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2021-12-23叙事散文聂中民
人文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兼评甘肃青年作家王新瑛散文集《行走的影子》
■聂中民在甘肃,陇上自古多才女这话不假。东汉时期的徐淑与秦苻坚时期的苏惠皆为代表。在三千里陇原大地上,我所知道的散文女作家几乎个个都才华横溢。在这个写作群中,大致……
人文精神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
——兼评甘肃青年作家王新瑛散文集《行走的影子》
■聂中民
在甘肃,陇上自古多才女这话不假。东汉时期的徐淑与秦苻坚时期的苏惠皆为代表。在三千里陇原大地上,我所知道的散文女作家几乎个个都才华横溢。在这个写作群中,大致有匡文留、阿拉旦•卓尔、赵殷、苏鲁梅朵、茹久恒、卿晓晴、辛晓玲、习习、王新瑛、刘梅花、肖娴、郑晓红、王琰、李萍、汪彤、李珍荣、王君、王兰玲、赵剑云、包红霞等人。她们当中除了主要写作散文,也有写诗和小说的。她们创作风格多样,散文写作各有所长。在这些女散文作家中,在全国散文界有影响、有地位的大散文家几乎没有。在我看来,她们之中其成就不凡者首推习习,王新瑛次之。
散文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相信很多的散文作家都有体验。而真正能写出绝世散文那可真是件很难的事。尽管散文的写作题材广泛,独创性强。但要在散文创作中突破传统散文的樊篱,达到语言自由,形式自由,风格自由,人文精神独立的新散文还是很难。这里就针对时下的散文现象谈谈王新瑛的散文创作吧!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传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版面膨胀与文学杂志的过度开发似乎给文学作品的发表带来了不错的出路。在报纸散文和杂志散文两种载体之外,扑天盖地的网络散文也纷涌而来。因此,传统的散文期刊《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近乎萧条一时,而新生的《西部散文家》、《华夏散文》、《散文世界》等主流刊物则你唱罢来我登场,热闹非凡。纵观其期刊选稿标准,对散文的要求都有了相对的提高和认识。而我所熟悉的王新瑛似乎在纸质媒体发表的散文作品并不算多,属于陈酿老酒型的那类作家。不过在网络上阅读她的散文作品着实不少,其文本还得归属杂志体的传统散文的范畴。
在当代热销的文学作品中,汗牛充栋的散文作品无非是语言苍白,情趣低俗的大众化写作。王新瑛的散文尽管走的是传统散文的路子,但其文章中汩汩涌动的才情足见其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不像有的传统散文作家,公文化的散文写作让读者不禁对杨朔、余秋雨式的散文语言的生命力产生了质疑。散文语言除了公文化的表述,是否可以进行一场语言革命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散文的语言似乎是散文写作的主体,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散文首先该是个美文,其次该是个成熟的记叙文。究竟散文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文,不外乎反映民生,写人记事,具备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从散文的功用上看,散文不仅是作家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作家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王新瑛的写作当属那一类呢?
在这本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行走的影子》里,整体语言优雅空灵,行文酣畅,情感强烈。在《雨天,那个买水瓶的小姑娘》、《悲情五月》、《生命的度量衡》、《一毛钱的承诺》、《生命的来去》、《做不起的追星梦》来看,这些文章在语言上似乎是平实了点,远远达不到美文的标准。但同时却给读者赋予了对人生、对命运,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同样,这类文章的写作也体现了作者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大美情怀。在《渐渐老去的年轮》、《三片生命的树叶》、《纸背上的阳光》、《三杯两盏闲话酒》等文章中,基本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话的问题。这类散文是本集子中难得的哲理散文之作。这样的散文仔细读来具有精神的高度和语言的张力。严格的说,王新瑛散文语言还是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的,相信随着水滴石穿的功夫,针眼一定能穿过这层隔阻之墙。
在当代,作家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影响了散文创作的整体语言水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诗经》历经千年魅力不减,依然国人喜爱。为什么唐诗宋词能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我想这除了汉语语音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成分是写的美,写的有思想。说白了,具备了诗化语言的散文方称美文,而美文的背后,时下的作家那有几个是具有深厚学养的?没学养的作家怎么能写出好散文呢?在中国的散文史上,骈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散文的发展。同样是写游记,很多散文作家却写不出特色和趣味,不是写成了导游词,就是写成了景点介绍,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
