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小孩没哭

2021-12-23叙事散文yangyizhuo

小孩没哭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我搜检过所有的记忆,好象打不到一个关于好的词汇是属于他的。在父亲的说法里,说他小时候学习是很好的。也恰好留下了一作业本是证据。那个本子用的纸不是纯白的,有些乌黑发红的颜色,不知道年代久远,还是本来那纸原来的颜色……
小孩没哭

 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我搜检过所有的记忆,好象打不到一个关于好的词汇是属于他的。
  在父亲的说法里,说他小时候学习是很好的。也恰好留下了一作业本是证据。那个本子用的纸不是纯白的,有些乌黑发红的颜色,不知道年代久远,还是本来那纸原来的颜色,看起来有些像死人时用的烧纸。
  上面真得就列满了一行行的算术题。很整齐,那些数字都是一笔写成,几乎看不到有任何涂抹痕迹。那时候,我也没有打字机的概念,不过,也真得有些疑心:“那是用手写上去的吗?”。几行就有一个对勾,每页还有老师的评分“5”分。经解释,5分就是满分了。一个本子翻下来,好象只有几张不是满分的,得了“4”。
  再有,就是那些笔划很特别。横笔竖笔看起来粗细不太一致,还有就是转弯的地方,比如像“6”“8”的弯处,有些生硬。我觉得奇怪,就问过。大人的回答是:你爷爷很懂事,那么少就知道节省。用铅笔写字并不把笔芯磨尖,斜拿着笔总是让铅芯头的一侧着纸……
  当然,在我的父辈,也就是爷爷的儿女辈里,传说着许多他的伟大的事迹。好象他是个蛮有本事的人。但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比如,这个作业本吧,成了我总写不好作业,考不得满分的一个训诫和讽刺了。大人们会经常拿来做比较:看看你爷爷,看看你写的,跟什么屎坷螂爬过一样。唉,真是一辈不如一辈了。
  这还算是对于他比较光彩的记忆吧。有些腹诽,但他也真的挺了不起的。可是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只记得他只一次送我上学去。那次,不知是怎么回事,我自己不肯上学了。好象是起床晚了,迟到了,不敢见老师?不记得到底是什么原因。只是哭着不肯去。他就带我去上学。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我就低着头啊,背了书包,手摸着道边的墙,溜着墙根,听他在前面和别人打招呼。――送孙子上学啊?
  嗯,你这是干嘛去?……他敢?看我不打他?一个巴掌五个手印。
  哈哈哈。记得对面那人好象干笑了两声,他不笑,他好象从来也不笑,反正我是没有见过。其实他不用打我,我就已经很怕他。是那种只想离得他远远的,听他过来,哭都不敢的那种。――后来,听人们喜欢说阎王爷,把极怕的人称为爷,我就觉得很有道理。
  印象里,他真正的打我,也好象就那么一次。那次,是我和姑姑家的妹妹在一起玩,绕着院子里的枣树转着圈儿的跑。跑得急了,她就撞到树上了。她就咧着嘴大哭起来,哭的声音很大很大。我知道她是想把她的姥爷也就是我的爷爷叫了来,我害怕极了,央她别哭,她还哭,还越哭越带劲,那时候我真得想找什么东西,把她嘴塞上,或者干脆掐些她算了。但,爷爷终于从外面进来了。他很快的就开始在毒打我,当然很疼,但他的样子,和声音更令我害怕,使我忘了痛,也忘了哭。他好像又给了妹妹糖果什么的,她就在一边吃着糖看我挨打。
  是不是还有一些愉快的记忆呢?也许有吧。比如,很长时间他就从“外头”回家一次,我们就有肉吃。他很快炒菜,比碗不大的小碗,放上白菜,还有些肉丁,他在上面的方桌上吃,也会拨一点给我们。你们想不到,很香很香的。对啦,还有。他来了,我们才能吃上几次馒头啊。小小的,方方的,从中间那个缝儿上一掰两块。我和姑姑家的妹妹,一人一块。妹妹吃的少,只一块馒头就够饱。我不行,要先吃一块窝头,最后才吃那块馒头。软软的,有些粘,香,不用吃菜,就好吃的很。比现在的馒头要好吃上一百倍吧。
  我们极少到爷爷的“外头”去。有时,也去过一二次。那次,我们一起上街去,大人们去做什么事情。对我来说,极兴奋的事情是坐车。那是我第一次做机动车。不是人拉的,也不是牛马拉的。绿色的小篷子,大人们坐在后面,我就跟开车的坐在“司机楼儿”里。那里像个自行车似的车把,车把下,鼓着大肚子似的东西,发出一股奇怪呛鼻子的气味,一切都让人感到新奇兴奋。我吓的一声不吭,只是那个司机很好的脾气,把我抱上去放到一边……去了哪里,去做什么?不知道。只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坐车。原来在村子里的时候,只见到过送信的骑着“电驴子”嘣嘣嘣嘣的来村里了,我们一群小子们,就在后面叫着跑着,越追越远。还有,就是比胆量。看着远处“电驴子”过来了,他们就从路的这边呼跑过去,又呼跑过来。看到了跟前了,谁还敢从它前面跑过,那是最了不起的。这几个来回跑的,会被人告知给父母,少不得挨骂挨打。而这次,我是真正的坐上去了。并且,那个“电驴子”只有两个轱辘,而这次我坐的这个三个轮子,还有绿色的篷子,你们见过吗?我还是和司机师父坐到了前面了。你们知道吗?我当时就准备好了,回去给我的那些朋友们讲。
