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神居住的地方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神居住的地方

                                        张复林

    对于一个村庄,尤其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必定拥有属于自己的神灵。而且,往往会建筑专门的殿堂庙宇供奉,殿堂庙宇便是神灵居住的地方。遗憾的是,田村并没有这样一处专门供神居住的地方。
    田村的神是木雕的大帝菩萨,村里人管它叫大寄爷,我打小就知道。为何以大寄爷来称呼大帝菩萨,问过不少人,都说不清楚,依照母亲的说法,大概是拜菩萨的人把各自的愿望寄托在菩萨身上的意思。樟木雕刻的大寄爷,黑脸长须,半身的坐像,头出奇的大,涂着黑漆,样子有点像黑脸包公,孩子们都怕它,不敢接近。平常,大寄爷安置在村中心的老祠堂,和老祖宗们供奉在一起。遇着村庄大事件,全村男丁会在族长带领下,齐聚老祠堂,祭拜大寄爷。谁家红白喜事,主家会把大寄爷请到家里去,供在自家的神台上。腊月临近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各家各户轮番在家供奉大寄爷,祈求大寄爷保护一家老少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家的牲畜刚宰杀完,下一家便早早来了请,大寄爷成了全村的大忙“人”。
    我家也不例外,每年总有几次请到大寄爷。不知为什么,我家请大寄爷多是母亲出面,吃力地把大寄爷背到家里,且敬奉之事,也多为母亲单独完成,大概因为母亲对菩萨最为虔敬,而且办事稳妥、周到吧,甚或她本身拥有一副菩萨心肠。每次大寄爷请到家里,都是放置在神台下一张斑驳的旧方桌上,摆上临时的香案,备上几碟简单贡品,像葱油豆腐煎鸡蛋之类的,有时可能仅是几块饼干和几粒糖果,不过,一盅田村有名的谷烧酒,定是必不可少的。大寄爷请到我家的那几天,家里人都不高声说话,经过大寄爷身边,都是蹑手蹑脚,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惊扰了它,大寄爷俨然成了家里比祖宗还神圣的存在。敬奉大寄爷,大略分早中晚三次进行,家里每日香火不断。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母亲必是敬奉大寄爷,面色凝重,上香,跪拜,磕头,只见母亲身子慢慢伏下去,屡次都是四肢触地,然后额头触地,许久才抬头,脑门连带额发都会沾上明显的一层灰尘。敬奉的事,母亲一丝不苟,做得细心、到位,想必她是当作一项重要仪式进行的,而且因为动作缓慢,似更显庄严、神圣。做完这些,母亲双手合十,开始转入正题,和大寄爷说道家里的重要事情,比如不日将娶媳妇进门,做新屋起地基,或者家里老人做寿,甚或家里有患病的人……祈求大寄爷护佑,赐予吉祥、平安。那些天,母亲会比平时忙碌,夜晚的时候,家里人都睡去了,她还得守着火烛到夜深,直到彻底燃尽才放心,不然偷油老鼠会打翻油烛引发火灾。夜间的厅堂,四周一片漆黑,神台上的祖宗牌也隐在暗黑里,油烛的火光,显得十分明亮,照见大寄爷油黑的身子,同时也照见一张女人宁静而疲惫的脸。脸庞上透着的,总是祥和踏实的表情,少有直接表露的欣喜、慌张和怨愤,也少有焦虑与不安。春秋更替,一年又一年,母亲黑发变白发,似乎就是在不断拜菩萨的过程中老去的。
    我年少时候,多次见识村里人敬神拜神的场面,总是弄不明白,村里人怎么会对一尊木雕的菩萨那样信奉,难不成它真的拥有高超的法术,并能护佑村庄平安。而且从母亲对大寄爷的恭顺与敬畏中,一向对菩萨敬而远之的我,也由不得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它让我联想到南海观音、玉皇大帝、托塔天王、杨戬、哪吒,那些我曾在古书上或者电影里看到过的众多有名的大神,甚至会七十二变的孙大圣、神通广大的牛魔王和变成美女的白骨精,也成了我联想比较的对象。
