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
2021-12-23叙事散文季大相
青黄不接
季大相那天,家里米吃完了,我和妻因工作忙而抽不开身,空荡荡的米袋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致使连续吃了五顿下面条。这是我有生以来连续吃面条餐数最多的一次,胃口开始腻味。那天下班到家时,天穹已悄悄地拉上黑幕,但却没能动摇我解决口粮问题的决……
青黄不接
季大相
那天,家里米吃完了,我和妻因工作忙而抽不开身,空荡荡的米袋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致使连续吃了五顿下面条。这是我有生以来连续吃面条餐数最多的一次,胃口开始腻味。那天下班到家时,天穹已悄悄地拉上黑幕,但却没能动摇我解决口粮问题的决心。我摸黑去粮食加工房加工了一口袋稻谷,回家煮了锅绿豆稀饭。当手捧一碗绿豆稀饭时,一股冲动的食欲诱集胃口。那一刻,脑际突然飘浮出“青黄不接”这四个字眼来。
“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这是“青黄不接”四字的直接解释。大集体年代,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挣的工分少,分的口粮自然也少,口粮少,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自然窘迫。那青黄不接的苦日子,虽已积淀为尘封的历史,但过往的记忆至今依然清晰如昨。
没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是根本无法体会到“青黄不接”这四个字节的真正含义的。记得那时尽管父母精打细算、省之又省,每年一到春季,我家粮袋便空空如也。这时候,一家人的肚腹全靠小菜地里的白菜、田野里的荠菜等野菜、榆树叶子、槐树花来充饥裹胃,长期饮食结构单一,人的肤色都呈现出菜青色的模样。于是,除了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外,父母总是在想方设法改善生活,努力让全家人吃得好一点儿。父亲利用放工的间隙下河逮几条鱼,摸点河蚌、田螺等回家,加点咸菜烧煮,算是荤菜打打牙祭。一次,父亲头一天晚上就带着两条蛇皮口袋去县城灌酒糟,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挑着两口袋滤掉水分的酒糟回家。晚上,母亲用酒糟烙饼,黑乎乎地,鼻翼嗅嗅,一股淡淡的清香,可入口一咀嚼,却因苦涩而难以下咽。我手抓一块酒糟饼,只咬了一口,就塞给了母亲。看着母亲津津有味地吃着酒糟饼,尚未谙事的我在心里嘀咕,这饼为什么到母亲嘴里就变香了?还有一次,父亲托人从公社粮管所买回十几斤米皮糠。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我还没有放下书包,二姐就喊道:“快来吃饼。”我走进厨房,从二姐手中接过一块糠饼,表皮金黄灿灿的,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张口就咬,用力咀嚼,口腔里发出“喀嚓、喀嚓”地声响,咯牙,下咽时,喉咙被糙得生疼,难以下咽。见我皱眉的痛苦模样,二姐笑了,变戏法似地从身后又亮出一块小麦面糊饼来,我想也未想,便毫不客气地接过饼,大口地吃起来。
当时,我家屋后有五分田自留地。父母将靠近河边的一角地开垦为菜园,种上白菜、韭菜、萝卜等蔬菜,其余的地,全部种植上大麦、山芋之类的粮食。记得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自留地里的大麦泛黄,母亲便手提篮子到地里掐麦穗,揉去麦芒,将麦仁洗净,用石磨磨成面浆,与菜一锅煮菜粥,说是菜粥,其实是以菜为主,所谓的粥,几乎就是稀汤,端到阳光下面,能照出人影来。偶尔,母亲在喂磨时少添两勺水,磨出些面糊摊饼吃,算是难得地改善了一下生活。就这样,一直到麦收前夕,我家的口粮都是靠母亲掐大麦穗磨面浆煮粥来解决的,虽然清苦,但毕竟熬过了饥荒日子。二堂哥曾告诉过我,与他同班的邻村一名男同学,家里断炊多日,最后饿死在麦地里,嘴里衔着一棵正在扬花的麦穗,那场景,至今谈起亦让人心酸不已。
