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齐宗康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二爷齐宗康
齐宗康(1877-1962)字如山,以字名世。是京剧理论家、民俗学家、实业家。1949年去台湾,1962年在台湾去世。在大陆被尘封几十年,改开后才陆续发行他的著作,才知道北京有过齐如山。晚年写的《齐如山回忆录》,有个人的经历,有百年来的政治、文化及知识阶层精神面貌的描述。是“近代野史”。
人们熟知的是他和梅兰芳的友谊,是对京剧的贡献,对民俗的研究,触手可及的实体,并未在意。他的实际身份(职业),该定在“商人”或“实业家”,他和德国人做生意,创办“义兴局”,经营大和恒,研究京剧是业余爱好,探讨民俗是兴趣所在,写文章是兴之所至,总之是找乐子,是“玩儿”。“玩儿”出的成就,虽是真艺术,也只能算副业产出。
1900庚子年,闹义和团。从山东进入河北,进了北京。北京城里乱,他跑回老家,高阳义和团更凶。待不住,还得走。路上有义和团盘查,编谎应付,走到易州(县),拐回北京。算是逃难,俩月。北京街面上平稳了些,杀人、防火、抢当铺的暴力恐怖少了,商铺有的开门营业了,人少,冷冷清清。杀了德国和日本的外交官,外国传教士,包围东交民巷,以保护侨民的借口,“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洋兵夹杂土“混混儿”,北京百姓又遭一轮烧杀劫掠。
过后,北京城被分割,各国军队分别管辖。德国军队管从西便门到东便门以南,到珠市口东西一线。街上摆小摊、走动卖东西的多,买主多是外国兵,买些中国物品,带走,如旅游纪念品。齐宗康看到这个路子,他也弄些绣片、玩具、摆件到德国军营去买,在同文馆他学德文,很容易和德国人交流沟通,认识了军需官梅星,梅星请他帮忙买木柴,三天功夫,他给买到三十来万斤。梅星很满意。他把木柴的原价和花的运费如实的告诉了梅星,因为价钱太高了,怕人家嫌贵。卖方木柴铺掌柜的韩先生也感谢他,认为他是德国翻译,说您要是带外国人到我那儿,不给钱就拿,我没办法。按价给钱,不亏有赚,真帮了大忙。给他送回扣200块大洋,他没要,告诉韩,他不是翻译,他认识的军官专管采购。这是头一次打交道。姓韩的感到这姓齐的诚实厚道。就说,您是文化人,跟做买卖的来往少。我来往多,要什么您找我。
买卖双方都信任,货源充沛,销路畅通,财源滚滚。
一次木柴生意,他和梅星成了朋友,他的身世,讲给了梅星,梅星也交了实底:多花钱没事,耽误军队使用,是失职,犯罪。这钱,都得算进战后赔款。中国赔我们钱,你分回去一些。买不来,当兵的就会去硬拿,抢!商人遭抢劫,损失大,受惊吓,还可能丢性命,你帮我们买粮油柴草,也是帮了中国百姓。给社会做好事。德国朋友一番话,他得到安慰,心安理得的做生意。人必须谋得生存的资本,利己无害于人,挣钱不该受指摘。他感受到德国公务员廉洁奉公,不吃请不收回扣,不共同作弊。梅星回国后,他们没断联系,传为世交。齐家后人到德国留学居住,梅星家担保,有的就住在梅星家里。
齐宗康诚实讲信用,洋兵爱和他打交道。据说除了英国和日本,其余驻北京的外国军队都买他的东西。货物要储备,对外要有“名义”,他在崇文门里租了一个二十多间房的院子,创建“义兴局”,仓库和销售一体。因为是“凶宅”,每月仅一元钱租金。后来搬到镇江胡同,就五六十间房,好几个院子。义兴局是像模像样的洋行了。但只跟军队做生意。
从广东调李鸿章进京作谈判议和的全权代表,住在东安门的贤良寺,齐宗康从军队买东西的数量变化,打探出些消息,他及时的报给贤良寺的人,对谈判有用,希望他常探听常报信。他顾不上,推荐了程绍唐,比他大,同文馆学德文,教过他。德文程度高。后来《辛丑条约》订了,在东单牌楼,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的地方修汉白玉纪念碑(牌坊),中国出钱,中国人施工,必须德国认可。程绍唐撺掇齐宗康:揽下这工程,咱俩一人赚一万多大洋。找石匠、备石料我有办法。你跟德国人说妥,写字订合同。活计揽到手,大洋入腰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牌楼移到中山公园,上面光绪的圣旨换成“公理战胜”四个大字。1949年以后换为郭沫若写的“保卫和平”。
