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穿越之四:脸是时间的倒影
2021-12-23叙事散文敬一兵
在云贵高原穿越之四:脸是时间的倒影敬一兵太阳从芒种一直晒到小暑,金晃晃的色彩,也就跟着从芒种一直涂抹到小暑。白天,高原的表面挤满了金色。树木、湖水、泥土、房屋、路面、脸颊、卧在屋檐下接地气的狗和晒在绳子上的衣服,都像漂浮在金色里的颗粒,失去……
在云贵高原穿越之四:脸是时间的倒影
敬一兵
太阳从芒种一直晒到小暑,金晃晃的色彩,也就跟着从芒种一直涂抹到小暑。
白天,高原的表面挤满了金色。树木、湖水、泥土、房屋、路面、脸颊、卧在屋檐下接地气的狗和晒在绳子上的衣服,都像漂浮在金色里的颗粒,失去了高度和重量,也失去了层次的秩序感。跟门上钉了一块“西坝路29号”铁牌的五层小楼一样,这是一个我十分熟悉的景象。
离开西坝路29号这幢五层小楼,到今天再次走近它,太阳洒下来的金色光芒,把小楼周围的世界和我脑海里的记忆,整整涂抹了18年。一切看见和听见的东西,都是熟悉的。
我的脸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熟悉的景象。一旦选择了这样的景象,就是选择了自己忽略自己的模样变化。所以,面对自己的脸,我不会觉得吃惊。习惯的视觉控制了变化的出现,就连时间也仿佛在我的脸上停止了脚步。
如果这是一部肥皂剧里的场景,那么我看到的是自己脸部以外的事情,是阳光制造的金色世界的正面。真的,因为我看不到自己脸上的金色世界,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脸就是掏空了金色世界的一个窟窿。情形如同树荫成了金色这个颜料无法涂抹的地方,树荫的暗色调是金色的底部或者背面。树荫的轮廓,则是金色的边界。
时间不像人的脸,看得见摸得到。时间看不见,自然也就不会留下自己的倒影。我过去的所有生活经历,都证明了这个结论。
走进小楼的铁门,就是从阳光灿烂的夏天走进了阴霾的秋天,就是让自己的脸彻底从金色的世界里退出来了。沿墙摆放的洗衣机,自行车,铁桶,塑料椅子和堆在楼梯下的碎布片,暗暗扣合着暗色调的环境散发出静谧和清凉的气息。所有景象都在沉沦,把五层小楼与铁门外的天地隔成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高凸起来的亮色调,恍惚,像尘埃一样飘荡。门内是低凹下来的暗色调,幽深寂静,所有的事物都变得缓慢而又简单了。
一楼正对甬道的房门是敞开的,缝纫机的响声和惨白的日光灯光线正在源源不断涌出来。声音比较弱,没有咄咄逼人的感觉。灯光不像外面的阳光那么张扬,我一走进房间,就感觉到是自己对灯光进行了侵略。
埋头打衣服的谢师傅听见响动抬起头,看见走进来的我,迟疑地端详了半天才认出我。18年不见面了,自然要说的话很多。
他说话的时候我就看他的脸。看着看着我就吃惊和害怕。
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虽然不是很深,但却很有力度,跟那种刀刃使劲划在石面上留下的崩裂飞溅的痕迹是一样的。每一条皱纹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河水已经干枯,奔涌的音符已经凝固。
颌部及咬肌呈现紧张的状态,这是一种只有在长期感受到负担和窘迫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忍耐写照。他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皱纹就跟着语调蛇样游动起来,四下寻觅,随时准备把那些象征昔日鲜活青春尚未褪尽的光滑肌肤吞噬。我很怕看见自己和别人脸上的皱纹。脸上一皱折,自己的心就跟着皱折,就会出现纠结与烦躁不安。
他脸上的皱纹没有明显的规律,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和他手下的衣服形成了很深的隔阂。衣服还在缝制中,但布料却很平整,没有一丝皱折,就连剪裁下来的边角余料,也都是平平整整叠放在一起的。他如此细心地对待边角余料,完全出自惜物的心情。凡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人,都会有这类珍惜物质的习惯。
