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之三:拜谒屈原祠
2021-12-23叙事散文高山流水
三、拜谒屈原祠既然我们是来朝圣的,吃过中饭之后,秭归县文联便安排人把我们带到了屈原祠。屈原祠位于秭归新县城所处的凤凰山上,与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隔江相望,是随着长江三峡水位的上升迁移上来的。据说这是第三次迁移了,最早的屈原祠修建于屈原的诞生……
三、拜谒屈原祠
既然我们是来朝圣的,吃过中饭之后,秭归县文联便安排人把我们带到了屈原祠。屈原祠位于秭归新县城所处的凤凰山上,与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隔江相望,是随着长江三峡水位的上升迁移上来的。据说这是第三次迁移了,最早的屈原祠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后迁至归州镇,再后因葛洲坝工程的兴建迁至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现在又因三峡工程的蓄水迁移至此,并恢复屈原祠的牌坊。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位特殊移民,屈原祠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稳妥安放到了高峡的平湖之上,受到世人的景仰与皈依。
屈原祠是一座精神的殿堂,我们是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的,在屈原的雕像前,我们只能保持一种仰望的姿势来虔诚朝圣。陪同我们一起朝圣的是秭归的诗人漫兮,漫兮是秭归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导游是她的学生,虽说朝圣的行程是不需要导游来引领的,一颗虔诚的心便是自己最好的导游,但能够在导游的引导之下,我们或许能够更加快速地抵达或者接近吧。至于为什么要抵达,怎样才能接近,是抵达三峡大坝还是接近历史的纵深,这些,我们似乎全然没有想过,或许想了,却怎么也没有想明白。看来有些事物,还是糊涂一点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就如中午这顿酒,酒至半酣,便有了一种微醺的感觉。微醺的感觉是多么美妙,你可以略略地放纵一下自己,你也可以卸下伪装,让自己更加纯净坦荡,敞开你的胸怀,清风明月便可以自由穿梭,便可以带走你满身的浊气与俗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当然你也大可不必众人皆醒你独醉,微醺便是一种中庸的姿态,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无为,但无为而治也不失为一种境界。
当然,这些想法是不能让屈老夫子知晓的,否则是会挨板子的,沐浴更衣的礼节咱们暂且撇开不谈,带着几分醉意来朝圣已经是大不敬了,如果再加上这些不伦不类的奇谈怪论,又将情何以堪,理何以堪。好在目前长江的水势平稳,三峡大坝既没有泄洪,也没有冲沙,我的一些想法便被拦在了平湖之内,或许在端午的那一天会被划龙舟的小伙子们打捞上来,曝晒于五月的阳光之下,最后留下的,或许是一粒贝壳,或许只是一块丑陋的鹅卵石,既然有了微醺的醉意,这些也就大可暂时抛开。
到照面井去照照面,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想屈原的诗魂就守在井底,一点微醺的诗意一经回光返照,我便羞愧得满面通红,陶醉的,是我的整个身心,你看那满面红光里闪烁的,不正是诗人屈原的精魂吗。途经读书洞,我再也不敢走近了,深怕惊扰了大夫的用功,迂回的途中来到玉米田,仿佛看到屈原劳作的身影,或许那只是在求索,那根扬起的牛鞭,是对我最大的鞭策。这时,我似乎听到了伏虎降钟的钟声已经敲响,那是泱泱楚文化的晨钟,我仿佛听到了擂鼓台的鼓声已经擂响,那是爱好细腰的楚王国的暮鼓。在响鼓岩上,有滴帘珍珠,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诗心,如漫天的星光,可以辉映,又如清晨的露珠,可以彻视,彻视的结果是历史的病垢,结在现实的铜镜上,长成绿苔。不如把这一颗颗滴帘的珍珠稳妥安放到萤火虫的尾部,或许还能照亮暗夜里的旧梦,让一颗忧国忧民的诗心从时空的隧道穿越而出,回龙锁水,怎么也锁不住这一股激情,在滚滚的洪流面前,它将势不可挡,一泄千里。