当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要求还是管用的。如果拿民国时期具有文人风骨的闻一多老先生的话来说,散文可以具备音乐美,但具备建筑美似乎有点牵强。当然,好的散文绝对不能少了绘画美。现在的散文,我以为该丢弃传统的写作技巧,寻求新的出路。再说这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每个作家都有足够的自由寻求自身作品发展的空间。同样,不管新散文也好,非主流散文也罢,没有独创和自由的散文那将是一种大众手淫的文字游戏。作为新时期的甘肃作家,特别是女性散文组作家,觉得该静下心来读读习习和王新瑛的散文作品。起码她们的作品有独特的一面,他们的散文写作值得学习和研究。
前面说到了,散文的自由在那里,散文的创新在那里?是语言还是结构呢?简单的举个例子吧,我还是提倡语言学习贾平凹,结构还看孙锐锋。或许,这对王新瑛是个难题,毕竟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有着这样那样的本质差别与习惯。这也只是我对她本人和甘肃一些散文作家的希望而已。为啥这么说呢,主要目的还在于抛砖引玉,促进甘肃本土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再阅读,再反思,再创作的概念。在我看来,好的散文该是读者读起轻松,百读不厌的文章。在这里,肯定有很多读者就要问了。你谈了这么多,作为散文评论者你认为好的散文该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特色,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而你眼中王新瑛的散文该是什么样的呢?对此,因了篇幅的缘故,这里不多表述。如有兴趣者,不妨阅读一下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光祖先生的《西部文学论稿》中的相关研究文章。
作为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王新瑛的散文是具备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的。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呢,这个可以拿鲁迅先生的的散文来作例。在《秋夜》和《影子的告别》里,有学者认为先生的写作是具备了真正的文学语言与现代语言完美结合的写作。而王新瑛的散文作品中,这种鲁迅式的写作似乎也有相关的影子。话又说回来,散文作品中没有创造性的语言是很可怕的事情。从省内整体散文创作情况来看,即使再有才情的作家,在甘肃也只能是也深藏闺中人未知,而其作品也很难走出去。为什么呢,因为甘肃的散文创作基本上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散文这种文体,即使具备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和特色还是远远不够。用杨光祖先生的话说,在华丽的语言转身背后,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是经受不住岁月洗礼和积淀的。
在国内散文界,尽管梁衡、林非、卞毓方等老先生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精炼,但他们倡导的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充其量是纯粹的写作,本真的写作。而甘肃的女作者们则不然,他们能掀起华丽的袍子,抒写民生,书写感悟,书写人生。就拿王新瑛的散文集《行走的影子》来说,其文中对散文语言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她的散文写作范围较广,地域性散、时空跨度大。在她的笔下,本书中很多文章值得勾画。诸如《兰山夜话》、《秋访炳林寺》、《烟雨蒙胧南郭寺》、《晒佛节,信仰者的盛典》、《北山高高有文庙》等文章都是不错的作品。作者对西部人文的探寻,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风景名胜的抒写,其语言酣畅淋漓,大刀阔斧,呈现出一种大美的境界。字字肌珠,情感跌宕,行文过程中饱含悲悯之情,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在这样的文章中,作者不以风格而取胜,一种女性智慧的光芒充盈其间。
在我看来,甘肃女作家几乎都写长散文,但终究篇幅不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主要的是散文作品要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有思想有情趣。王新瑛的散文在这方面是做了相当努力的,在《行走的影子》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意象丰富,寓意深刻。能给读者心里上的痛感和精神上的享受。诸如《好好活着》、《与灵魂同行的日子》、《带泪的花瓣》、《生命的皈依》、《寂寞平安夜》等篇什,作者文采飞扬,立意高远,别具匠心。写出了客居兰州这个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乃属于真性情之作。虽然有小资写作的味道,缺少人文精神。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正体现了一个成熟女性博大的精神构建。作为自娱自乐也好,作为心情随笔也不为过。再说又不是命题作文,毕竟没有那个人规定过作家就一定得天天忧国忧民,写苦难,就灾难,写民生,写人文。这类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人性另一面的批判和赞美。同样,这类文章的写作是当代人对生活、对人生本质的追问,是作家自己对社会的一次超越思想的对话。一些文章充分揭示了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人灵魂的缺席和精神的迷失,作者大概想用自己的笔对“人性的悲悯与灵魂的救牍”进行深度阐释,似乎还有些窘迫的意味!