秋天,我家自留地里的山芋叶蔓生长得绿油油的,很是茂盛。这时,母亲便会捋山芋叶子,用来炒咸或者煮粥吃,十分鲜美。一次中午放学回家,父母还没有放工,我和妹妹便动手做饭。厨房里有一碗早晨父母拐磨好的玉米浆,我和妹妹一商议,决定煮山芋叶粥吃。于是,我手拎篮子到屋后的山芋地里捋了半篮头山芋叶子,洗净后下锅,与玉米浆拌和煮了一锅山芋叶子粥。我将山芋叶粥盛了两碗放在桌子上,等父母放工回来端碗就吃。我和妹妹吃过午饭后,不待父母回来,便又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当天晚上,我家晚饭依旧是山芋叶子粥。吃晚饭时,母亲用筷子挑起一团山芋叶子说道:“山芋叶子好吃,但也不能捋伤了山芋藤,捋伤了山芋藤,山芋就不长了。以后捋山芋叶子时要记住,每根藤子上捋几片,这样就伤不了山芋的元气。”原来,我捋山芋叶子是将一根山芋藤上的叶子捋得精光,按照植物学知识,没有绿叶的光合作用,山芋当然长不大了。母亲对光合作用的原理一无所知,但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却是最实用的见解。母亲虽然没有直接责怪我,我却感到自己的脸颊火辣辣的,幸好夜色降幕,被昏暗的煤油灯掩饰住尴尬之色。此后,我再下地捋山芋叶子时,每根藤蔓上面间隔着摘两片叶子,如不细看,根本不知道藤蔓上面的山芋叶子已被捋过。同样,摘豌豆头、蚕豆头等作物茎叶下锅时,亦是依据捋山芋叶子的原理,每棵作物上面少揪几片叶子,饥饿的肚腹有了填充物,身体有了生存的热量,对连同山芋在内的这些作物来说,是件福事,伤不了筋骨,既为主人作出了奉献,又不影响自身正常生长,成就了两全其美的好事。
大集体年代,我对能吃上一顿米饭的渴求可用“梦寐以求”四字来形容,包括逢年过节,我家没有吃过一顿米饭。九岁那年的中秋节中午,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隐隐约约地看到母亲在河边淘米,心头一乐,喊道:“妈!中午煮饭啊!” 闻言,那人一扭身,我这才看清,根本不是母亲,而是邻居三伯母。立时,我大窘,转身拔腿迅速地跑进自己的房间,书包一扔,人一个鱼跃扑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哗哗”地往下流。吃午饭时,三伯母盛了一碗米饭端送到我家,米饭很香,但我入口却品尝出苦涩的味道。
版权声明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11-30 18:01 编辑 ]
季大相
那天,家里米吃完了,我和妻因工作忙而抽不开身,空荡荡的米袋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致使连续吃了五顿下面条。这是我有生以来连续吃面条餐数最多的一次,胃口开始腻味。那天下班到家时,天穹已悄悄地拉上黑幕,但却没能动摇我解决口粮问题的决心。我摸黑去粮食加工房加工了一口袋稻谷,回家煮了锅绿豆稀饭。当手捧一碗绿豆稀饭时,一股冲动的食欲诱集胃口。那一刻,脑际突然飘浮出“青黄不接”这四个字眼来。
“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这是“青黄不接”四字的直接解释。大集体年代,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挣的工分少,分的口粮自然也少,口粮少,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自然窘迫。那青黄不接的苦日子,虽已积淀为尘封的历史,但过往的记忆至今依然清晰如昨。
没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是根本无法体会到“青黄不接”这四个字节的真正含义的。记得那时尽管父母精打细算、省之又省,每年一到春季,我家粮袋便空空如也。这时候,一家人的肚腹全靠小菜地里的白菜、田野里的荠菜等野菜、榆树叶子、槐树花来充饥裹胃,长期饮食结构单一,人的肤色都呈现出菜青色的模样。于是,除了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外,父母总是在想方设法改善生活,努力让全家人吃得好一点儿。父亲利用放工的间隙下河逮几条鱼,摸点河蚌、田螺等回家,加点咸菜烧煮,算是荤菜打打牙祭。一次,父亲头一天晚上就带着两条蛇皮口袋去县城灌酒糟,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挑着两口袋滤掉水分的酒糟回家。