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小记】草屋瓦屋
2021-12-23抒情散文苇岸-弦歌
草屋瓦屋五间房大小的一块地,西边两间被辟为菜园,青菜叶绿丝瓜花黄地长成一幅幅画。东边盖着三间草屋,五木落地,稻草顶,泥墙,土墼瓤壁,竟是一方镇纸压在四季的画纸上,冬暖夏凉,朴实凝重。原先的村子一排排草屋,几座显赫的瓦屋,都随时光而逝,留下……
草屋瓦屋
五间房大小的一块地,西边两间被辟为菜园,青菜叶绿丝瓜花黄地长成一幅幅画。东边盖着三间草屋,五木落地,稻草顶,泥墙,土墼瓤壁,竟是一方镇纸压在四季的画纸上,冬暖夏凉,朴实凝重。
原先的村子一排排草屋,几座显赫的瓦屋,都随时光而逝,留下一部我思我念的历史。
夹在东西两湖间的这块地老看梅雨的脸色,受着洪水的袭扰,明清年代的民房一座也没留下来。我曾问过母亲以前人家住怎样的瓦屋,母亲说家境好的人家住两进两层带厢房的四水归池的瓦屋,普通人家的瓦房七木落地,单檐歇顶。到我记事起村里带天井的瓦屋不多了,规模上比母亲描述的四水归池要简单得多。有一座从外面看像是四水归池的瓦屋房子,可一进门就露馅了。前一进房子简省为一堵前墙,四方的天井没省去,即便是水灾倒塌后紧紧巴巴建成的,人家依然不弃“肥水不外流”和“聚四方之财”的兆。天井上方当面三间,中间是正堂,我们那里叫堂前,用格子花纹的嵌扇隔开,以前该是用木雕的屏风来隔。外面是会客的堂前,里面是老爷子的卧室。东边那间归长房住,西边住的二房是我们班长小香家,东西厢房做了两房的厨房和餐厅。那瓦屋里的木嵌扇壁,我喜欢,和我家土墼瓤壁有着云泥之别。
徐奶奶家的瓦屋七木落地,灌斗砖墙,墙上的风火窗只有一块明瓦那么大,屋顶上安着两块明瓦。我父亲九岁上在数日内先后失去了老子和祖父,为葬祖葬父,家里房田卖尽。到父亲成家的时候,徐奶奶将西边房隔出半间来让我的父母住,我出生后的前几年一直住在徐奶奶家的瓦屋里,可惜那时太小一点也没有印象了。父亲到临死还像大哥一样帮衬着徐奶奶的独子,我们喊他叔叔,比亲小爹还亲,不是辈分上的称呼,竟是血缘意义上的那种。
我四岁时住进了自家新盖的三间草屋,绣花功底深厚的母亲将房西的菜园打理得像个春天,丝瓜花的柠檬黄,豇豆花的雪青紫,瓠子的夜开花,向日葵的笑脸,都被母亲绣在草房镇纸深情压着的锦缎上。父亲在草屋四周栽着白榆、苦楝和香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雀形目里到底有多少种擅长歌唱的鸣禽,反正那时每天总有各种鸟啼由树梢钻进草屋的门和窗。燕子住在草屋的梁上,夏天将一窝黄口雀雏喂养大。如果我能说它们的语言,定告诉屋檐上歪着脖子呢喃的燕子,我希望来年梁上有两个燕窝,就像徐奶奶家那样。那时怎会知道长大后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却过着永远失去与燕子为伴的日子。如今不缺乏田园风情观光点,那些观光点只供你拍照和乘兴,农田在望、鸡犬相闻、燕子绕梁的村居岁月是进不去了。
菜花开的时候,住瓦屋的小孩今天给住草屋的小孩一方糖纸,明天给一个崭新的火柴盒。无非是想在他家泥墙上挖个浅浅的洞眼,放晚学后好掏蜜蜂。我不大喜欢积攒糖纸火柴盒之类的东西,要在我家墙上挖个蜜蜂洞,也用不着附加条件。我发现某种程度上小香家的嵌扇壁真没我家的土墼壁用场大。那时我们几个住得近的三年级学生要搞学习园地,大家看中了我家刷了石灰的瓤壁,把作文贴在我家瓤壁上。尽管六七个人的作文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货,我们个个倒有满腹经纶的自豪感。虽然大人们大多不识字,就算识字也绝不会瞄一眼墙上我们的作文,我们每星期要更新一次,热情比大人种庄稼还高。
