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正月十五看烟花》关于冬天的记忆之四

2021-12-23抒情散文一丁

正月十五看烟花正月里看烟花,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过节过令燃放的那种升空然后炸开绽放成各种花朵的礼花,就是烟花,其实不然。民间的烟花,是有造型、有故事、有情节的、有表演,浓郁的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叫做架子花。在我家乡,就……
正月十五看烟花
  正月里看烟花,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过节过令燃放的那种升空然后炸开绽放成各种花朵的礼花,就是烟花,其实不然。民间的烟花,是有造型、有故事、有情节的、有表演,浓郁的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叫做架子花。在我家乡,就有著名的“二十四架花”,其中包括“关公舞刀”、“哪吒闹海”、“二龙戏珠”、“麻姑献寿”、“猴子浇尿”、“八仙过海”,以及解放以后创新的“农姑施肥”、“解放台湾”等等。比如“农姑施肥”,就在高架上布置一些麦穗之类的庄稼,中间彩塑一身背喷雾嚣的农姑,引燃火药捻子,农姑就会一边由于火药燃烧的动力推着转动,一边她手执的喷雾嚣也会喷出色彩艳丽的烟花,极似喷雾又亮丽无比,有声有色,令人叹为观止。而我记得那年最为受观众欢迎的,就是政治色彩很浓的“炮打双城门解放台湾岛”它是在高架的两端各用纸糊裱有一城楼似的建筑,喻示着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城楼上贴有标语配塑有人物,当引燃药捻时,俗称“钻天哨”的火箭使从中间冲向两端的城楼,当城楼的门被轰开时,城楼里面的火轮就会被点燃飞转。被扫倒的配塑人物都是一个个的炮仗,此时就会炸响,更为热闹的是另一对“钻天哨”会被点燃返身回到起点的两城之间,当中间的大型礼花被点着时,变化多、色彩亮的礼花便凌霄怒放、花团锦簇,正月十五火把节的夜空,随着四山八屲的火把被点亮,夜色就变得美丽迷人。
  锹峪烟花是陇上独具盛名的北派架子花,它种类繁多,名目各异,有大型巨绘的,也有小巧玲珑的,有寓示着诗情画意的“中国宫灯”“龙和凤”,也有反映民俗乡随的,它有声有色有响有香的画面,会折服观众,扰乱银河,震动月窟……
  明、清时代,我国烟花爆竹已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祖、祭神,从而表示庆贺,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平安顺利,万事如意。中国的花炮从燃放效果来看,分成礼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喷花,而渭源锹峪的架子花,则自成体系,独成门派,它结合民间传统故事,或单独燃放,或成套燃放,如“关公舞刀”可单放、 “八仙过海”就是大型群组。而规模最大的“二十四架花”,则集传奇与民间故事于一身,燃放方式别出心栽,燃放情节与效果更是令百万观众叹为观止,啧啧称奇,拍手叫绝。
  渭源县锹峪乡的锹峪村历史上曾经因为大面积种植罂粟,而一度成为闻名陇上的古镇。只要你是锹峪人,到武山、下咸阳、过秦安、去通渭会宁、甚至在兰州或西宁,只要你遇到曾经走州过县的耄耋老人,他们不知道渭水的源头渭源,或者会把渭源和通渭混淆,但他们却没有不知道锹峪这个小地方的,特别是一提起锹峪的烟花,更是赞不绝口,举着大姆指啧啧慨叹。可惜现在这门手艺已临濒失传与灭绝。
  记得锹峪最后一次搞大型的烟花燃放活动大许是七十年代中期,那时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文化更是一片空白。新颖独特,色彩丰富的烟花燃放添补了百性心中的渴求,那次烟花燃放真可谓盛况空前,几十万群众云集锹峪川,一点也不亚于而今的明星演唱会之火爆。
  民间的烟花不同于国庆大典或城市里燃放的烟花那样。人说浏阳烟花天下雄,其实锹峪的烟花更精巧更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独具特色。浏阳烟花曾带着火药的芬芳色彩,带着博大精深的古东方文明漂洋过海,在摩纳哥国际焰火竞赛中,荣获“中国第一”的赞誉,并被外国友人形象地说“中国让火药发言”。锹峪烟花则真实地走向民间,它曾经制造过许多次民间的“狂欢节”。
  那千变万化的烟花,那奇光异彩的花型,那配塑的彩绘人物,传奇故事,更有那奔放的想象,都闪耀着民间的无穷智慧;那百花竞艳的花簇,象电子音乐,万花筒一样,不断变幻人们的耳目,带给人们疯狂快乐的艺术享受。

   火药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之一,始见于秦朝(公元221-206年),八世纪的晚唐时期,其配制已成型。而“始于唐,盛于宋”的烟花,则是以火药为原料发展和产生的传统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南北烟花就自成派系,北派架子花是有别于以湖南浏阳烟花为代表的南派烟花的,它是独立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手工制作工艺。虽没有确切具体的产生年代可供考证,但据研究表明,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间,以火药为原料的真正烟花已发展成熟,并有了大规模的成架烟花,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北派架子花曾经广泛流传于甘肃、河北、陕西、四川、河南等广大地域,其中甘肃渭源锹峪的烟花,是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产生的最为成熟的一种北派烟花,曾响誉陇上名振八方。究其历史源渊,古之秦陇,是富庶千里的“天府之国”。“绾毂秦陇”的边塞重镇渭源,雄居渭水源头,襟带河陇、左控羌番,是“一水兴八朝”的渭河之水的源头。其北派架子花的主产地锹峪,则因盛产鸦片,且其鸦片属“烟土”之中的极品,故而曾一度繁荣显赫,成为陇上名镇。“锹峪烟花”也就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集五湖四海之大成,且独具特色,名扬天下。
