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敢打高考耳光的古人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敢打高考耳光的古人

     王清铭

      我们这些从高考的独木桥迈过来的人,从来不敢对高考颇有微词。我们的老师一直给我们灌输这样的观念,高考的成败就是穿皮鞋和穿草鞋的天壤之别。高考是鱼跃龙门,我们这些农村考生都盼望跳出“农门”,以前也只有高考华山一条窄道,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像现在的学生一颗红心有多种准备,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高考说“不”,比如80后的作家韩寒,公开扇高考的耳光,拒绝参加高考,而不穿草鞋,穿的皮鞋比很多风尘仆仆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要锃亮得多。

      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如果你不是皇帝的儿子或高干子弟,或者是富商家的纨绔子弟﹙商人在古代地位并不高﹚,你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不管在腿上添上多少疤痕,头发掉了多少,你都得消尖脑袋往高考的人群中挤,否则你只能错过青云直上、改变命运的机会。

      老杜就曾经说过高考﹙古代叫“科举”﹚前后的命运变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人家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还举进士不第,也就是参加几次高考都落第了,生活极其贫困潦倒,后来还是靠献赋获得官府的青睐,得到免试做官的机会,不过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小公务员。

      科举都古人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说“知识改变命运”,在古代,只有科举才能改变命运,宋代的皇帝真宗赵恒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但如果你高考落第,那些都是空中楼阁,颜如玉变成颜如冰。中学课本上有一篇《范进中举》,范进补习到四五十岁,才中了个举人(也就是现在考中高中吧,不过有点不一样,那时中举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工作,做一点科级干部之类),高兴得失心疯,挨了老丈人油腻的巴掌才清醒过来。

     在古代,真正敢于打高考巴掌的人并不多。大诗人李白算一个吧,他不屑参加高考(科举),想走“保送生”免试直接上大学的道路,那个时候叫“终南捷径”,但他花费的成本太高。他带很多的现金从四川出发,去遍干诸侯,也就是去找推荐者,但这样的道路比蜀道还难于上青天,犹如现在的文学青年,夹着满摞的稿子去找出版社都吃了闭门羹一样,李白只走到湖北,钱就花光了。他曾向许多官员写过类似现在求职书的自荐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结果那些官员都不是开染料铺子的,不给他好颜色。不得已,在湖北安陆,在前宰相许圍师家当了倒插门女婿,想借重他家的关系网和金钱来找官做。李白打了高考的耳光,结果也被强大的科举不动声色地回扇了好几个耳光,鼻青脸肿的,直到四十二岁时,才得到朝廷的征召,才痛快地吟出流传千古、足够让后人血压升高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打高考耳光方面,最洒脱而最有策略的当属大文豪苏东坡。他不走报送上大学道路,也不与科举正面冲突,宣布不去参加高考,或者象现在的一些考生如蒋多多一样,在高考的卷子上乱涂乱画,公开表达对高考制度的不满。“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才能发光,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陨石,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两样……”苏东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地上还能做发光的星星。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面对高考这人生最大的关口,苏东坡是规矩的,甚至表面上是委曲求全的,但他的才气和他的性格注定他不会轻易被科举摆布。

      现在人们都耳熟能详这么一句话,你不能改变环境,就去改变自己。苏东坡部分改变了自己,最少在学习方面还算规矩,啃了很多腐朽的大部头,有一定的应试能力。但他不逆来顺受,如果那样,他就不是彪炳千古的大文豪了。现在还有那么一句话:弱者等待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强者创造机会。苏东坡是智者和强者,他没有被命运摆布,自然也不会被高考摆布。

      当时考试还是很严格的,就象现在,高考是最公正公平的形式。宋代考的是策论,越能议论得汪洋宏肆越受赏识。那一科题目是关于执政者应该宽厚还是严格的辩论。苏东坡赞成应该宽厚,写的高考作文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了加强自己的议论,他在试卷中大义凛然而无中生有地引用了一段话:“当尧之世,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主考官是欧阳修,阅卷者是梅圣俞,两人大为激赏。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却都不知道苏东坡文中的例子是哪本书上的,很佩服苏东坡的学问。苏东坡高中后,梅圣俞(一说是欧阳修)就问他那句话的由来。苏东坡用孔融杜撰典故来解释,坦荡荡地回答:“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 某亦意其如是。”苏东坡说自己临时杜撰的,梅圣俞当时是否大跌眼镜,不得而知,倒是欧阳修曾对别人说:“这个人真称得上善读书,善用事,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也幸好苏东坡碰见的是胸襟广阔的欧阳修,特别欣赏他的才华,曾公开说: “老夫当避此人,放他一出头之地。”如果碰上其他人,后果真的很难说。大概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某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