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戏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平安戏
文/路强(深之海)
每年忙毕凤翔乡间必唱平安戏的。所谓忙毕,就是麦子晒干进了囤包,玉米和秦椒青苗锄过且浇过头水。俗话说锄头尖带水,地墒保住了,才算进入忙毕了。早年的机械化尚未全面普及,割麦呀种玉米呀全凭人力抢收抢种。历过夏收夏种连番辛苦熬煎,好多乡民的脸庞黑瘦黑瘦,眼窝深陷,收获之余饱尝筋骨酸痛之苦。忙毕是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了。
平安戏的发端多是好谈古论今的村内长老们,他们喜戴黑色石头圆坨坨眼镜,个个是种庄稼的好把式。忙毕时为图凉快清爽,他们的颡剃得锃光瓦亮。长老们早早聚在一起推荐出有名望之人当会长承头组织,商量着请秦腔戏班剧团来村里热闹热闹,然后又急急设台帐筹会费,力求按人头均摊,车马机械作坊另算。闻此喜事,整个乡村的空气顿时快乐欢娱起来,每家每户匆忙筹备割肉买菜,慌慌张张呼朋唤友前来观瞻。
似乎成了民俗,凤翔乡间的神,无处不在。每个自然村的涝池边上或村子某个幽静角落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青砖灰色小庙。小庙中的神五花八门,多元化存在。近山丘的供奉山神,周遭平展展的供关帝、佛祖、菩萨甚至是王母娘娘,也有供奉三清天尊的小道观。除小庙之神,家里还有灶爷土地等诸神看守,牲口圈中都有弼马温掌管,众神与乡民相依而居,互相心灵呼应,整个乡间总弥漫着类似于巫的气息。忙毕的平安戏是唱给神仙观赏的,总要轰轰烈烈连唱个三天四夜才肯罢休。每座小庙都有固定的庙会日期,且互不相扰。这忙毕的平安戏就成了你唱完毕我搭台,累月不息。假借神灵的名义聚会似乎名正言顺,乡间的人群细流终于汪成了秦腔戏的海洋。哪个村子正会日子唱大戏,老远就能听见村内秦腔嘹亮的嘶吼声,如电波般辐射八方直冲霄汉,夜晚幽静时分几十里之外都能听见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平安戏明面上为酬谢神灵,祈求生活安康平顺,暗里却是众多秦腔戏迷们大过戏瘾的好机会。叩头拜神求签烧香焚黄裱绑红头绳等事却成了老妪妇人的例行俗事,男人们从不放在心上。村里人常说小孩煞气小幼弱,庙堂太阴凉,倒没人抱小孩至庙堂闲逛。我小时好奇心重,因长时间看人家发神弄鬼被个性急躁的爷爷扇了耳光,至今记忆犹新。爷爷平日喜欢看秦腔戏,但不许小孩靠近神鬼之事。他内心深处极其厌倦神神道道那一套,认为有病找大夫,无病好好干活。某日我读到孔圣人“不知生,焉知死”的句子,知晓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日常引导弟子努力修身齐家平天下,忌谈鬼神。这时我才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有时想,他一个乡间雕花木匠,没活干时以种地为生,本来识字不多,偏他这样的乡野粗人身上却有儒家的风骨底色,不免令人惊奇。看来很多东西与文字无关,常常会如河水一样在世间自然流淌,仿佛是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存在。
凤翔乡间的戏台搭在神庙的对面,戏台下却是乌压压人头攒动,人群有时如波浪一样东游西荡。台侧各有两个二货青年手持根长竹竿维持秩序。戏台上暴鼓家什大锣梆子踩着点随鼓声敲响,板胡古筝大提琴丝弦按序迎上,演员依次粉墨登场,叫板后正式演唱。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斩单童》折子戏。红色鬓毛倒立,身着囚服的花脸单雄信双手戴着镣铐踱着方步走将出来,左右红头刽子手持刀环伺,杀气腾腾。眼见他被绑上了高台刑场要被杀头,气氛紧张,然而单雄信昂头抖擞猛然亮相,威风凛冽逼人,吓得刀斧手退了几步,接着他撕帛裂锦般高声吼唱道:“呼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某单人把唐营踩,直杀得儿郎痛悲哀,直杀得血水成河归大海,直杀得尸骨堆山无处埋。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其唱腔悲壮豪气,将单雄信视死如归绝不投降的英雄气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后他依次大骂秦王李世民龌龊,大骂敬德降唐事二主,大骂徐茂公假仁假义,大骂罗成背信必然短命,统统不喝他们敬的断头酒,独独他没有骂双膝跪下与结义兄弟惜别的程咬金,向程咬金交待了后事以后慨然赴死。单雄信真英雄呀,着实令人敬佩。
