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门左道 外师造化
2021-12-23叙事散文李星涛
旁门左道 外师造化——青年竹笔书法家 刘伶明书家创作以竹为笔,这便稀奇,以竹为笔不仅善写楷书隶书,而且还可笔走龙蛇,行草自如,便又稀奇,以竹为笔者,不在名山大邑,而是身处江淮平原,蜗居偏远小城,这就更是稀奇。正因为他不去繁华之地哗众取宠,沽……
旁门左道 外师造化——青年竹笔书法家 刘伶明
书家创作以竹为笔,这便稀奇,以竹为笔不仅善写楷书隶书,而且还可笔走龙蛇,行草自如,便又稀奇,以竹为笔者,不在名山大邑,而是身处江淮平原,蜗居偏远小城,这就更是稀奇。正因为他不去繁华之地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所以其笔其书便少了尘世的俗气,多了天地的元气,有清水芙蓉的自然之态。有人不无讥讽地说他走得是旁门左道,而我却说他是外师造化。
他叫刘伶明,家住安徽五河,长得清癯,清朗,俊逸。伶明之所以以竹为笔,并非是为了出名而故做惊人之举。因为在他用竹为笔之前,早已闻名遐迩,并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学会。他用竹创作书法,纯粹是他敢于大胆创新,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在他创作理念中的具体体现。行内的人虽知道伶明最初的竹笔乃是一支掉了笔头的毛笔,但并不知是哪一种创作方法让伶明产生用竹为笔的。日常生活中,伶明常挂在嘴头的书法故事都是关于“挥毫落纸如云烟”草书大师张旭的。每次笔者让他说说竹笔书法之前,他总要给我讲这段故事。他说,张旭曾在一条小路上偶遇两挑担壮汉争道,你推我档,他竟看呆,从中悟出了草书往返曲折的笔势。又一次,张旭偶听乐队吹奏乐章,不禁沉醉于乐章的抑扬顿挫,进而从中联想到草书轻重缓急的笔意。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他从公孙大娘那变幻多端、刚柔一体的形体动作中,悟出了草书之形;从公孙大娘那势如雷霆、气贯长虹的舞蹈气势中,悟出了草书之势;从公孙大娘那潇洒利索,出神入化的舞蹈技艺中,悟出了草书之意;从公孙大娘那随心所欲,心剑一体的舞蹈意境中,悟出了草书之神……每每谈到此处,伶明总是眉飞色舞,仿佛早已身处其境。他又说,从多年的写字生涯中,自己深深懂得,要想使书法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师法张旭,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从大千世界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有所创新和进步。伶明用竹笔写字就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而引发出来的。因为长期使用毛笔,让他明白了毛笔在创作上有柔弱有余,刚性不足的缺点,而竹笔却兼具了传统毛笔和现代硬笔的共同优点。它既保持了毛笔书法基本的用笔方法和韵味,又克服了硬笔书法工具书学时的呆板。尤其是竹笔善于书写枯笔,这对表现一些哀婉凝噎的诗词作品,可谓得天独厚,大派用场。笔者曾欣赏过刘伶明用竹笔书写的李清照的《声声慢》。整幅字以枯笔为主,又衬以润笔,但无不枯以所当枯,润以所当润,以形入神,浑然天成,看上去,好像是一位孤孀耸动削肩,在无声地呜咽,那声音似乎也力透纸背,隐隐传到耳边。同用枯笔,刘伶明也会按照诗歌表达意境的不同,用墨采用不同的走向。他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虽枯笔较多,但上下走向趋势明显,润笔又故用旁逸之法,以表现水珠喷溅的气势。整体看来,字形飞流直下,一气呵成,没有了《醉花阴》的凝涩含蓄,一任情感流泻,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诗仙李白的风采神韵。
刘伶明的竹笔用料多是来自竹场下脚料。双休日,他是竹场的常客,而且不去则已,一去就会背回一大口袋。笔者曾亲眼看过刘伶明的家什,那是一个黄色的木箱,里面并排放着其貌不扬的竹笔,粗者可握,细者如筷。为防止竹笔伤纸,造成用墨上的阻塞滞留,刘伶明潜心琢磨,终得个中端倪,他先将竹笔底部打磨光滑,再细细磨平边缘。为表现行笔之中侧峰笔法,底部打磨时,他就稍微留下点倾斜度。为防止竹筒储墨过多,下笔奔涌,他不是半开竹筒,而是沿着竹底部边缘,钻出大小不一的小孔,并于竹筒上段钻出略大的一孔,以便竹笔上下通气。那些细者,他就干脆就直接捣空,中间塞上棉絮或海绵吸墨。