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陂下古村
2021-12-23抒情散文秋野
走进陂下古村面包车载着一车的好奇和渴望,翻过一座长满了高高矮矮的松林山丘,在绿浪翻滚的古樟间若隐若现的陂下古村就豁然出现在眼前。哇!好广袤的一片平原,好大的一座村庄!早就听说在陂头召开“二七”会议之后,整个红色苏区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刘士……
走进陂下古村
面包车载着一车的好奇和渴望,翻过一座长满了高高矮矮的松林山丘,在绿浪翻滚的古樟间若隐若现的陂下古村就豁然出现在眼前。哇!好广袤的一片平原,好大的一座村庄!
早就听说在陂头召开“二•七”会议之后,整个红色苏区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刘士奇于1930年3月22日至27日,在“敦仁堂”里主持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我们有些急不可耐要一睹“敦仁堂”的风采。红色古村故事多 “敦仁堂”是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胡氏的宗祠,座落在富水河边。这个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那庄严肃穆的“朝天门”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守望这川河富水,品味着这人世盛衰的况味。
我们还未下车,就看见街头巷道和祠堂的墙壁上写满了褚红色的红军标语,口鼻里顿时充满了硝烟的味道。一踏进陂下胡氏宗祠“敦仁堂”,就仿佛听到祠堂四壁回响着那熟悉的韶山口音,分明是毛泽东在大堂内向红军将士作报告。我们屏声静气,尽量把脚步放轻,生怕惊动了在“祖宗龛”后栋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听朱军长讲军事课的将士们。听!宽大的草坪上战士操练的脚步声依然铿锵;看!富水河沿的那棵古樟下,朱军长看见小船上去割禾的群众在洪水暴涨中涉险渡河,焦心如焚地向富水河发誓:“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
风雨可以侵蚀顽石,却磨灭不了陂下古村的红色记忆。1932年正月,毛泽覃的妻子贺怡在吉水县水南镇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为“广兵”。不久,公略县委从吉水水南迁到陂下村,毛泽覃任县委书记,仍住在原来的左楼。6月,公略县中心县委也从水南迁到陂下村,贺怡带着小广兵也来了。但是,贺怡生育之后,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根本没有什么营养品可吃,身体虚弱得很。而且有病,乳房瘪得连一滴奶水都没有,小广兵天天饿得哇哇直哭,弄得贺怡一点办法也没有,吵得她烦了就只有打孩子出气。
陂下村的梁生姑刚好生了孩子,她奶水多得经常直往下流。听说贺怡的孩子没奶吃,就主动找到贺怡说:“贺大姐!我奶水多,就让我来帮你喂养孩子吧。”贺怡十分感激地说:“生姑!我这几天被他吵得都烦死了,你能帮我喂他,真是感谢啊!”一连几天,梁生姑都要主动跑几趟到“陂下书院”来喂奶。一天,梁生姑对贺怡说:“贺大姐,甘脆我把广兵带回家去喂,省得我每天跑来跑去。”贺怡感激得热泪盈眶,忙不迭地把小广兵交给了梁生姑抚养。梁生姑用自己的乳汁为喂了小广兵两个月,把小广兵喂得肥肥胖胖,实在逗人喜爱。贺怡说:“生姑!我是当兵的,经常东奔西跑,没有什么东西送你。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我想,如果你不嫌弃,我们就结拜为姐妹怎么样?”梁生姑高兴极了,与贺怡到庙里点香燃烛,当着菩萨的面,结拜为姐妹之亲。
听当年的童子军回忆:那时,贺怡已经病得越来越严重,请了很多名医都无法治好,毛泽覃非常着急。时任江西独立十三团团长的曾山、政治委员陈毅在战斗的空隙来探望贺怡,听说陂下村有一个叫“老闰师老”的老秀才会治病,就马上去请他来诊治。“老闰师老”仅开了8个铜板的药方给贺怡吃,毛泽覃表示怀疑。不料,服药后的当晚,贺怡竟睡得很香。再吃几付药,贺怡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毛泽覃非常高兴,见这位老秀才医术高明,一定要请他做随军医生,“老闰师老”十分感激这位红军首长的美意,苦于自己年迈体衰无法随军行动。于是,毛泽覃一再嘱咐当地政府,要多多照看“老闰师老”,不得随意打扰他。”从中我们依稀看出了当年的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
