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湖微澜
2021-12-23叙事散文天疆
紫阳湖微澜天疆谁说不是黄鹤沐浴之所呢?可我却难以说清它的来历。徜徉让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它的宁静。记得这个湖名,其实与一个人名有关,当年还没有回到家乡,他就从我的眼前遁匿,等再落脚湖畔,又勾起我的记忆。过去的永远过去。紫阳易老,湖水依旧,我……
紫阳湖微澜
天疆
谁说不是黄鹤沐浴之所呢?可我却难以说清它的来历。徜徉让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它的宁静。
记得这个湖名,其实与一个人名有关,当年还没有回到家乡,他就从我的眼前遁匿,等再落脚湖畔,又勾起我的记忆。过去的永远过去。紫阳易老,湖水依旧,我知道它比人长寿。我也逐渐学会跟着慢慢的淡忘,让湖水抚平溃烂的伤口。没有绕不开的话题,也没有解不开的愁绪,只有湖水是我们归浦停泊的港湾。
搁笔转墨,我再打量这汪湖水,已找寻不到皇帝的新装。感觉也不是受宠的新娘。红楼在北岸,早已让如今的后人记住,而这处湖水,在湖泊众多的江城太过平常,几乎让人们忘记。
其实,没有波涛,是因为湖面太小,被绿荫拥绕,嵌在武昌城的腹地,是一处典雅恬静的内城湖水。黄鹤楼凭借着蛇山地托举,构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当他俯身南游就能抚摸这汪池水,就能近水沐浴。如今,被楼宇深深地遮掩,密密实实,找不到一处透风的间隙。
江风吹来,被堤岸边的密柳怀柔,自然乱了阵脚,平静地安抚在她的怀抱。人们惦记她也只是晨光下的休闲纳凉。秀美,小巧,框起来也已经做到,至于掀起波澜,那要有胸襟。这是我的理解。总之,还在心头。 是历史告诉我一个属于她的秘密,那年,湖面漾起的涟漪,默默地承接起广州起义勇士们的旗帜,助成了辛亥革命的狂涛巨澜。让倒在黄花岗的义士欣慰地含笑在九泉下的花丛。
清末,一手遮天的慈禧刚刚结束了政治生涯,走完了生命的终点,垂帘从此葬入陵墓。可是,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依旧挣扎在满清刚即位的儿皇帝手中,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颁布了一道圣旨,企图把铁路收归国有,实现卖给洋人经营的目的。圣旨刚刚颁出,四川等地的民众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封建皇权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志之士开始酝酿更大的一场风暴。
江城的兵力大批抽调入蜀,武昌城防守空虚。这给革命党人有了用武之地。早就准备在此举事的蒋翊武、孙武、刘公等革命党人开始积极筹划起义。然而,在北岸的汉口,一次意外的研制炸弹的爆炸事故,惊动了清朝官府。即将展开的起义,很快就因清军大肆批捕革命党人而遭受重创,领导人相继被杀。一时间,乌云甚嚣尘上,起义有流产的可能。
在湖面的南沿,是当年武昌府的南城门,伟大的壮举就从这里展开。这片低短的棚户区曾经聚集了众多的新军,这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湖水听到第一声清脆的枪响,是在1911年10月10 日的一个傍晚,当时,一个叫金兆龙的新军士兵正抱枪和衣而卧,等待起义命令的发出。巡营的清奴陶启胜看到后顿生疑窦。过来呵斥道:“你想造反?”
早就按耐不住的金兆龙针锋相对:“老子造反你又如何?”
陶启胜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命令护兵夺枪捕人。金兆龙抢前与陶扭打,同时大喊:“伙计们,今不动手更待何时?”
