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时间深处的鱼

2021-12-23叙事散文木桂子

距 离宛如掘开一团迷雾:打开一片月光,就是打通了城市通往乡村的路?我无法确定城乡之间的真实距离,尽管我时常在这条路上经过,但这与数学上的统计没有关系,只与心灵有关。它们对于我,多半像是陌生人打量着陌生人。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在这之间的行走近乎……

宛如掘开一团迷雾:打开一片月光,就是打通了城市通往乡村的路?
我无法确定城乡之间的真实距离,尽管我时常在这条路上经过,但这与数学上的统计没有关系,只与心灵有关。它们对于我,多半像是陌生人打量着陌生人。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在这之间的行走近乎是一种完成作业的方式?
又到周末,若无特殊情况,照例会大包小包拎着。这让我想起一句歌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背着个胖娃娃呀,回呀回娘家……”当然,歌词中亲情的真切,我们绝对是无法否定的。但那,终究只是回去看娘家,而非自家。难道说,我一次次的回家,也成了探亲的代名词,如此,我岂不成了娘家的亲戚,客人。这多少是有生分的嫌疑。
今天是周五,今晚,女儿要学书法。我说等你学后我们连夜回老家吧。女儿摇头表示不愿,并说了第二天还要准备周末作业杂七杂八的彩带彩纸等,说乡下买不方便。于是,多了一条不回家的理由。下周同题而语,孩子又道老师嘱咐什么事情。如此,回乡,成了一次次的藉口,望乡之路愈远愈长。
牵一根长长的线吧,一头系着乡,一头系着城。夜,就枕在这中间睡去。
开始梦了。倒是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地做。但梦里时常模糊不清,前方的道路难以辨清,欲找寻家门前那条清澈见底的溪,父亲种在水边陆地上的小菜苗,小竹林,它们就像与我藏猫猫,终见不得影,就连一片月光也不愿为我前方带路,此时竟不知道躲哪儿去了。
这样的梦,徒徒增加我的苦恼,仿佛坠入深渊,欲哭无泪,欲求无人。
城里的夜空总不见月光,女儿说。住城数月,我这才意识到确实如此。那音响声,汽车喇叭声,以及各种喧嚣声充斥的夜空,大半被各种霓虹灯占据了去,哪里还能留一片空余盛装月光呢。月之高洁,非其他杂色所能比拟,所能相顾。若有你,便无我。月,只有悄悄退到城外几里的郊区,在那片河塘竹林树梢里,自顾安闲着,守着一方宁静。人景静默,相顾无言,无需表白心自知,月,属于懂她知她的知己。城市的夜晚失月,也失去了知己。因此,我们时常见到城市的酒吧迪吧里充斥着一颗颗空虚的心灵,和漂浮的灵魂,它们就像一些游魂在夜的四处飘离,居无定所。租借,属于城市的外来人口,临时身份证已经表明了他们的处境和待遇,租借,始终无法安放一颗外来的心。
若比外来人,我终究是购置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价格不菲的房子,也算是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家。但那终究是窝,不像乡下,从三楼四楼一直通到底楼,还有前门后院,统统是你的领地,庄园。那是多大的自由和潇洒。要晒被子,旗子一样,横向纵向挂全;要浇花捉虫,后院到顶楼花坛,足足你一个下午忙碌得痛快;要蒸米糕粽子之类的,后院的土灶,一大锅子发挥作用,足够十几口人吃;还有那鱼池啊,鸟笼垂蔓啊,枝枝丫丫伸展着,看着就美,令人遐想无数,那是一个生产灵慧和灵感的地方,是易于文学创作的地方。难怪人家贾平凹先生要跑到老远的深山居住数月创作。看来,我这是在做着傻事,双手舍去了风水宝地。
病了,想来是思月不见月,而病的。这一次确实病得不轻,头痛,咳嗽,嗓子疼,腰酸,背痛,多种症状杂糅一起,难以说清什么滋味。直叫人坐立不安,卧躺不是。这难道是城市的综合症。先前在乡下那么多年,偶有感冒,也未曾如此折磨,只消吃点药三两天便好。而这会儿,是彻彻底底地病倒了。从皮肤到皮下肌肉组织,深入腠理,完完全全地痛着了。病中的人,总是特别的无助和想念,想念一种味道。整日地躺在床上,一种草药的味道,便强烈地涌过来,刺激鼻粘膜。这么多年,妈妈和乡邻总是用他们特有的采草药,熬汤或敷的方式,治疗了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不花分文,药到病除,真是神。而城市的疲病,那些专家门诊的进口药,却难以见好,难道真不如乡村里的草药性能。一时间,不免有些感伤,心自抖动起来,眼泪鼻涕一起流。想自己一个乡村人,连一个小小的感冒,城市竟也不肯轻松放过。入乡随俗,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可要去真正地随俗,何其难。
是谁说过:从哪里出发,就要在抵达理想的境界后,还该回到哪里。这似乎有点落叶归根的意味,它亦是在给我某种生命的警示么?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多么美的歌词,多么美的意境。现在,这些只成了宋祖英歌曲里的《望月》:“望着天上的月亮,常常想起你……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哼唱,直到唱出泪花,唱出笑意。
中秋节到了,月是故乡明,回家好好团聚,约会门前桂树上那圆圆满满的月吧。收拾行李,let’sgou!
