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花(二题)
2021-12-23叙事散文刘彦林
柔韧的茅草茅草,是草本的植物。栖息地,就是乡野上灌木丛生、杂草疯长的一方山野。茅草,不用说是草,但一个“茅”字,却限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这么说,茅草是有个性的草,懂得与人为善、感恩戴德的草。不用问,茅草可是草中的君子了。不信你瞧!茅草……
柔韧的茅草
茅草,是草本的植物。栖息地,就是乡野上灌木丛生、杂草疯长的一方山野。
茅草,不用说是草,但一个“茅”字,却限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这么说,茅草是有个性的草,懂得与人为善、感恩戴德的草。不用问,茅草可是草中的君子了。
不信你瞧!茅草的习性,和大多草一样,在春天和风暖阳的催促下,懒洋洋地钻出坚硬的土层,把嫩绿的叶芽裸露给周遭的草们、鸟类、虫鸣和雨露。不足盈尺的土壤,是茅草站稳脚跟、完成生命历程的舞台。在这方舞台上,茅草凭借土壤倾情的支撑,伸展胳膊,扭动腰肢,一点点拔高自己,一点点浓郁山野的色彩,团结着更多的绿色给世界缝制无与伦比的旗袍。
山野上的茅草,不光为山野增添着绿色,更主要的是枝叶茁壮、个子比人还高的时候,又承担着更加富有意义的光荣使命。这使命,就是茅草的奉献:当茅草深入夏天的怀抱后,茅草成了牛的美食佳肴,不论被放牧的牛群吞食,还是被锋利的镰刀割掉,茅草都采取牺牲青春韶华的方式,抚慰牛群和骡马饥渴的肠胃。这种让人赞扬的生命终结,何尝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呢?
茅草付出的,还有更具意义的作为。尽管已是极其遥远的事,我还是念念不忘,并长久铭记着。那些成年的茅草,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曾经充当过人们安居房舍的屋顶。我隐约记得,出生后的第三年所搬到的那个村子里的两间茅草房,就成了我们异乡人暂时寄居的安身之所。不用细问,那时的茅草是人眼里的香饽饽。比作人的话,茅草是扶贫济困、心揣善良的人。这不,被选做了屋顶的茅草,在雨天能撑出一方干爽的空间,在寒风呼啸的昼夜遮挡凌冽与冰冷,在雪霜肆掠的时刻聚集着温暖,就连疲惫的心灵、绝望的信念,也在茅草的怀抱之下,得到了暂时的安慰。茅草,也不知曾挽回多少心灰意冷的灵魂。就连那块岁月无法清洗掉的伤痛,还是和茅草有着关联——在晚唐被飓风吹“破”了的大诗人杜甫寓居的屋顶上的茅草,刺痛的可是无数个朝代众多良知在心、胸怀悲悯的心灵啊。
茅草,多么普通的草啊。虽然遭受过各种打击,仍然在乡野上坚守着。茅草,坚韧才是你的品格。为你鞠躬,也不能不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野棉花不是花
野棉花不是花,请别怀疑。
野棉花,这个“合成词”也很有诗意。中心词是“棉”,左面的偏旁界定它是草本植物,右面的“帛”点明它的用途——可以用来纺织布匹、绸缎。秋冬季节结出的棉铃,像云朵一样素白轻盈,却是它的果实和种子,不能散发香气,无法色泽娇艳。最重要位置的“野”字,限制了它生存的地域和城市无缘,更不会被移栽进花盆受到恩宠。如此推断,野棉花的终结真让人大失所望。
可是,野棉花却让许多从身边走过的人时刻惦记。在农村长大的人,孩童时代就对野棉花有着深刻记忆。打猪草,野棉花是猪不吃的;放牛,野棉花是牛不吃的。如此,对野棉花曾产生过怀疑:是它的枝叶太粗糙吗?我却没有找到带刺或者粗硬的枝叶。是有臭味还是分泌难闻的气味?也没有找到有关的佐证。对此,直到现今也没弄清原因。可是,野棉花还是兀自生灭,跟随节气的变化发芽、开花、结实。这么看,野棉花在遭受打击后依然不沮丧,更不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真不简单!
然而,我对野棉花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承担放牛任务的那几年,野棉花陪伴我送走了很多寂寞无聊的时光。在春天,它似乎比别的草苏醒的早。在晚春,只要草的足迹能够抵达的地方,就有野棉花蓬蓬勃勃的身影,而野棉花似乎总比别的草高出好些个头。野棉花的花是单层的,绕着花托抽出五六片花瓣,颜色也很特别——从外面看是上白下灰,近前观察花色粉红,上浅下深,从容过渡;花蕊灰白,又点缀着金黄的花柱,单调中显出了丰富和多彩。放牧中途,我大多摘野棉花花瓣、花蕊挨过。有时,心情不佳,就残忍的用赶牛的皮鞭抽打,它的枝叶、花朵瞬间被摧残的落花遍地,一派惨状。可是,过几天再去看时,那些残存的花叶并没有枯萎,而是依然显示着生命的苍翠和坚强。
当然,说起野棉花的果实和种子,不由想起母亲讲过的一个故事。那个故事,令人心生同情和哀伤。说是有弟兄俩,哥哥系前母所留,弟弟是后娘亲生。年关时节,在外经商的父亲回来,看到哥哥穿的棉衣很“厚”,弟弟穿的稍薄些,心想哥哥没有遭到劣待。可是,大孩子在他跟前总是喊冷。他很生气,用皮鞭抽打了大孩子,结果衣服破处露出了野棉花,才恍然明白其中的就里。野棉花的棉铃,很粗糙,韧性差,保暖性能更差,但这不是野棉花的错。这个故事,虽然给野棉花蒙了怨,可野棉花却无意间教育了人,做了一个善良的劝诫。做了反面教材的野棉花,在这点上成了被人敬重的“警钟”。
野棉花,被人一辈子忽略着,却让更多人惦记着、铭怀着和警醒着,也不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