总之,像王新瑛这样的女性散文作家要成长起来的话,也不难。她们得有对语言个性化的追求和对人文情怀深挖的勇气。当然,要走出家门就得有大胸怀,大境界,大作为。说不定过个三五年,甘肃的女姓散文作家就真的有那么一两个走出去了。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11-5 14:58 编辑 ]
——兼评甘肃青年作家王新瑛散文集《行走的影子》
■聂中民
在甘肃,陇上自古多才女这话不假。东汉时期的徐淑与秦苻坚时期的苏惠皆为代表。在三千里陇原大地上,我所知道的散文女作家几乎个个都才华横溢。在这个写作群中,大致有匡文留、阿拉旦•卓尔、赵殷、苏鲁梅朵、茹久恒、卿晓晴、辛晓玲、习习、王新瑛、刘梅花、肖娴、郑晓红、王琰、李萍、汪彤、李珍荣、王君、王兰玲、赵剑云、包红霞等人。她们当中除了主要写作散文,也有写诗和小说的。她们创作风格多样,散文写作各有所长。在这些女散文作家中,在全国散文界有影响、有地位的大散文家几乎没有。在我看来,她们之中其成就不凡者首推习习,王新瑛次之。
散文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相信很多的散文作家都有体验。而真正能写出绝世散文那可真是件很难的事。尽管散文的写作题材广泛,独创性强。但要在散文创作中突破传统散文的樊篱,达到语言自由,形式自由,风格自由,人文精神独立的新散文还是很难。这里就针对时下的散文现象谈谈王新瑛的散文创作吧!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传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版面膨胀与文学杂志的过度开发似乎给文学作品的发表带来了不错的出路。在报纸散文和杂志散文两种载体之外,扑天盖地的网络散文也纷涌而来。因此,传统的散文期刊《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近乎萧条一时,而新生的《西部散文家》、《华夏散文》、《散文世界》等主流刊物则你唱罢来我登场,热闹非凡。纵观其期刊选稿标准,对散文的要求都有了相对的提高和认识。而我所熟悉的王新瑛似乎在纸质媒体发表的散文作品并不算多,属于陈酿老酒型的那类作家。不过在网络上阅读她的散文作品着实不少,其文本还得归属杂志体的传统散文的范畴。
在当代热销的文学作品中,汗牛充栋的散文作品无非是语言苍白,情趣低俗的大众化写作。王新瑛的散文尽管走的是传统散文的路子,但其文章中汩汩涌动的才情足见其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不像有的传统散文作家,公文化的散文写作让读者不禁对杨朔、余秋雨式的散文语言的生命力产生了质疑。散文语言除了公文化的表述,是否可以进行一场语言革命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散文的语言似乎是散文写作的主体,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散文首先该是个美文,其次该是个成熟的记叙文。究竟散文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文,不外乎反映民生,写人记事,具备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从散文的功用上看,散文不仅是作家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作家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王新瑛的写作当属那一类呢?
在这本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行走的影子》里,整体语言优雅空灵,行文酣畅,情感强烈。在《雨天,那个买水瓶的小姑娘》、《悲情五月》、《生命的度量衡》、《一毛钱的承诺》、《生命的来去》、《做不起的追星梦》来看,这些文章在语言上似乎是平实了点,远远达不到美文的标准。但同时却给读者赋予了对人生、对命运,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同样,这类文章的写作也体现了作者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大美情怀。在《渐渐老去的年轮》、《三片生命的树叶》、《纸背上的阳光》、《三杯两盏闲话酒》等文章中,基本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话的问题。这类散文是本集子中难得的哲理散文之作。这样的散文仔细读来具有精神的高度和语言的张力。严格的说,王新瑛散文语言还是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的,相信随着水滴石穿的功夫,针眼一定能穿过这层隔阻之墙。
在当代,作家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影响了散文创作的整体语言水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诗经》历经千年魅力不减,依然国人喜爱。为什么唐诗宋词能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我想这除了汉语语音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成分是写的美,写的有思想。说白了,具备了诗化语言的散文方称美文,而美文的背后,时下的作家那有几个是具有深厚学养的?没学养的作家怎么能写出好散文呢?在中国的散文史上,骈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影响着散文的发展。同样是写游记,很多散文作家却写不出特色和趣味,不是写成了导游词,就是写成了景点介绍,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