时间深处的鱼—— 也称《追逐或固守》
《西游记》里记载,唐僧儿时有良善慧根,山上伐木归,路见渔人捉一鱼,自生怜爱悲悯之心,愿以一捆柴换之,放生鱼儿复归湖水。有道是,真善美,为人之本真,生而有之。若把时光比作河,那么年岁久远,浮波泛起,众人,常会随波逐流,不说心生邪恶,多半早已充满污浊之气。到那时,便尤其怀念这时间深处的鱼。
从家门前出发,过路,有一条河,两旁绿田夹道,护送流向远方。现在,我孤身一人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走,漫无目的,纯粹的脚下运动。心在悠闲与忧郁,前进与固守中徘徊,迷茫。所幸江连野,野连青山,一片苍郁、葱茏,环绕清亮之溪,在眼前敞开来,总叫人在阴郁中得到些许光亮的色彩。天上一片白,地上一片绿,这自然之色是叫人心最自然不过的。
行步虽慢,却一刻也未曾停下,如此,只一盏茶的功夫,就已走出好远。再回首,家已在几里之外,其形状与周围的景色在视线里逐渐模糊。仿若挥手作别的游子,竟然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摆手的动作,这让我感到丝丝的苍凉。岁月悠走,一晃已迈在中年的门槛。抬望眼,前方还在前方更远处,苍苍茫茫,远非是伸手能触的理想境地。望向河中,阳光灼目,正刺向河心,如一把利剑刺心。此刻,身若枯木呆立河岸,光影在河道里碎成片片,多像此刻自己的心。我不知道那颗完整的心到底该何处接洽去,是沿河而下继续追逐,还是溯河而上回寻?追逐,让生命在一次次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快感;固守,是宁静淡泊,但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颓废和消极。一时间迷糊了,或儒家思想,或道家心念,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思路来。我似乎感觉自己近年来经常地如此踌躇,徘徊,难道这就是“不三不四年龄阶段”的特征?同事说,你该早调动工作的。我笑,走一年看一年呗。从内心里说,十几年的镇上工作,恬淡的感觉,早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习惯并喜欢,这是多么重要。而调动,主要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城区的教育各方面抓得比较到位,城里的孩子世面广,视野开阔。现行的试卷命题,现在的整个社会形势已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你的选择方向。譬如今年的城乡工作调动中,似我这般年龄的占据半数以上,其原因多半是为了孩子。所以,被世俗之绳索牵绊,调动,也是一种人为和非人为的行为。
众望所归,在世俗的评价里,一时间我成了人们的羡慕,成了家人的骄傲。而于我自己,只是暂时的取胜和挑战成功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并未持续太久,少不了多时,内心里的忧郁情结又时时袭了来。我发现,城市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他毕竟姓城,而我毕竟姓乡,那种过分的忙碌、嘈杂、喧嚣、浮泛,甚至勾心斗角,一时间令你难以适应,令你思想麻木,令你失去判断,令你神志不清。人人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绩和各种光鲜的荣誉,这就是自我的标价,和单位领导骄傲的资本。而我们的心,也在这资本中迷失了方向,又谈何纯粹的灵魂!