  烟花的产生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花炮始祖李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展示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人民古老发明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古老民俗的智慧表现,更是“四大发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灵活应用。
  明、清时代,我国烟花爆竹已很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祖、祭神,从而表示庆贺,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平安顺利,万事如意。中国的花炮从燃放效果来看,分成礼花、字幕、盆花、瀑布、火箭、喷花,而渭源锹峪的架子花,则自成体系,独成门派,它结合民间传统故事,或单独燃放,或成套燃放,如“关公舞刀”、“哪吒闹海”、“二女戏珠”、“麻姑献寿”、“猴子浇尿”、“八仙过海”,以及解放以后创新的“农姑施肥”、“解放台湾”等等,而规模最大的“二十四架花”,则集传奇与民间故事于一身,燃放方式别出心栽,燃放情节与效果更是令百万观念叹为观止,啧啧称奇,拍手叫绝。
  北派架子花的燃放,是民间的“狂欢节”,它的燃放范围囊括大半个中国,每地每处的燃放,总是万人倾巷,声势浩大。它的燃放时间,过去一般在正月二十九日火神爷圣诞的那一天,建国之后,多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当然,它也是最具特色的祭祀与民俗活动。
  弹指千年,花炮始祖李畋早已化为竹根上的一点黄泥,而由他开创的花炮产业,虽然薪火相传,但也有者诸多的遗憾。就北派架子花而言,老一辈的传承人已所剩无已,年轻的一代无人继承,这门独具魅力的民间工艺几近失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换住民间文艺失传的脚步,及早的进行抢救性挖掘。
  北派架子花在流变过程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集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纸扎工艺、焰火喷放与染色剂选用处理于一身,有一整套细密敏杂的制作技术和礼仪制度。
  烟花,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积累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五千年的智慧积淀创造出如史诗般精彩,艳阳般灿烂的烟花,给我国古老民俗文化注入深沉厚重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自从烟花横空出世后,就与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以及礼仪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
  “过年”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年俗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是最能牵动民族人民心灵的文化要素。除夕子夜时分,迎新年燃放的爆竹烟花,就彻夜不停,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其实燃放烟花的硝烟味,就是所调的年味了。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里,民间总是用燃放大量的爆竹烟花来以示庆祝。特别是元宵节那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燃放大量的烟花来表达喜庆欢愉的心情。
  礼仪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生意开张、功成名就等等,或丧葬亲朋,或重大典庆,最普通、最常用、最典型,也最简捷的喜庆或哀悼方式便是燃放烟花爆竹。而北派架子花更是特别适合于重大典庆场合的应用,比如2004年湖南旅游节开幕式焰花晚会上的巨幅山水画、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水上五环火焰,就是架子花的成功例证,因为其直观图案具有较长时间保存其独特性的效果,除了深受人们的喜爱之外,无不给予人以独特的震撼和视觉上前所未有的享受。北派架子花最大的特点:一是能直观地、艺术的表达情感;二是能动静结合、情节与故事结合,能将花与型结合具体的祭祀与典庆活动,将它们融为一体;三是能快慢结合;四是能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做到声、光、形、色、影、型,也就是花与火的结合,不象南派筒子花那样简单化、流于形式。火是人类祖先的生命图腾,人们在潜意识里,都存在着心灵与火的感应,而烟花效果里,只有北派架子花,也只能是北派架子花能做到并充分体现“火”的流光溢彩。