于是,早就整装待发的新军一拥而上,开枪击倒了陶启胜一伙清兵。此刻开始,湖水卷起的微澜势不可挡。蛰伏在湖边荷枪实弹的军人,丢掉了满清的旗号。
枪声乍起,似湖水涛声里的号角,刹那间翻越了起义门的城墙,传到了武昌城外驻守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等起义新军驻地。于是,火光熊熊,信号照亮了湖面,城墙外,湖岸边,低矮的民屋里聚集的新军士兵,开始向武昌府进军。
最先走过湖边的是城内的新军,他们迅速占领了蛇山下的楚望台军械所,为城外部队提供了大批缴获的武器弹药。随后,陆续赶来部队越聚越多,足有近四千人。
这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虽然,早先的起义领袖已被惨杀,但是,在临时推举的吴兆麟的指挥下,起义军迅速占领了蛇山及凤凰山的高地,并架起了炮火。山下胭脂路内,武昌督府一览无遗,那里盘踞着两千多清军。旧与新,在这里对峙;存与亡,在反复的冲锋中接受考验;复兴是不灭的信念;上堂的子弹揭示着武装推翻满清的真理;山上炮火频频支援,山下叩开督署的冲锋不曾停止,经过反复猛烈的进攻,终于在凌晨两点攻占了第8镇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澂见势不妙,慌忙带领卫队逃往江上的“楚豫”舰,而鄂军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兵败将撤往汉口。
一夜的激烈交锋,清军节节溃退,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昔日威武的督署辕门时,武昌城已经让起义军全部占领。当汉口、汉阳的革命党人听说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也迅速开始闻风而动,并于次日分别光复了汉阳和汉口。12日,起义军在大江南北的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帜,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至此,各地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一个三百多年的清帝国就这样葬送在武昌起义打响的第一声枪中。
紫阳湖如练,静谧在一抹夕阳下,那一池湖水推动的波澜,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那一个黎明,一面鲜艳的十八星的旗帜在湖面的江镇上高高的飘扬,成为推动巨澜狂涛的前奏,成为后人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而对辛亥武昌起义,孙中山曾给予了高度评价,真可谓:“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
如今,北望咫尺府城,起义门巍峨,红楼书卷,陈列下义军的壮举。漫步在紫阳湖畔,湖水平如明镜,但她却是疾驶步履的见证。我知道,是她饱蘸湖水的墨迹,大字书写,临摹了一幅义军的素描,为黄鹤楼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在它的湖伴,如今为了纪念武昌起义,当年的南城门已经更名为起义门,当年的楚望台军械所也为红楼的名称所取代,而这汪湖水聚敛的波澜,只是默默地托起蛇山,平静地收藏起那段辉煌的历史,为义军的勇士而自豪。
一涟幽梦已是故去,微澜平息便是彩虹,平静地融入这满城的街景,
2010年3月14日整理于江城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3-30 07:31 编辑 ]
天疆
谁说不是黄鹤沐浴之所呢?可我却难以说清它的来历。徜徉让脚步放轻,生怕惊扰了它的宁静。
记得这个湖名,其实与一个人名有关,当年还没有回到家乡,他就从我的眼前遁匿,等再落脚湖畔,又勾起我的记忆。过去的永远过去。紫阳易老,湖水依旧,我知道它比人长寿。我也逐渐学会跟着慢慢的淡忘,让湖水抚平溃烂的伤口。没有绕不开的话题,也没有解不开的愁绪,只有湖水是我们归浦停泊的港湾。
搁笔转墨,我再打量这汪湖水,已找寻不到皇帝的新装。感觉也不是受宠的新娘。红楼在北岸,早已让如今的后人记住,而这处湖水,在湖泊众多的江城太过平常,几乎让人们忘记。
其实,没有波涛,是因为湖面太小,被绿荫拥绕,嵌在武昌城的腹地,是一处典雅恬静的内城湖水。黄鹤楼凭借着蛇山地托举,构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当他俯身南游就能抚摸这汪池水,就能近水沐浴。如今,被楼宇深深地遮掩,密密实实,找不到一处透风的间隙。
江风吹来,被堤岸边的密柳怀柔,自然乱了阵脚,平静地安抚在她的怀抱。人们惦记她也只是晨光下的休闲纳凉。秀美,小巧,框起来也已经做到,至于掀起波澜,那要有胸襟。这是我的理解。总之,还在心头。 是历史告诉我一个属于她的秘密,那年,湖面漾起的涟漪,默默地承接起广州起义勇士们的旗帜,助成了辛亥革命的狂涛巨澜。让倒在黄花岗的义士欣慰地含笑在九泉下的花丛。
清末,一手遮天的慈禧刚刚结束了政治生涯,走完了生命的终点,垂帘从此葬入陵墓。可是,苦难并没有就此结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依旧挣扎在满清刚即位的儿皇帝手中,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颁布了一道圣旨,企图把铁路收归国有,实现卖给洋人经营的目的。圣旨刚刚颁出,四川等地的民众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封建皇权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有志之士开始酝酿更大的一场风暴。
江城的兵力大批抽调入蜀,武昌城防守空虚。这给革命党人有了用武之地。早就准备在此举事的蒋翊武、孙武、刘公等革命党人开始积极筹划起义。然而,在北岸的汉口,一次意外的研制炸弹的爆炸事故,惊动了清朝官府。即将展开的起义,很快就因清军大肆批捕革命党人而遭受重创,领导人相继被杀。一时间,乌云甚嚣尘上,起义有流产的可能。
在湖面的南沿,是当年武昌府的南城门,伟大的壮举就从这里展开。这片低短的棚户区曾经聚集了众多的新军,这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湖水听到第一声清脆的枪响,是在1911年10月10 日的一个傍晚,当时,一个叫金兆龙的新军士兵正抱枪和衣而卧,等待起义命令的发出。巡营的清奴陶启胜看到后顿生疑窦。过来呵斥道:“你想造反?”
