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实如何迈步
2021-12-23抒情散文梅之雪
——顾光燧小说集《刚刚起步》读后感任何一位作者在重读自己几十年前出版的作品时,都会有些许不安,尤其是该作品又是在特定的政治情形之下,作为对某种特定而又稍纵即逝的思潮的一种回应而完成的,因此这一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陈述或判断上存在缺憾。试……
——顾光燧小说集《刚刚起步》读后感
任何一位作者在重读自己几十年前出版的作品时,都会有些许不安,尤其是该作品又是在特定的政治情形之下,作为对某种特定而又稍纵即逝的思潮的一种回应而完成的,因此这一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陈述或判断上存在缺憾。试想哪个作家不是把好的优秀的作品拿出来以贡读者欣赏,但这一次顾老师知其道而反行之。
他在小说集的第一本《刚刚起步》中把自己“丑”的东西拿出来,在后记中,他说是“献丑”。这不是人们惯常使用的那种谦虚,而是真的故意把自己早期创作不成熟和成熟的,甚至有自己在认识立场上错误的作品,和这些献丑之作一并摆出来的还有当时的自己。在历史和文学的解剖台前,他自己动手解剖和批评,不是为了赢得我们的赞美、喝采,而是他对自己写作生涯忐忑不安地一次交待,或者是想以自己经历来告诉我们,便于我们懂得那个离我们远而不远,近而不近的特殊年代,那个并不同于当时记载于文字中的时代的真实模样,他还想通过自我献丑的方式服务于别人,也就是他想要让我们通过了解他和他成长的那个年代,来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今后可能要走的道路。他的献丑是真诚、坦率,更是可贵的。
曾经有人说如果一个作品过了五十年后再也没有人阅读说明他就没有了生命力,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有其生命价值呢?这些曾经貌似过时的文字,如何在我们的阅读中重现它的生命价值,而我们又在阅读过程中汲取到怎样的艺术氧份呢?
深入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由于篇幅有限,只举一个作品说来,我在阅读中的发现。他的处女作《刚刚起步》,一个杜撰的故事,却总有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经验。
1963年春天,这是顾老师刚从农中毕业回家务农的时候,他写下了作品《刚刚起步》,在文中他谈到了两部作品,一部是柳青的《创业史》、还有一部是赵树理的《三里湾》,这都是两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在当时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而我反过来思考就是当年下乡务农的顾光燧,缘于对文学的爱好,并且他受一些优秀的农村题材的文章影响,于是动笔开始了自己的处女作《刚刚起步》的创作。其实很多人的创作之路就是这样开始的,因为对写作的喜欢,又受了某种鼓舞,如文中上大学的小舅对他的影响,就像生活中顾老师也有这样一位类似的舅舅对他的影响一样。在今天他在小注里写到,主人翁有些情况和他是不一样的,但有些也是一样的,比如他当时也有自觉献身于农村建设的想法。他在批注中写到,事实上,当时农村中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是很少的,大多数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活着。看历史再对照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也开始有了一批的青年干部作为试点下乡锻炼挂职,但是这里面的目标和动因却复杂得多了。而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也在开始发生变化,由过去那种水火不容的二元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整个社会上的人关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态度想法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道路的畅通,通讯的发达也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缩短,但当下农村里真正的青年农民还是流失的。他们开始成为城市生活一种附庸,在城市谋生回乡下睡觉而此,农田农活只是成为一种兼顾。当下也时有许多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但读来读去都有种隔靴骚痒的感觉,就不如读顾老师这些当年反映农村生活的来得真切,后来我细想想大概还是因为现在有许多写作者他并没有真正深入当下的农村,而是以一位旁观者的姿态作了一些远离农村人真正的精神世界的书写。所以当下的农村到底是咋样子的越来越使人们困惑迷离起来,阅读顾老师的作品,不管是真是假,但透过他的笔端还是那样真切的感受到他当时的处境,农村在他笔下生龙活虎,就如当年农村扎扎实实的包裹着他的生活一样,那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农村,有河边的柳,有水中的鸭,有院子里的鸡还有田里的牛,以及那些鲜活的姑娘小伙子。顾老师在文中一段批注中说,农村抢收是经常有的现象,那是提倡“大公无私”“无公后私”,维护集体利益是人们崇尚的精神。我听着这样的口号还是觉得熟悉,可在现在的孩子中,整个社会似乎不再提倡这些所谓的集体,所谓的公与私,朗朗读书声,却总是充斥着更多的竞争意识,个体意识。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犯下的错误,但我们在校正历史的时候是不是无意中又走得太远了呢?如果当下的领导人物能意识到这些,在未来是否播种了更多的美好和希望呢?