放暑假了,出了梅,过伏天。雨不再像梅雨下起来不讲章法,每天来点卯差不了半小时光景。等吃过了中饭,听完了评书,大人要下田,小孩子琢磨着是玩水还是爬树的当口,有朵乌云悄悄打西南角的天底升起,刚才还晴天烈日的,忽然就起了风,那朵乌云一下子长大了,遮住了半个天。赶紧回家,电闪雷鸣的开台锣没筛几下,豆大的雨点先打头阵,接着雨丝成线,雨水倾盆。灶台上漏雨,八仙桌上也漏,鸡窝边、床前都有漏,床上不漏,囤上不漏,燕子安安静静地待在巢里,应该也不漏。钢筋锅、脸盆、脚盆、澡盆都被拿来接由稻草屋顶滤下的酱油汤模样的雨水。母亲一脸愁容,三哥和我听着家里的雨声,兴奋得等雨停,好出去跟玩伴们眉飞色舞地讲讲各家张漏的音像画面。大多情况下超不过一个小时,雨准停。太阳又热辣辣地吐着火舌,运气好的时候天上会出现一弯彩虹桥。哎哟,门前楝树上的鸟窝被刮下来了,求母亲端梯子把鸟巢送回树上,鸟蛋已碎,我哭得比树上的两只鸟还伤心。
中稻草收上来了,叔叔在他家门前帮父亲打绕屋索,那一天爹爹一早卸掉了房顶上的旧稻草,将齐刷刷的新稻草盖在房顶,再络好绕屋索。不管刮多大的风,我家房顶的稻草都没被掀起过。每年盖房的那一天我们都在徐奶奶家起火,两家人在一起有种过节的感觉。
不知什么时候起不再羡慕小香家嵌扇壁的砖瓦房了,只是当时听说天井里的阳沟泥栽栀子花易活棵,有些羡慕她家的阳沟泥。以前以为家的概念就是房子,长大后才懂得父母居住的地方才叫家,父母的字典里的注释是有子女待育的地方叫家。你看燕子安家采点时不在乎是瓦屋还是草屋,宁静安全就好。
可是有个下午,我们正在班里学珠算,走廊外有人喊失火了,老师本能将头侧向窗外,几个调皮的学生已奔出后门,片刻后我们也出去了。是一座很高很大的房子烧红了半边天,好像是小香家大瓦房的方位,我慌慌张张和几个同学赶去现场。
果然是小香家失火了,尽管前后左右的屋顶上都爬满了救火的人,可是火势相当大,木柱和梁已烧得红通通的近乎透亮,水浇过去无济于事。屋里的东西几乎没抢出来,生活相对宽裕的小香家一贫如洗。好在乡亲们东家一根树木,西家几张芦篚,你家一袋米,他家一瓶油地帮着小香家在村前搭起来通长一间草棚,前后隔出三间来住着。几乎天天都有人送钱物来周济,尽是问寒问暖和知冷知热。后来比我大三岁的小香考取了初中却不肯上,大概是想干农活帮着摆脱家里的困境吧,没过几年,她家盖起了一座丈六进深的瓦屋。我进了初中后跟她见面渐渐少了,当年在我家墙上贴作文的六七个人,只有我进了初中。
就在我进入初中的那年秋天,父亲在村东头盖起了一座普普通通的丈四进深的瓦屋。母亲显得比平时还精神,有了瓦屋二哥找对象的事就好解决了。草屋里的东西都被搬到新瓦屋里去了,我想再在草屋里住一晚,没想到母亲也有此意!我和母亲说了大半夜的悄悄话。说到留打簟的外乡人住宿,留两个弹棉花的人住宿,甚至在一个冬夜留一家要饭的住宿的事,母亲说起家里条件差,对客人招待不周。又说起以前人家办酒席,我家只能出借八仙桌和条凳,以后可以借场子给人家开席了。母亲要的是那份农村人相处的有来有往和一村如一家的和谐。