以上的这些,都是微缩的屈原八景,是从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依样搬来的,尽管没有真实的景观能够给人以深入骨髓的感觉,但也足可聊以慰藉一下一颗虔诚的朝圣之心。屈原祠的墙壁上,到处都刻满了屈原的诗句,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共计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合起来便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词《楚辞》。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颗爱国主义的诗心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强烈地搏动,你看《九歌》是多么贴切,多么自然,简直就是天人合一之作,在这里,诗人既是生活的代言,也是天神的化身,还透着楚文化浪漫的传统气息;你看《九章》和《离骚》是多么地彰显个性,仿佛诗人用一颗温润的诗心在招魂,招个体之魂,也在招民族之魂,更在招楚文化之魂,几乎倾注了诗人的整个身心,是凤凰涅槃后的浴火重生;你看《天问》是多么激情奔放,震撼人心,每一句叩问都深深敲击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也敲击在时空的隧道,发出幽深幽深的回响,汇聚到一起,便如三峡大坝泄洪时的场景,壮观而又动人心魄。置身其中,顿时觉得热汗淋漓,这时,酒也醒了大半,那种微醺的感觉也如三峡大坝泄洪时形成的彩虹,早已随风而去,剩下的,唯有虔诚与宁静。
正是带着这么一份虔诚之心,我们来到了微缩的汨罗江畔,动漫的场景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将一种国破家亡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展示得活灵活现,逃难的难民,孤苦伶仃的母亲,以及麻木的渔父,不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吗。而屈原与渔父的那段经典对白,更是将一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精神境界演绎到了极致,令人震撼和感叹不已。你听,屈原怀石投江时发出的一声巨响,至今还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你看,屈原投江时激起的波涛,至今还在我们的心底荡漾。由此可见,能够回响的不仅仅只有雷霆,能够荡漾的也不仅仅只有涟漪,有人说巍巍的三峡大坝是由厚实的楚文化累积起来的,那么泄洪时的雷霆万钧便是屈原投江时的惊心动魄,时空的隧道又怎么能够阻隔。
站在屈原的衣冠冢前,我的心里一片空白,仿佛我的心灵也随着屈原的肉体沉到了汨罗江底,沉到了历史的深处,仿佛我就是屈原投江时怀抱的那块石头,冥顽而没有通灵,于是一点诗心仍没有找到开窍之门,因为我并没有发现那具红木棺材上的任何缝隙,也就无法窥视到历史的更深处。或许只有在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才能凭借那些龙舟的桨,摇撸的手来打捞一些沉到江底的记忆的碎片,不知能否拼凑出一颗完整的诗心,即使能够拼凑得出,也会是湿淋淋的,带着历史的沉重感,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我们所能够做的,唯有年年不停地打捞,然后挂起来晾晒,让其接受阳光的抚摸,接受明月清风的抚摸,接受一双双或粗糙或细腻的温暖的手的抚摸,而这时,我们所抚摸的又岂止是一个屈子的忠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爱心。而那些湿淋淋的碎片,我们一旦挂起,迎风招展的,不正是楚文化的经幡吗。
记得在屈原祠的回廊里,是有一扇窗的,圆圆的,是日月之窗,我站在窗前久久凝视,试图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数一数从屋檐上滴落的雨点,看看每一颗是不是如泪珠般晶莹,能不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芒,或者求证一下那些整齐地挂在窗前的那排雨帘,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一帘幽梦,能否让恍惚的你继续恍惚,能否让迷离的我更加迷离。其实在我心底清楚地知道,屈原祠也仅仅只是一扇窗口,我们能在朝圣之余得以偷窥一下楚文化的精髓,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一颗忧国忧民的诗魂,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就足可慰藉一颗同样孤独的诗心了。当然,说起孤独与寂寞,我也只能偷偷地提提,在诗人屈原面前我是羞于启齿的,充其量我还不到半个世纪,而屈原早已在那块诗歌的高地一站就是两千多年,有人说高处不胜寒,我觉得高处更不胜的,却是孤独。
回到大厅,在屈原雕像前,我依旧保持着虔诚仰望的姿势,而这时的屈原雕像,早已成为了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座高山,除了仰止,我还能有第二种选择吗?走出祠门,外面依旧下着小雨,星星点点的,滴落在高峡的平湖之上,也只能形成一小圈的涟漪,还没来得及扩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这时在我的前面是巍巍的三峡大坝,在我的后面,是一颗孤忠流芳的不屈的诗魂,我只能在这个边缘地带,将我一颗无法平静的凡心融入到高峡的平湖之中,或许还能得到大坝的遏制。
