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逛书店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栖身的这座城市这些年来倒成为全国图书聚散的中心之一,可是由官方斥资并统一管理的那栋购书大厦,里面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清,大多数书摊上很难见到有顾客光顾,卖书的人远超过买书的人。一路走过去,两边书摊竞相朝你吆喝,不时有人张开胳膊拦着你的去路,那热情真让人有点害怕。在这里虽常见到一些心仪的图书,但一般都是八折,只省了一点路费。如今的书价不断攀升,在这里买书有点像进了珠宝店般的感觉。时间长了,也就很少去了。

      印象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中国图书市场的黄金年代,那时集中在本市一条长长陋巷里的图书批发和零售市场,比菜市场还热闹,在那条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巷子里穿来穿去,捧一本书想找个地方蹲下来都困难,到了夏天更是空气纹丝不动,沒有一点风,热得人人汗流浃背。但那个时候一本好书出版了,哪怕是某些学术书,也能很快卖出几万甚至十几万本,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既长销又畅销,连黑格尔那套晦涩难懂的《哲学史讲演录》都成了畅销书。而现在的图书城位于市中心,交通方便。这座大厦的下面三层都面积巨大,其间大小书摊密布,既规范也复杂。令人想不到的是,如今随着这座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的图书城的建立,顾客却越来越少了,萧条得很。就是在周六和周日,里面的顾客也稀稀落落,营业员倒比顾客还多,学术书籍很难销动。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旧书市场的黄金时代,原因是那时许多机关事业和厂矿单位的图书馆把不少的藏书作为废品处理掉了。那时城里的个体旧书店比较多,我在那里购买的许多书很多都盖有某单位图书馆的藏书章。后来市场上旧书来源枯竭,价格也便宜不起来了,旧书市场不断萎缩,很多旧书店都关门了或转营新书。世纪之交很多民营书店开始专做特价书,原因是因为图书市场的低迷,出版社积压了大批的库存书,最后只得降价售出,这些特价书在民营书店里一般都五折以下出售,一时倒也生意红火。我曾以四折的价格买到了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十三经注疏》,更以二折的便宜价格买下了一套十卷本的由台湾陈致平先生所著的那套叙述清晰、图表丰富的《中华通史》。

      我喜欢逛的还是那些分散在城中一些角落里的个体小书店,在那里如果幸运的话,可碰上两种令人兴奋的情形。一种是你虽知道但多年在市面上已买不到的好书,当它那有些发黄的封面上的书名映入眼帘时,就仿佛被闪电击中一样,你屏住了呼吸,飞快地抢在手里,当急速的浏览证明准确无误后,一阵狂喜从丹田涌上心头。这时候你最难做的,是如何在精明的店主前极力掩饰你高兴的神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碰上了特价的好书,五折你觉得真合算,四折你会觉得太爽了,如果竟遇到那三折的好书,那个高兴呀,就像天上掉下了馅饼。有一次我在一个小书店看到几十本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一律三折,我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银子,还为此得意了好几天,就像发了财一样。

      前辈的学者常在书中回忆起过去逛那些旧书店的乐趣,尤其津津乐道如当年北京琉璃厂那些书肆的做派和品味,对书店老板和伙计们对书的了解和品鉴称赏不已。不过,现在的书店老板稍懂点行,店里好书固然要多些,可那好书的价格也高得像卖文物一样,令吾辈五内郁结。在下不善于讨价还价,也羞干死缠烂打,常欣然而往,却扫兴而归,常弄得心中怅恨不已。久而久之,对这样的书店就不免敬而远之了。所以现在常去那些不怎么懂书的人开的书店,当将自己淘到的几本特便宜的好书提在手上,而店主人还以满怀感激的神情目送你出门而去时,心里就偷乐着真想哼唱几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