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山乡鼓响货郎来

2021-12-23抒情散文天上云
“咚,咚咚;咚,咚咚……”,这是杨货郎的拔啷鼓声。“咚咚咚;咚咚咚,……”不用看,苏货郎来了。这两种拔啷鼓声在我耳边响了三十多年,至今尚觉亲切。当年的山乡,货郎很多。邻村就曾出现过三个货郎碰头,先是为拉生意,竞相压价卖货,直至血本无归。而后……
  “咚,咚咚;咚,咚咚……”,这是杨货郎的拔啷鼓声。“咚咚咚;咚咚咚,……”不用看,苏货郎来了。
  这两种拔啷鼓声在我耳边响了三十多年,至今尚觉亲切。
  当年的山乡,货郎很多。邻村就曾出现过三个货郎碰头,先是为拉生意,竞相压价卖货,直至血本无归。而后对骂,而后互殴,而后三败俱伤。始作俑者是那群大姑娘小媳妇们,她们是最大赢家,既淘着便宜货了,又饱了“全武行”的眼福。当然,这三人中没有杨货郎,也没苏货郎。
  杨货郎是不屑,苏货郎是不敢。
  很多年后,我从事商业零售业态时,苏货郎和杨货郎的影子还在眼前绕来绕去。时不时地照葫芦画瓢,学学他们一招半式的所谓生意经,也曾有过出人意料的收获。
  杨货郎有儒将之风,从鼓点声就听得出来,慢条斯理,不疾不徐。人长得英俊,人品又好,最受大姑娘小媳妇们的青睐。来到村口,刚一落担,便如金平《迷彩》上说的,“围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半为针线半为人,小媳妇打情骂俏,姑娘家秋波暗送,小货郎也乐得装痴卖傻,当然,也卖货,而且还不少卖。
  大山里,平常很难见到外人,杨货郎又是身上沾有城市味的主,自然吸引女人眼球。曾经有一个山里大姑娘,上演过一出“半”厢情愿的红拂私奔,也不管杨帅哥乐意不乐意,硬是死缠烂磨跟他出了山。半月后,杨货郎同自己老婆专程送姑娘回山,认她作干妹妹。现代版的柳下惠。自此,杨货郎的人品,不胫而走。
  人品好,是金字招牌,也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
  苏货郎靠伶俐取胜,嘴甜,乖巧,滑稽,幽默,最能讨老头、老太太们的欢心,也招孩子们喜欢。因此他担子上的货,一头多是烟袋锅、老花镜等老年用品,一头多是头绳、皮筋、玻璃球、气球、响哨等,最馋人的是那罐麦芽糖,甜得要命。搁现在的商业术语,他这叫“目标客户群选择”非常准确。
  货郎们不但卖货,也收购。那时没有电子显示屏,全靠嘴皮子吆喝,苏货郎最精此道,“乌龟壳,王八盖,鸡金皮子牙膏袋;乱头发,胶鞋底,不能再穿的烂凉鞋……都拿来卖!”抑扬顿挫,洋腔怪调,好听,又好懂,还有教唆功效。三毛他爷爷掂着二郎腿喝稀饭,一眨眼找不着那只垫在地上,半新不旧的凉鞋,让三毛“这兔崽子”扔到货郎担里,换糖吃了。老头子一发火,苏货郎吓得赶紧从筐里找出来,送回去,白贴了一大把麦芽糖。
  山里人对货郎们是恭敬的,我简直是崇拜。三年级时学写作文,我有一句经典,“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斗私批修的货郎。”让老师哭笑不得,让同学们调笑了很多年。当然,我也在苏货郎与杨货郎之间取舍不定,犹豫了好半天。货郎终于没做成,只好继续读书,等到高中毕业时,山乡的村头路口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很多小百货店,担货下乡的货郎绝迹了。我竟然有点怅然若失!
  又过了很多年,一次我从城里返乡,在镇上吃过午饭,沿着街道溜达。这是一条商业街,大大小小紧挨着十几家商铺,家家生意都不错。在最不起眼的街角处,毗邻两家小摊,摊主是两个年过花甲的老者,甚是面熟。果然,是杨货郎与苏货郎!
  杨货郎不再伟岸,唯有眉宇间的英气尚存。苏货郎越发猥琐,麻利劲却不减当年。所卖货品还是与几十年的相似,都是一些针头线脑、刁巧古怪的零碎货。顾客也不少,正围着货柜挑挑拣拣。
  故人相见,杨货郎异常热情。让我进门坐下,泡了一杯茶,叫上自己的小孙女照看门口的货摊,然后与我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起来。言语间,老人对自己当年走村串户的经历,念念难忘,依依不舍。现在想来,在当年的山乡,商品流通很不发达,幸亏有这帮货郎们。他们走村串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他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更潜移默化着一种新的观念。一根扁担,成了乡村与城市的桥梁。这种原生态的和谐供求关系,应该就是现代商业的雏形。
  那副熟悉的货郎担静静地躺在里间墙角处,上面积满了灰尘,让我眼前一热。取过那只挂在墙上的拔啷鼓,用力摇起来,“咚……”,只响了一声。皮破,鼓散。从此,货郎们不再。
  2011-1-17于郑州宏瑞宾馆
   [ 本帖最后由 天上云 于 2011-1-17 21:3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