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 凉
2021-12-23叙事散文季大相
乘 凉
季大相气温越来越热,逐日攀升,炎夏如期而至。温度一过30℃红线,家家户户开启电风扇、空调降温,除造成电力供应趋紧外,还有人患上了空调病之类的“富贵病”,农村俗语:花钱买罪受。关于防暑降温,我倒怀念儿时乘凉的岁月,那天然环保的方式,……
乘 凉
季大相
气温越来越热,逐日攀升,炎夏如期而至。温度一过30℃红线,家家户户开启电风扇、空调降温,除造成电力供应趋紧外,还有人患上了空调病之类的“富贵病”,农村俗语:花钱买罪受。关于防暑降温,我倒怀念儿时乘凉的岁月,那天然环保的方式,既纳凉,又能增进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
1980年以前,家乡的农村没有一台电风扇。盛夏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乘凉。大人们手摇芭蕉扇,三五成群地聚拢在大路边的树荫下,侃大山、说笑话;还有的人家,将一筐棒槌(玉米)搬到树荫下,筐沿四周立马围满帮忙的人;有人打扑克、有人下象棋,不时传出争执声,看闲的,也会忍不住指点江山……一群小孩子,则赤条条地跃入水中,不知疲惫地嬉戏,在水中闹腾消暑,直泡得双唇发紫才爬上岸,站到太阳底下暴晒一会儿,又浪里白条地翻入水波,如此循环往复,一个夏季过去,除了皮肤黑黝黝的外,最受委屈的便是头发,经过若干次冷水浸泡和阳光暴晒地摧残,它失去了原本乌黑的色泽,焦黄焦黄的,甚至分叉,耷拉在脑瓜顶部,显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滑稽模样。
乘凉,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美美地睡上一觉,实现这个愿望很简单,只要拖一张芦苇席,往一块平整且在树荫下的地面一扔,人往上面一躺,很快便进入梦乡。偶尔有人睡过了头,太阳移动使树荫转换了方位,席子没有及时得到腾挪,依旧自顾自地打着响亮的呼噜。待一觉醒来,或因热得受不了而睁开眼,才发觉自己早已睡在灸热的太阳底下,浑身湿漉漉,皮肤潮红,严重地会冒起点点水泡,麻麻地痒,隐隐地痛,特别的不爽。但是,根本没有人接受这个教训,依旧是随处可在树荫下见到卧地而睡的人,甚至有的人身下铺的是一块布,稍讲究的人,会摘枝荷叶或鸡头叶遮掩在面部,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阳光照射地折磨,大多数人则是顺其自然,戏称烈日的灸烤为享受“日光浴”,只图一觉醒来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夏日的满足感,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顽皮的孩子,总会做出一些另类举动,调和盛夏的节奏。我们一帮小伙伴中,阿华是恶作剧“高手”,他常常会掐几只蚂蚁或一条毛虫子,轻轻地摆放在熟睡人的身上,望着他人被蚂蚁噬咬得鼓起的一个个红肿的小疙瘩,或遭毛虫刺激骚痒而挠出血丝的皮肤,开心地大笑起来。最经典的一次是“借刀杀人”,结果致使他父母不但向人家赔礼道歉,而且还负担了100多元医药费。那是夏日的一天午后,庄上宝二叔拖张芦苇席子,往自家门前的一棵“壳浆”树底下一扔,人朝席子上面一倒很快便进入梦乡。宝二叔一家吃饭的桌子就摆放在树底下,碗筷还没有收拾,几只散放的鸡子窜上跳下地觅啄食物。
这一幕恰巧被阿华碰撞上,他脑袋晃几晃,一个歪主意随之出炉了。阿华将碗内、桌面残存的一些饭粒收拢起来,轻轻地撒到宝二叔的面部,然后人迅速地溜到一旁瞧热闹。鸡子是动物,见到食物,哪里管得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宝二叔面部的饭粒,几只鸡兴奋得“咕噜咕噜”地奔涌过去,不分青红皂白,争抢着张嘴啄食。“哎哟……”鸡啄到了食,同时也啄在了宝二叔面部的肌肤上,他痛得直叫唤,一个翻滚站起身来,弓着腰,双手捂住面颊,殷红的血顺着指缝间流淌,很快就成了个血人。阿华吓坏了,起身要溜,被闻声出门的宝二婶撞个正着,估摸是他捣的鬼,喝问道:“又是你干的好事?”阿华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索性“哇”地一声瘫坐在地。毕竟是孩子,宝二婶没有深究,而是火速将宝二叔送到公社医院治疗。当晚,阿华被父母带到宝二叔的病床前,责罚他下跪陪礼,被宝二叔伸手拦住,一旁的宝二婶刚说了句带刺的话,就遭到宝二叔呵斥:“他一个孩子犯错,你就这点肚量?”
