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乡下的衣橱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乡下的衣橱
                                   王清铭

      祖母的衣柜一直锁着我童年的秘密。那是老式衣柜,类似安了四个木脚的木箱子。小时候我们经常把它当做马或牛来骑,玩得尽兴时,就以小手为鞭子,狠狠地抽在柜子上。我们很快就回收到巴掌,祖母青筋毕露的手掌落在我们身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柜子是实木做的,时间太久,看不清是什么木头。上面应该涂了桐油,桐油漆过的家具是微黄色的,祖母的柜子却是黧黑的,如同她和其他乡下人的肤色,这是乡下岁月特有的颜色。它应该只是单纯的柜子,没有卯眼,装不上梳妆台。乡下妇女,除了出嫁时“妆花打粉”一下,忙于生计,无暇打扮。邻居老奶奶有梳妆台,也涂抹了岁月的颜色,她还有一面铜镜,我们一照,脸是脸,鼻子是鼻子,就是看不见睫毛。
      祖母的衣柜放她所有的衣服,乡下穷,她同乡下许多妇女一样勤俭,多年不给自己扯一身新衣裳。旧衣服破了再补,补丁上再打补丁,到实在打不了补丁,这衣服还有用途,做抹布和擦脚布等,不用到最后,乡下的布还不算完成它们的使命,这有点像祖母,风烛残年时还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
      衣柜盖往上翻,柜门只有一扇,门上钉着小铜件,挂着一把生着很多老年斑一样铜锈的老铜锁。祖母打开柜子后就锁上了,我们小孩看不到其中的秘密,对孩子来说,乡下新鲜的东西很多,这老土的东西实在引发不了我们的兴趣。有一次大概是说到祖上还是什么,祖母从柜子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本子,里面都是祖先的名字,毛笔写的,只记到祖父那一辈。我祖父去世早,患水肿病,去世时我大姐才四岁。这本子应该算我文盲祖母珍藏的唯一的一本书了。记得祖母当时说,以后这族谱要添完整。祖母生了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还养了两个女儿,他们的生辰都记在祖母脑子了,时间长了,就混淆了。乡下人命苦,喜欢请走村串乡的算命先生看命,祖母说不清我父亲到底生在什么时辰,算命先生也就算不准命,但有一点他说得绝对没错:乡下人,都是土命。
      好几次我忍不住好奇,蹭在祖母身边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房内光线暗淡,祖母开柜的时间又不长,我们都是有“家教”的人,不敢去翻箱倒柜,尽管我也不知道家教是什么。我猜测,祖母的柜子除了衣服,应该还有钱,她偶尔掏给我们买零食的钱,就是从柜子的衣堆里取出的。她的柜子是小时候我眼中的聚宝盆。祖母年轻时劳作太狠了,年老时那些劳累就跑出来折磨她的腰肢和腿脚,干不了重活了,祖母就蹒跚着去各村卖一些煮熟了的土螺、蚕豆等,减轻家庭负担。现在回想,祖母这样的小营生能积攒几个钱呢?
      有一次,我看见祖母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大布袋,从里面拿出好几件全新的衣裤,折叠好,摩挲了几下,然后略有所思。我们从小被大人教育不要乱讲话,不该问不能问,这叫“小孩子有耳无嘴”。看着煤油灯下祖母黯淡而又有点忧伤的表情,我突然有点明白了,这些衣服是祖母早就为自己准备好的寿衣。此后祖母的衣柜又用了二三十年,直到91岁时她寿终正寝。

      乡下的物件有自己的叫法,就如我们在学名之外,还有一个更常被使用的昵称。我一直不能确定母亲的衣橱应该叫什么学名,我们都叫它“合桌”。它由相连的两部分构成,左边是半张像桌子的木制品(这大概是衣橱被叫作桌的缘故吧),桌下左边一个抽屉,抽屉下是一个直立的小柜子,开一扇小门。中间安两扇可以开合的小门,就成了柜子了。合桌的右边是上下各一个一扇门的大柜子,柜子里分别用木板隔成两层,放衣服。上柜子的门上贴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这大概是这简陋的合桌最高档的装饰了。我的家乡明清古典家具制作工艺蜚声国内外,是家具四大流派之一的“仙作”,但母亲的衣橱大概是这些能工巧匠做的最简陋的家具之一吧。没有任何雕饰,更不用说“仙作”家具上常见的雕龙画凤了。木匠高超手艺只体现在合桌的结实也可以说是笨重上。
      乡下人衣服少,我的衣服是大哥穿小了,二哥穿,二哥穿不下了,我穿。衣服少,但架不住人多,合桌还要兼职放被单甚至棉被等东西,空间就更狭小了。那时衣服都要折叠好,塞进衣柜里,不像现在的大衣柜,有足够的高度和空间让衣服挂在里面,衣服也笔挺、不起皱。
      乡下的合桌也跟乡下农人一样,一专多能,一个农人除了会侍弄庄稼,还会简单的瓦工、木工等,母亲衣橱上的那个抽屉,上了锁,那是父亲专用的,锁着家里所有的收入和多数入不敷出的日子。半桌与大柜子相连的地方,有两个类似梳妆盒的小抽屉,一般用以放置针线或其他小物件,乡下的母亲是不化妆的,如果不算上梳头。
      祖母的衣柜是她的嫁妆,可能也是唯一的嫁妆。我小时候听祖母说过,这衣柜似乎也曾是她母亲的嫁妆,这样算下来,我看见它时,它已经是耄耋之年了,比祖母还老。母亲的衣橱是她结婚时置办的,当时花了多少担谷子,我记不清了,大概是物物交换,母亲也习惯用谷子来说它的价格了。母亲的衣橱从她结婚到现在,用了六十年了。结婚六十年,按城里人的说法是“钻石婚”,乡下母亲一生没见过钻石。
      说起母亲的衣橱,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去上大学前,我自己从柜子里拿出衣物,收拾好。我不善于收拾东西,跟性格有关,也受了少时生活环境的影响。从柜子里拿出的衣服,翻来翻去,有点皱巴巴的,我叠整齐后放入新买的行李箱。母亲看到时,急忙拿回衣服,一件一件地重新折叠一遍。我问为什么,母亲说,出门的人,穿出去的衣服一定要有清晰的折痕。我再问,母亲也说不出所以然。后来我想,这种乡村生活的细节,大概是让出门在外的人收拾得精神一点,也无声地向外人暗示,穿有折痕衣服的人不是流浪的人,他背后有家,家里有牵挂他的母亲和家人。

      那时乡村结婚的标配家具是一张合桌和一张眠床,就如我的父母那时一样。后来我父母省吃俭用,置办了一套新的眠床和合桌,这是留给大哥将来结婚时用的。老祖母有时掰着手指算,我家兄弟三个,新家具给我大哥,父母用的那套留给二哥结婚用,她停了一小会儿,看那时还小的我快要哭鼻子了,就对我说:我这张眠床留给你,那柜子也全给你。我鼻子有点酸,但梗着脖子回答:我才不要呢。
      2003年秋天,我祖母仙逝,按乡下的习俗,她的一些日常用品要烧掉,给她在阴间使用。那天,祖母几十年来第一次穿上全新的衣服,只不过是寿衣;她用了七十多年的柜子,也在熊熊的火光中化为灰烬。这火光带走了祖母柜子的秘密,那柜子也带走了祖母一生的秘密。尽管她一生平凡朴实得像脚下的泥土,但我不敢说,从乡村走出的我,就真的懂得乡村生活的密码。

                             草于5月18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