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摇曳的芦花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山海关城关,有一条河,叫石河。入秋,河道上裸露出一条狭长的沙洲,坡上坡下开满了白色的芦花,一大片,一大片,簌簌作响。

       每年国庆节开车到山海关,媳妇是主驾,我打下手,中途俩人换着开。媳妇比我生猛,得拴“缰套”,一道上“吁……吁”帮她喊着点;等我上手时,她也不消停,在一旁催我,跟握了根鞭子似地,甩在空中,“叭……叭”乱响。

       车进小区大门,离老远,就看见岳母眼巴巴地往大道上瞅。秋风中,岳母的头发飘起来,像是一尾尾芦花。

       我们这次来,岳母事先没敢跟岳父说,怕他担心。一千公里,十二三个小时,人不进屋,岳父的心落不下地。岳父赶不上老太太,针鼻大儿的事,岳父嘴上都会起大泡。

       岳父去年腊八过的八十大寿。进门时,岳父愣了会神儿,比起头两年,老头又苍老了许多。

       头二三十年,岳父可不这样。我见过岳父年轻时的照片,浓眉大眼,宽额头,比我十七八的时候要英俊得多。岳父在家排行老四,上头有三个哥,下面一个妹妹。听岳父说,小时候,一家人穷得只有一条裤子穿。岳父念完初中,留校任教。岳母读的师范,毕业后,也分配到四方台中学教书,岳母跟岳父是同事。

      岳父当乡长那几年,下乡是常事,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睡土炕,吃“派饭”,从村西头吃到村东头,白菜、粉条,玉米窝窝,不搞特殊化,吃完饭还得给粮票和饭费。岳父说,那个时候共产党干部思想单纯,黑天白夜地干,能吃苦。

      1985年,岳母工作调动到大庆。转年,岳父也跟着过来,在单位做基层党支部书记。岳父什么时候都感谢共产党。

      我上班头几年,一直跟岳父住在一起。单位搞生活,分活鸡,交给岳父拾掇,我干些烧水、拔鸡毛的零活。到了冬天,东北家家储存六七百斤大白菜,我和岳父撅搭、撅搭屁股扛上楼。岳父腌的酸菜,每年要吃到开春四五月份(好些年,没吃到岳父做的酸菜炖粉条了)。

      孩子出生那年,是一个冬天,一大早,外面飘着雪花。进屋时,岳父从棉大襟里取出保温桶,新熬好的小米粥倒在媳妇的饭盔里,黏黏的,冒着热气。岳父说身上凉,靠在有暖气的窗台上,十多分钟后,才往孩子这边挪,在孩子的小被里窸窸窣窣摸了好一会,点点头,“对数、对数”。我问岳父对什么数?岳父说:手指、脚趾,板板正正,一样五个,正对数——岳父是一个细心的人。

      岳父有两个外孙,一个孙女,两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厦门,每天天气预报,岳父就关心这两个地方。禽流感、猪瘟、台风,有了风吹草动,岳父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孩子,并明确指示我,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走过场。

      岳父平时看电视,相声、小品看得多,每次看得都“嘎嘎”乐。要不从早到晚守着中央四台看,“海峡两岸”节目组的那几个资深观察员,岳父都能一一叫上名来。从以前的民进党陈水扁、国民党马英九,到现在的蔡英文,“人脑袋打出狗脑袋”,岳父照看不误。这也就是和平年代,历史如果再往前推三四十年,岳父非得抱了爆破筒去,把祖国的宝岛——台湾解放了不可。

      岳父持家。家里的钱岳父把着。尽管岳母挣的工资是岳父的两倍,岳母经管钱,岳父不放心。岳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年,岳母花在寺庙的钱,不是小数。佛法无边,谁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岳父也稍稍信一点,不完全反对。但岳父说凡事要有度。

      岳父、岳母的钱,基本上都送给药店了。人上了年纪,这病那病,找上了门。岳父肝、心脏都不好,是小姨子托京城的关系,开的中药方,抓一副药,一次少说也要好几千。

      “久病成医”,岳父快成了半个养生专家。岳父厨房的货架上,堆满了枸杞、百合、当归、薏米、大枣、红豆、黑豆,小米、还有苞米馇子,比粮店里还全。岳父每天早上胡萝卜、大头菜切丝拌芝麻酱,一个鸡蛋,四五片干粮。“好汉不提当年勇”,岳父忆起他年轻时,牙口好,看新闻联播,能吃进去四五个苹果。岳父沉浸在过去的光荣历史中。

      俩老口退休后,岳父因为心脏不好,不适宜在寒冷的地方居住,选择来山海关定居。当初,我持不同意见,四个孩子都不在跟前,头疼脑热,连个端茶递水的都没有。岳父、岳母执拗。“少数服从多数”是我党的基本原则,我再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世上没有后悔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岳父、岳母的事,四个孩子不能不管,不仅要管,而且还要管好,管彻底。

       这些年,四个孩子换着班跑山海关。大姐、大姐夫是人民教师,到了寒暑假,陪爸妈住上个把月,帮老人拆被子、洗窗帘;大舅哥单位改制,三天两头,往山海关跑,米面粮油,每次不少买;小姨子两口子在北京,离得还算近,一年有两三个月在岳父这安营扎寨。

