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雾霾批判书》的写作及获奖前后事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雾霾批判书》的写作及获奖前后事  
     o 杨文丰



2013年1月寒冷的一天,我乘车从珠海回广州,汽车距广州尚有五六十公里,就已眺望到广州完全笼罩在雾霾之中,我突然就有了冲动,必须写写雾霾,题目就叫《雾霾批判书》。有了这个想法,我就愈加注意到当时的媒体,经常有冬之北京雾霾浓重的报道,而自己也常置身广州雾霾的恐惧,一时让我感觉似乎整个社会都陷入了雾霾的恐惧中,“雾霾内,是大地上艰于呼吸的人……无论雾霾来不来,民众都心有恐惧。”

今天有好些朋友认为,写雾霾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雾霾属于我的专业领域,是我的写作题材,我本科在南京气象学院曾攻读农业气象学专业,从事生态散文创作也愈十年。我也自信以自己的专业背景,能写好这篇特殊的文章,更希望这篇文章能发表在《北京文学》杂志。

当时,《北京文学》已通知我近期将发表拙文《哀怜稻草人》,鉴于雾霾题材的特殊性和时间性,我和《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杨晓升先生通了电话,我说了计划创作雾霾的想法和写作优势,杨主编很重视,但在电话里也专门说,因为积稿太多,只能从我两篇散文中选发一篇。

为做好写作准备,虽然我有农业气象学专业背景,我还是认真查阅和复习了有关雾和霾的资料,并做了大量笔记,而且补充了一些病理学知识。

在构思过程中,我反复提醒自己,所写的这篇雾霾尽管涉及气象科学,但绝非科普文章,只能是生态伦理散文或科学散文,文学性是第一位的;以文学笔法阐释雾霾知识,有文学趣味只能是基本要求。科学性,须写得准确,但又只能是文章的科学视角,是认识雾霾的诊断器或解剖刀,主要着力点要放在对雾霾的认识、文化批判和反思上,必须既要审美,又要能提出令人警醒的问题,为雾霾的治理提供些许正能量,并且得符合我的自然笔记系列之文学主张和风格追求。

我想有这些认识无疑是重要的。而在写作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有些还颇令人纠结。

比如,这篇散文,除必须说清什么是雾霾及其特点外,还需要回答雾霾是否存在迷惑性?对雾霾,人们会表现出怎样的典型心理?雾霾最根本的危害是什么?产生雾霾的根源是什么?科学思维该如何体现,以并列和递进结构进行内容排列,虽显大气,却是否足够?如何体现批判性?对于空气,得建立怎样的生态伦理?除了自然界的物质雾霾,是否存在精神雾霾?如何让文章蕴含寓言性?

由于当时北京的雾霾还浓重,同时也希望文章发表于《北京文学》,所以,这篇文章,我即以写北京雾霾开头:“癸巳的立春,北京,又被浓浓的雾霾严实覆盖。春,被挡在城外。这个春天,最不能算作春天,中国国土的许多版图,都被锁入雾霾。”

文章动笔于2013年2年12日大年初三,先后修改过7稿,4月10日定稿后,我即将稿子邮至《北京文学》杂志,编辑部收到后很重视,很快就在2013年第7期发表出来 。

该是雾霾属生态热点吧,文章发表就引起广泛关注,很受读者好评,热心网友更是在我的博客和散文网论坛上点赞这篇拙文,认为《雾霾批判书》“感性的切入与理性思维的偕同,是这个文章的鲜明特色。” “思想深邃,笔锋犀利,观点独到,使人震聋发馈。是大气派的好散文!” “差不多算清算雾霾宣言了!”等等,年底《雾霾批判书》先后入选了中国散文学会主编李晓虹编选的《2013年中国散文年选 》、王必胜主编的《 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和耿立主编《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3》,《北京晚报》和上海《科学画报》发表了节选版,还荣获了 “ 第七届老舍散文奖”。

2014年10月14日,“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在江苏省泗洪隆重举行了颁奖礼,著名文学批评家雷达先生代表评委会宣读了给《雾霾批判书》的授奖辞,认为《雾霾批判书》是“一篇有开拓、有创新,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俱高的作品。用杂文笔法写的这篇散文,站在共公安全、人民幸福和历史进步的制高点来论述天气现象,文笔犀利中肯,资料丰富,给人拨云见日之感,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洞察力,值得赞扬。” 事后我得悉,著名文学批评家雷达先生非常推崇我这篇拙文,在老舍散文奖评委会上他曾力顶拙文获奖。

在颁奖礼上,我有幸见到了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女士,与舒济女士合影时,舒大姐紧握着我的手说:“《雾霾批判书》写得好!我代父亲老舍先生,感谢你为当今的社会写了这篇大散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