无论我后来住的宿舍楼,还是钢筋混凝土的商品房,都不及以前的草屋瓦屋遮风挡雨。草屋瓦屋真养人,我仿佛回到了那晚和母亲睡在被搬空的草屋里。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1-4-20 15:20 编辑 ]
五间房大小的一块地,西边两间被辟为菜园,青菜叶绿丝瓜花黄地长成一幅幅画。东边盖着三间草屋,五木落地,稻草顶,泥墙,土墼瓤壁,竟是一方镇纸压在四季的画纸上,冬暖夏凉,朴实凝重。
原先的村子一排排草屋,几座显赫的瓦屋,都随时光而逝,留下一部我思我念的历史。
夹在东西两湖间的这块地老看梅雨的脸色,受着洪水的袭扰,明清年代的民房一座也没留下来。我曾问过母亲以前人家住怎样的瓦屋,母亲说家境好的人家住两进两层带厢房的四水归池的瓦屋,普通人家的瓦房七木落地,单檐歇顶。到我记事起村里带天井的瓦屋不多了,规模上比母亲描述的四水归池要简单得多。有一座从外面看像是四水归池的瓦屋房子,可一进门就露馅了。前一进房子简省为一堵前墙,四方的天井没省去,即便是水灾倒塌后紧紧巴巴建成的,人家依然不弃“肥水不外流”和“聚四方之财”的兆。天井上方当面三间,中间是正堂,我们那里叫堂前,用格子花纹的嵌扇隔开,以前该是用木雕的屏风来隔。外面是会客的堂前,里面是老爷子的卧室。东边那间归长房住,西边住的二房是我们班长小香家,东西厢房做了两房的厨房和餐厅。那瓦屋里的木嵌扇壁,我喜欢,和我家土墼瓤壁有着云泥之别。
徐奶奶家的瓦屋七木落地,灌斗砖墙,墙上的风火窗只有一块明瓦那么大,屋顶上安着两块明瓦。我父亲九岁上在数日内先后失去了老子和祖父,为葬祖葬父,家里房田卖尽。到父亲成家的时候,徐奶奶将西边房隔出半间来让我的父母住,我出生后的前几年一直住在徐奶奶家的瓦屋里,可惜那时太小一点也没有印象了。父亲到临死还像大哥一样帮衬着徐奶奶的独子,我们喊他叔叔,比亲小爹还亲,不是辈分上的称呼,竟是血缘意义上的那种。
我四岁时住进了自家新盖的三间草屋,绣花功底深厚的母亲将房西的菜园打理得像个春天,丝瓜花的柠檬黄,豇豆花的雪青紫,瓠子的夜开花,向日葵的笑脸,都被母亲绣在草房镇纸深情压着的锦缎上。父亲在草屋四周栽着白榆、苦楝和香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雀形目里到底有多少种擅长歌唱的鸣禽,反正那时每天总有各种鸟啼由树梢钻进草屋的门和窗。燕子住在草屋的梁上,夏天将一窝黄口雀雏喂养大。如果我能说它们的语言,定告诉屋檐上歪着脖子呢喃的燕子,我希望来年梁上有两个燕窝,就像徐奶奶家那样。那时怎会知道长大后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却过着永远失去与燕子为伴的日子。如今不缺乏田园风情观光点,那些观光点只供你拍照和乘兴,农田在望、鸡犬相闻、燕子绕梁的村居岁月是进不去了。
菜花开的时候,住瓦屋的小孩今天给住草屋的小孩一方糖纸,明天给一个崭新的火柴盒。无非是想在他家泥墙上挖个浅浅的洞眼,放晚学后好掏蜜蜂。我不大喜欢积攒糖纸火柴盒之类的东西,要在我家墙上挖个蜜蜂洞,也用不着附加条件。我发现某种程度上小香家的嵌扇壁真没我家的土墼壁用场大。那时我们几个住得近的三年级学生要搞学习园地,大家看中了我家刷了石灰的瓤壁,把作文贴在我家瓤壁上。尽管六七个人的作文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货,我们个个倒有满腹经纶的自豪感。虽然大人们大多不识字,就算识字也绝不会瞄一眼墙上我们的作文,我们每星期要更新一次,热情比大人种庄稼还高。