      我是二姑爷,物质贡献少,精神层面多,没少“遭”老头、老太太表扬。逢年过节,周六、周天,我跟岳父、岳母视频,通电话,再忙也得聊十块钱儿的。少喝顿酒的时间,陪陪老人说说话,解解闷,汇报思想、工作,扯会单位上的事,老头都喜欢。

      大庆一有了涨工资的消息,我恨不得拍三封加急电报,告诉山海关人民,比政府发文还要快上半天,搞得跟我往岳父、岳母的口袋里塞钱似地。为这事,大舅哥没少说我,说我尽拿嘴甜乎人。

      每天晚上九点不到,岳父就赖床上去了,早睡早起,岳父不让熬夜。赶上世界杯转播,怕影响岳父休息,把声音调到静音,看球就是看球,用不着放声音,我不喜欢听解说员哇里哇啦讲。

      人老觉少。岳父四点就醒,岳母不让他下地,多捱会,五点钟起床。收拾这收拾那,岳父闲不住。岳父起来,我哪好意思睡懒觉,揉了眼,跟着老爷子屁股后面起来,“丁丁当当”,烧水、馇粥、切萝卜丝。

      岳父吃饭,不上桌,饭碗端到电视跟前。岳父有两只碗,白碗盛饭,不上尖,花碗盛菜,豆角、茄子、土豆,一样来两筷头儿。岳父上下只剩一颗牙,其他的早都“挂了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岳父说:这颗牙跟着他八十年,吃香的喝辣的,享了一辈子清福。我说哪有的事,吃糠咽菜的时候,怕是忘了。

      三楼的张大爷到点,在楼下摁门铃,招呼岳父去石河大桥遛弯。河水退了,露出河床,光秃秃的石头和枯了的芦苇,苍鹭、鹬鸟从头顶“呀呀”飞过,每次吓岳父一跳。岳父觉得那鸟像是吃多了咸盐,齁齁儿的,叫得难听。

      岳父喜欢花花草草,家里摆满了富贵竹、吊兰、白鹤芋、绿萝和芦荟,开花的少,但满室翠绿。我家有一盆蟹爪兰,是岳父八六年养的,三十多年了,我搬了四次家,一直没舍得扔,连花盆都没换过。每年冬天,嘟嘟地开紫色花,一长串、一长串。过完年两三个月,还光彩照人。

      岳父养过一阵子鱼,都是老姑娘帮他买的。大的锦鲤,小的凤尾、红箭、黑玛丽,好养的不好养的,贱的贵的,都试过。岳父养过一对五花狮,大脑袋瓜,招人喜欢,但也没超过半年。倒是岳父的书法坚持了下来,每天一小时。岳父的字颜体、柳体都说不上,自成一格。

      岳母大多只在小区走走,有时也上院外,不走多远,三四里地。七十七、八的人,远了,走不动。我跟岳母说,出门一定带手机,佩胸牌,注上姓名、电话、住址,走不丢。

      岳母还真不可能走丢。岳母的记忆力比我们好得不是丁点半点。《长恨歌》《琵琶行》《岳阳楼记》,岳母背诵起来,朗朗上口,我没文化,“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让我背成了“浔阳码头”,岳母笑话我,我也看着岳母,觉得自己好笑。

      岳母喜欢看董卿主持的诗词大赛,有的诗词,岳母回答得比电视里的选手还快。岳母平时写日记,十六开的本子,记了二十余本。岳母不愧是语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字,不像我写出来的字像是鸡爪在地上爬。

      岳母与时俱进,头些年玩QQ,现在玩微信,抢红包,岳母抢红包,抢不过年轻人,年轻人手脚快。三个姑爷,几个小辈过生日,岳母带头在群里发红包,岳母说:小小红包,也能体现大爱,体现亲情。

      岳父古板些,用了七八年的老年手机,铃声“哇哇”地设老大动静,楼下一楼都能听得见。岳父的手机,只存了家里几个人的电话号,岳父说:座机电话越来越少,以前他的那帮老哥们,走的走,搬的搬,加一起,也联系不上几个了。岳父说这话时,眼泪窝里闪着泪花。

      山海关的四五天,陪岳父、岳母打牌,玩的是大庆的打法。岳父和媳妇一伙,“强强联合”,我和岳母搭对,属于“弱势群体”。岳父思维敏捷,“七八九十勾”,少张“九”,缺个“八”,都往牌里扔。岳父说:抓住了算。剩单张,岳父把牌举过头顶,生怕对家不理会。2:0,岳父玩牌,玩的是心情。

      时间过得好快。

      我们走的那天,是6号的早上。四点多起来,岳父把冰箱头天包的饺子,挑不破皮的捡,媳妇10个,我15,岳母又给加塞一个,说16,顺当,路上不堵车。

      临走,岳父要穿衣下楼,我们担心外面凉,还是不要感冒的好,岳父“听人劝,吃饱饭”,不再坚持。岳母加了厚衣,随我们一起下楼。上车前,我跟岳母拥抱,嘱咐老太太保重好身体,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岳母的肩膀好小,好小。我不知道,“八十杖於朝”,瘦弱的肩膀能承受得起多少分量?

      车子拐过楼头时,我从倒车镜里看见岳母一个人,在单元门口,久久不愿离开。“多情自古伤离别”,我知道,此时老爸一定在楼上的窗户后面,直愣愣地正往楼下看。

      我把车子开得很慢、很慢,媳妇在后座上直抹眼泪。我当时在想:岳母如果真的追过楼头,我肯定会把车倒回去,不走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