而一朵莲花之于我来说,又是多么的奢侈,如我苦苦求索的诗魂,始终只能在屈原祠与三峡大坝这两座历史与现实丰碑之间的夹缝中游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1-4-27 00:34 编辑 ]
既然我们是来朝圣的,吃过中饭之后,秭归县文联便安排人把我们带到了屈原祠。屈原祠位于秭归新县城所处的凤凰山上,与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隔江相望,是随着长江三峡水位的上升迁移上来的。据说这是第三次迁移了,最早的屈原祠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后迁至归州镇,再后因葛洲坝工程的兴建迁至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现在又因三峡工程的蓄水迁移至此,并恢复屈原祠的牌坊。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位特殊移民,屈原祠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稳妥安放到了高峡的平湖之上,受到世人的景仰与皈依。
屈原祠是一座精神的殿堂,我们是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的,在屈原的雕像前,我们只能保持一种仰望的姿势来虔诚朝圣。陪同我们一起朝圣的是秭归的诗人漫兮,漫兮是秭归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导游是她的学生,虽说朝圣的行程是不需要导游来引领的,一颗虔诚的心便是自己最好的导游,但能够在导游的引导之下,我们或许能够更加快速地抵达或者接近吧。至于为什么要抵达,怎样才能接近,是抵达三峡大坝还是接近历史的纵深,这些,我们似乎全然没有想过,或许想了,却怎么也没有想明白。看来有些事物,还是糊涂一点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就如中午这顿酒,酒至半酣,便有了一种微醺的感觉。微醺的感觉是多么美妙,你可以略略地放纵一下自己,你也可以卸下伪装,让自己更加纯净坦荡,敞开你的胸怀,清风明月便可以自由穿梭,便可以带走你满身的浊气与俗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当然你也大可不必众人皆醒你独醉,微醺便是一种中庸的姿态,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无为,但无为而治也不失为一种境界。
当然,这些想法是不能让屈老夫子知晓的,否则是会挨板子的,沐浴更衣的礼节咱们暂且撇开不谈,带着几分醉意来朝圣已经是大不敬了,如果再加上这些不伦不类的奇谈怪论,又将情何以堪,理何以堪。好在目前长江的水势平稳,三峡大坝既没有泄洪,也没有冲沙,我的一些想法便被拦在了平湖之内,或许在端午的那一天会被划龙舟的小伙子们打捞上来,曝晒于五月的阳光之下,最后留下的,或许是一粒贝壳,或许只是一块丑陋的鹅卵石,既然有了微醺的醉意,这些也就大可暂时抛开。
到照面井去照照面,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想屈原的诗魂就守在井底,一点微醺的诗意一经回光返照,我便羞愧得满面通红,陶醉的,是我的整个身心,你看那满面红光里闪烁的,不正是诗人屈原的精魂吗。途经读书洞,我再也不敢走近了,深怕惊扰了大夫的用功,迂回的途中来到玉米田,仿佛看到屈原劳作的身影,或许那只是在求索,那根扬起的牛鞭,是对我最大的鞭策。这时,我似乎听到了伏虎降钟的钟声已经敲响,那是泱泱楚文化的晨钟,我仿佛听到了擂鼓台的鼓声已经擂响,那是爱好细腰的楚王国的暮鼓。在响鼓岩上,有滴帘珍珠,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诗心,如漫天的星光,可以辉映,又如清晨的露珠,可以彻视,彻视的结果是历史的病垢,结在现实的铜镜上,长成绿苔。不如把这一颗颗滴帘的珍珠稳妥安放到萤火虫的尾部,或许还能照亮暗夜里的旧梦,让一颗忧国忧民的诗心从时空的隧道穿越而出,回龙锁水,怎么也锁不住这一股激情,在滚滚的洪流面前,它将势不可挡,一泄千里。
以上的这些,都是微缩的屈原八景,是从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依样搬来的,尽管没有真实的景观能够给人以深入骨髓的感觉,但也足可聊以慰藉一下一颗虔诚的朝圣之心。屈原祠的墙壁上,到处都刻满了屈原的诗句,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共计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合起来便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词《楚辞》。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颗爱国主义的诗心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强烈地搏动,你看《九歌》是多么贴切,多么自然,简直就是天人合一之作,在这里,诗人既是生活的代言,也是天神的化身,还透着楚文化浪漫的传统气息;你看《九章》和《离骚》是多么地彰显个性,仿佛诗人用一颗温润的诗心在招魂,招个体之魂,也在招民族之魂,更在招楚文化之魂,几乎倾注了诗人的整个身心,是凤凰涅槃后的浴火重生;你看《天问》是多么激情奔放,震撼人心,每一句叩问都深深敲击在读者的心灵深处,也敲击在时空的隧道,发出幽深幽深的回响,汇聚到一起,便如三峡大坝泄洪时的场景,壮观而又动人心魄。置身其中,顿时觉得热汗淋漓,这时,酒也醒了大半,那种微醺的感觉也如三峡大坝泄洪时形成的彩虹,早已随风而去,剩下的,唯有虔诚与宁静。