这种资本的标价,不仅来自于大人之间的人才观,连幼小的心灵里也早早地种下了这样不堪的苦果。学校开设了校讯通,大大方便了家校联系,自然,大小测试成绩,他们的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家长的手机,并排出最高分、中位数,以及名次。然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绩,自然成了班级学生最好的分类标准,学生们自动以成绩为标尺组成帮团,自动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不同等级的学生。想不到,人分三六九等,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里也开始施行了。真让人惊怵。女儿说,这太残酷了,还是我们乡下学校好,不管怎样的学生,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快乐的。女儿还强调,在乡下,她不喜欢双休日,而喜欢上学时间,因为上学时间有很多的玩伴,老师也亲切可人,学习又轻松。而在城里,女儿却越来越希望将双休日的时间拉长,对周一开始的上课真有点惧怕的感觉,作业,似乎永远写不完,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的补课,也似乎永远补不完。周一到周五,便是每天长长地期盼,期盼下个周六地赶快到来。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每天傍晚翘首以盼,苦苦等待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门口放行的人流。似乎那出来的人流中,个个便是将来的状元。
终于放学了,文盛街上便开始长长的“游行队伍”,有自行车、电动车、小轿车,还有自由穿梭的步行人群,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直到街灯陆续亮起,也未必停止流动。因为这条不宽不窄的街道两旁座落着这个城区两所重点的中小学。有多少如我等这般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挤进来,将一份份美好的希冀寄托在学校的身上。
对于这种种现象,城市的学校似乎早已闭目塞听,城市的家长们似乎早已培养了足够的耐心。
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每当望着那些充满期待的家长,有老爷爷老奶奶,有叔叔阿姨,我的心,兀自觉得阵阵悲凉。心下一怔,难道说,这就是我苦苦进城为女儿为自己改变城乡身份证的目的?多少次梦里,我发现自己领着原先学校的天真孩子在操场上游戏,在教室里吟诵。
于是,一次次的望乡,一次次的回首,在城乡之间不间断地跑动,成了我这半年来复以叠加的运动轨迹。
此刻,我立身家乡的河岸,放眼四方,芳草凄凄。思绪漫游,心境难平。索性蹲下身子,下意识地捡起一片小石子,丢向远方,“噗通”,一声清脆,打破寂静,撞响在耳畔,撞疼耳膜。那是儿时多么熟悉的“打水漂”游戏啊。年少时天真、纯朴的画面一下子拉到了眼前,我们玩水,我们嬉戏,擦着水面让小石片漂飞出几个漂亮的跟头,是一颗颗童真的心在水面跳跃的音波,无论谁输谁赢,一切都在一阵嘻哈声中不言而喻,欢笑、欢愉与输赢无关。这是现代社会无法给予的优越。
然而,为了立足现实,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于是,我们开始学习潜水,伪装和保护自己。人前说人话,人前做人事,争取领导欢心,自己开心。在时光的河里,我们越涉越深,似乎学会了潜水,可世俗之水岂是我们能一潜就会的,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耳痛的感觉会不停地发出警告。那时,我们多么渴望水面的清风,阳光和蓝天。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太过现实的一句话,如今是否要倒过来写,“水往高处寻,人往低处行”。也或,高处水流行,云之飘,水之源,人之源。倘若说,每个人的生命原乡里都居住着一条本质的河,我想,那河定然是高山之水,居山之高,居城之远,居草木蓝天之近,是自然之本色,唯澄净、明朗之词形容之最合适不过。
可是,就是这样一条河,因了人为的山势之故,经年累月地披荆斩棘,越峡谷,跨险滩,绕巨石,把原本的清源主流硬硬地拆散成若干支流,仿佛四分五裂的人体经脉,在人生职场的各个角落艰难地打拼,连同幼小的心灵,也被过早地破坏。
如此说,时间之河,我们真该溯游从之,逆流而上,寻找那最珍贵的东西,她该是一直居住在河的上游,源头。那最古朴的村庄,我们生命的原乡,这里,才该是我们所要一直找寻的精神原乡,有唐僧换柴放鱼之善,有活泼小鱼之自由,人之天性,生之本真,一切的美好,在始处。
当你落寞,当你失意,甚至落魄,原乡,她永远不会嫌弃你,“爱或不爱,想或不想,见或不见,她一直就在那里。”央吉嘉措的禅语不正说明了此意。
清本之源,愿我们都是那唐僧,愿祖国的下一代都是那被放生的小鱼。时间深处的鱼,迟早会游过来,我相信,并期待。 [ 本帖最后由 木桂子 于 2011-3-27 19:1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