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觅踪鄱阳湖,释疑厚斋公

2020-09-17抒情散文明然
觅踪鄱阳湖,释疑厚斋公。在鄱阳湖的北岸有一道滔滔大水,日夜奔腾不息地注入鄱阳湖中,这道水就叫做土塘水,是属于鄱阳湖上博阳河、潼津河、清风山溪、漳田河、土塘水、候港水这六道大溪之中的一道较小的溪流,全长40千米左右。它是在一方静影沉璧,波澜不

觅踪鄱阳湖,释疑厚斋公。在鄱阳湖的北岸有一道滔滔大水,日夜奔腾不息地注入鄱阳湖中,这道水就叫做土塘水,是属于鄱阳湖上博阳河、潼津河、清风山溪、漳田河、土塘水、候港水这六道大溪之中的一道较小的溪流,全长40千米左右。它是在一方静影沉璧,波澜不惊的深潭——泓潭,也叫做浤潭的地方注入鄱阳湖中的。这泓潭,就是土塘的前身。

在泓潭东北一处不远的地方,有个名叫琉璃畈的村庄,也就是今天的冯家坊村,该村是南宋时期的一代名儒,曾官至江西运干副使的都昌人冯椅,冯厚斋先生的家乡。

冯椅,字奇之,一字仪之,号厚斋。是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大儒朱熹的传人,他一生勤于治学,专肆著述,撰有各种类的诗文志等方面的著作,一共二百余卷,可惜后来多有散失,仅存《厚斋易学》一部,完整地流传于后世。

记得厚斋公的孙子,去辨公长子云逸公的好友,古心堂主江丞相万里公曾经写过这么一首:“派衍杜陵庆泽长,世居东汇水之阳。厚斋徙定泓潭宅,云逸联分苦竹庄。园里就居新教授,泉州遽隐旧璜塘。草堂别墅山田港,县令新居五柳坊。知州已政归南建,经历辞官住武昌。饶郡湘湖四十里,总支宦辙远流芳”的《赠冯氏迁徙诗》。

我们不难从这首诗里读得出来,都昌的冯氏一脉,应该是发源于陕西的杜陵,而后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杜陵,指的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安县三兆村南的那一片高地,它还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鸿固原”。至冯氏第四十八世祖公甫公为官饶州郡守,致仕后,始筑室彭蠡之左,东汇五水之地的都昌县十都长宁乡灵芝山左安居,都昌诸冯皆其所出也。厚斋公冯椅就是公甫公的第六代孙,厚斋公致仕归家后,遂择定了泓潭琉璃畈安居。其后,到了厚斋公的孙子云逸公时期,他便去了苦竹庄居住。那里跟饶州隔湖相望,两地之间相隔也不过只四十里的水路而已。由此,我们应该相信,当年的冯椅公是在致仕之后,才选定在泓潭这个地方给定居下来的。

翻看冯氏家谱,觅踪厚斋其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段有趣而又令人难解的复杂记述。

首先,在冯氏宗谱的世系一栏中,读到了有关厚斋公的父亲,冯盛世的这样一段记述,谱牒云:“凌云之子,字当时,号石塘。幼学芹宫,文场五战,登宋大观己丑科进士,知甯县事,以三孙俱贵,封赠尚书。娶龟山曹文简之妹,葬苦竹岭之阴。地理钳法云:一木换一土,尚书与知府。其地名飞鹤形,生子三:长子冯椅次子冯棣幼子冯植。”

其次是读到有关盛世公石塘先生的一篇传记。《石塘先生传》曰:“公,讳盛世,字当时,号石塘,通经史,曹文简公之先君,子奇其学,妻以从妹,联产俊杰之子,以寄圣学之传。公登大观己丑(1109)进士,宦居甯(宁)县,政平事简,民仰赖焉。葬苦竹岭之阴。地理钳曰:一木换一土,尚书与知府。此浤潭冯氏之祖冢,后果有徵。”

解读以上的文本,他的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公名盛世,字当时,别号石塘先生。先生精通经史。曹文简公的父亲,先是将儿子送到了盛世公身边研习经史,后又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盛世。盛世公婚后,便接连产下了几个堪为人杰的儿子,并且都继承了他的圣学之传。盛世公登大观己丑科,也就是公元1109年的进士,擢任知甯县事。公到任以后,勤于政事,吏治清明,深得百姓的信赖。公殁后,葬于苦竹岭之北。在风水学上来说,先生安坐的阴穴是块风水宝地,能保佑他们家的后人当上尚书与知府的官职。那里是浤潭冯氏的祖坟,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果然是应验了以上的说法。

我们不妨回过头去,再来看看石塘先生的世系记录:“以三孙俱贵,封赠尚书。”这话一点也不假。石塘先生的孙辈冯去非、冯去辨、冯去疾、冯去弱四人,前三人均进士及第,为官一方,据考证,冯去疾就曾经任温州知府数年,后因三孙均受朝廷重用,而祖以孙贵,遂被皇上敕封为尚书。这亦不过是反证也!

