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仇与爱的角逐——影片《宾虚》观感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剑鸿
  
  仇与爱是很多电影追逐的主题。这或许和导演们的胃口有关,根本还是取决于大众的审美倾向。恩与仇,爱与恨的交织纠缠,的确更有利于情节推进,演绎出更多曲折和传奇,令无数观众挥泪揪心,成为荧幕面前被影像放大的感觉的载体。然而,能够将仇与爱二者鲜明对立,并从信仰的高度加以观照和阐释,通过影像叙事的展开,深刻呈现两者不同属性和内在力量,给观众带来启示录式观感的电影作品,1959年版的《宾虚》无疑是上乘之作。
  
  我是在一个疲惫而毫无睡意的夜晚,随意按动电视遥控器的过程中,无意之中被影片瑰丽的画面、缓慢的叙述节奏和神秘的宗教氛围所深深吸引的。这部影片长度近乎一般电影的两倍,没有耐心的观众很容易在不意之间调频转向。当我沉浸在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中时,竟不知不觉地忘却了时间,以致于在切断电源临睡的黑暗中,窗外已浮现一线灰白的曙光。
     
  影片《宾虚》并没有过多的讲究叙事技巧,也没有过多的特技使用,整部影片从情节叙述来看,似乎有点平铺直叙。故事以古罗马时代为背景,在悠缓的氛围里展开,护民官米撒拉衣锦怀乡,重遇了儿时的好友宾虚。宾虚家是犹太豪门,在犹太人中享有威望,为了控制犹太人,使他们臣服于古罗马帝国的统治,米撒拉希望宾虚帮忙。但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于是两个好友决裂。随后,米撒拉找了借口将宾虚治罪,宾虚被流放,成为奴隶,卖到一艘军舰上当水手。一次偶然机会,宾虚结识了罗马执政官阿里士,立下战功,得到了皇帝接见,他回到了故乡,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
  
  影片以宾虚复仇的经历作为明线,同时辅以一条暗线,即耶稣受难记。明线铺张、紧凑,极力渲染个人仇恨,主人公宾虚通过仇恨的力量,几度走出行将崩溃的境地,一步一步走到仇人米萨拉面前,阿里士的一句“仇恨使人活着”,既是对宾虚的最好诠释,同时也将仇恨提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接近于一种信仰。宾虚之所以能走上竞技场,将仇人从战车上击落,仇恨是带领他的唯一动力。但是,比复仇更为震撼我的,是影片中耶稣传教而被钉上十字架的暗线,暗线虽然篇幅比重不大,但神秘的宗教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据说电影还有一个片名是《耶稣的诞生》。我想,导演真正的意图可能在暗线上,影片设置了几次耶稣和宾虚的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意味着对主人公精神上的一次导引。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的叙事交叠,有着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深层寓意,更加增强了影片的寓言效果和启示效应。
  
  了解西方宗教常识的观众,可以在影片主人公宾虚的身上看到基督教教义如何从犹太教里脱胎而出,又如何针对犹太教的不足作出突破的。犹太教强调律法,但律法并不能救赎犹太人,犹太人依旧家破人亡。而基督教强调来自心底的爱,不只是对自己的爱,对自己信仰的神的爱,而是对他人的爱,甚至包括对敌人的爱。耶稣让人们放下手中的剑,拿起宽容,因为爱是比暴力更为强大的力量。暴力会导致亡国灭种;但爱却可以将上帝之国建在每个人的心里,永生不灭。影片似乎在向人们宣布一个信仰:爱与宽容能够战胜内心的仇恨与邪恶。影片最后宾虚母亲和妹妹麻风病的痊愈,也似乎在说明,麻风病不是病在肌肤,而是病在内心,人在悲苦环境中能否解脱,在于内心是否存在希望,有了希望一切疾病与痛苦必会痊愈。
  
  影片配乐大气恢弘,场景波澜壮阔,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心理呈现,都充满神奇的张力。更为触动人心的是影片史诗般的叙述,宛如经义的对话,寓言式的人物命运走向和结局安排。相比于这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部电影蓝黄红交错的主色调,充满油画般的瑰丽,人物形象质感突出,故事布景宏阔辽远,很容易让我想起《圣经》中经常出现的旷野意象。旷野里的生命,通过仇与爱的角逐,最终获得信仰所带来的谦恭和敬畏,而这一切,终将洗涤人的灵魂。影片就这样从外到内,也从内容到形式征服了像我这样的观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