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归程】插曲4:公路风情

2021-12-23叙事散文冷晰子
公路风情土家山寨的山脚下,有一条延伸至山外的公路。公路的一头,牵着山外的世界,一头,抵达群山深处与水路接壤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个很雄伟的名字:龙头。龙头,算是一个镇,镇上,五日一集,十里八乡的山民,都来赶此盛会。
说是街。也不是街,整个集……
公路风情
土家山寨的山脚下,有一条延伸至山外的公路。公路的一头,牵着山外的世界,一头,抵达群山深处与水路接壤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个很雄伟的名字:龙头。

龙头,算是一个镇,镇上,五日一集,十里八乡的山民,都来赶此盛会。
说是街。也不是街,整个集市,难寻开阔平整的地儿。一条不知修建于何年何月的山路,铺着一色的青石板台阶,蜿蜒而上。一直从山底通到半山腰。集市上的摊位,就沿着青石板的两侧次第摆放。或者,偶尔,会向侧里纵深延展不长的一段儿。山民们要想逛遍整个集市,山底来的,就得从山底沿青石板台阶一级一级地走上去,走到集市尾巴的半山腰,再沿石阶而下。山顶来的,先下后上。反正,就相当于爬了一座山。山底,是一条不算窄的河,大概源自于湘西著名的酉水河。无桥有船,对岸,便是这条公路的最末端。

地势的狭窄,赶集即等同于爬山,也相对制约了这个地方的发展。逐渐的,除了一些近边的山民和特意乘船而来的远道小商贩,稍远一点的山民,都拣了更为便捷舒适的集市,龙头,也借此,始终以最古朴的原貌,深藏大山之中。

沿着这条公路上行,村庄林立,小部分的村庄靠近公路,绝大部分却深藏在大山之里,木质的房屋,掩映在绿树山石丛中。即使离山寨不远,也看不清村庄全貌,那些依山而建的土家木屋,或露一角青瓦檐,或露半间漆着清亮桐油的木板壁,或者,只隐约露出一扇看不清楚花色的格子窗。

山中,纵横着无数杂草蘼芜的小路,毛细血管一样串联起村村寨寨。这唯一的一条公路,是山里的大动脉,盘山而上,又盘山而下,千折百回。

这条公路,是当地政府为了让山里的橘子走出去而修筑,因为路的修筑,逐渐形成另一种沿路衍生的景观。一些脑瓜活络临近公路的山民,就在公路的旁边,挑一个毛细血管密集的路口,搭建一个简陋的木屋,开起了小买部。从初始的油盐酱醋慢慢发展,兼带日用杂品、农耕所需,亦成了山民们的通讯站。

山民们图近,也图手头不宽裕时可以短时间内应个急,暂时赊账。就顾不得价格的高低,小卖部因此依仗了山高皇帝远,开得有声有色。

大姑也开过这样的小卖部,姑父在公路边,用几根木头为立柱,一些未经过抛光的木板间隔成小屋三间,一间做了小卖部,一间大姑开了个小小米粉店,兼带炸油粑粑,顺便卖些自己腌制的醋萝卜。山里,也没有卫生局的人来查,用不着所谓的这证那证。山民们也不并嫌弃。

逐渐的,有乡下的赤脚医生也来了,随着小木屋的搭建完毕,一些医药所用的瓶瓶罐罐和自己上山采来的草药,都住进了小屋,还像模像样地学城里医生,特意缝制了一身白大褂。不过,这白大褂大多的时候,只是搭在竹椅背上的摆设。赤脚医生除非医术精进,且早已经名声在外,深得山民信赖。否则是不敢开店行医的。开的药,便宜又对症。若是来了个城里的专家,也不一定有赤脚医生受欢迎。

幼年我居住的寨子在半山腰,公路从山脚七拐八弯绕山而行。山脚有一条河,藏猫猫一样,有时和公路并肩,有时,绕过麦苗青青的稻田。

寨子,处于以个乡的中心位置。乡政府的二节楼和砖墙围起的院落就在公路旁边,还有乡小新盖的砖瓦平房,与乡政府毗邻而居。乡粮店、乡供销社、乡医院,乡中学各自为阵,顺着公路绵绵延延五、六里。由此,山下的公路边也更为“繁华”,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小街。榨油坊、磨坊、豆腐坊、缝衣店、小卖部、毛衣编织店都群聚一堂。后来,乡政府为了丰富山民的娱乐生活,还利用榨油坊旁边一间宽敞的年久不用的空房,当作电影院。清一色的几根木头一块长板搭成的木条凳,看电影要钱,但只象征性地收一点。山里的年轻人,白天干活儿累了,晚上到电影院看场电影放松放松。说不定,在月色迷离的夜晚,吹起的山歌调子的哨音,赢得了别寨哪位姑娘的欢心。

小街渐渐更为丰满起来,两位老阿婆也来凑热闹,在公路边搭建了两间四面透风的茅草棚,专门炸油粑粑卖。河对岸专门给山民杀年猪的七爹,也摆起了猪肉摊。四婶子,开了一个米粉米豆腐店,在外面打工归来的祖生小两口儿,租了乡政府的一间闲置屋,开了个小酒馆。小酒馆没经过装修,却天天沿公路飘着苞谷酒大肥肉的香。连农信社,也进驻了乡村。

公路上,平日里,难得有大卡车进来。倒是水牛、黄牛,悠闲的摇着笨重的身子,旁若无人地走在公路上,后面,跟着一个扬着鞭子还没有牛高的娃娃。谁家的大黄狗,也从屋子里窜了出来,在公路上奔跑而过。六叔,赶着他的鸭群叼着旱烟袋,正从田间走上公路。可一旦橘熟时节,大卡车一路摁着高音喇叭撩起尘灰声势浩荡地开来了。所以,不能占道太多。公路本身也不宽。且一侧临水,或高坡的陡峭。但土家寨子里的人对于依山建房颇有天赋。几根木头插入水中,或高坡的泥土里,上面,铺上木板,间好板壁,盖上青瓦,就是稳稳当当的小木屋,木板下面,整个是空的,木头柱子,也并不粗壮,如若不是山里人,踩进去买个东西,走路落脚都提心吊胆。山里人是住惯了的,也对自己的手艺深信不疑,走得木板咯吱响,睡得夜里呼噜山响。亦无丝毫担心之意,泰然自若。

随着土家寨子里的人外出打工的增多,带回许多新鲜食物,就在公路边,有了康乐球室,山里人,农闲时,也学会了麻将桥牌。误了时节,荒了农桑的事时有发生。夫妻、兄弟、本来和睦的乡邻为此反目亦有之。

还有渐渐积累了些钱的,推倒了木屋盖了两层砖瓦房。公路旁边的地盘,逐渐金贵。

只是,榨油坊,不知何时消隐在时光深处,变成了网吧。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0-10-11 17:2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