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西华老师

2021-12-23抒情散文杨纯柱
西华老师是大学时代,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作为气宇轩昂的上海人,体貌富态的西华老师,给人的感觉,总是儒雅通达,风度翩翩的。我们进校的时候,西华老师已是五十开外的年纪了,可当年职称金贵,他仍还是一个讲师。西华老师素以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著称,据……


   西华老师是大学时代,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之一。

   作为气宇轩昂的上海人,体貌富态的西华老师,给人的感觉,总是儒雅通达,风度翩翩的。我们进校的时候,西华老师已是五十开外的年纪了,可当年职称金贵,他仍还是一个讲师。西华老师素以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著称,据说他不只琴棋书画,无所不懂,就是在气功修炼、中医之道方面,亦颇有造诣。当时,除了在历史系讲授《中国古代历史》外,西华老师还开有《中国古代文化史》等全校性的选休课。不知是适逢当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热的大气候,还是由于西华老师有口皆碑的“名嘴”效应,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很多。教室为能坐两百来人的综合楼阶梯大教室,课时都在下午,三节课连着上。西华老师的每次课,学生都要预先抢占坐位。上课时的课堂内,除讲授者抑扬顿挫的声音缓缓流淌和悠悠回荡外,基本没有其他杂音,也很少有学生迟到早退,自始至终都坐得满满的。这样的风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大学校园,可以说是很不多见的。当年不少教师上课,尤其是全校性的选修课,第一节学生还较多,第二节学生便差不多溜之乎也了一半,待到第三节课时,学生便稀稀拉拉的,所剩无几了。

   西华老师上课,突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从来都不带任何讲义及资料,空着两只手就踱进教室来了。西华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开讲起来,便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又绝非如个别心怀嫉妒者所攻击的那样,是所谓信马由缰地信口开河。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引证到相关资料时,西华老师就用潇洒漂亮的行草板书,将有关古文,完全凭借记忆,大段大段地抄出在黑板上。要而言之,西华老师的课,旁征博引,条理分明,说古论今,头头是道,意蕴深厚,生动有趣。更难能可贵的是,西华老师讲的课,不只是起启转合行云流水,而且往往讲到精彩处便嘎然而止,留下许多悬念,犹如中国国画的空白美,让人浮想联翩,回味不已。

   有一次课间休息,见西华老师一个人在教室外的草坪旁注视着远处的风物,若有所思。我便冒昧地趋上前去请教西华老师,他那超人的记忆力是怎样“炼”成的?头脑里竟装了这么丰富的知识,特别是那些聱牙诘曲的古文资料,想用就信手拈来,犹如探囊取物。是不是没什么特殊诀窍,我们能不能也“炼就”他这种过目不忘的本领?西华老师矜持地笑笑说,自己的古文知识乃是“零存整取”,是来缘于长期读书思考的积累,虽然谈不上什么诀窍,但要达到这样的文化储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

   当年,西华老师被公认为学校的两大才子之一。当时,学校另一位与西华老师并驾齐驱的才子——中文系的仲牧(腾冲人)老师,也开有全校性的选修课,课程名称记不确切了,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之类的。我没有选修仲牧老师的课,也没有见过这位名师的面,但其大名,在那时学校的师生中,同西华老师一样,都是耳熟能详的。听选修过他的课的同学讲,仲牧老师很有风度,课讲得极精彩。另外,他的魅力还似乎来自他上课抽烟时喷云吐雾的潇洒姿态和其终身未娶的神秘感。仲牧老师已于2008年,以78岁的天年作古。由于阅读兴趣的缘故,至今我也没有认真翻读过仲牧老师的著作,只是在多年前的报刊上,零星读过他的一点诗词,其中他的“曾经千年风吹雨,又见桃花开满溪”两句诗,我一读即过目不忘,记忆至今。作为同为全校公认的两大才子,西华老师和仲牧老师,不只读书做学问的理念相去甚远,在授课的方法和风格上,亦各有风采。仲牧老师讲课时持有讲义在手,平生的论文著述很多,身后留下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仲牧文集》传世,用百度搜索,网络上仅仲牧老师名下的词条目录,已达四五十个页码之多。

   如前面提到的,西华老师讲课时,讲桌上绝不摆片纸,完全凭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在一两百人的课堂上,任意纵横驰骋。令人纳闷的是,西华老师如此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却从来不见他有什么文章之类的东西,见诸报刊杂志。对此,我不免深感疑惑,西华老师的许多观点,是完全可以写成一篇篇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的,尤其是他所开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课,在我看来,只须将其所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很有分量的专著啊!他为什么不将这些学术成果,整理成文,刊行于世呢?

   后来,我乘西华老师担任自己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机会,曾在他简陋的客厅当面专门请教过这个问题。西华老师莞尔一笑回答说:自己读书和研究学问向来服膺古人的“述而不作”理念,并不想通过什么“著书立说”来追求“立言”和“不朽”。我听了不禁哑然,心中却颇不以为然地暗想道,倘若古代的文人学者,也是这么个“述而不作”的态度,那么我们今天,靠什么来窥见古人的思想和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呢!你又凭什么来讲授《中国古代文化史》这门课啊!如今用百度搜索,属于西华老师的词条不过二三条,而且都是测试人体特异功能之类的,均与他毕生从事的读书和教学工作无关。这也许可能就是西华老师,所坚持的“述而不作”信念的必然结果。

   毕业之后,我就没有见到过西华老师。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之时,我曾向一位留校工作的同学,打听西华老师的情况,这位已经评为副教授的同学,只是淡淡地说,已经以副教授职称退休多年了。接着他摇摇头,似乎自言自语地叹息道,可惜了,太可惜了!再问却又似乎有顾左右而言它的意思,我也就知趣地闭了嘴。如今弹指我已告别母校二十多年,偶尔邂逅相遇后来毕业的系友,我还是忍不住习惯地问一下这些师弟师妹,知不知道历史系,曾经出现过西华老师这样享誉一时的名师,他们都表现得很茫然。看来,西华老师是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尘封的记忆。然而我还是不时想起他,并常常有意无意地拿他同仲牧老师作某种比较。

   同是令学生无限景仰的一代名师,才高八斗的仲牧老师人走了,藉其“舌耘”之余,勤奋“笔耕”所留下的煌煌巨著,其名望则愈来愈隆盛,别说本校的师生,很少有不知道其鼎鼎大名的,就是在其所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学术界,他也占有一席之地。而学富五车却又自称“述而不作”的西华老师,我虽然无法得知我走出母校后他的详情,有一个较明显的事实就是,西华老师已基本湮灭无闻,不要说其它,就是在他长期执教过的历史系的师生中,如今知道西华老师的大名的人,大概也寥寥无几了。而对于后来才进入母校的师生,西华老师更仿佛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杨纯柱 于 2010-12-10 14:26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