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秧歌
2021-12-23抒情散文大雪飞扬
乡村秧歌回望乡村,总有什么东西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其中就有乡村秧歌。乡村秧歌上不了大台面,叱咤不了中国戏剧的大舞台。但在我的西部一隅满是黄土的故乡,乡村秧歌却是生长在农人心中的一棵大树,生根于贫瘠的乡土,葳蕤于深厚的蓝天。在远离了乡土的日子……
乡村秧歌
回望乡村,总有什么东西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其中就有乡村秧歌。乡村秧歌上不了大台面,叱咤不了中国戏剧的大舞台。但在我的西部一隅满是黄土的故乡,乡村秧歌却是生长在农人心中的一棵大树,生根于贫瘠的乡土,葳蕤于深厚的蓝天。在远离了乡土的日子,回望故乡,远方的游子总是被乡村秧歌的青枝绿叶的情韵所牵引。轻声地哼两句秧歌,我们的魂魄就在那片大地上飞扬。
乡村秧歌曲目广泛,内容多种多样,题材或现实或历史,有的嘲谑贫穷的生活,有的讽刺人情的势利,有的表现美好的爱情,有的甚至表现的是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问。乡村人的喜怒哀乐,都能在秧歌里找到表达的方式。所以秧歌不仅仅是乡村人取乐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文化,大俗里存在着大雅。
回到乡村,即使不是在乡村秧歌上演的日子,在麦黄的六月,也能听到农人站在高原的沟壑间大唱:“天上的娑罗树什么人栽?天下的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定三关口?什么人出家着永不回来?”另一个人站在峁梁上大吼回应“天上的娑罗树王母娘娘栽,天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定三关口,韩湘子出家着永不回来。”黄土高原的就在这样的歌声里变得辽阔起来了,上面是苍蓝的天空,下面是一波又一波的沟壑梁峁,歌声就像一只扑棱棱扑扇着翅膀的小鸟,尽力地朝无尽的远方飞去,似乎要阅尽大地的苍凉,要阅尽大地的忧伤。乡村秧歌曲调或悲或喜,但总不失高亢悠扬,有时还有淡淡的忧伤。它与这片黄土地切合的总是那么紧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秧歌总不失这片土地的精魂。
说起秧歌,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扭秧歌”,是喜庆日子里人们穿红戴绿,在大街小巷敲锣打鼓玩狮子舞大龙,扭摆身子的把戏。没办法,陕北秧歌在电视电影里出现的频率颇高,歪曲了人们对秧歌的理解。既为歌,一个扭字怎么能概括其全部神韵呢?在我的家乡,秧歌就是一种歌,就是一种乡村小戏剧,是村人们抒发其感情的独特样式。挑出秧歌剧里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唱出来吼出来,就是歌;搭个小戏台,画个妆,有二胡笛子唢呐伴奏,就成了剧。“诗咏言,歌言志”,要咏言,要言志,就得唱,唱得好唱得狠,才能尽情释放胸中的块垒,才很唱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间的爱恨情仇。
乡村的日子紧张而又从容,一样农活追赶着一样农活,从开春一直追赶到冬季。也许是老天看着农人太苦太累了,在某一日突然让土地全都结冻了起来,让一场大雪把土地上的梦全都盖了起来,犁铧插不进土壤了。农人没了办法,看着天冻地冻的大地,才猛然想起心灵里还有一片土地去耕耘,去播种,去收获。
