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流浪诗人冯楚印象

2021-12-23叙事散文网事如烟

流浪诗人冯楚印象2011年5月17日上午9点,当我从荆州赶到监利的诗歌交流会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了。把我领进会场的《荆江文学》主编姜昌军告诉我,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位就是著名的流浪诗人冯楚,因为他马上就要发言了,所以我们只是互相点头致意。冯楚……
流浪诗人冯楚印象

  2011年5月17日上午9点,当我从荆州赶到监利的诗歌交流会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了。把我领进会场的《荆江文学》主编姜昌军告诉我,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位就是著名的流浪诗人冯楚,因为他马上就要发言了,所以我们只是互相点头致意。冯楚身着军用T恤,军用大腰裤,脚上随意地套着一双军用解放鞋,一身战士的行头,似乎在向人们诏示,他就是一名战士,一名在诗歌的前沿冲锋陷阵的战士。

  据冯楚自己介绍,他是湖北阳新的,现居深圳。他去年携个人诗歌批判文集《自由的奴隶》(上下卷)在全国各地民间游历并演讲以实践和推进中国非暴力不合作草民写作行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位行者。当一名行者与一名战士合而为一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西部牛仔的剽悍,想到了骑士的风采,想到了流浪者之歌。流浪的骑士并不一定都是堂吉柯德,但流浪的牛仔一定是行者中剽悍的勇士,尽管冯楚的身材比较单薄,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能够洞穿世事,洞穿你心里隐藏的所有秘密。

  在冯楚的注视下,我也觉得无所遁形了,当他对一首诗歌进行抽筋剥皮式的解剖时,我仿佛觉得那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似乎他在一层一层剥开我的衣服,让我瞬间有了一种赤裸裸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那么真实,在这个不温不火的五月,他那细腻透彻的剖析就如一缕缕清风拂面,让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我不知道他单薄的肩膀是怎样挑起诗歌批评这副担子的,可以想像在他整个流浪的过程中,他是怎样佝偻着前行,背可以驼,但他的腰板是不会弯曲的,正如他的诗歌批判文集的名字一样,宁愿做自由的奴隶,也不会向强权低头。在冯楚的面前,我再次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他流浪的经历相比,我简直就是井底的青蛙了,看来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正如监利的作家王红梅在评价冯楚的时候说的一样,她说冯楚这样的流浪诗人,从来都是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只在书本里才有的梦。她的意思是说,冯楚是在用心写诗,是在用整个生命写诗,他的流浪生涯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自由的诗,在他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的途中或许也走过一些弯路,但他可以拿起诗歌批评的武器加以修正,而他的目标,永远都在地平线的尽头。地平线是与草根平行的,因此,冯楚也是属于草根一族的,或许有一天他也会消失在地平线的那头,但他流浪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本身就是一道地平线,稍稍用夕阳的余辉点缀一下,就是一道轮回的光环。你也可以把这道光环当成是哪吒脚下的风火轮,稳稳的踏上去,你也就成了一名行者,或许你也会追随着他的足迹踏上流浪之旅,那么你便不妨把他的诗歌批判理念当成哪吒手上的乾坤圈,这时,你也可以在诗歌的前沿冲锋陷阵了。

  因为这个诗歌交流会是监利县委宣传部专门为诗人冯楚召开的,旨在推动和促进监利县诗歌事业的发展,同时挖掘和拓展监利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冯楚自然是这个交流会的主角。作为一位民间的流浪诗人,能够受到政府的如此重视和礼遇,一是说明诗人冯楚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另一方面说明民间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冯楚的演讲本来是准备讲湖北著名诗人田禾的,因为在他看来,在体制内的著名诗人中,田禾的诗更接近于民间,更接近于草根,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当他头一天晚上入住到监利宾馆后,在宾馆里认真阅读了监利诗人许玲琴的大量诗歌后,他说他感到了震惊。他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监利这块小地方,竟能孕育如此优秀的诗人,跟生活离得是如此之近,又隐藏得如此之深,其纯净的美简直让人不敢逼视,于是他改变了初衷,于是他便在诗歌交流的会场对许玲琴的诗歌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和剖析。如此一来,他的演讲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田禾虽说名气比较大,也有一定的民间代表性,但毕竟离监利的诗歌圈子太遥远了,人们对于田禾只能仰视,而许玲琴就在他们中间,许玲琴就是监利县诗歌圈子的代表之一,是他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因此让与会的代表感觉更加亲切,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受益。

  能够在旅途劳顿之余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准备一篇洋洋洋洒洒的演讲稿,并且解析得丝丝入扣,评论得准确到位,这让与会的代表不得不对冯楚的才气生出一份敬仰之情,诗人许玲琴更是被感动得涕泪纵横。才气加勤奋再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三个因素便成就了一位流浪的诗人,让他在流浪的途中既能充实自己,更能丰富与之接触的诗歌爱好者,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冯楚的粉丝,他们是对冯楚的敬仰,也是对诗歌的敬仰,他们是对冯楚的追随,也是对诗歌的追随。在当今这个时代来谈论诗歌是多么奢侈,显得是多么不合时宜,正因为此,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如冯楚这样的流浪诗人,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他们要把诗歌的种子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播撒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其自由自在地生根发芽,蔓延成沙漠里的一片绿洲。

  冯楚的朗诵水平显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却显得特别自然,有一种原生态的美,他的音调不高,语言不急不缓,紧要处也没有煽情的呐喊和忘情的倾诉,但听起来却感到特别亲切。无论是在交流会上的朗诵还是在中午酒宴上的朗诵,都形成了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在瞬间把在场的人引入到诗歌的氛围之中,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诗意的人生,一种诗意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诗生活的长河中,我们都是泳者,我们也都是主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诗意,缺乏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当然,在诗歌交流会的现场,冯楚还提到了当下活跃的诗人以及当下的诗歌现象,提到了鲁迅文学奖,提到了羊羔体,更多的是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详述了口语诗与口水诗的区别。在冯楚看来,口语诗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写到一定层次后的返朴归真,而口水诗却是别有用心的恶搞,他劝那些功力不够的人千万要慎写口语诗,因为口语诗写得不好便很容易写成口水诗,而真理和谎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在中午酒宴上,冯楚的话题仍然没有离开诗歌,他即兴朗诵的一首《祝酒辞》更是将酒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想他在整个流浪的过程中也不会离开诗歌半步,因为诗歌是他流浪的理由,也是他流浪的最终归宿,与其说他是为流浪而生,倒不如说他是为诗歌而生,为自由而生。

  午餐过后,他的行囊里又多了几本《荆江文学》,又多了监利县的历史人文底蕴。看着他踽踽独行的身影,是如此不堪负重,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为冯楚,也为诗歌。
[ 本帖最后由 网事如烟 于 2011-7-27 22:2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