陂下村的西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其中一座叫“马尾山”的半山腰,战壕环绕,这里,就是打退“五市联防”反动民团的战场。南山通往泰和舟山村的一条要道穿亭而过,茶亭名叫“推行亭”。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大于一般茶亭。茶亭仿祠堂构建,雕刻顶撑和横梁基本保存完好。尤为难得的是茶亭两边的石灰粉墙上的红军政纲和口号基本保留完整。左墙上写有《中国苏维埃十个政纲》,右墙上写的是《土地革命八大要求》:
推翻豪绅地主官僚的政权,解除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去武装工农,农民建立农村中农民代表会议政权。
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财产,土地归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
祠堂、庙宇、教堂、地产及其他的公产、官荒,或无地主的荒沙田地都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
全省区中的国有土地的一部份作为(苏维埃)政权给农民垦殖之用,分配工农的财产供其经济上的使用。
宣布一切高利贷的借约概作无效。
销毁豪绅地主的一切田契及其他剥削农民的契约(表面的、头的在内。)。
取消一切由军阀及地方衙门颁布的捐,取消包办税则制,取消厘金设立单一农业经济累进税。
(1)办理土地工程。
(2)改良扩充水利。
(3)御防天灾。
(4)国家办理移民事业。
(5)国家由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经手办理低利借贷。
(6)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
(7)一切森林河道归(苏维埃)□□管理。
看到这些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不能不使人由衷的赞叹红军的远见卓识。是啊!红军早在1930年就想到了老百姓的休养生息问题,甚至包括了土地、水利、移民和货币。如此深入人心的政令法规,又怎能不受穷苦百姓的欢迎呢?
古道走出铁红军 我们沿富水河而行,走在树荫底下,一路品清澈的富河水,赏碧绿的千年古樟,很是舒心惬意。
大桥东端的一棵古樟,大得要十一个大人才能够合围。尤为奇特的是树中长树,树中间长出的一棵“凉伞树”犹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在引颈眺望,婆娑的枝叶,又仿佛是在为忙于留影的少男倩女们欢欣舞蹈。村民们介绍说:“根据这棵树所长的特征,我们当地人叫它‘和合树’,大概活了上千年。”这棵占地近两亩的古樟,雄风依然,它见证着土地革命时期硝烟弥漫的历史:1930年3月17日,国民党刘士毅部一个团和富田的大土豪王初曦纠集的豪绅势力组成的“五县联防”的反动民团,趁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去攻赣州,苏区兵力空虚之机,从新圩、水南、永丰、兴国、中洞、宛前等地大举进犯东固、富田,企图将革命的新生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从泰和县宛前来犯的一股反动民团在凌晨前抢占了下坪以西的山头,并悄悄摸到了下坪红军防御工事前。枪声骤然响起,老百姓慌成一团,红军、赤卫队、青年团死死地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我军人员锐减,红军、赤卫队、青年团组织的几次强攻突围都未奏效,敌人没有丝毫退却的迹象,形势非常危急。
夜幕逐渐降临,毛泽覃和胡发鑫经过冷静的分析后,立即命令赤卫队带领一连红军借着夜色的掩护,从富水河里隐蔽前进,迂回到敌人背后,一阵排枪打过去,敌人死伤不少。敌人见腹背受敌,吓得赶紧逃跑了。 红军和地方部队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获得了下坪保卫战的胜利。
古街西面,就是“列宁台”。“列宁台”是毛泽东下井冈山后所建,目的是便于红军、赤卫队、青年少先队、儿童团和群众集会。列宁台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红军、白军的标语:
“白军士兵要发清欠饷,只有暴动起来!”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收外国资本,开办工厂商店、船只和银行。中国承认满蒙回藏苗各族的表决权。打倒军阀国民党政权!”