宝二叔住院治疗了20多天才回家休养,医生说,算是幸运,眼皮啄破了,如果力气再大点,就可能伤及眼珠,哪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结果,阿华家主动承担了100多元住院治疗费,至于营养费、误工费等费用,宝二叔分文未收,两家和和气气地解决了问题。
在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华家一年的经济收入也就是100多元。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此后,阿华收敛了许多,没再发生“恶作剧”闯出祸端的事件来。
乡村的夜晚,异常热闹,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倾巢而出到庄头的路边乘凉。有人讲《杨家将》、《岳飞传》等经典故事,四周围满了人,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充满期待,每晚都准时如约而至。如果讲书人因故未来,还会有人主动上门去请,甚至有书迷白天登门帮忙干活,以让他养精蓄锐,晚上把故事讲得长一点。还有人唱《秦香莲》、《河塘搬兵》等“淮剧”,也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戏迷。总之,有文艺特长的人,在夏日里,是受人追捧的“星爷”,很有自豪感。
那时,防暑降温完全靠手摇蒲扇、下河游泳和乘凉来解决。人们一般要乘凉至深夜11点钟以后,等起风稍凉快了,才会陆续回家睡觉。几乎每户门前都放有1—2张床,在室外就寝,有自然风吹拂,自然凉快多了。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拖张芦苇席子或一张大柳匾往中心路边一扔,屁股一挨来个仰面朝天,四周无遮无挡,凉爽宜人,绝对是最佳选择。那年月,在路边睡觉是不用担心发生交通事故的,因为,不要说机动车辆了,一年里就连自行车也难得能见到一辆。受经济拮据影响,大多数人家连一顶蚊帐都没有,可那蚊子却无时不在,一叮咬就是一个小红疙瘩,又麻又痒,扰得人难以安身。为此,人们皆以“土”办法应对,在床铺的附近用麦穰子或杂草慢燃,燃出浓烟熏蚊子。同时,用单被从头至脚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以抵御蚊子地侵袭,效果不错。当然,大多数人第二天早晨醒来,身上免不了会有几个小红疙瘩,那是熟睡后于不知不觉中被蚊子钻入单被缝隙叮咬的,好在一夜睡得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爽。
一个夏天连接一个夏天,周而复始。乡野的风轻轻地吹,乡村的人们用千百年来走出家门的传统乘凉方式,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酷暑盛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缕缕清风,吹开一池水,激起一波一波涟漪,农村大地的变化,也仿佛圈圈波纹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浪盖一浪,日新月异。大概从1984年起,家乡人开始购买电风扇,那“蝙蝠”、“骆驼”等品牌的落地扇,一台价格均在200元以上,当时一个强劳力务工一天的收入,也就1元钱左右,一台电风扇无疑就是农家的一件贵重物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风扇在农村普及使用,有了电风扇,很少再有人走出家门乘凉了,电风扇鼓出的劲风,刺激的是肌肤表层的凉意,难捺内心的焦躁,人在昏昏沉沉中入睡。自2006年起,空调又陆续进入农家,不出家门,享受清凉,即使空调病流行,人们也甘愿承受这幸福地折磨。
乘凉,恬静、淡泊,乡村夏日风景原生态的本真状态,只要走出家门,带条凳子,或者鞋子一脱,人往上面一坐,三五成群地围成一团,暑热在拉家常的说说笑笑中流逝。如今,就这么简单而惬意生活,却沦落为一种奢望,乡村夏日夜晚,人们基本上足不出户,大多数是偎依在电视机、电脑前打发寂寥的时光。空调、电风扇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让夏日盖棉被睡觉不再成为时髦的风景。即使年轻人钟情于“KTV”、迪吧、广场舞,那风光的颜色也是苍白的,只是尽情释放着空虚的情绪。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8-15 16:17 编辑 ]