院子里是飞舞的雪花,屋子里是暖烘烘的土炕。乡村里的秧歌爱好者来了,就围在土炕上,七八个人或者十来个人。两三把二胡拉了起来,高亢激愤的二胡声传出屋子,碰落了屋外树枝上的落雪。两三个或者四五个演员,你一句我一句,就吼起了秧歌,不穿戏装,也不化妆,只顾吼出秧歌的情韵。秧歌曲子里有粗狂的、也有哀婉悲戚的,但演员们只顾吼,仿佛这样一吼,就能把粗狂的吼得更加粗犷,把悲戚得吼得更加悲戚,把哀婉的吼得更加哀婉。年轻人来了,七老八十的老头子来了,能挤上炕的就挤在炕头,挤不上炕的就站在屋子里、院子里。虽然这样的秧歌调子曾在心里无数次的滚过,但再次响起,在座的人还是无不沉浸在秧歌的情韵里。
乡村的冬日就在这样的吼声里日日温暖着,甚至在半夜里也能听到秧歌不倦的声音。记得在乡村的日子,大人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唱秧歌的好手,父亲或者爷爷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了家,父亲就在暖烘烘的炕头教我们唱秧歌。一个个寂寞的乡村夜晚,就被我们弄得忘了时间。我是一个破嗓子,总是学不上父亲那种唱腔,但就在那些夜晚,我却总被一种文化氛围笼罩着。在寂寞的乡村夜晚,我第一次知道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知道了颉平贵,知道了王宝钏,知道了寒窑,知道了落难的书生,知道了爱情,知道了势利,知道了有别于乡村的另外的生活和世界。父亲只知道给孩子教唱,却不知道有一种文化的根却在孩子心头生长。
乡村秧歌正式上演的日子却是在新年过了以后。乡村的新年短促而又急迫。由于穷,过了正月初五,好吃的东西基本吃完了,在乡下人看来就不算节了。吃的又成了平常日子的东西。但锣鼓却在初五这一天开始在村子里打了起来。乡村秧歌从屋子转移到了公众场合。大家把锣鼓背到了村头,不唱完整的秧歌曲子。打锣鼓的打一阵停一阵,想过瘾的秧歌好手们,就直起嗓门,吼几句。要么是自问自答,要么是一唱一答。接着打锣鼓的再打,唱秧歌的再唱。好多人上来唱,仿佛要进行一场秧歌大决赛。不过,这仅仅是唱秧歌前的预演,准备准备喉嗓,热闹热闹乡村。
到了晚上,秧歌就正式上演了。当然少不了祭拜庙神的环节,打着灯笼,玩着狮子,舞着长龙,点着高香,烧过黄裱,就离了庙神,向演出地点走来。一个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跟着灯笼到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常不搭戏台,就在人伙里围出一块不大的地方,经过精心打扮的演员们就粉墨登场了。有的秧歌诙谐幽默,一个场子里的人就不住地嘿嘿笑着;有的秧歌沉重哀婉,一个场子里的人就不住的叹息。有的秧歌曲子里少不了捎带情色的动作和曲子,小伙子高兴的嗷嗷大叫,年轻的姑娘媳妇,却羞红了脸转过了头去。只有小孩子们对秧歌没有兴趣却对热闹有兴致,就在人伙里钻来钻去,一个个捉迷藏。
乡村秧歌唱了起来,就不能仅仅在自己村子里演出。乡村人是不甘寂寞的,一个正月里,往往今天晚上我们村子里约了十里八村的秧歌队在我们村演出,明天后天晚上又有另外的村子约里十里八村的秧歌队在他们村演出。这样的演出不仅仅是友好,更是摆势,所以出外演出,要最拿手的曲子,要最好的演员,要最好的家当,一个村子的脸面就在那一场演出里。虽没有评委打分亮分,但那一个个观众就是评委,在心里给每个村的秧歌打了分。觉得赢了人的,一个村子里的人都觉得有光,觉得丢了脸的,在第二天晚上,就要把丢了的面子赢回来。接待秧歌的村子也不敢马虎,必须找一块最开阔的场地,其前搭好戏台,接待各路人马。礼数上也要周到,不能高看了哪个村子,也不能冷落了另外的村子。晚上不甘寂寞的村人除了留守看门的人之外,都会去附近村庄赴会,仿佛那是一个特大的节日。
在远离了乡土的日子,乡村秧歌也远离了我的生活。听说,在今日的乡村,秧歌也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有一天,我猛然间听见从一个影像店里传出了乡土秧歌的曲调,忍不住驻足聆听,心里仍然有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在喧嚣的城市街头,那声音显得那么孤单,但仍然那么强硬那么富有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大雪飞扬 于 2010-11-1 12:03 编辑 ]