晚上,母亲用酒糟烙饼,黑乎乎地,鼻翼嗅嗅,一股淡淡的清香,可入口一咀嚼,却因苦涩而难以下咽。我手抓一块酒糟饼,只咬了一口,就塞给了母亲。看着母亲津津有味地吃着酒糟饼,尚未谙事的我在心里嘀咕,这饼为什么到母亲嘴里就变香了?还有一次,父亲托人从公社粮管所买回十几斤米皮糠。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我还没有放下书包,二姐就喊道:“快来吃饼。”我走进厨房,从二姐手中接过一块糠饼,表皮金黄灿灿的,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张口就咬,用力咀嚼,口腔里发出“喀嚓、喀嚓”地声响,咯牙,下咽时,喉咙被糙得生疼,难以下咽。见我皱眉的痛苦模样,二姐笑了,变戏法似地从身后又亮出一块小麦面糊饼来,我想也未想,便毫不客气地接过饼,大口地吃起来。
当时,我家屋后有五分田自留地。父母将靠近河边的一角地开垦为菜园,种上白菜、韭菜、萝卜等蔬菜,其余的地,全部种植上大麦、山芋之类的粮食。记得每到春夏之交的季节,自留地里的大麦泛黄,母亲便手提篮子到地里掐麦穗,揉去麦芒,将麦仁洗净,用石磨磨成面浆,与菜一锅煮菜粥,说是菜粥,其实是以菜为主,所谓的粥,几乎就是稀汤,端到阳光下面,能照出人影来。偶尔,母亲在喂磨时少添两勺水,磨出些面糊摊饼吃,算是难得地改善了一下生活。就这样,一直到麦收前夕,我家的口粮都是靠母亲掐大麦穗磨面浆煮粥来解决的,虽然清苦,但毕竟熬过了饥荒日子。二堂哥曾告诉过我,与他同班的邻村一名男同学,家里断炊多日,最后饿死在麦地里,嘴里衔着一棵正在扬花的麦穗,那场景,至今谈起亦让人心酸不已。
秋天,我家自留地里的山芋叶蔓生长得绿油油的,很是茂盛。这时,母亲便会捋山芋叶子,用来炒咸或者煮粥吃,十分鲜美。一次中午放学回家,父母还没有放工,我和妹妹便动手做饭。厨房里有一碗早晨父母拐磨好的玉米浆,我和妹妹一商议,决定煮山芋叶粥吃。于是,我手拎篮子到屋后的山芋地里捋了半篮头山芋叶子,洗净后下锅,与玉米浆拌和煮了一锅山芋叶子粥。我将山芋叶粥盛了两碗放在桌子上,等父母放工回来端碗就吃。我和妹妹吃过午饭后,不待父母回来,便又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当天晚上,我家晚饭依旧是山芋叶子粥。吃晚饭时,母亲用筷子挑起一团山芋叶子说道:“山芋叶子好吃,但也不能捋伤了山芋藤,捋伤了山芋藤,山芋就不长了。以后捋山芋叶子时要记住,每根藤子上捋几片,这样就伤不了山芋的元气。”原来,我捋山芋叶子是将一根山芋藤上的叶子捋得精光,按照植物学知识,没有绿叶的光合作用,山芋当然长不大了。母亲对光合作用的原理一无所知,但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却是最实用的见解。母亲虽然没有直接责怪我,我却感到自己的脸颊火辣辣的,幸好夜色降幕,被昏暗的煤油灯掩饰住尴尬之色。此后,我再下地捋山芋叶子时,每根藤蔓上面间隔着摘两片叶子,如不细看,根本不知道藤蔓上面的山芋叶子已被捋过。同样,摘豌豆头、蚕豆头等作物茎叶下锅时,亦是依据捋山芋叶子的原理,每棵作物上面少揪几片叶子,饥饿的肚腹有了填充物,身体有了生存的热量,对连同山芋在内的这些作物来说,是件福事,伤不了筋骨,既为主人作出了奉献,又不影响自身正常生长,成就了两全其美的好事。
大集体年代,我对能吃上一顿米饭的渴求可用“梦寐以求”四字来形容,包括逢年过节,我家没有吃过一顿米饭。九岁那年的中秋节中午,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隐隐约约地看到母亲在河边淘米,心头一乐,喊道:“妈!中午煮饭啊!” 闻言,那人一扭身,我这才看清,根本不是母亲,而是邻居三伯母。立时,我大窘,转身拔腿迅速地跑进自己的房间,书包一扔,人一个鱼跃扑倒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哗哗”地往下流。吃午饭时,三伯母盛了一碗米饭端送到我家,米饭很香,但我入口却品尝出苦涩的味道。
版权声明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11-30 18:0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