季大相
气温越来越热,逐日攀升,炎夏如期而至。温度一过30℃红线,家家户户开启电风扇、空调降温,除造成电力供应趋紧外,还有人患上了空调病之类的“富贵病”,农村俗语:花钱买罪受。关于防暑降温,我倒怀念儿时乘凉的岁月,那天然环保的方式,既纳凉,又能增进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
1980年以前,家乡的农村没有一台电风扇。盛夏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乘凉。大人们手摇芭蕉扇,三五成群地聚拢在大路边的树荫下,侃大山、说笑话;还有的人家,将一筐棒槌(玉米)搬到树荫下,筐沿四周立马围满帮忙的人;有人打扑克、有人下象棋,不时传出争执声,看闲的,也会忍不住指点江山……一群小孩子,则赤条条地跃入水中,不知疲惫地嬉戏,在水中闹腾消暑,直泡得双唇发紫才爬上岸,站到太阳底下暴晒一会儿,又浪里白条地翻入水波,如此循环往复,一个夏季过去,除了皮肤黑黝黝的外,最受委屈的便是头发,经过若干次冷水浸泡和阳光暴晒地摧残,它失去了原本乌黑的色泽,焦黄焦黄的,甚至分叉,耷拉在脑瓜顶部,显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滑稽模样。
乘凉,最惬意的莫过于在凉风习习的树荫下美美地睡上一觉,实现这个愿望很简单,只要拖一张芦苇席,往一块平整且在树荫下的地面一扔,人往上面一躺,很快便进入梦乡。偶尔有人睡过了头,太阳移动使树荫转换了方位,席子没有及时得到腾挪,依旧自顾自地打着响亮的呼噜。待一觉醒来,或因热得受不了而睁开眼,才发觉自己早已睡在灸热的太阳底下,浑身湿漉漉,皮肤潮红,严重地会冒起点点水泡,麻麻地痒,隐隐地痛,特别的不爽。但是,根本没有人接受这个教训,依旧是随处可在树荫下见到卧地而睡的人,甚至有的人身下铺的是一块布,稍讲究的人,会摘枝荷叶或鸡头叶遮掩在面部,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阳光照射地折磨,大多数人则是顺其自然,戏称烈日的灸烤为享受“日光浴”,只图一觉醒来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夏日的满足感,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顽皮的孩子,总会做出一些另类举动,调和盛夏的节奏。我们一帮小伙伴中,阿华是恶作剧“高手”,他常常会掐几只蚂蚁或一条毛虫子,轻轻地摆放在熟睡人的身上,望着他人被蚂蚁噬咬得鼓起的一个个红肿的小疙瘩,或遭毛虫刺激骚痒而挠出血丝的皮肤,开心地大笑起来。最经典的一次是“借刀杀人”,结果致使他父母不但向人家赔礼道歉,而且还负担了100多元医药费。那是夏日的一天午后,庄上宝二叔拖张芦苇席子,往自家门前的一棵“壳浆”树底下一扔,人朝席子上面一倒很快便进入梦乡。宝二叔一家吃饭的桌子就摆放在树底下,碗筷还没有收拾,几只散放的鸡子窜上跳下地觅啄食物。
这一幕恰巧被阿华碰撞上,他脑袋晃几晃,一个歪主意随之出炉了。阿华将碗内、桌面残存的一些饭粒收拢起来,轻轻地撒到宝二叔的面部,然后人迅速地溜到一旁瞧热闹。鸡子是动物,见到食物,哪里管得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宝二叔面部的饭粒,几只鸡兴奋得“咕噜咕噜”地奔涌过去,不分青红皂白,争抢着张嘴啄食。“哎哟……”鸡啄到了食,同时也啄在了宝二叔面部的肌肤上,他痛得直叫唤,一个翻滚站起身来,弓着腰,双手捂住面颊,殷红的血顺着指缝间流淌,很快就成了个血人。阿华吓坏了,起身要溜,被闻声出门的宝二婶撞个正着,估摸是他捣的鬼,喝问道:“又是你干的好事?”阿华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索性“哇”地一声瘫坐在地。毕竟是孩子,宝二婶没有深究,而是火速将宝二叔送到公社医院治疗。当晚,阿华被父母带到宝二叔的病床前,责罚他下跪陪礼,被宝二叔伸手拦住,一旁的宝二婶刚说了句带刺的话,就遭到宝二叔呵斥:“他一个孩子犯错,你就这点肚量?”