  架子花经过不断地创新发展变化,已由最原始的电光组成图案,发展到今天的彩色无烟或微烟喷焰管组成的彩色图案,由有烟铝光瀑布变成了钛花无烟瀑布,发展和应用的势头均十分看好。只要充分地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还将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就全国闻名遐迩的浏阳烟花来看,它畅销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其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80%,若能将北派架子花充分地加以开发利用,其万景无限。
  北派架子花制作难度大,工序繁杂,精密度高,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造型越来越复杂,拼图、串引、防潮防火难度大,这就给制作造成了一定困难。且因费用大,除了一些特别重大的典庆与祭祀活动,一般情况下很少应用,这使北派架子花的发展受到限制。也是其发展史由盛而衰的原因之一。纵观整个烟花的发展史,北派架子花慢慢地被其它新品种或新形式所替代,从而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原因还是因为它的生产、制作、燃放,均要化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栽置悬挂难度大,燃放占地面积大。甘肃渭源锹峪的北派烟花,虽然有占地面积小、财力少,样式丰富多样,故事悬念强等等诸多优点,但因需用量少,故而市场需求少。
  目前市场上所需求的架子花,要求均很高,故而制作不易。且由于各项庆典活动使用焰火的频率在增加,虽然架子花为晚会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品种之一,且每每为焰火晚会的亮点与看点。但随着其它花炮技术,效果的出新,消费者越来越要求架子花要不断出新,如果不能从制作到技术上出新,自然就降低了档次从而被淘汰。尽管传统的二十四架花和一些其它的传统架子花也很好,很有意思,但长久地反复使用,也会造成新鲜感与美感的消失,并逐渐不为人们所欢迎。故而技术的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创新难度太大,又加上没有合适的承传人和专门的经费供研究和学习,所以北派架子花就面临灭绝的危险。
  对于北派架子花而言,技术的革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且只有革新,才会有生命力。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处理染色剂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何处理单基本身的橙光对其它色光的干扰;如何降低焰管内药物的反应温度,减少液态生成物降温防火以及焰管的防火处理;如何减少甚至避免焰管残渣的遗害;如何用既经济又实用的防火包裹;如何更新和改进纸扎制作工艺和材料;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我们相信,通过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创新产品,使制作材料和工艺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北派架子花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在夜空中绘出更绚丽多姿的画卷,演绎出令全世界也叹为观止的一幕,谱写出人类天空最为壮丽的篇章。
  渭源古称首阳,是因为商末周初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隐居于首阳山,山因人而名,县因山而始。夷齐二仙耻食周粟,礼仪谦让,是孝道的先祖。西魏时改名渭源,是因为这里是渭河的源头。“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发源于巍巍鸟鼠山系的渭河,是横贯秦陇80多个县市的黄河最大支流,创造了震烁古今、沧桑风云两千年的渭河流域文明。失落的渭河文明有许多我们值得忆取的东西,得天独厚的礼仪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的北派花心,形式多样的民族歌舞,还有老子研究,汪氏文化,土司与羌番部落、古堡群落、水磨文化、烟花文化、皮影、剪纸、荷包、刺绣,以及繁多的俚句小调等等。失落让我们遗憾,发掘和抢救是责任和义务。
  历史悠久的烟花,其实就是地道的礼仪文化中的一支,它最早就是为了驱鬼避邪与祭礼。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及参若星辰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统统汇集于此。商朝勃兴中原,而随后崛起于西北、摧毁殷商、建立强大的周五朝的周人就发祥于渭河,泾河流域。渭河之水养育了八朝古都,这里又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胡商番客、南北马帮、大漠驼队往来于此。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繁荣与发达吸引着他们,是强大的隋唐王朝与鼎盛太平的经济氛围,以及先进的文化吸引着他们。经济与文化的大交融,使渭河源文明曾一度灿烂辉煌。