平安戏常演包公案的剧目,比如《铡美案》、《包公赔情》、《陈州放粮》等,还有《辕门斩子》、《金沙滩》、《天波府》等演杨家将的花旦戏。才子佳人戏《花亭相会》、《虎口缘》、《柜中缘》、《拾玉镯》、《游龟山》等也是常演的剧目。那年月家里没有电视,恰恰我正值少年。与同龄的小孩不同,跟会看戏成了我忙毕的最大乐事。庙会上的小吃摊香气诱人,即便身无分文去解嘴馋,我照样乐此不疲。到了戏场以后,我每每趴着台口近距离痴痴地看戏,思绪跟着剧情上下跳跃起伏,这感觉甚是美妙。凤翔是秦腔的发源地,看秦腔如同吃捞面后喝面汤,原汁消原食,那感觉特舒心。时至今日,我认为秦腔最擅长表现悲情戏,每次看《苏武牧羊》、《伍员逃国》、《祭灵》、《八件衣》、《周仁回府》等戏,秦腔总能将人生纠结不安的悲情和无奈无力演绎得活灵活现,深沉厚重。如果那些艺术家的演技恰好能抵达观众的情感触点,真能让人看得人热泪盈眶,暗暗叫好,但过于悲情的戏如《祝福》、《窦娥冤》在唱平安戏时是从来不演的。不是戏不好,是剧中的主人公一辈子几乎从来没有快乐过。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她一声声“阿毛!阿毛!” 的悽惨呼唤,隔着收音机听都会让人感到寒气袭骨。想来《祝福》、《窦娥冤》太过苦情,秦腔的表现悲剧又过于浓烈,可能人们听来于心不忍。
秦腔的脸谱有点意思。忠义的脸赤红,白脸是奸侫之人,勇猛之人是花脸,白脸剑眉的是武生,演唱帝王将相的故事很多。可能帝王将相的伟业距离百姓生活过于遥远。乡民看历史戏最多看个热闹,戏台之上白脸进去,花脸出来,打打杀杀,热闹纷呈。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多遇尴尬。尴尬之人的脸色经常被生活挤压得青一块白一块的,时间长了鼻梁上会渐渐淤出一抹白色出来,这就是丑角。丑角戏是最吸引人的,打科骂诨活泼可爱,通常用自嘲的手法顽强抗拒来自人世间业己潜伏的生存欺凌。我遭遇狼狈不堪,别人没嘲笑我之前我先嘲笑一下自己,这样往往苦中作乐,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特别引人入胜。《拾黄金》告诫人们少做白日梦,做人要踏踏实实生活。《墙头记》暗示儿女一定要孝顺父母……人丑话不丑,生命态度豁达开朗,值得人们玩味细品。
在观看平安戏的途路中也不乏趣事。我舅家的村子从来不唱《斩韩信》这出戏,舅舅家族统统姓韩,认为唱这出戏有损祖宗颜面,也不愿听老祖宗英雄末路时 “飞鸟尽,良弓藏”的悲鸣。关姓聚居的村子自然不唱关羽《走麦城》。某日村中的庄稼汉文弟去南六冢村跟会看戏,回村路上乡人问他晚上唱什么戏。文弟没留神剧团预告,依稀听戏台下有人私下议论过,于是他漫不经心回答说好像是“啥啥换菜仔”,旁边有人打趣说那一定“清油换菜仔”,文弟连连憨憨点头称是,实际人家剧团晚上唱的是《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沦为乡间笑谈。某天我去城南豆腐村看《赶驾》,呼延赞怒斥赵匡胤“我看你背着牛头不认赃”,我才知晓这句乡间俗语的出处,不觉会心笑了。《看女》戏中偏心的老太太感叹“咱把桶下人家井里了!” 暗指女儿己是夫家儿媳,她与亲家母闹别扭有顾忌,两家关系不宜搞得太僵。这些活色生香的唱词让人听了不觉心生欢喜。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呀!
前日有乡人微信说村里要唱平安戏了,请我帮忙写份奠酒辞。收此信息,我不觉感叹,我的神呀,家乡的忙毕又要唱平安戏了。于是我信笔写下:近岁乡民信仰懈怠,人心涣散,行止失范,致使山神不祐,旱涝无常,五谷歉收,孩童不乖,为祁求山神保一方平安等等云云。我知道家乡一切岁月静好,这都是些无用的虚辞套话,可为了看戏不得不假借神的名义进行啊!可惜我身在异乡,无法亲眼目睹平安戏的热闹盛况了。
写罢,我幡然想起生命中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那年忙毕,凤翔乡间曾有一个瘦瘦稚气的少年郎坐在老槐树下。他用刀削光三根一米多长的细棍,然后脱掉黄绿色上衣,用细绳将衣领和左右袖口系在棍头之上。他做得很认真,头上的细汗珠从脸颊上徐徐淌下,炎热烧得他满脸胀红。后来他开心高举着自制的木偶,有板有眼地迈着八字步,光着黝黑的脊背在玩伴面前即兴表演。只见他模仿铜锤花脸的腔调高声吼道 “儿在花园把鱼钓,太师老贼道锣敲,惊得鲤鱼不上钓,气得你儿火性焦!” 想罢,我不胜惆怅,倒怀念起那些个灰头黑脸的岁月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