“红军中薪饷穿吃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
“消灭红匪”。
竹隐堂座落在村中心,红军学校就是由“敦仁堂”移居于此的。从祠堂墙上写的“你们不认得字,请快来读书!”和“总理遗嘱……本校校训谨遵”的字样来看,当年的“红军学校”一定很红火。那“纪念九一八,反对断送满洲上海的国民……”、“纪念九二一,黄公略同志精神不死!”、“纪念九二一,配合红军作战!”、“纪念九一八,猛烈扩大红军!”的标语历历在目,格外分明。透过这些红、白交替的标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弥漫在苏区上空的战云,听到了惨烈的喊杀声,领悟了理想与追求的真谛,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的激烈壮怀。
看,从这里走出去的革命先行者现仍健在的就有原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的胡立教;历任滇、黔、赣、粤四省建设厅厅长的胡加照等。已牺牲的有公略县县长、县委书记、公(略)万(安)兴(国)独立团团长胡发兴;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兼特务营营长胡加稻;红十军团政委胡显通;花岩乡主席胡加钰;宜黄县团委书记胡立照;陂下特支书记、区委书记、水南区区长胡显复;富田区土地部长,县、省土地部长胡加藻;长征时任某团政委的胡建灿等等。
古朴典雅山民居 与“列宁台”相对应的是古朴典雅的“安人亭”。“安人亭”始建于清道光甲午年,距今183年。据《潭溪胡氏族谱•安人堂》记载:“道光甲午,族人设该市于此,有闤有阓,有街有巷,有庙有井。不数月间,人迹纷如,百货辐辏,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绍亭,建安人亭于东南隅。亭畔构唐肆数楹,取其赁值设茶亭中,以饮渴者,而东南喧阗矣。初君太翁儒林郎,常念族中年老无依者,饥予之食,寒予之衣,由日而月,而岁,而数十岁不怠,独未得其地以居之。至是,君建安人堂于西北隩 ,使託处焉。距堂数武作大门,与亭相首尾。邑侯郎公,题延福门以为堂翼,而西北厚实矣。”由此可知,“安人亭”即为安定人心之意。有趣的是自建亭以来,族人迎娶、送嫁、出殡都必须经过此亭。凝重的历史,万古的痴情在这淳朴的民风里驰骋。
穿亭入街,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扑鼻而来。这条街始建于1880~1883年,面积1440平方米,总长120米,东起“安人亭”,西至列宁台,南七间店铺,北六间店铺,徜徉在这不足百米的古街上,陈旧的店铺墙壁上“布匹染坊”、“粮食杂货”、“粮食醩坊”、“药铺”等招牌历历在目,令人想象这样的山区村落的商业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6座祠堂,18口古井,孝义坊,紫沙庙、星聚堂的龙凤楼阁,腰鼓,龙灯,坝王鞭,清晰地记录着陂下村的发展和变迁。与其说坊牌、祠堂里的精美雕刻和富有哲理的对联,明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古井的传说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倒不如说那“封闭式巷道”更能让你细细地咀嚼,遐思无穷。
陂下村古名潭溪,早在唐代就有罗姓在此立基,建有“评事堂”。同时代迁入的还有陈姓,之后,又有曾、昌、张三姓相继迁入。北宋末年,胡姓胡晃才从芗城甲村(今新圩镇)迁入,建有“敦仁堂”。胡姓氏族发达,现有319户,共1805人,其中男性902人,女性903人。追溯胡姓的祖先,南唐时胡霸为吉州刺史,封庐陵开国侯,为吉安胡姓的开基祖 。其第四世孙胡盛为庐陵开国侯,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殿中侍御史检校国子监祭酒,为芗城甲村胡姓开基祖。霸公第九世孙胡铨为庐陵开国侯,居值夏;胡霸第八世孙胡晃,官拜参军,居富田,为陂下胡姓开基祖。
陂下各个姓氏分开聚居,所建房屋都呈封闭状态,只留一门进出。从立业、会善、会璋、盛盎、立优、争普等家都可以看到这种“封闭式”巷道。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呢?那个时候战乱濒临,附近的大山都有贼寇占山为王,喽罗们经常下山到村庄上骚扰。为了抵御强盗的劫掠,才把村庄建成封闭状。贼寇进入巷道内,只需将大门一封,贼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以后胡氏人口猛增,就把整个村庄封闭起来,只留下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大门出入。这样,就形成了“大封闭圈”内藏“小封闭圈”的特殊建筑风格,为抵御强盗的劫掠起到了极好的防御作用。其实,这种近乎城堡式的建筑只能抗御一般的寨寇,对于战争,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陂下村人恰恰忽略这一点,以至于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凭借这种封闭式“城堡”,竟然与太平天国军队相抗衡。清咸丰丙辰年,太平军攻入陂下村,杀死120多人,伤者无数;六百多栋房屋被焚,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险些灭族。我们伫立在巷道里,既为陂下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所惊叹,更为陂下村惨遭血洗而嘘唏!