    上谱,是一个村庄的大事件,通常分作两种,一种是指按辈分把新添的人口加入家族世系表,另一种指,将本族有名望者作传载入家谱。田村上谱的日子,一般选择在冬至或正月间,那时要么适逢农闲,要么远在外地的人纷纷赶回家过年,正是合族议事的好时机。那个时候,管事的会把男女老少召集到老祠堂,神台上,高燃着大红的油烛,旺旺的火苗,映照着一排排黑漆的祖宗牌位,除了几个管事的不停忙碌,其他人垂立厅堂或两侧厢房,很少说话,整个老祠堂显得格外肃穆庄严。祭拜列祖列宗之前,必先在族长带领下祭拜大寄爷,每人手执一炷香,管事的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众人便跟着鞠躬;鞠躬之后,全体匍匐在地,执香叩拜,场面十分隆重。烟雾缭绕的老祠堂,祖宗和大寄爷高高在上,颇有点神灵俯瞰凡俗众生的味道。
    记得有一次,像是给一个单身多年的男子上谱,跟他同一辈同一年龄的早都入了谱,唯独这个人被排除在外。原因是,他天生有个不男不女的身子,村里人都叫他阴阳人,而依照规矩,入谱必须是男丁,当然外村过继或入赘本村者,亦可入谱。而这个男子,却因为他的阴阳身子多年不得入谱,成亲娶媳妇更是奢望。一个人,不能入谱,连名字都没有记载,等于在世上白走了一遭,家族后代谁也不会知晓你。这件事,让家里人着急又羞愧,多次找族里管事的,要求给他入谱。因无先例,管事的久议不决,最后商定听从大寄爷的判决,当着大寄爷的面打筶决定。打筶那天,族人请来打筶的道士,男子一家紧张得不行,早几日便给大寄爷置备了金甲,给祠堂进贡了香油,还另外捐了不少香火钱,祈祷大寄爷和祖宗保佑男子入谱。打筶倒是出奇的顺利,一对竹片制成的筶,活像两只灰不溜秋的山羊耳朵,道士一边念着别人听不懂的咒语,一边把它们轻轻丢在地上,一对筶,前后翻滚了好几个来回,一家子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筶打不准,却居然连续三次都是宝筶,这样的情形极少见。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男子终于得以入谱。一家人对着大寄爷又跪又拜,感谢菩萨保佑,感谢苍天,感谢列祖列宗。
    对于这件事,村里人传得很神,都说这是大寄爷显灵,可怜那个男子。为此,大寄爷的神奇,在村庄内外传遍了。有人甚至搬出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件旧事,来证明大寄爷拥有高超的法力。说有一次,一队日本鬼子,骑着高头大马,扛着枪炮,欲进犯田村,当鬼子快行进到村口的山脚时,山上突然滚落一阵打谷桶那么大的巨石,鬼子吓得赶紧撤退。村里人都说这是大寄爷显灵,保佑村庄。这些传闻说得有鼻子有眼,无不加重着大寄爷的神奇。然而,有一回大寄爷却没有显灵,全村人因此议论纷纷。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村里有个后生,在邻县犯了大事,判了极刑。消息传回来,一家人万分悲痛,却又一筹莫展,乡村的贫穷之家,哪有什么关系,更无钱打点,似乎只能等着去邻县收尸。这个时候,一家人自然想到了法力无边的大寄爷。于是,请了道士去大寄爷面前打筶,家里好不容易凑了些钱财,给大寄爷置备了几重金甲,试图打动大寄爷,让它施展高超的法术,保下那个犯事的人一条小命。那次打筶,很奇怪,怎么打,怎么不准,从白天打到黄昏,最后不得不放弃。犯人家属早已面色如土,预感到救人没有一点希望,女眷止不住开始哭泣,到后来,整个老祠堂只听见撕心裂肺的哭声。不几日,邻县宣判大会召开,犯人便执行了枪决。
    事后,也有人对大寄爷的法力表示怀疑,说它的道行远没有先前认为的那么高超,而且有人还说,大寄爷失职,它是田村的菩萨,田村人日夜供奉着它,理应很好的保佑村里每一个成员。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说大寄爷善恶分明,作恶之人,是不会受到它的保佑的。当然,人们只是在私下里议论,毕竟对于大寄爷,没有谁不敬畏的。即便是那一家人,也并未怎么怨恨大寄爷,他们觉得这是上天安排,生死有命。每说起这件事,母亲似乎也是赞成后面这个观点的,讲人要从善,不可作恶,告诫我从小做一个善人,要多做好事,善事。母亲还说,谁做好事,谁做坏事,大寄爷心里明镜一样,清清楚楚,善和恶,日后都会有报应。说得我对大寄爷又凭添了不少惧怕,毕竟摘人家地里的黄瓜和夜晚偷队上西瓜的事,我也曾经干过,因此每次遇见大寄爷,总不敢正面对视,总是远远避着,甚至夜间梦见大寄爷,它那个黑脸包公的大头屡屡把我吓醒,担心哪天大寄爷会把我捉了去,狠狠惩罚我。
