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骨气
2021-12-23抒情散文默一言
文人的骨气“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一次读这首有名的《泊秦淮》时就非常痛恨秦淮河畔的商女,国土沦陷了却任是紫醉金迷,醉生梦死,全不顾国家的千疮百孔,社稷的风雨飘摇。只不解的是那《玉树后庭花》是唱……
文人的骨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次读这首有名的《泊秦淮》时就非常痛恨秦淮河畔的商女,国土沦陷了却任是紫醉金迷,醉生梦死,全不顾国家的千疮百孔,社稷的风雨飘摇。只不解的是那《玉树后庭花》是唱给谁听的?
浮光跃金的秦淮河里仍旧有琥珀色的历史,如今的两岸依旧杨柳依依,春风习习,丝竹管弦之声里一派歌舞升平。万花楼任在,不见了的是依偎在楼阁处的李香君,望穿秋水的在等着谁?晚明才子侯朝宗么?李香君的一腔碧血染得成一把桃花扇,却染不红侯朝宗一介书生的热血。终究是死了,一个是血溅桃花,一个是卑颜曲膝。大明朝数百年基业,最后为之陪葬的不是一帮平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明室才子,确实青楼里一群轻歌曼舞,弱不禁风的红颜。可悲可叹。
钱谦益,虞山人,晚明才子。偶遇秦淮艳之的柳如是。两人一见钟情,钱谦益于秦淮河畔造绛云楼,二人终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乐得逍遥。如果没有外敌入侵,中国文学史上可能就会留下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但适逢清兵南下,大破金陵。柳如是拉钱谦益跳水殉国,钱谦益犹豫不决,嫌水冷。柳如是是死了,钱谦益跪下了,头像了的钱谦益官拜礼部侍郎兼翰林大学士。于是,大明朝的士子们降番如林。
平日里羽扇纶巾纵横裨阖的文人才子们,怎么一到生死关头就做不出一篇稍微像样的道德文字?中国文人们的骨头是用什么打造,怎么就扛不起一个大写的人字呢?
近代学者陈寅格,古稀之年著八十余万字《柳如是》,带历史宗师在将至大限之期为一青楼女子作传,是在是旷古未有。谁说女人是水做的?明室亡了的时候,那些顶天立地的须眉哪里去了?
连敌人也看不起这些卑颜屈膝的奴才,清康熙帝修《明史》,将钱谦益与遗臭万年的洪承畴一道打入另册,以另一种方式警示清室的子民们——文人的骨头是不能软的,一软就没了底气,一软一个民族就亡了。无论哪朝哪代,文化的渗透总是纠缠着武力的征伐,只要文人的精神不灭,武力再强也不可能独御宇内,一统天下,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这也就是成吉思汗射了孔子像一箭,七十年灭国的原因所在。
我们习惯于把坚守道德底线的文人称做“迂”,把鄙视仕途经济的人叫做“伪”。也许入世是积极地,但分崩离析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迂”和“伪”,否则已经风雨飘摇的社会将再也经不起铁与马蹄的敲打。后来者竟没有看到清兵南下那时一片高举的降旗吗?文人都“入世”了,明朝的基业呢?都在哪里?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秦淮河,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中静静流淌,秦淮河畔如今依旧波光滟滟,逝者如斯,曾经在这河畔上演过的故事一一沉入水底,沉为琥珀色的凝重与苍凉,一片分崩离析的声音中,柔曼的女声高起,夹着铿锵气壮的音符,秦淮河畔,依稀是红颜的铮铮铁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次读这首有名的《泊秦淮》时就非常痛恨秦淮河畔的商女,国土沦陷了却任是紫醉金迷,醉生梦死,全不顾国家的千疮百孔,社稷的风雨飘摇。只不解的是那《玉树后庭花》是唱给谁听的?
浮光跃金的秦淮河里仍旧有琥珀色的历史,如今的两岸依旧杨柳依依,春风习习,丝竹管弦之声里一派歌舞升平。万花楼任在,不见了的是依偎在楼阁处的李香君,望穿秋水的在等着谁?晚明才子侯朝宗么?李香君的一腔碧血染得成一把桃花扇,却染不红侯朝宗一介书生的热血。终究是死了,一个是血溅桃花,一个是卑颜曲膝。大明朝数百年基业,最后为之陪葬的不是一帮平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明室才子,确实青楼里一群轻歌曼舞,弱不禁风的红颜。可悲可叹。
钱谦益,虞山人,晚明才子。偶遇秦淮艳之的柳如是。两人一见钟情,钱谦益于秦淮河畔造绛云楼,二人终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乐得逍遥。如果没有外敌入侵,中国文学史上可能就会留下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但适逢清兵南下,大破金陵。柳如是拉钱谦益跳水殉国,钱谦益犹豫不决,嫌水冷。柳如是是死了,钱谦益跪下了,头像了的钱谦益官拜礼部侍郎兼翰林大学士。于是,大明朝的士子们降番如林。
平日里羽扇纶巾纵横裨阖的文人才子们,怎么一到生死关头就做不出一篇稍微像样的道德文字?中国文人们的骨头是用什么打造,怎么就扛不起一个大写的人字呢?
近代学者陈寅格,古稀之年著八十余万字《柳如是》,带历史宗师在将至大限之期为一青楼女子作传,是在是旷古未有。谁说女人是水做的?明室亡了的时候,那些顶天立地的须眉哪里去了?
连敌人也看不起这些卑颜屈膝的奴才,清康熙帝修《明史》,将钱谦益与遗臭万年的洪承畴一道打入另册,以另一种方式警示清室的子民们——文人的骨头是不能软的,一软就没了底气,一软一个民族就亡了。无论哪朝哪代,文化的渗透总是纠缠着武力的征伐,只要文人的精神不灭,武力再强也不可能独御宇内,一统天下,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这也就是成吉思汗射了孔子像一箭,七十年灭国的原因所在。
我们习惯于把坚守道德底线的文人称做“迂”,把鄙视仕途经济的人叫做“伪”。也许入世是积极地,但分崩离析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迂”和“伪”,否则已经风雨飘摇的社会将再也经不起铁与马蹄的敲打。后来者竟没有看到清兵南下那时一片高举的降旗吗?文人都“入世”了,明朝的基业呢?都在哪里?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秦淮河,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中静静流淌,秦淮河畔如今依旧波光滟滟,逝者如斯,曾经在这河畔上演过的故事一一沉入水底,沉为琥珀色的凝重与苍凉,一片分崩离析的声音中,柔曼的女声高起,夹着铿锵气壮的音符,秦淮河畔,依稀是红颜的铮铮铁骨。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