当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要求还是管用的。如果拿民国时期具有文人风骨的闻一多老先生的话来说,散文可以具备音乐美,但具备建筑美似乎有点牵强。当然,好的散文绝对不能少了绘画美。现在的散文,我以为该丢弃传统的写作技巧,寻求新的出路。再说这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每个作家都有足够的自由寻求自身作品发展的空间。同样,不管新散文也好,非主流散文也罢,没有独创和自由的散文那将是一种大众手淫的文字游戏。作为新时期的甘肃作家,特别是女性散文组作家,觉得该静下心来读读习习和王新瑛的散文作品。起码她们的作品有独特的一面,他们的散文写作值得学习和研究。
前面说到了,散文的自由在那里,散文的创新在那里?是语言还是结构呢?简单的举个例子吧,我还是提倡语言学习贾平凹,结构还看孙锐锋。或许,这对王新瑛是个难题,毕竟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有着这样那样的本质差别与习惯。这也只是我对她本人和甘肃一些散文作家的希望而已。为啥这么说呢,主要目的还在于抛砖引玉,促进甘肃本土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再阅读,再反思,再创作的概念。在我看来,好的散文该是读者读起轻松,百读不厌的文章。在这里,肯定有很多读者就要问了。你谈了这么多,作为散文评论者你认为好的散文该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特色,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而你眼中王新瑛的散文该是什么样的呢?对此,因了篇幅的缘故,这里不多表述。如有兴趣者,不妨阅读一下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光祖先生的《西部文学论稿》中的相关研究文章。
作为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家,王新瑛的散文是具备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的。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呢,这个可以拿鲁迅先生的的散文来作例。在《秋夜》和《影子的告别》里,有学者认为先生的写作是具备了真正的文学语言与现代语言完美结合的写作。而王新瑛的散文作品中,这种鲁迅式的写作似乎也有相关的影子。话又说回来,散文作品中没有创造性的语言是很可怕的事情。从省内整体散文创作情况来看,即使再有才情的作家,在甘肃也只能是也深藏闺中人未知,而其作品也很难走出去。为什么呢,因为甘肃的散文创作基本上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散文这种文体,即使具备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和特色还是远远不够。用杨光祖先生的话说,在华丽的语言转身背后,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是经受不住岁月洗礼和积淀的。
在国内散文界,尽管梁衡、林非、卞毓方等老先生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精炼,但他们倡导的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充其量是纯粹的写作,本真的写作。而甘肃的女作者们则不然,他们能掀起华丽的袍子,抒写民生,书写感悟,书写人生。就拿王新瑛的散文集《行走的影子》来说,其文中对散文语言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她的散文写作范围较广,地域性散、时空跨度大。在她的笔下,本书中很多文章值得勾画。诸如《兰山夜话》、《秋访炳林寺》、《烟雨蒙胧南郭寺》、《晒佛节,信仰者的盛典》、《北山高高有文庙》等文章都是不错的作品。作者对西部人文的探寻,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风景名胜的抒写,其语言酣畅淋漓,大刀阔斧,呈现出一种大美的境界。字字肌珠,情感跌宕,行文过程中饱含悲悯之情,具有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在这样的文章中,作者不以风格而取胜,一种女性智慧的光芒充盈其间。
在我看来,甘肃女作家几乎都写长散文,但终究篇幅不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主要的是散文作品要有血有肉,有灵魂有精神,有思想有情趣。王新瑛的散文在这方面是做了相当努力的,在《行走的影子》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意象丰富,寓意深刻。能给读者心里上的痛感和精神上的享受。诸如《好好活着》、《与灵魂同行的日子》、《带泪的花瓣》、《生命的皈依》、《寂寞平安夜》等篇什,作者文采飞扬,立意高远,别具匠心。写出了客居兰州这个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乃属于真性情之作。虽然有小资写作的味道,缺少人文精神。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正体现了一个成熟女性博大的精神构建。作为自娱自乐也好,作为心情随笔也不为过。再说又不是命题作文,毕竟没有那个人规定过作家就一定得天天忧国忧民,写苦难,就灾难,写民生,写人文。这类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人性另一面的批判和赞美。同样,这类文章的写作是当代人对生活、对人生本质的追问,是作家自己对社会的一次超越思想的对话。一些文章充分揭示了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人灵魂的缺席和精神的迷失,作者大概想用自己的笔对“人性的悲悯与灵魂的救牍”进行深度阐释,似乎还有些窘迫的意味!
总之,像王新瑛这样的女性散文作家要成长起来的话,也不难。她们得有对语言个性化的追求和对人文情怀深挖的勇气。当然,要走出家门就得有大胸怀,大境界,大作为。说不定过个三五年,甘肃的女姓散文作家就真的有那么一两个走出去了。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11-5 14:5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