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路飞歌

2021-12-23抒情散文白沙湖畔

一路飞歌从教学楼到学校大门口,也不过一百米的距离,这一百米,一旁是粉色的教学楼,一旁是铺满花砖的升旗场地,不远处是塑胶的操场,这是一个远离绿色,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狭窄空间。每天放学,我态度严厉地督促着48位六七岁的孩子,排成两个纵队,手……
一路飞歌
从教学楼到学校大门口,也不过一百米的距离,这一百米,一旁是粉色的教学楼,一旁是铺满花砖的升旗场地,不远处是塑胶的操场,这是一个远离绿色,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狭窄空间。

每天放学,我态度严厉地督促着48位六七岁的孩子,排成两个纵队,手牵着手,整整齐齐且沉默不能语地走过这段路,然后由父母将他们或装在轿车里,或架在自行车后,运回家。

路上,是拥挤不堪的车辆,嘈杂的人群,高耸而冷漠的商业店铺。家长问:“上课认真听了吗?”其实,家长的心里只允许一个答案,孩子或迟疑、沉默,家长就会质问不休。要么,孩子兴高采烈地向家长提出要求:“我今天考了100分,妈妈,你给我买……”孩子是会投其所好的,知道此时愿望的满足是皆大欢喜。

于是,放学路上的故事就结束了,孩子或像受伤的小狗,或像骄傲的小公鸡,回家了。

生活的空间逼仄而虚拟。

到记忆中去寻找那曾经的真实。

多年前放学路上的点点滴滴,像储存在心坛的酒,逾久弥香。她给了我人生最初的体验和认识,像一首旋律优美的歌,会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随着微风在心灵深处悠扬。

在江南那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二、三年级。

小山村被群山环绕,那山不峻拔,不陡峭,都温柔小巧,在山的怀抱里,有宽约300米的田地,绵延二三里,人家都建在两边的山腰或山脚下。这里有终年潺潺的小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池塘,飘着稻香的大块大块的稻田,而小学堂就在村子的尽头,小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二十几个小孩,一位老师——纪老师。

那时上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吃过早饭,大人们都上工了,我们也就上学了。沿着小溪,听溪流淙淙。在三面垂柳的池塘边,有一个奶奶,姓潘,春夏秋冬,每天早晨都在洗一大篮衣服。潘奶奶是我们老师的岳母。现在想来,老师那时也不过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可在我们的眼里,他比爸爸还严厉。我们边走边玩,采花摘草,可一看到老师家的狗踱步而来,我们就跑得比狗还快了,因为老师会紧随其后。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已是书声琅琅。

此时,潘奶奶见到我,和蔼地招呼道:“上学去啦!”她的孙女站在高高的屋前,脆生生地喊道:“奶奶,我上学啦!”她孙女和我年龄相仿,可在她三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妈妈也改嫁了,现在她跟着奶奶、爷爷和姑姑生活在一起。听妈妈说,潘奶奶对儿子的死“耿耿于怀”,经常找算命先生算命,后来算命先生算出,她儿子的死与蛇有关——我们当地有一个奇怪的说法,蛇会与人比高,当它比人高时,人难逃死运——有一次她儿子上山砍柴,一条橘黄色身子上纵横着褐色条纹的长蛇,盘旋在一棵高高的榛子树上,与人比高……潘奶奶的儿子因此,死了。

也许正是这不可思议的说法,从小我对蛇就有超乎寻常的恐惧,莫名的敬畏,以为它是死神的信使,传递着有关谁生谁死的秘密。

潘奶奶是否因此而顺从了命运,我不知道,只知道她是一个宽厚而慈爱的老人。她大声招呼:“上学去啦!”那声音洪亮而柔和,带着长辈的怜爱。现在想起潘奶奶,眼前有一幅画,那是她蹲在池塘边在石板上搓衣服的背影,那背影一上一下,水面波光闪闪,也在她背上跳跃,她纹丝不乱的乌黑发髻上插着两朵大大的乳白色的栀子花。岁月如水,那花仍飘着香……

走过池塘,就是一片稻田,两边的人家也密集了。“七八岁,讨狗闲”,狗不停地狂吠着。我最怕陈友花家的狗,陈友花是我同学。她家的老狗下了小狗,放学后,她约我去看。狗窝在柴火屋里,我刚一探头,那老狗就冲了出来,我吓得三魂丢了两魂半,因为此前此后我再也没见过一条狗那样疯狂,像恶鹰扑向野兔一样,直到主人急慌地喝住了它。

然而,让我震撼的还是第二年春天发生的事。

放学后,我们将书包丢在田边,在长满红花草的田野里玩耍——“红花草”,我到今天才知道它的学名叫紫云英,多美丽的名字。有人曾这样描写我的红花草——“春寒料峭,它慢慢长出双叶生的绿叶……不久,开出很多蝴蝶状的紫红色的花,接连不断,如华美的地毯,缀着花,铺开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三月里,成千上万朵紫云英蓬勃盛开,像一块红云,如一片彩霞,一直伸向远方,仿佛与天相连。”这么美丽的花,只是作为稻田绿肥来种植的。


当它“如华美的地毯,像一块红云,一片彩霞”时,那就是我们的乐园了。那天,我和陈友花在红花草里追逐打闹,忘乎所以。突然,“嗷”的一声,我的小腿肚子像被铁夹子夹了一下似的疼痛,我惊恐地回头——那条老狗——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后,一声不响地狠狠咬了我一口——我回头时,它已缓慢地转过身,口里发出恨恨的两声“哼哼”声。