    记忆中,每年的龙舟赛,也是敬神拜神的重要日子。在田村沿河一带,一年一度的龙舟赛,算得沿河两岸村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端阳前一段时间,各社队以村为单位,都会挑选年轻力壮的后生,组成龙舟队,参加龙舟赛这项传统活动。到龙舟赛的那一天,族人清早便把大寄爷请到祠堂前的八仙桌上,桌上摆放着香炉及三牲祭品。平整的地场上,脖颈上系着红绸带的龙舟和一身短打扮的后生们,一字排开,犹如出征的将士,壮行的锣鼓,敲得震天响。这个时候,在众人簇拥之下,德高望重的族长,来到八仙桌前,净手,整冠,领着几位上了辈分的长者,给大寄爷敬香,跪拜,磕头;末了,每人满满一土碗谷烧,全泼洒在地上。一番祭拜之后,有人递过一管朱笔,年高的族长,颤颤巍巍,手腕抖索着,给龙舟点睛。最后一笔点完,鞭炮即刻炸响,夹杂着四起的欢呼声。随之,在大寄爷的庄严注目之下,队员们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被神赋予了无穷的力量,彼此吆喝着,抬了巨大的龙舟入水去。
    这些年,我在外面飘荡,来来去去,母亲总是担心我。说你在外面工作,总会遇到很多难处,甚至意外,工作上有不顺心的地方,或者身体有病痛,我帮你请起大寄爷,大寄爷会保佑你,让你逢凶化吉。不知多少次,母亲这样跟我说,我未置可否。我知道,我阻止不了母亲。何况,她信奉大寄爷,向菩萨许愿,都是为的家里人好,为了我在外面平安。那些我不在家的日子,家里每逢请了大寄爷,母亲都会在菩萨面前替我说话,请菩萨保佑我平平安安。这件事,母亲一直做到老,直到她已是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这一辈子,什么风雨、世事,她都见过,甚至经历过,对很多事情,母亲已经看得很淡,放得下,唯独敬神这件事,表现很固执,不听任何人劝导。有时候,甚至身体出现了状况,也不愿请医生,而是请起大寄爷。的确,对神灵的信仰,母亲从未动摇过。和众多村里人一样,她坚信,大寄爷就是村庄的保护神。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背不动了大寄爷,腿脚也远不如先前方便,只能隔三差五去老祠堂敬奉。敬奉大寄爷,已成为母亲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不能确定,母亲的长寿,与她常年敬神拜神有着怎样的关系,但这么多年,母亲很少有精神低落的状态,让我相信,在跪拜菩萨的过程中,母亲一定获得了某种心灵的安慰和内心的光照。以前我年少轻狂,每次家里请到大寄爷,甚或只要母亲提到大寄爷,总是莫名的抵触,甚至责怪母亲迷信,叫她不要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一个木雕的菩萨哪里会有什么作用。若遇着我对大寄爷表现出不恭敬,母亲立马会说罪过罪过,请菩萨宽恕并保佑我,甚或把我带到大寄爷香案前,陪着她一起上香,跪拜,打躬作揖。我虽不情愿,但也多会遵从母亲的意愿。后来我离开村庄,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及至如今人到中年,对于神灵,我虽非无神论者,并且至今仍不太相信,即便去到一些名刹古寺,也很少磕头跪拜,完全没有别人那样的虔敬。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当一个人遇到难处,或者心里有什么解不开的时,就需要寻求某种解脱,或者渴望得到神灵的指点。
    于是,我开始理解了母亲,生活让一个人需要神灵。只不过,不同的地方,神灵的具体表现不一样而已,有的雕塑金身,供奉在专门的殿堂里,有的仅传授某种教义,信徒依照教义修行,获取某种精神的安慰和解脱。
    在田村,千百年来,人们信奉的是大寄爷,大寄爷被当作救苦救难的菩萨敬奉,享受着比祖宗更崇高的地位。很显然,田村虽没有建筑专门供神居住的地方,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神,那便是神居住的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