  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文明都是需要礼乐祭祀的,烟花的出现,在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愉悦和快乐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莫大的安慰。早在孔子删定的《诗经》之中,就写道:“夜如其何?夜来火。庭燎之光,君子止之,鸾声将将。”(《诗经、小雅、夜惊》),四大名著的《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文学大师曹学芹写下的《爆竹》这样写道:“能使妖魔胆尽摧,多如束帛气如雪。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花炮”是“烟花”与“鞭炮”的合称。最早在春秋末年,范蠡在《陶朱公书》中就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云”的记载。西汉的东方朔在《神异经》里边也记述有“爆竹驱山魈”的故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祖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灸虾蟹。伺人不大,而盗人盐以食是蟹。在深山臊(山魈)其音自叫。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火朴竹爆裂声势而出,臊皆惊惮……”《荆楚岁肘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万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王安石的诗《元日》中就描述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京风俗杂咏》中也描述道:“通宵爆竹一声声,烟花由来盛帝京,宝烛银花宣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在《通俗编排忧》中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宋代赵长卿描写道:“爆竹声中,屠苏细香,华堂歌舞摧卷。”畋所创。相传1400年前,南川河两岸时间有人被山魈所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忧得龙体不安,遂下诏全国求医。出生于湖南浏阳南乡大瑶的李畋费尽苦心研制出爆竹,它不仅用来驱祟避邪,保一方平安,更为太宗驱镇邪魅。李畋因为救驾有功,因此被太宗封为“爆竹祖师。”
  相传唐朝就有了烟花,古代傀儡戏中说的“药发傀儡”指的就是燃放北派架子烟花。到北宋宣和(1119-1125年1年间,我国以火药为原料的真正烟花已发展成熟,并且产生了大规模的成架烟花。据《武林旧事·淳熙十年记》载:“宁孝宗年间,官廷贡品中就有北派架子花:烛影纵横,点放五色,而架始还焉。”“宫漏即深,始燃放烟花百余架。”)烟花的产生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以花炮始祖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无穷智慧,展示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人民古老文明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国古老民俗的智慧表现。
  明、清时代,我国烟花爆竹已经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入爆竹烟花来祭祖祭神表示庆贺,并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平安顺利,万事如意。
  传说明朝初年建文帝(1399—1403年)出逃时,除带有二十名随臣之外,还带有一部分能工巧匠。明惠帝建文一行,“伏窜崎岖,历滇南巴蜀,至渭源”。(《创修渭源县志》)在一个叫郭家吊川的地方,随臣郭节他乡遇见知故亲人,便前往做客,建文帝怕暴露身份便与随臣程济、宋和、赵天泰住进了迎亲寺。迎亲寺是一座皇娘庙,传说为秦太子抚苏的母亲(另一说为貂蝉),郭家吊川由此也叫迎门川,据说是迎亲的队伍安营扎寨的地方。在如此人杰地灵、物华天形容词的地方,心身具疲的建文帝在寻访过皇娘湾,皇娘坟和任姓后人以后,便无心再做逃亡,于是就在姜子牙封神的地方神家庙的封神台附近卖身为奴作了长工,随臣郭节此后为保主护君,也在神家庙的董商户家做了佣工。至今,五竹镇的郭家湾村,还有他的后人聚族而居,人才兴旺。后两人巧遇在郭家吊川,时值金秋,山谷之中风飒飒,景旖旖,两人因此心情怡然,为示庆贺,遂将相逢之地郭家吊川改名“锹峪”,谐音巧遇,锹峪乡的王家湾村尽为朱姓,却以王字名命村子,王者之气,据说为建文帝后人。其随臣中的能工巧匠也就为当地人留下了制作烟花爆竹的技艺。郭杰后出家秀峰山为僧,移南山五色竹植于禅院,并号五竹僧,这也就是现在渭源五竹寺的来源。竹者,朱也,郭节对竹如对建文帝朱允 玧 ,五色之竹又象征着天子之气。自建文帝的随臣给锹峪留下烟花这一产业,锹峪人就世代相传至今,这中间还留有其它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雍正皇帝登基时,为改元正朝,要在无宵佳节燃放响炮花炮,传旨鞭炮业,要创新花上京。其时官吏诚惶成恐,便四处张贴广告,广纳良才,并指令鞭炮能手限期创出新花进贡。时渭源锹峪寇氏家族的账房师爷梅先生在京,该人是锹峪花炮业的承传人,看到告示后苦思良策不得,致使茶饭不香、寝食难安。