齐宗康父亲是清朝的进士,耿直,有骨气。对儿子们说,不能当清朝的官,不许给洋人当翻译。父命难违,士农工商,仕途不许,务农无力,做工无技,只剩经商。义兴局创了门路,拓宽发展,在南苑办农场,在产麦子的安阳开面粉加工厂,在北京开大和恒粮店,办实业,搞营销,显身手。有了规模,成立董事会,请经理,齐家人不参与具体经营。
李石曾在法国创建豆腐公司,交由齐竺山经营管理,前后两批招收高阳老乡到豆腐公司。一共五六十人,都是齐如山送到法国的,坐火车,经俄国西伯利亚到欧洲。
在欧洲停留,短期留学。观摩欧洲戏剧演出,长见识,开眼界。回国后配合李石曾办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留法学生无法前往,俭学会暂停。兴致转向戏曲。
齐如山注重实际,有精明的商业计算。早在同文馆期间,为听戏不花钱,费不少周折;庚子年洋兵听戏,语言不通,闹误会,打架、搅场子,他出面,消除误会,他在,省好多事。广和楼老请他听戏到场,回忆这事说的仔细。
在帮助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他事先了解情况,周密计划,特别在钱款来源支付上。他找到司徒雷登家里打听美国情形,咨询演出募捐,估算可得数目;又找李石曾打听外国募捐的可能性,还找国民政府外交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国家给多少钱。和梅兰芳核计支出开销赔赚。正是计算周密,才行动妥善,才成功在握。有家业,有恒产,人不漂浮,站得稳,信心足,事无顾忌。
齐宗康办事有底线。念官学,领俸禄,吃清朝饭,砸清朝锅,他恨朝廷腐败懦弱卖国。赞成革命,支持孙中山,信三民主义。齐家的南苑农场、义兴局,无私援助革命,为炸死良弼,在农场试验炸弹,义兴局派人去良弼家投弹,成功,促进清朝皇帝退位。抗战期间,没能逃出北京,隐居不出门,在自家后院藏了八年。不赞成梅兰芳迁居上海,作长谈,告别,未再合作。
他能宽恕包容,和气生财,商人本色。和梅兰芳因艺术观点不同分手,情谊长存,还给梅兰芳编剧本:《生死恨》,给他写《梅兰芳艺术一斑》为他出访苏联的宣传手册。有往来旳疏密,没有关系的断绝。
他在时代变化发展中感到文化传统在泯灭,手工技艺失传。文章里不断的担心呼吁传承接续。
经济实力,旧学底子,学洋文、游欧洲,交往社会精英,处于社会上层,优越感自生。孤傲自赏,好为人师,待人处事常情。和梅兰芳以及众多梨园人士接触,都对他尊敬,崇敬,他谦逊有礼,是对弟子的礼,彼此都心满意足,意气风发。自身硬,倔强执拗不服输,脾气秉性。到了台湾,面对荒芜,一腔失落。但见齐公重抖擞,
看中顾正秋,再造“梅兰芳”,台湾北京不同,此时彼时差异,心意空随流水去。但《中国馔馐谈》、《中国风俗丛谈》、《中国固有之化学工艺》、《华北的农村》、《中国的科名》等研究著作,在是到台湾后写出的。仍是不服输!
齐如山在台湾,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如《北平》、《北平怀旧》等文集,意在言外、浓不可释的惆怅,怀念里的孤寂和凄冷。台湾他的住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笑语声欢,快乐平安, 宾客散去之后,静寂之余,是什么心境?他也庆幸欣慰,他没有遇上知识分子难逃的劫难,全身以退。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