漫步红瓦石片铺就的古巷道上,我们看到了胡盛照家那特殊的农家庭院,院子门额上的“彩凤呈祥”和正屋门额上的“室接青云”阳刻文字苍劲厚实。厅堂名曰:“开阔厅“,一条走道横穿正厅前部,走廊两边为拱形雕刻图板,每格都由动物头像构成,这种民宅厅堂在农村是极为少见的。尤其是胡会尝家中的一副“海量能涵与世常恬风静浪,六合甚大寄身只让水濂泉”对联,不仅雕刻精美,更能使人警醒。
村南面有座迎龙门,俗名“圣旨牌坊”,因接南来龙脉而得名。清道光19年胡徵光建,袁州司马胡徵光之母90岁高龄,且五世同堂,道光皇帝亲书“黄耆繁衍”匾,封罗氏“安人”以贺,赐币帛建坊以彰荣耀。
被脚板和汗水打磨得光洁滑亮的鹅卵石,交织雷电和狼烟的古巷道,把陂下村人的英风豪气唱得绯红;彻夜不眠的古井水将陂下人的心扉浇得玲珑剔透;气势如虹的大桥铸满了伟人的誓言。声韵古雅的富河水啊!流畅不息,你流去了陂下人的苦难,流来了陂下人的甘甜!
面包车载着一车的好奇和渴望,翻过一座长满了高高矮矮的松林山丘,在绿浪翻滚的古樟间若隐若现的陂下古村就豁然出现在眼前。哇!好广袤的一片平原,好大的一座村庄!
早就听说在陂头召开“二•七”会议之后,整个红色苏区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刘士奇于1930年3月22日至27日,在“敦仁堂”里主持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我们有些急不可耐要一睹“敦仁堂”的风采。红色古村故事多 “敦仁堂”是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胡氏的宗祠,座落在富水河边。这个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那庄严肃穆的“朝天门”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守望这川河富水,品味着这人世盛衰的况味。
我们还未下车,就看见街头巷道和祠堂的墙壁上写满了褚红色的红军标语,口鼻里顿时充满了硝烟的味道。一踏进陂下胡氏宗祠“敦仁堂”,就仿佛听到祠堂四壁回响着那熟悉的韶山口音,分明是毛泽东在大堂内向红军将士作报告。我们屏声静气,尽量把脚步放轻,生怕惊动了在“祖宗龛”后栋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听朱军长讲军事课的将士们。听!宽大的草坪上战士操练的脚步声依然铿锵;看!富水河沿的那棵古樟下,朱军长看见小船上去割禾的群众在洪水暴涨中涉险渡河,焦心如焚地向富水河发誓:“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
风雨可以侵蚀顽石,却磨灭不了陂下古村的红色记忆。1932年正月,毛泽覃的妻子贺怡在吉水县水南镇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为“广兵”。不久,公略县委从吉水水南迁到陂下村,毛泽覃任县委书记,仍住在原来的左楼。6月,公略县中心县委也从水南迁到陂下村,贺怡带着小广兵也来了。但是,贺怡生育之后,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工作强度大,根本没有什么营养品可吃,身体虚弱得很。而且有病,乳房瘪得连一滴奶水都没有,小广兵天天饿得哇哇直哭,弄得贺怡一点办法也没有,吵得她烦了就只有打孩子出气。