一日,他路过锹峪匠铺时,见锤下星光四溅,有长有短,有红有白,有精有细,有粒有丝,便心有所动,故扫铁屑回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遂成花色形态各异、或梅花或菊花等多姿多彩的花朵,梅氏大喜,回到家乡便赶制了一批运往京城进贡,待锹峪的烟花在紫禁成上空高升钻天,落下缤纷的花雨时,把雍正看了个眼花缭乱,从此,锹峪烟花便被命名为“梅花炮”,后梅氏又经高人指点,学得皇宫焰火精华,并结合民间纸扎工艺,创造出了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架花,留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民国二十三年,即1935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纲先生到渭源办学教民时,曾对此事作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亲往梅家为其家谱作序,当时他还说:“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如是家族,其家谱亦可作国史观。”并留下“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的楹联墨宝。
  中国传统的烟花素有南北之分,南派烟花以“中国花炮之乡”—湖南浏阳为代表,其产品以筒花为主,且花炮产品种类齐全,商品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已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具有一定规模的产生。中国烟花中的“北派烟花”,则以架子花见长,且形式多样花,丰富多彩,它集民间故事、传奇神话于一身,结合纸扎彩绘,燃放效果独特。主要盛行于以八朝古都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渭源、天水、甘谷、宝鸡、兴平、凤翔、蒲城、乾县、渭南、汉中地区,远至山西、四川、河北、河南等均有流传。锹峪的“北派架子花”集南北之大成,以承传人陈树轮为代表的从四川引进的一支,重于技巧和染色剂的应用,如烟雾类烟花中的《八仙过海》、《罗汉坐莲台》、《龙王治水》等等。吐珠类的如《天鹅下蛋》等等;而从陕西蒲城引进的,以承传人李包董为代表的一支,重于纸扎彩绘与故事人物的形象塑,基础手工艺制作技术功底深厚扎实,且式样多变,可因事因物赋形绘物,实用性更强,民间影响力大。比如喷花类烟花(燃放时以喷谢火苗、火花为主)的《麻姑献寿》,解放后研制的《农姑施肥》等,还有旋转类(燃放时以烟花主体施转为主)中的《悟空闹天宫》、《龙王出巡》等等。锹峪在过去对索托龙王、皇娘等神佛的祭祀中,分为南北两个会事,所以烟花生产,也就产生了以上两支的分歧,解放以后,基本合二为一。
  祭祀活动,在如今已有了极大的变化,许多祭祀活动已经演变为一种节日的庆祝活动;许多祭祀的仪礼也都整个地或者部分地取消了,变成了商业性集会贸易或者娱乐性、交集性的聚会游乐;过去非常隆重的祭祀或仅仅成为一顿美餐盛宴而已;昔日的神灵也都变成了一种点缀人们生活情趣的艺术品而完全服务于人们的兴致了。祭祀徒有遗迹,曾兴盛一时的北派架子花也由盛而衰,并逐渐走向灭绝之路。这大许是由于人们不再去认真地对待、关心与坚持祭祀活动有关,但随着世界性的文化回归,特别是东方文化的回归热,全世界的华人对祭祀仪礼,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重视和尊崇。其实,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就是祖先崇拜,陕西黄帝陵前的中华大祭祖,恢复已有六个年头了。传统的儒家学说把祖宗的地位抬升到了神道的地位,祖宗越伟大,后裔就越荣耀。祖宗崇拜的内容可以用“敬天法地”、“慎终追远”来概括。中国宗法社会的信仰一直延续至今,极大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与世俗生活。祭祀祖宗,主要体现人们的报答、孝顺的思想(也有邀宠和祈福的成分);而另外的一些祭祀则更多的是体现着人们的祈求赐福的功利目的(也有还愿报称神恩的成分)。民间在祭祀、傩仪、庆贺、丧葬等郑重的场合下燃放烟花爆竹,是在驱逐邪恶、免灾祛祸,祈福报恩的基础上,也在减轻着人们承受禁忌的精神压力,因此取悦神灵、邀宠的意思地很明显。随着现代生活典庆与大型祭祀活动的农年增多,相信“北派架子花”,将会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用武之地,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发扬光大。
  北派架子花的燃放,是在特定场合具有特殊象征意义,且具有更深文化内涵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祭祀的礼仪,幸福的笑靥,进步的恺歌,先进文化的旗帜,多民族文化与遗传的交接与继承。
  如今,中国的烟花已走出浏阳,走出湖南,走出西北,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真诚真爽的优良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人民的友谊。烟花,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已成为东西方文化共赏的一种和平、幸福、美好的标志。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正月里看烟花,看的是花一样的风流,花一样的民俗,花一样的姑娘、还有花一样的生活。
民间的烟花,孕育着理想、希望、美好和幸福,只可惜它快失传了,正在慢慢地烟消云散。过去,只能在记忆中寻找,我很怀念它的美丽灿烂,但我却一点也想不出拯救它的良方,聊作此文,以作呼吁!
[ 本帖最后由 一丁 于 2011-2-18 18:5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