回望乡村,总有什么东西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这其中就有乡村秧歌。乡村秧歌上不了大台面,叱咤不了中国戏剧的大舞台。但在我的西部一隅满是黄土的故乡,乡村秧歌却是生长在农人心中的一棵大树,生根于贫瘠的乡土,葳蕤于深厚的蓝天。在远离了乡土的日子,回望故乡,远方的游子总是被乡村秧歌的青枝绿叶的情韵所牵引。轻声地哼两句秧歌,我们的魂魄就在那片大地上飞扬。
乡村秧歌曲目广泛,内容多种多样,题材或现实或历史,有的嘲谑贫穷的生活,有的讽刺人情的势利,有的表现美好的爱情,有的甚至表现的是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思考和追问。乡村人的喜怒哀乐,都能在秧歌里找到表达的方式。所以秧歌不仅仅是乡村人取乐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文化,大俗里存在着大雅。
回到乡村,即使不是在乡村秧歌上演的日子,在麦黄的六月,也能听到农人站在高原的沟壑间大唱:“天上的娑罗树什么人栽?天下的黄河什么人开?什么人把定三关口?什么人出家着永不回来?”另一个人站在峁梁上大吼回应“天上的娑罗树王母娘娘栽,天下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定三关口,韩湘子出家着永不回来。”黄土高原的就在这样的歌声里变得辽阔起来了,上面是苍蓝的天空,下面是一波又一波的沟壑梁峁,歌声就像一只扑棱棱扑扇着翅膀的小鸟,尽力地朝无尽的远方飞去,似乎要阅尽大地的苍凉,要阅尽大地的忧伤。乡村秧歌曲调或悲或喜,但总不失高亢悠扬,有时还有淡淡的忧伤。它与这片黄土地切合的总是那么紧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秧歌总不失这片土地的精魂。
说起秧歌,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扭秧歌”,是喜庆日子里人们穿红戴绿,在大街小巷敲锣打鼓玩狮子舞大龙,扭摆身子的把戏。没办法,陕北秧歌在电视电影里出现的频率颇高,歪曲了人们对秧歌的理解。既为歌,一个扭字怎么能概括其全部神韵呢?在我的家乡,秧歌就是一种歌,就是一种乡村小戏剧,是村人们抒发其感情的独特样式。挑出秧歌剧里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唱出来吼出来,就是歌;搭个小戏台,画个妆,有二胡笛子唢呐伴奏,就成了剧。“诗咏言,歌言志”,要咏言,要言志,就得唱,唱得好唱得狠,才能尽情释放胸中的块垒,才很唱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间的爱恨情仇。
乡村的日子紧张而又从容,一样农活追赶着一样农活,从开春一直追赶到冬季。也许是老天看着农人太苦太累了,在某一日突然让土地全都结冻了起来,让一场大雪把土地上的梦全都盖了起来,犁铧插不进土壤了。农人没了办法,看着天冻地冻的大地,才猛然想起心灵里还有一片土地去耕耘,去播种,去收获。
院子里是飞舞的雪花,屋子里是暖烘烘的土炕。乡村里的秧歌爱好者来了,就围在土炕上,七八个人或者十来个人。两三把二胡拉了起来,高亢激愤的二胡声传出屋子,碰落了屋外树枝上的落雪。两三个或者四五个演员,你一句我一句,就吼起了秧歌,不穿戏装,也不化妆,只顾吼出秧歌的情韵。秧歌曲子里有粗狂的、也有哀婉悲戚的,但演员们只顾吼,仿佛这样一吼,就能把粗狂的吼得更加粗犷,把悲戚得吼得更加悲戚,把哀婉的吼得更加哀婉。年轻人来了,七老八十的老头子来了,能挤上炕的就挤在炕头,挤不上炕的就站在屋子里、院子里。虽然这样的秧歌调子曾在心里无数次的滚过,但再次响起,在座的人还是无不沉浸在秧歌的情韵里。
