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堂“嘶哑”的公开课

2021-12-23抒情散文枝影横斜
一堂“嘶哑”的公开课喉咙痛,嗓子里感觉又肿了,如鱼刺哽在喉中。吞一口水,似乎都张不开。是感冒了?是用嗓过度?还是火气上涌?我都不太清楚。上课的时候,拼命挣着说话,生怕自己讲课学生听不清楚。尤其是今天的公开课,课前试着张开嘴试下音,嗓音居然分……
  一堂“嘶哑”的公开课
  喉咙痛,嗓子里感觉又肿了,如鱼刺哽在喉中。吞一口水,似乎都张不开。是感冒了?是用嗓过度?还是火气上涌?我都不太清楚。上课的时候,拼命挣着说话,生怕自己讲课学生听不清楚。尤其是今天的公开课,课前试着张开嘴试下音,嗓音居然分裂出两个音调,就像那质量低下的老式音响,含混而嘶哑。说实话,挺担心的,这么多人来听课,这声音出不来怎么办?心里倒是不紧张,想,要不就配着话筒说吧。
  面对学生,已不用再说什么。这两天以来我一直在强调,你们看老师嗓子成了这样,辛不辛苦?你们要不要好好听?这样讲过几次,孩子们老实多了,不再把闲话放出来与我捉迷藏了。即使有个别孩子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也马上就会有同学发出“嘘”声,还伸出一个手指按住自己的小嘴巴。另外,被嘘之后,那孩子也就脸红地坐在那,眼睛盯着我,似乎有话要说。那眼神分明是在祈求我的原谅呢!我回应给他们一个微笑,继续上课。只不过声音压得比较低,就像充满了“磁性”的男低音。
  公开课时间到了,我站在讲台上居然没有听到铃声,而听课的老师还在鱼贯而入。等评委小组的组长提示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2分钟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依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从容地与学生交流,开始上课。
  我今天上课的课题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采用了情境导入法。一边播放音乐《英雄的黎明》,一边播放长征的相关图片,而我,则配乐朗诵了一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上课,咦,感觉嗓子似乎好了。激情上来了,节奏和感情也都有了。一首诗下来,整个课堂安静极了,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循着红军的足迹,追寻长征的精神,大家有信心来学好今天的课文吗?”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坚定而充满信心的回答,这回答,像响亮的号角一样,为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陈赓发现自己“受骗”开始切入,引导孩子们分析“小红军是怎么“骗”陈赓的”,在解开“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同志”这个悬念之前,还让孩子自己去文本中发现小红军和陈赓的外貌描写,并从而推导出当时恶劣艰险的环境。
  小红军拒绝了陈赓三次帮忙,最后结果如何呢?在动情的音乐伴奏下,让孩子们内心产生震动,甚至是震惊,原来小红军并不像自己所说“体力比你强多了”、“还要等同伴”、“(干粮袋)鼓鼓的,比你还多呢”,最后死在了马背上。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干粮袋鼓鼓的,到底装着什么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盖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前后对比,孩子们的头脑里产生了强烈地反差,从中到底可以看出“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孩子们在讨论中,表现得异常地活跃,而且很快找到了共同点:那就是这个小红军就是怕拖累别人。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看着孩子们由震惊到悲痛到敬仰的情绪变化,我感觉到了课堂的真正魅力。眼眶里也不禁有了点点泪花。
  一曲刚劲有力,充满乐观与自信的MTV----《长征》,给课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是惊叹号!给学生,也是给站在讲台上的自己。
  学知识,用知识,课后我安排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分析“陈赓同志是个怎样的人”,将一堂课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里,让学生懂得长征能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其实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层与战士之间的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从而将主题进行了质上的飞跃。
  下课铃响了,送走孩子们。按公开课赛课要求,还要进行十分钟的说课,可此时的我一松懈下来,喉咙里又干又痒的症状马上就发作了,声音也嘶哑得更厉害了。只好遗憾地与评委小组的组长做出放弃说课的手势。那一刻,真觉得挺对不住这些评委,我怎么能坏了比赛规则呢?
  走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上课铃又响了,对了,下面一节语文课还是我的,赶紧进课堂吧。
  走进教室,里面静悄悄地。我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刚想叫“上课!”,我心里一惊,咦,怎么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了?此时,班长依然按贯例叫了“起立”,全班同学整齐地一声“老师好!”之后,孩子笔直地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眼睛盯着我,课堂上一片静默。就在此时,坐在前排的那位平时最调皮地小男孩,朝我伸出了手。紧紧攥着的小拳头慢慢展开,掌心里赫然躺着一个金黄的桔子,他有一丝羞怯,有一丝兴奋地说:“老师,给你的!”望着他,望着教室里端坐着的孩子们,我的眼眶不知不觉又湿润了……
   [ 本帖最后由 枝影横斜 于 2011-3-14 23:4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