但是,通过对以上两篇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谱牒上的“娶龟山曹文简公之妹,葬苦竹岭之阴”一句跟《石塘先生传》中的“曹文简公之先君,子奇其学,妻以从妹”之句相悖。若是照谱牒上的说法,盛世公娶曹文简公之妹,这不符合逻辑。再翻看《曹文简公文集》的记述,以其加以佐证,曹文简公在六岁那年,其父已亡故,且曹文简公比盛世公的长子厚斋公还小了有足足的17年,这无论如何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盛世公与黄灏原为连襟。曹文简公在《黄公墓志铭》中有如此表述“黄公娶曹氏,实彦约之姑。”可见,在冯氏谱牒中出现的“娶龟山曹文简之妹”系检校时误将“姑”字捡用了“妹”字,这才导致出现了以上的记述矛盾。曹文简公在父丧以后,极有可能是被安排在满腹经纶的姑父盛世公家里,同表兄冯椅等人在一起攻读四书五经,这样一来,后面一些牵扯到冯椅公与曹文简公之间的所有表述,就全部都顺利地变得通畅了,让人觉得有据可考,有章可循了。

其三,在谱牒中载有这么一篇关于厚斋先生的一个传略:“先生讳椅,字奇之,号厚斋。登宋绍熙癸丑科(公元1193年)陈亮榜进士。朱子守南康,讲学白鹿洞,先生以伯祖参军所,闻张无垢之学。與母从兄,曹文简公,黄文懿公、彭文定公,同就正于考亭,深得伊洛渊源之学,注有《易经启蒙》,《资治通鉴纪年》《师友明善录》《举业筌蹄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门弟子传续史》《厚斋易学》及诗文志合二百余卷,皆梓行于世。

其后,四子俱贵,赠礼部尚书,致政归田而定居于孝行里泓潭,享寿九十有二。从祀乡贤祠、敕葬中堡曹公岭,与夫人詹氏同地,封山为穴,呼为冯家衙前。

迄今,读先生遗卷,不禁为之慨然曰:秉笔经书,良工独苦,先生之心,百世如观”。

结合厚斋先生在谱牒世系上的记述来解读《厚斋先生传》,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大致的印象:先生名椅,字奇之,别号厚斋。等宋绍熙癸丑科,也就是公元1193年的陈亮榜进士。朱子知南康军时,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先生便以朱子同僚晚辈的名义前去拜望他,一如张无垢求学时那样,聆听在朱子的左右,后来,便与表弟曹文简公、姨父黄文懿公、学长彭文定公等人一起,同赴考亭书院读书学习,跟随朱子精研经史,深得伊洛渊源之学的精髓。他先后著有《易经启蒙》,《资治通鉴纪年》《师友明善录》《举业筌蹄语》《孟太极图说》《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门弟子传续史》《厚斋易学》等及诗文志类图书二百余卷,均皆刊行于世,流传甚广。

随后,先生因四子而显贵,被皇帝敕封尚书衔。致仕归田后,先生择定而居于孝行里泓潭,享寿九十有二。从祀在都昌明伦堂的乡贤祠中,敕葬中堡曹公岭,也就是今天的都昌县土塘镇曹店村后的山上,与夫人詹氏同地,封山为穴。后人称呼那个地方为冯家衙前。

如今,遍读先生的著作,不禁深深为之感叹:先生一生秉笔经书,努力不缀可谓是用心良苦,百世也难得一见矣”。

由此,我们结合厚斋公在谱牒中世系一栏的记述,应可以看出和推算出先生应该是生于宋绍兴十年的秋月,也就是公元的1140年秋天。从“享寿九十有二”这句话来推算,先生应该是殁于南宋理宗的绍定5年,也就是公元的1132年。

