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
2021-12-23叙事散文任意
初夏已经来临,阳台上的窗子不再紧闭,透过凉台望见星月皓洁,夜色幽幽,远处的树木花草传来真切的声响。今夜的月光如此之美,如有一曲古琴相伴,会更加让这月夜沉醉。于是我来到琴旁,抚琴一曲,《高山流水》的旋律在阳台上回旋,之后流泻于夜空中,万般思绪……
初夏已经来临,阳台上的窗子不再紧闭,透过凉台望见星月皓洁,夜色幽幽,远处的树木花草传来真切的声响。今夜的月光如此之美,如有一曲古琴相伴,会更加让这月夜沉醉。于是我来到琴旁,抚琴一曲,《高山流水》的旋律在阳台上回旋,之后流泻于夜空中,万般思绪随乐音行走。我的琴技虽然平平,但这曲子的意境会把人们带到远古的春秋时代。
随着音乐的起伏转换,阵阵林涛此起彼伏,潺潺流水由急而缓,似乎在诉说着“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人生佳话,那是遥远的绝响,穿透所有的时空,温暖了漫漫的历史岁月。两千年前的那个中秋月夜,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雨过天晴,云开月出,四周树木葱茏,花卉飘香。清风徐来,明镜似的江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景色十分迷人。当时皓月千里,银光洒满大地,江水滔滔东流。面对清风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琴声悠扬,渐入佳境。琴声透过寂寞的夜空,飘然而去。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他猛然抬头看到岸边一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观此人相貌不凡,仪态风雅,知道此人非同一般。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赞叹,“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俞伯牙不语,又鼓一曲,钟子期又赞道:“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经过了解,才知道樵夫叫钟子 期,精通乐律,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由于二老在世“不远游”,拒绝高官厚禄,以打柴为生,奉养父母。这时,他听到琴声不俗,就认真听起来。当琴声渐入佳境,他不由得失声叫好。俞伯牙佩服钟子期的才智,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别时,约定明年的此日此地再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他,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 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以后每每想起钟子期,俞伯牙便优伤欲绝,一次大醉后慷慨悲歌:“瑶琴摔碎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首流传百世的千古佳句字字血泪,念之断肠。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此时我的琴声已随着这个故事的结局而结束,然而我的思绪还没有从古老悲壮的故事中走出来,郁郁袅袅的情丝绕着高山流水寻寻觅觅,我疑惑自己这般悲情为哪般,是被古人至真至情的友谊所感动,还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感动。
如今世上还有没有这样感动世人的真情,我不敢妄加断论。此时我的琴声在这孤独的夜晚显得更加单调,如有和弦相辅,也许更加浑厚蜿蜒凄美。如今的友情如一阵风一片云一样,哪里还有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之势。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像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千百年来这首曲子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
月光如水,一泻千里。我的琴声虽已终止,但余音却在耳畔袅袅,似乎在对山的呼唤,对水的依恋。
[ 本帖最后由 任意 于 2011-6-14 21:16 编辑 ]
随着音乐的起伏转换,阵阵林涛此起彼伏,潺潺流水由急而缓,似乎在诉说着“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人生佳话,那是遥远的绝响,穿透所有的时空,温暖了漫漫的历史岁月。两千年前的那个中秋月夜,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雨过天晴,云开月出,四周树木葱茏,花卉飘香。清风徐来,明镜似的江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景色十分迷人。当时皓月千里,银光洒满大地,江水滔滔东流。面对清风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琴声悠扬,渐入佳境。琴声透过寂寞的夜空,飘然而去。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他猛然抬头看到岸边一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观此人相貌不凡,仪态风雅,知道此人非同一般。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赞叹,“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俞伯牙不语,又鼓一曲,钟子期又赞道:“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经过了解,才知道樵夫叫钟子 期,精通乐律,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由于二老在世“不远游”,拒绝高官厚禄,以打柴为生,奉养父母。这时,他听到琴声不俗,就认真听起来。当琴声渐入佳境,他不由得失声叫好。俞伯牙佩服钟子期的才智,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别时,约定明年的此日此地再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他,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 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以后每每想起钟子期,俞伯牙便优伤欲绝,一次大醉后慷慨悲歌:“瑶琴摔碎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首流传百世的千古佳句字字血泪,念之断肠。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此时我的琴声已随着这个故事的结局而结束,然而我的思绪还没有从古老悲壮的故事中走出来,郁郁袅袅的情丝绕着高山流水寻寻觅觅,我疑惑自己这般悲情为哪般,是被古人至真至情的友谊所感动,还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感动。
如今世上还有没有这样感动世人的真情,我不敢妄加断论。此时我的琴声在这孤独的夜晚显得更加单调,如有和弦相辅,也许更加浑厚蜿蜒凄美。如今的友情如一阵风一片云一样,哪里还有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之势。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们希望能遇见像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千百年来这首曲子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
月光如水,一泻千里。我的琴声虽已终止,但余音却在耳畔袅袅,似乎在对山的呼唤,对水的依恋。
[ 本帖最后由 任意 于 2011-6-14 21:1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