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散作己称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作己称
文/栗子

  十五年前,痴迷钓鱼,也活跃在钓鱼论坛上,经常发表些钓经。
  随着东海沿岸,鱼类渐少,只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钓鱼有瘾,却只能忍,没有了钓事,便没有了钓经。
  前些年,受朋友启发,我又拾起文笔,将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做个记录,而且既自娱,又分享,一举三得。
  有一日,突发奇想,百度搜索十年前发表的钓经,看一看,是否还在,这一搜,居然被多家引用,细看却都没有署我之笔名。
  浩瀚网海,无法追责,但这绝对缺个尊重,也是个损失,尽管不需版权之争,转载引用,至少,要留个名号吧。
  我思索了几日,终于想得一法:将笔名嵌入文中,与文一起转载,岂不解决了此难题。
  后来写的文章,便以笔名:栗子,作称谓,叙事记说,先在空间博客记录,后也在几处网站论坛发表。

  初始,将笔名嵌在文中,并不习惯,写得多了,便习以为常,并未感觉别扭。
  不过,用笔名称呼自己,若是悲悯叙旧,读来有些自怜的感觉;若是兴奋叙胜,读来确有些自恋的味道。
  做为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尤其敲字成文,只能多述囧事,少言胜事,否则,将会被扣上自高、自大、自傲的帽子,或许,此为言胜说喜之文,极少的原因。
  终于,有几位善意直言的版主或读者,或许是无法忍耐,诉说感觉用笔名称呼,很不习惯,给出建议,希望更改,其忠恳和善意,令我感动,也铭入心中。
  本来,作文主要是自娱、自嘲、自乐,只写在博客和空间,随心随笔,心澄文净,天马行空,无有羁绊,以解宅家寂寞,分享初期只对亲友。
  用笔名作称,只是为转载留个名号,并没有考虑太多,可偏偏无心插柳,柳却成荫,有几篇文章,确获众友喜欢,便扩大了发表的范围,以期多多分享。
  回看自己的几十篇文章,尽管笔法不够老练,而且还有许多错别字,但仍然很有成就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或许是因为年至花甲,经历丰富,不乏离奇,或许是因为多年程序员,思维缜密,言简意赅。所作之文,多获文友称赞:笔法干净,思路清晰,叙事利落,逻辑分明。可惜咱不是名人,没有号召力,人微而言轻,若是声名显赫,每笔经典,读者甚众,其乐必融融。
  本想自作自娱,分享人生感悟,喜怒哀乐,无所顾忌,若是因为笔名入文之故,读来别感,让人生厌,岂不事与愿违?

  百度搜索:散文人称,终有所获一新概念“己称”:
  第三人称己称是以名字等第三人称的单词,而非惯常的第一人称代词称呼自己的一种作法。
  汉语中可见这种用法,像例如《国语》和《古文观止》中的《叔向贺贫》一文里,韩宣子韩起就曾说:「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而至圣先师孔子亦会这样,像《论语?公治长第五》中的「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为一例。中学语文课学到的古文中有: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宋代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网文中经常出现这一用法来抖包袱或制造悬念。(例如常用的“我××”形式,即“身份为××的我”譬如:我同学)
  英语中亦有此用法,像《芝麻街》的Elmo即为一例。此外,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也喜欢用第三人称指称自己 。
  在日语当中,自己的名字或绰号等,可用作第一人称使用,而在日语使用者中,这种做法也被认为是可爱且孩子气的。而ACG中亦有一些萌娘会以这种方式来称呼自己及听自己讲话的人。
  顺便,搜得提问:喜欢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是什么心态?答曰:
  一、对自己有一种自怜自恋自傲的心态。
  二、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会让自己有一种被呵护的感觉。
  三、对世界有隔离感,或者将自己也独立起来,不喜欢亲密地称呼自己。
  四、有点人格分裂,把自己当作他人,以他人的语气来评价自己是一种人格分裂的倾向。

  看了己称科目概念,知道己称古已有之,并非我独创,可以继续使用。
  又看了所答的心态后果,感觉似乎言重了些,此答有些道理,但并未包含网络时代,网文转载不署作者的情况。
  我想,网络时代,文章如海,若不想文没入海,变成无主之散,用己称写作,却是上上之选。
  写作分享,败事言经,成事赐方,并不只是自娱自乐,是应该考虑读者的心态感觉的,读者年龄不同,经历各异,思想差别,并不会象亲友那么了解你,宽容你,欣赏你,我正在尝试着改回来。
  网络汪洋,叙法多样,请各位读者,取其经,得其方,美文感人、动人,有值可鉴,但莫要深陷文中。
  若是某位作者,分享成功的绝世秘笈,使你走上捷径,少走弯路,那绝对是读者的幸运,千万莫要嫉心生妒,更莫扣上自傲的大帽子,也莫套上挤脚的小鞋子。
  作者诚心,读者虚心,字里行间,诚言可寻,诚意可感,诚心可嘉。
  宽容阅文,与作者同心得悟,最好忘却称谓,岂不最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