  晚上,睡到靠街的一个屋子里。从门缝隙里一闪一闪的灯光,外面轰隆隆的过大汽车了,又来一辆,又一辆。有的还拉响喇叭“闷儿――”比牛叫的好听多了。奇妙的夜晚,怎么让人舍得睡?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
  再到后来,爷爷成了相片。相片上,我才敢大着胆子好好的看看他的模样。胖的,两边脸上的肉垂下来,把两个嘴角也坠得往下。两个眼睛下面也各有一砣肉,眼睛里还是那么很凶的样子在盯着我看。但我已经不再害怕他了,他已经死了。
  能人死了,是要有些动静的。他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请“吹打班”做丧事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从“外头”学来的招术。人们都很新鲜,满满的挤了一胡同,比去大队看电影的人少不了。我也要去,可母亲不让我去,她很严厉,又看我实在难耐,就许我偷偷的去看一会。后来听她也说起那个吹喇叭的那人怎样怎样,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也偷偷的看过。
  大人们挺有本事。在我们家门口有报事的。他喊:外边的车来了。外边陪棂的爷儿们就咧着嘴哭老子,惊天动地,又是眼泪又是鼻涕,很长的一把从脸上挂下来,也不去擦,好象这是他们悲伤的长度。门口人喊,屋里的车来了。里面娘儿们就依依呀呀的哭,一边哭还要一般数落出许多的词来,我能听懂记得的就是“我那糊涂的爹啊,你扔下我们就不管了啊”她们哭起来像唱戏,一边念白一边唱腔。我姑姑唱的最好,好像每天都有新鲜的词句,哭的腔调也好听,样子也很好看。还要一边哭唱一边给来悼问的人转圈儿的磕头。我母亲不行,只是挤着眼睛哭,模样不好看,也没有什么好听的。
  我总也哭不出来。后来母亲说,他爷爷不疼孙子,小孩子心里最明白。死了也不哭。不过,我也真的没有这么想。我还不知道死是什么意思。也许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每天都能遇见许多件,这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件。更多的只是觉得新鲜:没见过那么多人,一下子来我们家了,大家都在各式各样的哭的热门,到了晚上,外面还有点了灯笼,烧了纸马,还有一班人在吹吹打打。哪里想得出哭的理由?
  我只是不哭,父母也很着急,就恐吓我了。我于是就要出些哭的声音,但每天这么热闹,像赶集,像唱戏,像出殡,也真的出殡了,一行人,抬着棺材,到村东,往北,去“宜地”――我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按大人们说的这个音,但不知道是“宜地”也或许是“义地”或“殪地”里,埋到土里了,后来又添土圆坟,又是“头七,二七”,反正就是烧了纸,一群人在那里哭。我也一直没有半点悲伤的意思。
  后来,奶奶也死了。她很好的。白白的,胖胖的,带我去南院摘梅豆,还切胡萝卜喂羊,我用那刀一切,萝卜一滚就切到手了,血流出来,眼泪也出来,她就叫着,去屋里找布,裹上,又用线一圈圈缠上,还嘟嘟囔囔说了半天。还有,她养着一个芦花鸡,很老了,下蛋爬不上鸡窝了,就在地上,刨个窝下蛋。若说童年美丽的话,那是我最舍得珍藏的几页。是它们,让我觉得那些日子很温暖,还有“奶奶”是个极温暖可亲的字眼。奇怪的是,她死了,我也哭不出来。现在我想想,我竟记不起她死在爷爷之前,还是之后?应当是之前吧,那时候,还没有上学呢。后来,上学也就一年来的,爷爷就死了。
  几年后,我已经是一名老师,教语文的,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妈妈”的文章。一个学生,写到她妈妈很勤劳,很干很多活儿,对她也好。给她买过好多好吃的东西。她写“她坐在矮墙上,吃东西。想就起妈妈在时许多甜蜜的事情。”她的妈妈在她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整篇文章里看不到她的一点悲伤。

  后记:突然想起,要写这样的一篇,是因为刚好读过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段。整书开头的部分,他就写他的父亲去世了。外祖母也从很远的地方过来,母亲哭得要死过去。直到他父亲被埋到坟里去,他也没哭,好几处,他也觉得很有趣。只一件事让他伤心:埋父亲的时候,有两只青蛙在坑底,想往上跳,总也跳不上来。人们埋土,就把它们一起埋了进去。回来的路上,他就问别人,那两只青蛙会不会死?那人说,青蛙的事情你不应当关心,你应当哭,因为你的父亲去世了。他就很反感,我为什么要哭?


[ 本帖最后由 yangyizhuo 于 2011-7-18 16:0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