顾老师的这部所谓献丑的小说集里也还有些美的,比如无乐少年篇里面的《我和二嫚》,他所提倡的那种爱劳动的精神,他在《我是林场一棵桑》中的写到,“晨雾,像青纱一样柔和地笼罩着林场桑园”,这是初秋在乡村常见的美丽,这篇文中还有那种后来看来极左的思想,却左得可爱,左得美好,他抛弃了世俗对于等级文化的差异而让人与人归于单纯的美好和纯粹。当然小说集中乡村误斗、农家高歌中确实有些篇幅让今天的读者不太能接受。这大概就是顾老师所说的“丑”吧。把“丑”拿出来是为了服务于“美”,这是顾老师在后记中说的话,我的理解是,他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他所献出来的丑,以便不再重复他的曲折,这就是他想让“丑”发挥的价值吧。
顾老师是试图通过自己走过的弯路唤起我们共同的对文学创作道路进行一场深刻地反思。他的这一想法和作法都非常有新意,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他这些沾了历史风尘的文字再度灼灼生辉。
这是一个作家可贵的良知,因此阅读它使我感动。
一个人的作品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成为一个拐杖,一座桥梁,一个路标,这足见它对后来者的影响。关于阅读我有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爱好,或者说往深处阅读的技巧,那就是从一个作者的一篇文章开始,然后追本溯源的去阅读他更多的作品,若然能邂逅他最初期的作品来读,那就简直太幸运了,因为那部吸引你的一定是他的好作品,或者说在创作技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而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是有利于你更多的获得作者的信息,去理解你感过兴趣的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和思路,而阅读早期作品,你就能看到相对于他技术成熟时候更笨拙更质朴如泥的文字,这时候你会看到他作品里很多的问题,甚至是不完美的地方,你也会由此感悟出,原来他后来努力走了哪些路,做了哪些方面的弥补和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如果你自己是个文学创作者也可以感悟一下,自己的早期和现阶段或者将来要走怎样的创作之路,如果你只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那么你可以从他早期了解他的文学处境,再然后感受到现在他的处境有哪些不一样了,由此对于作品多了更多的理解。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写作,那么挑选一篇他们最感兴趣的作品,再然后从作品到作家,再到作家的许多文字,再有机会邂逅初期尤其是不成熟的作品,就给了初学者更多的信心。不过有机会读到一个作家并不成熟不完整的作品这样的机会几乎极少,但是顾老师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读到了他的不成熟不完整的作品,我们在这些初期的作品再对比自己的当下,可以知道一件事情,一个人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可以走多远。 顾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好这本小说集后,他曾经联系过一家人民出版社,不过却意外的碰到一些波折,为什么呢?这家出版社的编辑婉拒出版这本书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上的敏感,顾老师的这本书里引起我们兴趣的有大量的文字恰巧反映了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文革前中后,而这个历史阶段又恰巧离我们不太远,所以最初顾老师选择的这一出版社在面对评价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字是忌莫如深,宁可放弃而不愿冒风险。为什么历史不能在这样的传媒上自由的评价呢?这就来读一读顾老师在每篇文章上加的一些小注,我们就知道了在那个历史阶段保留下的传媒文字和现实的差距是什么?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顾老师的自我批评和对自己往期作品的解释还原,这是在一般小说集里非常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他的小注文字不仅是使我更好的去阅读它的文字,另一个方面又真实地还原了当初的历史现状。作为今天的我们,对历史的反思过程中,又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点对于当下非常的重要。品旧史方知今事。 一旦视角进入政治,就发现其实每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是无法单独割居的,在那个年代里,一部作品几乎可以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现在真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乡村也变得复杂和迷失了起来。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所以看当下反倒越是看不清楚,一片模糊。 文学介入政治是一场巨大的风险,但文学介入政治却又是极佳的现实插入法,如果一个现实主义作品不能准确地把据当下的政治,不能透过当下看到未来,其现实作品很快就成为一时之作而不具有真正的现实主义价值。如何把人性的关怀深切的浸透到当下的现实中去,文要不要载道,文若载了道,又如何载? 我们,在面对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当下,假若文学要介入政治,或者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政治包围之中,生活的真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经历,有些事情是我们看得清楚的,有些事情却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方才认识到,意识出。顾老师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来说过去的荒唐,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说现在的荒唐就很难。难在何处?难在现在还不知道是荒唐,或者是知道荒唐不愿不敢承认荒唐。许多荒唐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的,才承认的。我们现在说大跃进亩产几千几万斤、全民大炼钢铁是荒唐,说文化大革命宣传的红海洋、造反的无法无天是荒唐,可在当时又有多少人敢于公开地说过荒唐?今天有没有荒唐?今天一定有荒唐。那是后人评说的。不是现在人都看不出来,还是有人能看出来的。问题是看出来了,不能说,不敢说,说了要触霉头。”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对政治的态度就不仅只是关乎于文学,更关乎于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生存方式。 如果我们要在这里研究顾光燧和他身上的文学现象是一定要读一读他的早期作品,早期的作品里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类似于这样的研究,我们也由此能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人一步一步走上写作的道路的,这就有利于有理想成为作家,或者写作爱好者怎样走上创作之路的启示。这一点对于成熟的作家来说,几乎没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对于不成熟的甚至于对于下一代的写作教育却意义重大。 2011-1-8 [ 本帖最后由 梅之雪 于 2011-1-8 08:42 编辑 ]