很多时候,珍惜物质的习惯应该就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对节俭的一种崇拜之心。这种习惯不会随着人的青春消逝而消散,反而会跟在每一个日子的屁股后面,慢慢积淀下来,形成一条痕迹。脸上的皱纹,就是最后保留下来的一种痕迹。
但愿有人懂得他脸上的皱纹。但愿无人再从他脸上的皱纹面前潦草走过。
18年呀,不简单。他看着我的脸感叹。
我的脸折射出我的巨大变化,也反射出了他的影子。脸在这个时候,成了一面镜子。
惊讶之际的感叹,让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一扇完全敞开的窗户。窗户是一个通往外部世界的象征。窗户把窗内的风景框在窗棂之中,舒缓着他脸上的惊讶和我的惊讶,也让他自己的内心世界,18年前他给我留下的熟悉视觉,还有曾经秀美到有几分浅薄的眼神,有了一个出口。
他从这个出口里涌出来的眼光,简直就是闪灵,如初生婴儿没有一刻安静,新鲜生动。
他过去确实就是这样的眼光。他每天都要外出去联系做衣服的生意,顺便也把做好的衣服送到别人手上。他的模样很招人疼爱,再加上眼睛里闪烁的神光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成分,所以他的缝纫生意还算过得去。倘若他在外面接到一单大的生意,比如别人给他几件需要缝补的衣服,或者为人家缝制一套新衣裤,他都会在回家的路上,乐呵呵地哼起小调,然后顺路给自己的小孙女买一个巴郎鼓、哨子这类的小玩意。回家后看着小孙女津津有味玩耍,他就会动容,就会感到内心充满了柔情,就会仔细地享受一下瞬间即逝的一家之主的感觉。
18年前和18年后,他的眼光一直都是充满了祥和的神情,其间有一种混沌的诗意。
只有着眼未来或者生活的前端,才会有这种眼光。如果是盯着看自己的过去,眼光就会黯然,视线也会跟着僵硬起来。养家糊口的焦虑和紧张,特别是他投资沙石生意颗粒无收,还有他的内弟在广州犯事让他沉痛大破费,都掩藏在他松弛的微笑下面,成了深邃的历史。谁愿意退回去,重现那伤人的场面?
即便现在面对我,他的眼睛还在眉棱后面发出灼热的光芒,可是亮度和热度,已经不像从前。类似高烧病人的眼神中,孤介甚至乖戾的成分多于热烈和灵气,清澈的元素已经被浑浊分解了。
清澈与浑浊,或者痴呆与灵性,在同一张脸上是不可兼容的。
不可兼容必然和时间关联,与悲喜无关。这是一条界限,一边瑰丽明亮,另外一边黯淡幽微。人的脸被这条界限切割,变成了破碎的风景。人生之景也是如此。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不得不再次说到时间。
谢师傅在高原上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这把刻刀,也在他的脸上雕刻了三十年。
他的脸型与年轻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脸面就不同了。时间的刻刀,以季节变迁、昼夜温差、高原风雨和干燥这些元素磨砺出来的尖锐刀锋,在他的脸上恣意雕刻出了无数条皱纹,使得原本就没有赘肉的脸庞,逐渐从丰润的湿地变成了板结龟裂的荒野。邋遢的胡茬在嘴部四周变成了干枯褪色的茅草梗。嘴型的轮廓因为被脸上的皱纹牵制,渐渐退化成了干瘪的沟谷形状。唯一在脸上耸立的鼻梁,同样没有躲过刻刀的刻划——光洁的皮肤被刀锋刨出了无数深深浅浅的汗毛小孔,很像水土流失后快要露出全部岩层的秃岭。刻刀雕刻带起的尘埃,污染了清澈的眼睛,怎么看都像是分布在秃岭两侧浑浊的池塘。
退后一步观看,他的脸就是一幅刻出来的版画。
这是一幅可以让人思考却无法说清楚的版画。我只能从外面看脸这幅版画的轮廓。版面雕刻的轮廓,被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长期照射,已经显现出了古铜色的陈旧感。版画的内容和景象,看得出是反映了时间对生存的理解、对危险的敏感和对环境的要求。
看一次他的脸,我就觉得是走到了命运的末端。再看一次,命运不能加以改变的某种感受,就越来越强烈了。