放暑假了,出了梅,过伏天。雨不再像梅雨下起来不讲章法,每天来点卯差不了半小时光景。等吃过了中饭,听完了评书,大人要下田,小孩子琢磨着是玩水还是爬树的当口,有朵乌云悄悄打西南角的天底升起,刚才还晴天烈日的,忽然就起了风,那朵乌云一下子长大了,遮住了半个天。赶紧回家,电闪雷鸣的开台锣没筛几下,豆大的雨点先打头阵,接着雨丝成线,雨水倾盆。灶台上漏雨,八仙桌上也漏,鸡窝边、床前都有漏,床上不漏,囤上不漏,燕子安安静静地待在巢里,应该也不漏。钢筋锅、脸盆、脚盆、澡盆都被拿来接由稻草屋顶滤下的酱油汤模样的雨水。母亲一脸愁容,三哥和我听着家里的雨声,兴奋得等雨停,好出去跟玩伴们眉飞色舞地讲讲各家张漏的音像画面。大多情况下超不过一个小时,雨准停。太阳又热辣辣地吐着火舌,运气好的时候天上会出现一弯彩虹桥。哎哟,门前楝树上的鸟窝被刮下来了,求母亲端梯子把鸟巢送回树上,鸟蛋已碎,我哭得比树上的两只鸟还伤心。
中稻草收上来了,叔叔在他家门前帮父亲打绕屋索,那一天爹爹一早卸掉了房顶上的旧稻草,将齐刷刷的新稻草盖在房顶,再络好绕屋索。不管刮多大的风,我家房顶的稻草都没被掀起过。每年盖房的那一天我们都在徐奶奶家起火,两家人在一起有种过节的感觉。
不知什么时候起不再羡慕小香家嵌扇壁的砖瓦房了,只是当时听说天井里的阳沟泥栽栀子花易活棵,有些羡慕她家的阳沟泥。以前以为家的概念就是房子,长大后才懂得父母居住的地方才叫家,父母的字典里的注释是有子女待育的地方叫家。你看燕子安家采点时不在乎是瓦屋还是草屋,宁静安全就好。
可是有个下午,我们正在班里学珠算,走廊外有人喊失火了,老师本能将头侧向窗外,几个调皮的学生已奔出后门,片刻后我们也出去了。是一座很高很大的房子烧红了半边天,好像是小香家大瓦房的方位,我慌慌张张和几个同学赶去现场。
果然是小香家失火了,尽管前后左右的屋顶上都爬满了救火的人,可是火势相当大,木柱和梁已烧得红通通的近乎透亮,水浇过去无济于事。屋里的东西几乎没抢出来,生活相对宽裕的小香家一贫如洗。好在乡亲们东家一根树木,西家几张芦篚,你家一袋米,他家一瓶油地帮着小香家在村前搭起来通长一间草棚,前后隔出三间来住着。几乎天天都有人送钱物来周济,尽是问寒问暖和知冷知热。后来比我大三岁的小香考取了初中却不肯上,大概是想干农活帮着摆脱家里的困境吧,没过几年,她家盖起了一座丈六进深的瓦屋。我进了初中后跟她见面渐渐少了,当年在我家墙上贴作文的六七个人,只有我进了初中。
就在我进入初中的那年秋天,父亲在村东头盖起了一座普普通通的丈四进深的瓦屋。母亲显得比平时还精神,有了瓦屋二哥找对象的事就好解决了。草屋里的东西都被搬到新瓦屋里去了,我想再在草屋里住一晚,没想到母亲也有此意!我和母亲说了大半夜的悄悄话。说到留打簟的外乡人住宿,留两个弹棉花的人住宿,甚至在一个冬夜留一家要饭的住宿的事,母亲说起家里条件差,对客人招待不周。又说起以前人家办酒席,我家只能出借八仙桌和条凳,以后可以借场子给人家开席了。母亲要的是那份农村人相处的有来有往和一村如一家的和谐。
无论我后来住的宿舍楼,还是钢筋混凝土的商品房,都不及以前的草屋瓦屋遮风挡雨。草屋瓦屋真养人,我仿佛回到了那晚和母亲睡在被搬空的草屋里。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1-4-20 15:2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