正是带着这么一份虔诚之心,我们来到了微缩的汨罗江畔,动漫的场景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将一种国破家亡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展示得活灵活现,逃难的难民,孤苦伶仃的母亲,以及麻木的渔父,不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吗。而屈原与渔父的那段经典对白,更是将一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精神境界演绎到了极致,令人震撼和感叹不已。你听,屈原怀石投江时发出的一声巨响,至今还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你看,屈原投江时激起的波涛,至今还在我们的心底荡漾。由此可见,能够回响的不仅仅只有雷霆,能够荡漾的也不仅仅只有涟漪,有人说巍巍的三峡大坝是由厚实的楚文化累积起来的,那么泄洪时的雷霆万钧便是屈原投江时的惊心动魄,时空的隧道又怎么能够阻隔。
站在屈原的衣冠冢前,我的心里一片空白,仿佛我的心灵也随着屈原的肉体沉到了汨罗江底,沉到了历史的深处,仿佛我就是屈原投江时怀抱的那块石头,冥顽而没有通灵,于是一点诗心仍没有找到开窍之门,因为我并没有发现那具红木棺材上的任何缝隙,也就无法窥视到历史的更深处。或许只有在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才能凭借那些龙舟的桨,摇撸的手来打捞一些沉到江底的记忆的碎片,不知能否拼凑出一颗完整的诗心,即使能够拼凑得出,也会是湿淋淋的,带着历史的沉重感,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我们所能够做的,唯有年年不停地打捞,然后挂起来晾晒,让其接受阳光的抚摸,接受明月清风的抚摸,接受一双双或粗糙或细腻的温暖的手的抚摸,而这时,我们所抚摸的又岂止是一个屈子的忠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爱心。而那些湿淋淋的碎片,我们一旦挂起,迎风招展的,不正是楚文化的经幡吗。
记得在屈原祠的回廊里,是有一扇窗的,圆圆的,是日月之窗,我站在窗前久久凝视,试图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数一数从屋檐上滴落的雨点,看看每一颗是不是如泪珠般晶莹,能不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芒,或者求证一下那些整齐地挂在窗前的那排雨帘,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一帘幽梦,能否让恍惚的你继续恍惚,能否让迷离的我更加迷离。其实在我心底清楚地知道,屈原祠也仅仅只是一扇窗口,我们能在朝圣之余得以偷窥一下楚文化的精髓,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一颗忧国忧民的诗魂,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就足可慰藉一颗同样孤独的诗心了。当然,说起孤独与寂寞,我也只能偷偷地提提,在诗人屈原面前我是羞于启齿的,充其量我还不到半个世纪,而屈原早已在那块诗歌的高地一站就是两千多年,有人说高处不胜寒,我觉得高处更不胜的,却是孤独。
回到大厅,在屈原雕像前,我依旧保持着虔诚仰望的姿势,而这时的屈原雕像,早已成为了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座高山,除了仰止,我还能有第二种选择吗?走出祠门,外面依旧下着小雨,星星点点的,滴落在高峡的平湖之上,也只能形成一小圈的涟漪,还没来得及扩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这时在我的前面是巍巍的三峡大坝,在我的后面,是一颗孤忠流芳的不屈的诗魂,我只能在这个边缘地带,将我一颗无法平静的凡心融入到高峡的平湖之中,或许还能得到大坝的遏制。
而一朵莲花之于我来说,又是多么的奢侈,如我苦苦求索的诗魂,始终只能在屈原祠与三峡大坝这两座历史与现实丰碑之间的夹缝中游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1-4-27 00:3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