谢师傅在时间跟前,就如同盲目的虫蚁碌碌穿行而过。他没有给时间留下些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但时间却给他留下了一幅版画。
这幅版画,其实就是时间在他脸上的倒影。
这是一个永远的象征。
敬一兵
敬一兵
太阳从芒种一直晒到小暑,金晃晃的色彩,也就跟着从芒种一直涂抹到小暑。
白天,高原的表面挤满了金色。树木、湖水、泥土、房屋、路面、脸颊、卧在屋檐下接地气的狗和晒在绳子上的衣服,都像漂浮在金色里的颗粒,失去了高度和重量,也失去了层次的秩序感。跟门上钉了一块“西坝路29号”铁牌的五层小楼一样,这是一个我十分熟悉的景象。
离开西坝路29号这幢五层小楼,到今天再次走近它,太阳洒下来的金色光芒,把小楼周围的世界和我脑海里的记忆,整整涂抹了18年。一切看见和听见的东西,都是熟悉的。
我的脸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熟悉的景象。一旦选择了这样的景象,就是选择了自己忽略自己的模样变化。所以,面对自己的脸,我不会觉得吃惊。习惯的视觉控制了变化的出现,就连时间也仿佛在我的脸上停止了脚步。
如果这是一部肥皂剧里的场景,那么我看到的是自己脸部以外的事情,是阳光制造的金色世界的正面。真的,因为我看不到自己脸上的金色世界,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脸就是掏空了金色世界的一个窟窿。情形如同树荫成了金色这个颜料无法涂抹的地方,树荫的暗色调是金色的底部或者背面。树荫的轮廓,则是金色的边界。
时间不像人的脸,看得见摸得到。时间看不见,自然也就不会留下自己的倒影。我过去的所有生活经历,都证明了这个结论。
走进小楼的铁门,就是从阳光灿烂的夏天走进了阴霾的秋天,就是让自己的脸彻底从金色的世界里退出来了。沿墙摆放的洗衣机,自行车,铁桶,塑料椅子和堆在楼梯下的碎布片,暗暗扣合着暗色调的环境散发出静谧和清凉的气息。所有景象都在沉沦,把五层小楼与铁门外的天地隔成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高凸起来的亮色调,恍惚,像尘埃一样飘荡。门内是低凹下来的暗色调,幽深寂静,所有的事物都变得缓慢而又简单了。
一楼正对甬道的房门是敞开的,缝纫机的响声和惨白的日光灯光线正在源源不断涌出来。声音比较弱,没有咄咄逼人的感觉。灯光不像外面的阳光那么张扬,我一走进房间,就感觉到是自己对灯光进行了侵略。
埋头打衣服的谢师傅听见响动抬起头,看见走进来的我,迟疑地端详了半天才认出我。18年不见面了,自然要说的话很多。
他说话的时候我就看他的脸。看着看着我就吃惊和害怕。
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虽然不是很深,但却很有力度,跟那种刀刃使劲划在石面上留下的崩裂飞溅的痕迹是一样的。每一条皱纹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河水已经干枯,奔涌的音符已经凝固。
颌部及咬肌呈现紧张的状态,这是一种只有在长期感受到负担和窘迫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忍耐写照。他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皱纹就跟着语调蛇样游动起来,四下寻觅,随时准备把那些象征昔日鲜活青春尚未褪尽的光滑肌肤吞噬。我很怕看见自己和别人脸上的皱纹。脸上一皱折,自己的心就跟着皱折,就会出现纠结与烦躁不安。
他脸上的皱纹没有明显的规律,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和他手下的衣服形成了很深的隔阂。衣服还在缝制中,但布料却很平整,没有一丝皱折,就连剪裁下来的边角余料,也都是平平整整叠放在一起的。他如此细心地对待边角余料,完全出自惜物的心情。凡是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人,都会有这类珍惜物质的习惯。