陂下村的梁生姑刚好生了孩子,她奶水多得经常直往下流。听说贺怡的孩子没奶吃,就主动找到贺怡说:“贺大姐!我奶水多,就让我来帮你喂养孩子吧。”贺怡十分感激地说:“生姑!我这几天被他吵得都烦死了,你能帮我喂他,真是感谢啊!”一连几天,梁生姑都要主动跑几趟到“陂下书院”来喂奶。一天,梁生姑对贺怡说:“贺大姐,甘脆我把广兵带回家去喂,省得我每天跑来跑去。”贺怡感激得热泪盈眶,忙不迭地把小广兵交给了梁生姑抚养。梁生姑用自己的乳汁为喂了小广兵两个月,把小广兵喂得肥肥胖胖,实在逗人喜爱。贺怡说:“生姑!我是当兵的,经常东奔西跑,没有什么东西送你。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我想,如果你不嫌弃,我们就结拜为姐妹怎么样?”梁生姑高兴极了,与贺怡到庙里点香燃烛,当着菩萨的面,结拜为姐妹之亲。
听当年的童子军回忆:那时,贺怡已经病得越来越严重,请了很多名医都无法治好,毛泽覃非常着急。时任江西独立十三团团长的曾山、政治委员陈毅在战斗的空隙来探望贺怡,听说陂下村有一个叫“老闰师老”的老秀才会治病,就马上去请他来诊治。“老闰师老”仅开了8个铜板的药方给贺怡吃,毛泽覃表示怀疑。不料,服药后的当晚,贺怡竟睡得很香。再吃几付药,贺怡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毛泽覃非常高兴,见这位老秀才医术高明,一定要请他做随军医生,“老闰师老”十分感激这位红军首长的美意,苦于自己年迈体衰无法随军行动。于是,毛泽覃一再嘱咐当地政府,要多多照看“老闰师老”,不得随意打扰他。”从中我们依稀看出了当年的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
陂下村的西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其中一座叫“马尾山”的半山腰,战壕环绕,这里,就是打退“五市联防”反动民团的战场。南山通往泰和舟山村的一条要道穿亭而过,茶亭名叫“推行亭”。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大于一般茶亭。茶亭仿祠堂构建,雕刻顶撑和横梁基本保存完好。尤为难得的是茶亭两边的石灰粉墙上的红军政纲和口号基本保留完整。左墙上写有《中国苏维埃十个政纲》,右墙上写的是《土地革命八大要求》:
推翻豪绅地主官僚的政权,解除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去武装工农,农民建立农村中农民代表会议政权。
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财产,土地归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
祠堂、庙宇、教堂、地产及其他的公产、官荒,或无地主的荒沙田地都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
全省区中的国有土地的一部份作为(苏维埃)政权给农民垦殖之用,分配工农的财产供其经济上的使用。
宣布一切高利贷的借约概作无效。
销毁豪绅地主的一切田契及其他剥削农民的契约(表面的、头的在内。)。
取消一切由军阀及地方衙门颁布的捐,取消包办税则制,取消厘金设立单一农业经济累进税。
(1)办理土地工程。
(2)改良扩充水利。
(3)御防天灾。
(4)国家办理移民事业。
(5)国家由农业银行及信用合作社经手办理低利借贷。
(6)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
(7)一切森林河道归(苏维埃)□□管理。
看到这些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不能不使人由衷的赞叹红军的远见卓识。是啊!红军早在1930年就想到了老百姓的休养生息问题,甚至包括了土地、水利、移民和货币。如此深入人心的政令法规,又怎能不受穷苦百姓的欢迎呢?