总之,无论是一握大笔,还是细筷小笔,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他无不各取所长,灵活应用,这在他的得意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巨幅中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在这幅字中,他使用了大号竹笔,满把紧握依然留有空余。自开篇到“千古风流人物”,笔法先润后枯,枯后即润,或注意线条逶迤摇曳的动荡,或以疏密结合引人万般遐思。章法密集,团块效果明显,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待书至“遥想公瑾当年”之时,笔势顿时舒缓下来,宛如一声长叹,划破长空,又似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顿挫之笔。而一旦顿挫蓄势完成之后,他的笔势立马如千里江河,顺流而下,像是一杯酹月的美酒,从诗人激昂的手中倾倒泻出……这件作品行间宽松,润笔团块配合,枯笔飞白虚实相映,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苏子潇洒俊逸的旷达胸怀。
以书为笔20年来,刘伶明的书作及书学文论先后见于《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安徽日报》、《党建文汇》灯140余家报刊杂志。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史》、《中国艺术人才名录》、《中国硬笔书法家精英》等典籍书册12部,获奖40余次,其中一等奖9次。近几年来,刘伶明的书作崇尚简洁明白,这恰恰又是竹笔所易于表达的。其一些竹笔书作显然又达到了另一种境界。其结构用笔,除继续沿用以往技法外,又比以前更加精到深致,直逼心性,犹如神来之笔,洞开竹笔书法美的境界。他的一些手绢条幅,或出宏阔之境,或出婉约之音,或出叹喟之调。“简”“白”兼备,情挚意诚,油然而生自然之华美,灵性之光辉。问之体会,伶明笑曰:“旁门左道,不值多言!”而笔者观其作,闻其言,又不禁长叹:生活中能将旁门左道与外师造化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刘伶明应该算是当仁不让的一位了。
上周末,与刘伶明相酌大排档,酒酣耳热之时,他又向我絮絮说起张旭的故事。我说他是祥林嫂转世,他笑而不答。不知道他又会从这个重复千遍的故事中感悟到了什麽,也许明天他又会发现出另一种新的书发工具,又会创作出令人瞠目的书法作品。是夜,我与他同榻,他翻转身体时,胯骨碰到我,让我疼痛好久。
[ 本帖最后由 李星涛 于 2011-8-12 16:57 编辑 ]
书家创作以竹为笔,这便稀奇,以竹为笔不仅善写楷书隶书,而且还可笔走龙蛇,行草自如,便又稀奇,以竹为笔者,不在名山大邑,而是身处江淮平原,蜗居偏远小城,这就更是稀奇。正因为他不去繁华之地哗众取宠,沽名钓誉,所以其笔其书便少了尘世的俗气,多了天地的元气,有清水芙蓉的自然之态。有人不无讥讽地说他走得是旁门左道,而我却说他是外师造化。
他叫刘伶明,家住安徽五河,长得清癯,清朗,俊逸。伶明之所以以竹为笔,并非是为了出名而故做惊人之举。因为在他用竹为笔之前,早已闻名遐迩,并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学会。他用竹创作书法,纯粹是他敢于大胆创新,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在他创作理念中的具体体现。行内的人虽知道伶明最初的竹笔乃是一支掉了笔头的毛笔,但并不知是哪一种创作方法让伶明产生用竹为笔的。日常生活中,伶明常挂在嘴头的书法故事都是关于“挥毫落纸如云烟”草书大师张旭的。每次笔者让他说说竹笔书法之前,他总要给我讲这段故事。他说,张旭曾在一条小路上偶遇两挑担壮汉争道,你推我档,他竟看呆,从中悟出了草书往返曲折的笔势。又一次,张旭偶听乐队吹奏乐章,不禁沉醉于乐章的抑扬顿挫,进而从中联想到草书轻重缓急的笔意。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他从公孙大娘那变幻多端、刚柔一体的形体动作中,悟出了草书之形;从公孙大娘那势如雷霆、气贯长虹的舞蹈气势中,悟出了草书之势;从公孙大娘那潇洒利索,出神入化的舞蹈技艺中,悟出了草书之意;从公孙大娘那随心所欲,心剑一体的舞蹈意境中,悟出了草书之神……每每谈到此处,伶明总是眉飞色舞,仿佛早已身处其境。他又说,从多年的写字生涯中,自己深深懂得,要想使书法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师法张旭,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从大千世界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有所创新和进步。