既然说到厚斋先生因四子而贵,那我们就有必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四个儿子了。

翻看冯氏谱牒,我们不妨逐一来研读厚斋公膝下四子的简易传略,便能够从中知其个大概的情况了。

首先,我们来看《深居翁传》:公讳去非,字可迁,号深居翁,(1170——1265)盖取浤潭之义也,资性不凡,早司圣贤之学,亦父之造就也。登淳佑元年徐俨夫榜进士(1241),为国子监学谕。时丁大全操弄国柄,三学诸生上书攻之,理宗诏,立石禁止,公独不肯书名碑下,罢官归。舟泊金焦山,大全遣僧私为致意,餂之以官,公坚执不变,非见之真者,能如是乎?注有易学辑略,行于世。公道学详具县志。与夫人黄氏合葬石窟嘴。永五公裔孙乐冠谨述

公名去非,字可迁,取泓潭深幽伴其居也之义,自号深居翁也。公天资聪颖。举止不凡,幼小时便悟得圣贤之学,亦是其父厚斋先生教子有方,给造就出来的一个天才。登淳佑元年徐俨夫榜,也就是公元1241的进士,擢任国子监学谕一职。

宝佑四年,亦即是公元的1256年去非任宗学教谕。丁大全任左谏大夫,玩弄权术,驱逐了丞相董槐。这时,就有六位太学生上书黄帝曰:进退大臣,当以礼极论大全之奸,不宜居清要。大全大怒,请旨削去六位上书者的学籍,将他们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去管制。这时,太学、宗学等三学学生上殿请愿,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请愿未果,国子监祭酒率诸生穿着齐备,送被流放的六位学生出园门,过廊桥。大全益发大怒,遂在皇帝处请戒这些太学生不得妄议朝政,诏立禁令于石碑在三学门前,要大家在上面签字画押,约束自己。独去非公不肯书名碑下,遂罢官回乡。后再任仙都观主管,知兴国军。在兴国军任上时,公请归隐,遂建去非学舍,聚徒讲学,门生众多。

其次来看《皆山先生传》曰:“先生讳去辨,号皆山,字可讷,厚斋之次子也,生宋淳熙乙未年(1175年),登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仕至侍郎。尝与兄去非、弟去疾、去弱同著四书于兴国沧浪亭。公卒葬于苦竹岭,飞凤形,艮坤向,与祖盛世同山。”

先生名去辨,号皆山,字可讷。厚斋先生的次子是也。生于宋淳熙乙未年,也就是公元1175年,登淳祐四年,亦即是公元1244年进士,官至侍郎。与兄去非、弟去疾、去弱共同著四书于兴国沧浪亭,即今天的湖北省阳新县。

再读《蠹翁先生传》及《雪崖先生传》二传,一传曰:“先生讳去疾,字可久,号蠹翁,生于南宋淳熙乙巳年,也就是公元的1185年。登宋端平乙未蒋仲珍榜亦即是公元1235年的进士,初授高安判簿,后转迁知宁府,官至礼部尚书,徽猷阁大学士。致政后,建别墅于星子之前山,盖今大成文广之基也,缘府治以为屏蔽,故又号前山。”二传曰:“先生名去弱,字可大,别号雪崖先生,厚斋公之幼子,生于宋淳熙戊申年,也就是公元的1188年。登宋乡榜。品行高洁,深明易理,不恋仕途,隐居自乐。及至晚年,起官知邵州,高风亮节,民咸仰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厚斋先生一家,父子两代五人均是在朝为官且精通经史子集的一门学者大儒是也。难怪在南峰镇大山村委会的读书畈村北头的村口,曾经有一座叫做“五老爷庙”的庙宇,建国后,被改建成了后来的“大山小学”,我曾经在那里当了三年得孩子王。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那是冯氏一族的家庙,庙里供奉的就是冯椅父子五人的塑像。由于他们父子五人都是做官的出身,因此,十里八乡的人们就管那座庙宇叫做“五老爷庙”了。

一路说到这里,我们又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冯椅去世后,曹文简公曾经给他撰写了《亲友冯仪之运干挽章三首》的诗作来做纪念。那三首诗是这样写的:“其一、闻道江西使,宾筵陨德星,失声归士友,短气动朝廷。屡选非无意,迟行若有灵。忍令清燕处,我辈尚谈经。”其二、有学关时用,无心与物驰。已称黄发老,犹似彩衣时。世道空机穽,襟期自坦夷。只今风月夜,犹足想清规。其三、子也吾尝友,天乎独异渠。仕无通籍禄,家有厚斋书。讲说来匡鼎,风骚藉子虚。争荣森窦桂,训不负蕃畲”。