古道走出铁红军 我们沿富水河而行,走在树荫底下,一路品清澈的富河水,赏碧绿的千年古樟,很是舒心惬意。
大桥东端的一棵古樟,大得要十一个大人才能够合围。尤为奇特的是树中长树,树中间长出的一棵“凉伞树”犹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在引颈眺望,婆娑的枝叶,又仿佛是在为忙于留影的少男倩女们欢欣舞蹈。村民们介绍说:“根据这棵树所长的特征,我们当地人叫它‘和合树’,大概活了上千年。”这棵占地近两亩的古樟,雄风依然,它见证着土地革命时期硝烟弥漫的历史:1930年3月17日,国民党刘士毅部一个团和富田的大土豪王初曦纠集的豪绅势力组成的“五县联防”的反动民团,趁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去攻赣州,苏区兵力空虚之机,从新圩、水南、永丰、兴国、中洞、宛前等地大举进犯东固、富田,企图将革命的新生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从泰和县宛前来犯的一股反动民团在凌晨前抢占了下坪以西的山头,并悄悄摸到了下坪红军防御工事前。枪声骤然响起,老百姓慌成一团,红军、赤卫队、青年团死死地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我军人员锐减,红军、赤卫队、青年团组织的几次强攻突围都未奏效,敌人没有丝毫退却的迹象,形势非常危急。
夜幕逐渐降临,毛泽覃和胡发鑫经过冷静的分析后,立即命令赤卫队带领一连红军借着夜色的掩护,从富水河里隐蔽前进,迂回到敌人背后,一阵排枪打过去,敌人死伤不少。敌人见腹背受敌,吓得赶紧逃跑了。 红军和地方部队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获得了下坪保卫战的胜利。
古街西面,就是“列宁台”。“列宁台”是毛泽东下井冈山后所建,目的是便于红军、赤卫队、青年少先队、儿童团和群众集会。列宁台四周的墙壁上写满了红军、白军的标语:
“白军士兵要发清欠饷,只有暴动起来!”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收外国资本,开办工厂商店、船只和银行。中国承认满蒙回藏苗各族的表决权。打倒军阀国民党政权!”
“红军中薪饷穿吃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
“消灭红匪”。
竹隐堂座落在村中心,红军学校就是由“敦仁堂”移居于此的。从祠堂墙上写的“你们不认得字,请快来读书!”和“总理遗嘱……本校校训谨遵”的字样来看,当年的“红军学校”一定很红火。那“纪念九一八,反对断送满洲上海的国民……”、“纪念九二一,黄公略同志精神不死!”、“纪念九二一,配合红军作战!”、“纪念九一八,猛烈扩大红军!”的标语历历在目,格外分明。透过这些红、白交替的标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弥漫在苏区上空的战云,听到了惨烈的喊杀声,领悟了理想与追求的真谛,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的激烈壮怀。
看,从这里走出去的革命先行者现仍健在的就有原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的胡立教;历任滇、黔、赣、粤四省建设厅厅长的胡加照等。已牺牲的有公略县县长、县委书记、公(略)万(安)兴(国)独立团团长胡发兴;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兼特务营营长胡加稻;红十军团政委胡显通;花岩乡主席胡加钰;宜黄县团委书记胡立照;陂下特支书记、区委书记、水南区区长胡显复;富田区土地部长,县、省土地部长胡加藻;长征时任某团政委的胡建灿等等。
古朴典雅山民居 与“列宁台”相对应的是古朴典雅的“安人亭”。“安人亭”始建于清道光甲午年,距今183年。据《潭溪胡氏族谱•安人堂》记载:“道光甲午,族人设该市于此,有闤有阓,有街有巷,有庙有井。不数月间,人迹纷如,百货辐辏,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绍亭,建安人亭于东南隅。亭畔构唐肆数楹,取其赁值设茶亭中,以饮渴者,而东南喧阗矣。初君太翁儒林郎,常念族中年老无依者,饥予之食,寒予之衣,由日而月,而岁,而数十岁不怠,独未得其地以居之。至是,君建安人堂于西北隩 ,使託处焉。距堂数武作大门,与亭相首尾。邑侯郎公,题延福门以为堂翼,而西北厚实矣。”由此可知,“安人亭”即为安定人心之意。有趣的是自建亭以来,族人迎娶、送嫁、出殡都必须经过此亭。凝重的历史,万古的痴情在这淳朴的民风里驰骋。