乡村的冬日就在这样的吼声里日日温暖着,甚至在半夜里也能听到秧歌不倦的声音。记得在乡村的日子,大人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唱秧歌的好手,父亲或者爷爷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回了家,父亲就在暖烘烘的炕头教我们唱秧歌。一个个寂寞的乡村夜晚,就被我们弄得忘了时间。我是一个破嗓子,总是学不上父亲那种唱腔,但就在那些夜晚,我却总被一种文化氛围笼罩着。在寂寞的乡村夜晚,我第一次知道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知道了颉平贵,知道了王宝钏,知道了寒窑,知道了落难的书生,知道了爱情,知道了势利,知道了有别于乡村的另外的生活和世界。父亲只知道给孩子教唱,却不知道有一种文化的根却在孩子心头生长。
乡村秧歌正式上演的日子却是在新年过了以后。乡村的新年短促而又急迫。由于穷,过了正月初五,好吃的东西基本吃完了,在乡下人看来就不算节了。吃的又成了平常日子的东西。但锣鼓却在初五这一天开始在村子里打了起来。乡村秧歌从屋子转移到了公众场合。大家把锣鼓背到了村头,不唱完整的秧歌曲子。打锣鼓的打一阵停一阵,想过瘾的秧歌好手们,就直起嗓门,吼几句。要么是自问自答,要么是一唱一答。接着打锣鼓的再打,唱秧歌的再唱。好多人上来唱,仿佛要进行一场秧歌大决赛。不过,这仅仅是唱秧歌前的预演,准备准备喉嗓,热闹热闹乡村。
到了晚上,秧歌就正式上演了。当然少不了祭拜庙神的环节,打着灯笼,玩着狮子,舞着长龙,点着高香,烧过黄裱,就离了庙神,向演出地点走来。一个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跟着灯笼到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常不搭戏台,就在人伙里围出一块不大的地方,经过精心打扮的演员们就粉墨登场了。有的秧歌诙谐幽默,一个场子里的人就不住地嘿嘿笑着;有的秧歌沉重哀婉,一个场子里的人就不住的叹息。有的秧歌曲子里少不了捎带情色的动作和曲子,小伙子高兴的嗷嗷大叫,年轻的姑娘媳妇,却羞红了脸转过了头去。只有小孩子们对秧歌没有兴趣却对热闹有兴致,就在人伙里钻来钻去,一个个捉迷藏。
乡村秧歌唱了起来,就不能仅仅在自己村子里演出。乡村人是不甘寂寞的,一个正月里,往往今天晚上我们村子里约了十里八村的秧歌队在我们村演出,明天后天晚上又有另外的村子约里十里八村的秧歌队在他们村演出。这样的演出不仅仅是友好,更是摆势,所以出外演出,要最拿手的曲子,要最好的演员,要最好的家当,一个村子的脸面就在那一场演出里。虽没有评委打分亮分,但那一个个观众就是评委,在心里给每个村的秧歌打了分。觉得赢了人的,一个村子里的人都觉得有光,觉得丢了脸的,在第二天晚上,就要把丢了的面子赢回来。接待秧歌的村子也不敢马虎,必须找一块最开阔的场地,其前搭好戏台,接待各路人马。礼数上也要周到,不能高看了哪个村子,也不能冷落了另外的村子。晚上不甘寂寞的村人除了留守看门的人之外,都会去附近村庄赴会,仿佛那是一个特大的节日。
在远离了乡土的日子,乡村秧歌也远离了我的生活。听说,在今日的乡村,秧歌也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有一天,我猛然间听见从一个影像店里传出了乡土秧歌的曲调,忍不住驻足聆听,心里仍然有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在喧嚣的城市街头,那声音显得那么孤单,但仍然那么强硬那么富有生命力。
[ 本帖最后由 大雪飞扬 于 2010-11-1 12:0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