很多时候,珍惜物质的习惯应该就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对节俭的一种崇拜之心。这种习惯不会随着人的青春消逝而消散,反而会跟在每一个日子的屁股后面,慢慢积淀下来,形成一条痕迹。脸上的皱纹,就是最后保留下来的一种痕迹。
但愿有人懂得他脸上的皱纹。但愿无人再从他脸上的皱纹面前潦草走过。
18年呀,不简单。他看着我的脸感叹。
我的脸折射出我的巨大变化,也反射出了他的影子。脸在这个时候,成了一面镜子。
惊讶之际的感叹,让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一扇完全敞开的窗户。窗户是一个通往外部世界的象征。窗户把窗内的风景框在窗棂之中,舒缓着他脸上的惊讶和我的惊讶,也让他自己的内心世界,18年前他给我留下的熟悉视觉,还有曾经秀美到有几分浅薄的眼神,有了一个出口。
他从这个出口里涌出来的眼光,简直就是闪灵,如初生婴儿没有一刻安静,新鲜生动。
他过去确实就是这样的眼光。他每天都要外出去联系做衣服的生意,顺便也把做好的衣服送到别人手上。他的模样很招人疼爱,再加上眼睛里闪烁的神光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成分,所以他的缝纫生意还算过得去。倘若他在外面接到一单大的生意,比如别人给他几件需要缝补的衣服,或者为人家缝制一套新衣裤,他都会在回家的路上,乐呵呵地哼起小调,然后顺路给自己的小孙女买一个巴郎鼓、哨子这类的小玩意。回家后看着小孙女津津有味玩耍,他就会动容,就会感到内心充满了柔情,就会仔细地享受一下瞬间即逝的一家之主的感觉。
18年前和18年后,他的眼光一直都是充满了祥和的神情,其间有一种混沌的诗意。
只有着眼未来或者生活的前端,才会有这种眼光。如果是盯着看自己的过去,眼光就会黯然,视线也会跟着僵硬起来。养家糊口的焦虑和紧张,特别是他投资沙石生意颗粒无收,还有他的内弟在广州犯事让他沉痛大破费,都掩藏在他松弛的微笑下面,成了深邃的历史。谁愿意退回去,重现那伤人的场面?
即便现在面对我,他的眼睛还在眉棱后面发出灼热的光芒,可是亮度和热度,已经不像从前。类似高烧病人的眼神中,孤介甚至乖戾的成分多于热烈和灵气,清澈的元素已经被浑浊分解了。
清澈与浑浊,或者痴呆与灵性,在同一张脸上是不可兼容的。
不可兼容必然和时间关联,与悲喜无关。这是一条界限,一边瑰丽明亮,另外一边黯淡幽微。人的脸被这条界限切割,变成了破碎的风景。人生之景也是如此。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不得不再次说到时间。
谢师傅在高原上生活了近三十年。时间这把刻刀,也在他的脸上雕刻了三十年。
他的脸型与年轻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脸面就不同了。时间的刻刀,以季节变迁、昼夜温差、高原风雨和干燥这些元素磨砺出来的尖锐刀锋,在他的脸上恣意雕刻出了无数条皱纹,使得原本就没有赘肉的脸庞,逐渐从丰润的湿地变成了板结龟裂的荒野。邋遢的胡茬在嘴部四周变成了干枯褪色的茅草梗。嘴型的轮廓因为被脸上的皱纹牵制,渐渐退化成了干瘪的沟谷形状。唯一在脸上耸立的鼻梁,同样没有躲过刻刀的刻划——光洁的皮肤被刀锋刨出了无数深深浅浅的汗毛小孔,很像水土流失后快要露出全部岩层的秃岭。刻刀雕刻带起的尘埃,污染了清澈的眼睛,怎么看都像是分布在秃岭两侧浑浊的池塘。
退后一步观看,他的脸就是一幅刻出来的版画。
这是一幅可以让人思考却无法说清楚的版画。我只能从外面看脸这幅版画的轮廓。版面雕刻的轮廓,被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长期照射,已经显现出了古铜色的陈旧感。版画的内容和景象,看得出是反映了时间对生存的理解、对危险的敏感和对环境的要求。
看一次他的脸,我就觉得是走到了命运的末端。再看一次,命运不能加以改变的某种感受,就越来越强烈了。
谢师傅在时间跟前,就如同盲目的虫蚁碌碌穿行而过。他没有给时间留下些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但时间却给他留下了一幅版画。
这幅版画,其实就是时间在他脸上的倒影。
这是一个永远的象征。
敬一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