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挺拔有型的红松
2021-12-23抒情散文高山流水
挺拔是说你的身姿,有型是说你的气质,尽管你给人的感觉像是从非洲刚刚归国的,但你那双聚光的眼睛里却时常透着一股杀气,似乎可以洞穿我好不容易掩藏起来的一点小心事,让人在不知不觉间生出一股肃然的敬意。就是这么一个家伙,他便是《洈水》杂志的主编,自……
挺拔是说你的身姿,有型是说你的气质,尽管你给人的感觉像是从非洲刚刚归国的,但你那双聚光的眼睛里却时常透着一股杀气,似乎可以洞穿我好不容易掩藏起来的一点小心事,让人在不知不觉间生出一股肃然的敬意。就是这么一个家伙,他便是《洈水》杂志的主编,自称不写睡不着,其实他的名字叫阮红松。提到姓阮的,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阮氏三雄,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渊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阮红松是把洈水水库当成了他的梁山泊,洈水便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在洈水这座储满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的水库里纵横驰骋的样子,多像当年阮氏三雄在梁山泊浪里百跳的风采。
按理说,红松本应该是红色的,或许是因为编辑杂志阅读了太多稿件的缘故,那些文字便在潜移默化中被他悄悄吸收,然后沉淀,于是呈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便成了红里透着黑,黑里也透着红,就在这红与黑的转换中,倾注的却是他全部的心血。在《洈水》杂志社举办的2011年度笔会上,我有幸再一次目睹了这棵红松的风姿,神采依旧,风度依旧,只是感觉到他的目光更加聚光了。当我们一起来到珍珠仙女井旁边的时候,阮红松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井底就冒出了一串串珍珠,阮红松说那是阮氏三雄潜在历史的深处,发出的一声声叹息。当我们一起在一棵古松的化石前驻足的时候,阮红松禁不住用他的手轻轻地抚摸了起来,似乎这便是他的亲人,他要用他的体温让这截古松的化石重新温暖起来,他还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到这棵古松化石的皱纹里,然后用他的文字来诊治那个时代的病灶。在钟鼓楼前,他把钟撞得最响,因为他最懂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道理,既然机缘巧合让他坐上了主编这个位置,如果不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来认真阅稿审稿,那就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他这个“和尚”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和尚”了,于是他不仅是不写睡不着了,如果有哪一天不阅读稿件,他也是会睡不着的。
本届笔会完全是由阮红松主编一手操持的,与会人员大多是《洈水》杂志的作者,在他看来,洈水不仅仅只是一座水库,还是一座生活的蓄水池,洈水没有桥梁,阮主编通过洈水杂志这艘渡船都要把作者的文字渡到读者的心坎,而那一根长篙,便是他每天拿在手中的那一杆笔,需要划桨时,他也会专心致志地扑在电脑前,用双手在键盘上不停地划动。当晚停电,阮主编便因势利导地举办了一次篝火晚会,没有主持人,也没有固定的套路,仅仅只是阮红松喊了几嗓子,大家就自然而然是围成了一圈,尽管阮红松唱的是老得掉了牙的山歌,但在今晚听起来却特别动人,你不看他眼睛不大,嗓门却不小,雄浑且中气十足,似乎要把日常积攒起来的那一股浊气尽情地倾泻到这空旷的山野,倾泻到这堆篝火上,让其自生自灭,因为这股浊气与凤凰扯不上半点关系,所以也就不能用到涅槃了。但有些事物还是可以涅槃的,比如创作的激情,比如疯狂的状态,比如满腹的委曲,对着这堆篝火,对着影影绰绰的人影,对着日渐枯竭的水库,对着更加空旷的大山,一股脑地倾吐出来,你便会感觉好受许多。
原来阮红松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作者,很勤奋,也很高产,因此也创出了一定的知名度,自从做了《洈水》杂志的主编后,按他的话说是把自己陷进去了,陷进了稿件堆中,也陷进了一些日常碎事中,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对他的稿费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我觉得阮红松的这一席话说得很实在,是与作者推心置腹在交流,作为《洈水》杂志的一名普通的作者,我们只能看到主编风光的一面,因为主编对稿件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因此会有一些投机钻营者想方设法来讨好主编,但作为一名主编的艰辛,作为一名主编人员所经历的许多无奈,我们又何尝能够知晓,更不用说体谅了。作为我本人,只是论坛的一名版主,只是大别山诗刊网站的一名站长,每天都要为回复大量的帖子弄得身心俱疲,苦不堪言,更何况阮红松是一位多年获得过优秀文艺期刊奖的杂志社的主编呢,换位思考一下,这一切都不言而喻了。阮红松的这一席话是在小西天的佛善堂说的,直率而有性情,这时,我与他正好隔着一堆篝火,他的脸膛也因此显得更加黑里透红,而那满面的红光在我看来却是一缕佛光,彰显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坚韧与执着。
这一份执着是从接下来的杂志社编辑与作者的对话中感觉出来的,这场对话的目的是让作者与杂志近距离接触,然后自然融入到杂志中来,无论是作者提到的关于杂志的策划、设计、装帧、排版以及格调和走向等等一些细节,阮红松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记录,并且留下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主编这一岗位让其陷了进去,让其得不偿失,但他既然选择了主编这个职业,他也会无怨无悔,并且乐此不疲。阮红松说在《洈水》杂志做主编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这一帮在文字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文友,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层面的作者生活的现状,通过文字这个万花筒,看到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阮红松还说,有时候阅读稿件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星星点点的火花,点亮暗夜里的星辰。虽说主编阅读稿件有一些被动阅读的因素在里面,带有任务性和强迫性,但一旦一些精彩的稿件被他发现,并在杂志上将之展示出来的时候,应该也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了,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应该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难怪在荆州市垄上花开文学沙龙第一场“让诗歌温暖我”的活动中,阮红松被誉为“最具诱惑之花”了,充满诱惑的,绝对不是他的外表,按照荆州晚报副刊部主任柳红霞的说法就是,你要说他帅,他会跟你不依不饶的,那么他的最具诱惑之花从何得来呢?我想应该是他的人格魅力,据说人格魅力也是有型的,还会有范,我之所以在垄上花开文学沙龙的现场第一次见到阮红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不仅仅在于他的长相很有特点,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让在场的所有文友不禁为之折服。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午后,来自武汉宜昌荆门荆州各地的诗歌爱好者济济一堂,大家彼此用诗歌“撞身取暖”,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诗歌朗诵,阮红松除了朗诵自己的诗歌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拿着一个小本在认真倾听,只要是他认为感觉不错的诗歌马上便把作者的稿件留存下来了,然后征求作者的意见是否愿意在《洈水》杂志上发表。也就是说在那场诗歌的约会上,别人是在用诗歌相互取暖,而我们的阮主编却是用一双慧眼在为《洈水》杂志精心挑选满意的稿件,我想没有一份执着与敬业的精神,阮主编也就不会做出如此举动了。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通过《洈水》杂志的笔会,通过垄上花开文学沙龙现场的感受,我忽然觉得我们的阮主编不就是一位站在我们身边的伯乐吗?他就是垄上的一株充满诱惑的花,他也是一株挺拔而有型的红松,每天都会把他的触须伸向他的作者群,伸向所有的读者,然后用他博大的胸怀将作者与读者抱成一团,营造出一座锦绣的花园。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1-5-25 18:2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