通过对手头上所掌握的有关曹文简公的一些资料考证来看,曹文简公生于宋正隆二年,亦即是公元的1157年,殁于宋建炎二年或是后一年,也就是公元的1228年或者是1129年,享寿71岁或者是72岁,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不过,大家可以从诗的题目中“亲友”二字读得出来,曹文简公与冯厚斋公俩人之间,肯定是有着其深厚的亲缘关系的,要不,他在诗作的题目中怎不用“乡党冯仪之运干”拟或是别的称谓来称呼厚斋公呢?由此可见,厚斋公一定不是在1132年去世的,他逝世的时间最晚也是在1228年或是1129年之前,也就是说,应该是在曹文简公逝世之前,这才合乎情理,要不然的活,难道曹文简公会在死了之后,竟能从坟堆里爬出来给厚斋公写那三首挽诗不成?

关于这一点来说,我在另外的一处,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出来,是足可以证明此事的。

尽管黄灏黄文懿公与冯椅是同庚,但冯椅在黄文懿公面前却是晚辈,他得称呼黄文懿公为姨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可以从《云逸翁传》中看得出来。

《云逸翁传》曰“公讳百五,字守义,号云逸翁,生嘉定戊辰(1208年),娶黄文懿公之曾孙女也。公志行高廓,乃创业垂统以贻后世。遂于嘉熙年间开闢基址,卜筑于苦竹岭之下而居,遂名之曰苦竹庄。开庆庚申起主德兴教谕,卒于官,迺归葬苦竹岭,飞凤形艮坤穴八仙案,有碑志焉”。

解读此篇传文,它应该是这样说的:公名百五,字守义,别号云逸翁,为去辨公的长子,生于宋嘉定的戊辰年,也就是公元的1208年,娶黄文懿公黄灏的曾孙女为妻。他志行高洁,胸怀宽广,以创业垂统为后世的楷模。于嘉熙年间开辟基址,筑室于苦竹岭之下而居,遂名村曰:苦竹庄。开庆庚申年任德兴教谕,不料竟然病卒在官所,后归葬于苦竹岭,地呈飞凤形艮坤穴八仙案,坟前立碑,碑上有墓志铭。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知道,云逸公的妻子就是黄文懿公黄灏的曾孙女,这样看来,云逸公是冯盛世的曾孙,两相比较,可见厚斋公较之于黄文懿公则是明显地矮下去了一辈。这黄冯两家原本在祖上是连襟,是姻亲,到云逸公这辈上,算得上是冯黄两家亲上给加亲了。

厚斋先生,不愧是鄱阳湖人的骄傲。他一生正直刚毅,淡泊名利,勤于著述。著有《太极图》、《孟子图》、《尚书辑说》、《孝经辑说》《诗辑说》、《论语辑说》、《厚斋易学》、《丧礼小学》、《西铭辑说》、《孔子弟子传》、《冯氏诗文志录》、《续史记》(又名白鹿洞书院志)等一共200多卷,全面解说了儒家的经典。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多已散失,仅存《厚斋易学》一部完整地流传至今。前些年,四川大学已将该书汇入新编的《全宋文》中。《厚斋易学》应该是作于宋宁宗一朝,共分辑注、辑传、外传等三部分,计五十卷。冯椅在书中既博采众长,同时又抒发己见,在各种条目之间,缕分缕析的至为详细,是宋元两朝儒学中的权威性作品。鄱阳人汪标所编的《经传通解》,便是以冯椅的易解为底本而再创作的。冯椅的《厚斋易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发展了自宋以来,程颐、朱熹等人对易学研究的成果,使得王安石、张弼等人总结出来的,已经失传的易学全义部分都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今天,我总算是把这些年来横亘在心头,有关冯椅的一些疑团给彻底地解开了,让我卸却了压在心头上的,那一身如山的重荷。这正是:觅踪在鄱阳湖上,迷醉于翰墨故纸,释却那千年之疑,抛去了一身负累。从今以后,便能让我们更好地放开思路,大刀阔斧地就都昌朱门理学学派的认证,进行一番有序的挖掘和梳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