伶明用竹笔写字就是在这种思路指引下而引发出来的。因为长期使用毛笔,让他明白了毛笔在创作上有柔弱有余,刚性不足的缺点,而竹笔却兼具了传统毛笔和现代硬笔的共同优点。它既保持了毛笔书法基本的用笔方法和韵味,又克服了硬笔书法工具书学时的呆板。尤其是竹笔善于书写枯笔,这对表现一些哀婉凝噎的诗词作品,可谓得天独厚,大派用场。笔者曾欣赏过刘伶明用竹笔书写的李清照的《声声慢》。整幅字以枯笔为主,又衬以润笔,但无不枯以所当枯,润以所当润,以形入神,浑然天成,看上去,好像是一位孤孀耸动削肩,在无声地呜咽,那声音似乎也力透纸背,隐隐传到耳边。同用枯笔,刘伶明也会按照诗歌表达意境的不同,用墨采用不同的走向。他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虽枯笔较多,但上下走向趋势明显,润笔又故用旁逸之法,以表现水珠喷溅的气势。整体看来,字形飞流直下,一气呵成,没有了《醉花阴》的凝涩含蓄,一任情感流泻,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诗仙李白的风采神韵。
刘伶明的竹笔用料多是来自竹场下脚料。双休日,他是竹场的常客,而且不去则已,一去就会背回一大口袋。笔者曾亲眼看过刘伶明的家什,那是一个黄色的木箱,里面并排放着其貌不扬的竹笔,粗者可握,细者如筷。为防止竹笔伤纸,造成用墨上的阻塞滞留,刘伶明潜心琢磨,终得个中端倪,他先将竹笔底部打磨光滑,再细细磨平边缘。为表现行笔之中侧峰笔法,底部打磨时,他就稍微留下点倾斜度。为防止竹筒储墨过多,下笔奔涌,他不是半开竹筒,而是沿着竹底部边缘,钻出大小不一的小孔,并于竹筒上段钻出略大的一孔,以便竹笔上下通气。那些细者,他就干脆就直接捣空,中间塞上棉絮或海绵吸墨。总之,无论是一握大笔,还是细筷小笔,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他无不各取所长,灵活应用,这在他的得意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巨幅中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在这幅字中,他使用了大号竹笔,满把紧握依然留有空余。自开篇到“千古风流人物”,笔法先润后枯,枯后即润,或注意线条逶迤摇曳的动荡,或以疏密结合引人万般遐思。章法密集,团块效果明显,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待书至“遥想公瑾当年”之时,笔势顿时舒缓下来,宛如一声长叹,划破长空,又似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顿挫之笔。而一旦顿挫蓄势完成之后,他的笔势立马如千里江河,顺流而下,像是一杯酹月的美酒,从诗人激昂的手中倾倒泻出……这件作品行间宽松,润笔团块配合,枯笔飞白虚实相映,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苏子潇洒俊逸的旷达胸怀。
以书为笔20年来,刘伶明的书作及书学文论先后见于《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安徽日报》、《党建文汇》灯140余家报刊杂志。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史》、《中国艺术人才名录》、《中国硬笔书法家精英》等典籍书册12部,获奖40余次,其中一等奖9次。近几年来,刘伶明的书作崇尚简洁明白,这恰恰又是竹笔所易于表达的。其一些竹笔书作显然又达到了另一种境界。其结构用笔,除继续沿用以往技法外,又比以前更加精到深致,直逼心性,犹如神来之笔,洞开竹笔书法美的境界。他的一些手绢条幅,或出宏阔之境,或出婉约之音,或出叹喟之调。“简”“白”兼备,情挚意诚,油然而生自然之华美,灵性之光辉。问之体会,伶明笑曰:“旁门左道,不值多言!”而笔者观其作,闻其言,又不禁长叹:生活中能将旁门左道与外师造化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刘伶明应该算是当仁不让的一位了。
上周末,与刘伶明相酌大排档,酒酣耳热之时,他又向我絮絮说起张旭的故事。我说他是祥林嫂转世,他笑而不答。不知道他又会从这个重复千遍的故事中感悟到了什麽,也许明天他又会发现出另一种新的书发工具,又会创作出令人瞠目的书法作品。是夜,我与他同榻,他翻转身体时,胯骨碰到我,让我疼痛好久。
[ 本帖最后由 李星涛 于 2011-8-12 16:57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