只是文章很窄的一个面。要让这个面拓宽,拓厚,必须从私人的一些情绪面走出来,走向更为宽广的层面。

我希望,我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叁】

我是个很没资格讨论文学的人,因为于文学,我是一个伪爱好者。缺乏为文学牺牲的精神,缺乏文学该有的激情,缺乏文学抒写该有的理论,我也缺少对文字的敬畏,不敢当着文字的面,如董桥所言:“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还好,我有自知之明,从来不以文学爱好者自居。如果一篇词句优美的散文和一章史料摆在我面前,我宁愿去认认真真地读史料,把史料所涉及的人物、年份、事件弄得清楚明白,也不愿意去读那篇能陶冶情操让人升华的散文。

或许,我轻看的,只是某些散文,不是文字。对文字,虽少敬畏,也没计计较较衡量每一个字,却也恭敬。不敢怠慢。

散文,是人写的。也许这个人,是真真的文学爱好者,也许,这个人,和我一样,戴着一个面具。说到底,我看不起以文学家作家自居的很多人。如果,所有的伪爱好者都褪下面具,而捧出真实的心,文学的境地,不会如此艰难。很多貌似热爱文学的人,都只想赚文学的钱,而不想为文学付出。

当然,我也没有路遥以生命相搏的勇气。在这里胡言乱语,纯属于自讨苦吃,无非招来一些口水。

做文字和写文字,是有区别的。而在做与写之间,到底哪一个更适合文学,根本无从定论。因为,从小学开始,从我们认字识词断章开始,老师就教给了许多为文的技巧。这些技巧,被我们用得得心应手,理所当然,甚至,以失去真实的内心为代价。

某日,友说:我真想为文学做点什么。我只是笑了笑,没做任何回答。在众多的伪文学爱好者面前,这种力量太过卑微渺小。我怕他成为牺牲品。我更希望他对文学只是玩票,文学之外,有更幸福的烟火生活。从我的自私里,让我看到了大多数如我般伪爱好者的骨子里。

天涯,有很多爱文学的人。我没有辨别的能力和眼光,来判明真实和虚伪。我只是喜欢着一些简单的文字。比如,依小莫,在天涯是无名小辈,我却喜欢她的小字:用一支柔软的笔倾诉着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俗世的幸福,缺乏为文的技巧,却真实而动人。

文学,是否需要引领,如何引领,我也不知道。但我肯定不会入流,任何的流。

“真正爱的人,其实不多。”
“嗯,爱文学呀,文学也不是那么好爱的。”
“如果很多人爱,那文学杂志,也不愁销不出去。”

我明白,纯文学杂志,为了生存,势必倾向某一个角度的讨好,尤其,一些用作者自掏腰包包装起来的,尤让人感觉到文学的悲哀。

“本来吧,文学就是寂寞的事情,在生活之外,灵魂之里,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就不必想什么。”
我认同他的话,在伪文学爱好者面前,我知道他是真的爱,只是,生活永远至高无上。

我说:“首先我也并不爱。”

他答:“知道你不爱,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种虚荣,包括我,你还好,能远远的看。”

是的,我一直在远远的看,既不深入,也不逃离。我只是喜欢,仅仅是喜欢,且只是我自己,真实的叙述,真情的表达。而让内心对文字的爱,纯情自然的流动。

不能舍弃,无法遗忘,那么,就让那些字,静静的,开一朵清白的小花,低眉在路上。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1-7-7 17:4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