一个人的作品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成为一个拐杖,一座桥梁,一个路标,这足见它对后来者的影响。关于阅读我有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爱好,或者说往深处阅读的技巧,那就是从一个作者的一篇文章开始,然后追本溯源的去阅读他更多的作品,若然能邂逅他最初期的作品来读,那就简直太幸运了,因为那部吸引你的一定是他的好作品,或者说在创作技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而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是有利于你更多的获得作者的信息,去理解你感过兴趣的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和思路,而阅读早期作品,你就能看到相对于他技术成熟时候更笨拙更质朴如泥的文字,这时候你会看到他作品里很多的问题,甚至是不完美的地方,你也会由此感悟出,原来他后来努力走了哪些路,做了哪些方面的弥补和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如果你自己是个文学创作者也可以感悟一下,自己的早期和现阶段或者将来要走怎样的创作之路,如果你只是一个纯粹的阅读者,那么你可以从他早期了解他的文学处境,再然后感受到现在他的处境有哪些不一样了,由此对于作品多了更多的理解。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写作,那么挑选一篇他们最感兴趣的作品,再然后从作品到作家,再到作家的许多文字,再有机会邂逅初期尤其是不成熟的作品,就给了初学者更多的信心。不过有机会读到一个作家并不成熟不完整的作品这样的机会几乎极少,但是顾老师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读到了他的不成熟不完整的作品,我们在这些初期的作品再对比自己的当下,可以知道一件事情,一个人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可以走多远。 顾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好这本小说集后,他曾经联系过一家人民出版社,不过却意外的碰到一些波折,为什么呢?这家出版社的编辑婉拒出版这本书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上的敏感,顾老师的这本书里引起我们兴趣的有大量的文字恰巧反映了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文革前中后,而这个历史阶段又恰巧离我们不太远,所以最初顾老师选择的这一出版社在面对评价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字是忌莫如深,宁可放弃而不愿冒风险。为什么历史不能在这样的传媒上自由的评价呢?这就来读一读顾老师在每篇文章上加的一些小注,我们就知道了在那个历史阶段保留下的传媒文字和现实的差距是什么?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顾老师的自我批评和对自己往期作品的解释还原,这是在一般小说集里非常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他的小注文字不仅是使我更好的去阅读它的文字,另一个方面又真实地还原了当初的历史现状。作为今天的我们,对历史的反思过程中,又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点对于当下非常的重要。品旧史方知今事。 一旦视角进入政治,就发现其实每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是无法单独割居的,在那个年代里,一部作品几乎可以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现在真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乡村也变得复杂和迷失了起来。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所以看当下反倒越是看不清楚,一片模糊。 文学介入政治是一场巨大的风险,但文学介入政治却又是极佳的现实插入法,如果一个现实主义作品不能准确地把据当下的政治,不能透过当下看到未来,其现实作品很快就成为一时之作而不具有真正的现实主义价值。如何把人性的关怀深切的浸透到当下的现实中去,文要不要载道,文若载了道,又如何载? 我们,在面对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当下,假若文学要介入政治,或者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政治包围之中,生活的真实,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经历,有些事情是我们看得清楚的,有些事情却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方才认识到,意识出。顾老师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来说过去的荒唐,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说现在的荒唐就很难。难在何处?难在现在还不知道是荒唐,或者是知道荒唐不愿不敢承认荒唐。许多荒唐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的,才承认的。我们现在说大跃进亩产几千几万斤、全民大炼钢铁是荒唐,说文化大革命宣传的红海洋、造反的无法无天是荒唐,可在当时又有多少人敢于公开地说过荒唐?今天有没有荒唐?今天一定有荒唐。那是后人评说的。不是现在人都看不出来,还是有人能看出来的。问题是看出来了,不能说,不敢说,说了要触霉头。”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对政治的态度就不仅只是关乎于文学,更关乎于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生存方式。 如果我们要在这里研究顾光燧和他身上的文学现象是一定要读一读他的早期作品,早期的作品里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类似于这样的研究,我们也由此能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人一步一步走上写作的道路的,这就有利于有理想成为作家,或者写作爱好者怎样走上创作之路的启示。这一点对于成熟的作家来说,几乎没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对于不成熟的甚至于对于下一代的写作教育却意义重大。 2011-1-8 [ 本帖最后由 梅之雪 于 2011-1-8 08:4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