我怔怔地站了很久,第一次深切感知狗对主人那份恶毒的保护,第一次触摸到阴险、狠毒、蛮横,像一股黑色旋风从我心里强劲地呼啸而过。那小小的心灵里也多了一份谨慎,一份收敛。

放学路上更多的是快乐,那快乐来自于那山,那水。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下到小溪里摸螃蟹。溪水凉凉的,清清浅浅,在小小的、半大不小的石头底下,轻轻地掀开,快捷地摸过去,嘿,小螃蟹!有时一块石头底下会有两三个。看着指甲盖大小的螃蟹在手掌中横行,有一种饱满的喜悦,感觉天地对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厚爱。

山村里的孩子,最大的乐园是山。山上高高低低的马尾松,一到秋天,掉落满山的松针,金灿灿的,树缝间洒下的阳光照在上面,亮得耀眼,散发着丝丝温暖。放学后,绕道山林,躺在松针上,阵阵松涛,有一种磅礴而纯净的气势,自己像在透明的水底,成了一个水孩子,湖面波涛汹涌,湖底安详恬静。闻松针的清香,听不知名的小虫“嗞嗞”地在耳边飞,一只小蚂蚁在腿上急急地爬着,痒痒的。我微笑着,感觉山像妈妈一样,正亲切地看着我,慈爱地微笑着。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享受着这和谐、恬美,这难以言述的美妙。

最美的当是春天,漫山的杜鹃盛开。二十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回到故乡,站在满山坡的花丛中,好像融化在彩霞中一样,一时不知所措,恍惚间以为那又是一个梦境。

每天放学,我都摘满满一大捧杜鹃花,插满家里的瓶瓶罐罐,听蜜蜂在屋梁间“嗡嗡”地飞着。有时摘下花瓣,嚼着,淡淡的,酸酸的,嚼着,嚼着,鼻孔里就流出血来——以为是花汁从鼻腔里漾出来,成年后才知道,那是中了毒。也许是中毒太深,直到现在,我也无法淡化对她刻骨的眷恋。

四年级我就到中心学校上学去了。经过村小学,翻过一座山,绕过一座大大的水库,走过水库下面的一个名为许冲的小村,再走上二三里,中心学校就到了。中心学校有许多班级,许多老师,还有一个食堂,每天中午就在食堂吃饭。放学要走的路长了,但现在想来,一点疲倦的记忆也没有,也许是被山上的鸟叼走了,也许是在与许冲调皮的孩子对骂打闹中跑丢了,也许是在雨天,光着脚丫,看红色的稀泥从脚趾间冒出,溜走了。

水库边有一户人家,掩映在一片翠色的竹林里,只闪现出褐色的一角屋瓦和白墙。不知听谁说,那户人家是个老右派,本来在北方的某个城市里教书,被打成右派后跟着老婆回到了老婆的家乡。在孩子的心里,莫名地泛起鄙夷和敌意,老右派种在路边的萝卜就常常被我们拔掉,显示自己的一份“正义”。每次见到他扛着锄头走来,我们都停下脚步,站在路边,静默。老右派面色苍老,背微驼,习惯性地低着头,像我的父辈一样。看见萝卜一畦一畦地被拔光,他从来没质问过我们。甚至有一次看见我们在糟蹋萝卜,竟然温和地说:“要吃萝卜啊?拔吧,拔着吃吧。”我小小的心里顿生疑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

春末夏初,水库里的水涨了,淹没了小路,上学放学只得绕远路。可是初生牛犊不知虎,一次,我卷起裤脚,想沿着记忆中的小路趟水过去,刚趟了几步,邻村一个叫绒儿的姐姐急切地大声喊道:“不能趟,前面水深,要出事的。”那一瞬间,我的心突然紧缩了一下,忙连滚带爬地上了岸。就在昨天晚上,爸爸的老朋友陶爷爷上家里玩。陶爷爷是看护山林的老人。他说几天前的晚上,他在这水库边看到了水鬼,黑乎乎的,趴伏在岸边,他大胆地用脚踢它,“咕咚”一声,水鬼滚进了水里去了。不过,他不是用右脚,是用左脚踢的,不然的话,水鬼会抓住他的右脚,拖他下水……

深黑的水库,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一份神秘,一副不可亲近的森严。也许这是生活在水乡的人们一份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吧。

今年寒假,我在朋友的服装厂里见到了绒儿,三十年不见,早已忘却了她的模样,可她三十年前急切地大声呼喊,却从记忆深处浮起,清晰如昨。岁月的隔膜,却没有阻隔住我见到她时内心涌起的那份亲切。

……

小学没毕业,我父亲就把我转到城里的一所小学。

岁月流逝,回望来路,从此远离故乡山水。也许,我是一棵马尾松,一朵杜鹃花,那片山才是我的家;也许,我是一滴水,在那条小溪里才流得更欢畅。然而,正是远离,才让我深深地、清晰地感知故乡山水之美,故乡人的淳朴。这份感知,让我永远深爱着自然,敬畏一切生灵,让我永不敢轻视任何一个外表如我的父辈的人,在粗糙之下,或许有我不知道的苦难和美德。

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儿时放学路上的点点滴滴就如清泉,丁冬,丁冬,弹奏出一首歌,在心灵深处悠扬。

……

我的学生放学了。在平整的水泥路面,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在固定的地点停留,重复着昨天的言语。

马路上拥挤不堪,焦躁的汽笛声,见缝插针如蛇滑行的自行车,人们脸上的烦躁、恼怒……

抬头看看天空,天空是蓝的,瓦蓝瓦蓝。多长时间没见过这么纯净的蓝天了?

[ 本帖最后由 白沙湖畔 于 2011-3-10 16:0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