宝二叔住院治疗了20多天才回家休养,医生说,算是幸运,眼皮啄破了,如果力气再大点,就可能伤及眼珠,哪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结果,阿华家主动承担了100多元住院治疗费,至于营养费、误工费等费用,宝二叔分文未收,两家和和气气地解决了问题。
在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华家一年的经济收入也就是100多元。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此后,阿华收敛了许多,没再发生“恶作剧”闯出祸端的事件来。
乡村的夜晚,异常热闹,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倾巢而出到庄头的路边乘凉。有人讲《杨家将》、《岳飞传》等经典故事,四周围满了人,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让人充满期待,每晚都准时如约而至。如果讲书人因故未来,还会有人主动上门去请,甚至有书迷白天登门帮忙干活,以让他养精蓄锐,晚上把故事讲得长一点。还有人唱《秦香莲》、《河塘搬兵》等“淮剧”,也吸引着为数众多的戏迷。总之,有文艺特长的人,在夏日里,是受人追捧的“星爷”,很有自豪感。
那时,防暑降温完全靠手摇蒲扇、下河游泳和乘凉来解决。人们一般要乘凉至深夜11点钟以后,等起风稍凉快了,才会陆续回家睡觉。几乎每户门前都放有1—2张床,在室外就寝,有自然风吹拂,自然凉快多了。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拖张芦苇席子或一张大柳匾往中心路边一扔,屁股一挨来个仰面朝天,四周无遮无挡,凉爽宜人,绝对是最佳选择。那年月,在路边睡觉是不用担心发生交通事故的,因为,不要说机动车辆了,一年里就连自行车也难得能见到一辆。受经济拮据影响,大多数人家连一顶蚊帐都没有,可那蚊子却无时不在,一叮咬就是一个小红疙瘩,又麻又痒,扰得人难以安身。为此,人们皆以“土”办法应对,在床铺的附近用麦穰子或杂草慢燃,燃出浓烟熏蚊子。同时,用单被从头至脚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以抵御蚊子地侵袭,效果不错。当然,大多数人第二天早晨醒来,身上免不了会有几个小红疙瘩,那是熟睡后于不知不觉中被蚊子钻入单被缝隙叮咬的,好在一夜睡得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爽。
一个夏天连接一个夏天,周而复始。乡野的风轻轻地吹,乡村的人们用千百年来走出家门的传统乘凉方式,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酷暑盛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缕缕清风,吹开一池水,激起一波一波涟漪,农村大地的变化,也仿佛圈圈波纹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浪盖一浪,日新月异。大概从1984年起,家乡人开始购买电风扇,那“蝙蝠”、“骆驼”等品牌的落地扇,一台价格均在200元以上,当时一个强劳力务工一天的收入,也就1元钱左右,一台电风扇无疑就是农家的一件贵重物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风扇在农村普及使用,有了电风扇,很少再有人走出家门乘凉了,电风扇鼓出的劲风,刺激的是肌肤表层的凉意,难捺内心的焦躁,人在昏昏沉沉中入睡。自2006年起,空调又陆续进入农家,不出家门,享受清凉,即使空调病流行,人们也甘愿承受这幸福地折磨。
乘凉,恬静、淡泊,乡村夏日风景原生态的本真状态,只要走出家门,带条凳子,或者鞋子一脱,人往上面一坐,三五成群地围成一团,暑热在拉家常的说说笑笑中流逝。如今,就这么简单而惬意生活,却沦落为一种奢望,乡村夏日夜晚,人们基本上足不出户,大多数是偎依在电视机、电脑前打发寂寥的时光。空调、电风扇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让夏日盖棉被睡觉不再成为时髦的风景。即使年轻人钟情于“KTV”、迪吧、广场舞,那风光的颜色也是苍白的,只是尽情释放着空虚的情绪。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1-8-15 16:1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