穿亭入街,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扑鼻而来。这条街始建于1880~1883年,面积1440平方米,总长120米,东起“安人亭”,西至列宁台,南七间店铺,北六间店铺,徜徉在这不足百米的古街上,陈旧的店铺墙壁上“布匹染坊”、“粮食杂货”、“粮食醩坊”、“药铺”等招牌历历在目,令人想象这样的山区村落的商业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6座祠堂,18口古井,孝义坊,紫沙庙、星聚堂的龙凤楼阁,腰鼓,龙灯,坝王鞭,清晰地记录着陂下村的发展和变迁。与其说坊牌、祠堂里的精美雕刻和富有哲理的对联,明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古井的传说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倒不如说那“封闭式巷道”更能让你细细地咀嚼,遐思无穷。
陂下村古名潭溪,早在唐代就有罗姓在此立基,建有“评事堂”。同时代迁入的还有陈姓,之后,又有曾、昌、张三姓相继迁入。北宋末年,胡姓胡晃才从芗城甲村(今新圩镇)迁入,建有“敦仁堂”。胡姓氏族发达,现有319户,共1805人,其中男性902人,女性903人。追溯胡姓的祖先,南唐时胡霸为吉州刺史,封庐陵开国侯,为吉安胡姓的开基祖 。其第四世孙胡盛为庐陵开国侯,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殿中侍御史检校国子监祭酒,为芗城甲村胡姓开基祖。霸公第九世孙胡铨为庐陵开国侯,居值夏;胡霸第八世孙胡晃,官拜参军,居富田,为陂下胡姓开基祖。
陂下各个姓氏分开聚居,所建房屋都呈封闭状态,只留一门进出。从立业、会善、会璋、盛盎、立优、争普等家都可以看到这种“封闭式”巷道。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呢?那个时候战乱濒临,附近的大山都有贼寇占山为王,喽罗们经常下山到村庄上骚扰。为了抵御强盗的劫掠,才把村庄建成封闭状。贼寇进入巷道内,只需将大门一封,贼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以后胡氏人口猛增,就把整个村庄封闭起来,只留下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大门出入。这样,就形成了“大封闭圈”内藏“小封闭圈”的特殊建筑风格,为抵御强盗的劫掠起到了极好的防御作用。其实,这种近乎城堡式的建筑只能抗御一般的寨寇,对于战争,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陂下村人恰恰忽略这一点,以至于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凭借这种封闭式“城堡”,竟然与太平天国军队相抗衡。清咸丰丙辰年,太平军攻入陂下村,杀死120多人,伤者无数;六百多栋房屋被焚,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险些灭族。我们伫立在巷道里,既为陂下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所惊叹,更为陂下村惨遭血洗而嘘唏!
漫步红瓦石片铺就的古巷道上,我们看到了胡盛照家那特殊的农家庭院,院子门额上的“彩凤呈祥”和正屋门额上的“室接青云”阳刻文字苍劲厚实。厅堂名曰:“开阔厅“,一条走道横穿正厅前部,走廊两边为拱形雕刻图板,每格都由动物头像构成,这种民宅厅堂在农村是极为少见的。尤其是胡会尝家中的一副“海量能涵与世常恬风静浪,六合甚大寄身只让水濂泉”对联,不仅雕刻精美,更能使人警醒。
村南面有座迎龙门,俗名“圣旨牌坊”,因接南来龙脉而得名。清道光19年胡徵光建,袁州司马胡徵光之母90岁高龄,且五世同堂,道光皇帝亲书“黄耆繁衍”匾,封罗氏“安人”以贺,赐币帛建坊以彰荣耀。
被脚板和汗水打磨得光洁滑亮的鹅卵石,交织雷电和狼烟的古巷道,把陂下村人的英风豪气唱得绯红;彻夜不眠的古井水将陂下人的心扉浇得玲珑剔透;气势如虹的大桥铸满了伟人的誓言。声韵古雅的富河水啊!流畅不息,你流去了陂下人的苦难,流来了陂下人的甘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