早就按耐不住的金兆龙针锋相对:“老子造反你又如何?”
陶启胜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命令护兵夺枪捕人。金兆龙抢前与陶扭打,同时大喊:“伙计们,今不动手更待何时?”
于是,早就整装待发的新军一拥而上,开枪击倒了陶启胜一伙清兵。此刻开始,湖水卷起的微澜势不可挡。蛰伏在湖边荷枪实弹的军人,丢掉了满清的旗号。
枪声乍起,似湖水涛声里的号角,刹那间翻越了起义门的城墙,传到了武昌城外驻守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等起义新军驻地。于是,火光熊熊,信号照亮了湖面,城墙外,湖岸边,低矮的民屋里聚集的新军士兵,开始向武昌府进军。
最先走过湖边的是城内的新军,他们迅速占领了蛇山下的楚望台军械所,为城外部队提供了大批缴获的武器弹药。随后,陆续赶来部队越聚越多,足有近四千人。
这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虽然,早先的起义领袖已被惨杀,但是,在临时推举的吴兆麟的指挥下,起义军迅速占领了蛇山及凤凰山的高地,并架起了炮火。山下胭脂路内,武昌督府一览无遗,那里盘踞着两千多清军。旧与新,在这里对峙;存与亡,在反复的冲锋中接受考验;复兴是不灭的信念;上堂的子弹揭示着武装推翻满清的真理;山上炮火频频支援,山下叩开督署的冲锋不曾停止,经过反复猛烈的进攻,终于在凌晨两点攻占了第8镇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澂见势不妙,慌忙带领卫队逃往江上的“楚豫”舰,而鄂军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兵败将撤往汉口。
一夜的激烈交锋,清军节节溃退,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昔日威武的督署辕门时,武昌城已经让起义军全部占领。当汉口、汉阳的革命党人听说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也迅速开始闻风而动,并于次日分别光复了汉阳和汉口。12日,起义军在大江南北的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帜,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至此,各地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一个三百多年的清帝国就这样葬送在武昌起义打响的第一声枪中。
紫阳湖如练,静谧在一抹夕阳下,那一池湖水推动的波澜,迅速席卷大江南北,那一个黎明,一面鲜艳的十八星的旗帜在湖面的江镇上高高的飘扬,成为推动巨澜狂涛的前奏,成为后人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而对辛亥武昌起义,孙中山曾给予了高度评价,真可谓:“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
如今,北望咫尺府城,起义门巍峨,红楼书卷,陈列下义军的壮举。漫步在紫阳湖畔,湖水平如明镜,但她却是疾驶步履的见证。我知道,是她饱蘸湖水的墨迹,大字书写,临摹了一幅义军的素描,为黄鹤楼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在它的湖伴,如今为了纪念武昌起义,当年的南城门已经更名为起义门,当年的楚望台军械所也为红楼的名称所取代,而这汪湖水聚敛的波澜,只是默默地托起蛇山,平静地收藏起那段辉煌的历史,为义军的勇士而自豪。
一涟幽梦已是故去,微澜平息便是彩虹,平静地融入这满城的街景,
2010年3月14日整理于江城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3-30 07:3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