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关于沙漠的几个记忆片段

2020-09-17叙事散文于文华
关于沙漠的几个记忆片段文/于文华所有渐欲腾飞的梦想,所有心中憧憬的愿景,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在一双双坚实有力双手打磨奋斗下,一日日逐步向理想的彼岸抵近、再抵近。家乡所处的古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

   关于沙漠的几个记忆片段    文/于文华   所有渐欲腾飞的梦想,所有心中憧憬的愿景,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在一双双坚实有力双手打磨奋斗下,一日日逐步向理想的彼岸抵近、再抵近。   家乡所处的古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境内干旱缺水,在全市发展基础最薄,贫困人口最多,人均财力最少,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任务也最艰巨。   站在该县全景地形地貌图前,可异常清晰的看到,地形明显被划分为三个版块: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大漠。且荒沙、浅滩与半荒漠占据面积最大。长期以来,山区群众长期靠天吃饭,被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五个拦路虎”所困扰,无法脱贫致富,且生态脆弱,影响下游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而北部广袤无极、浩瀚辽阔的大漠,地处属腾格里沙漠前沿(腾格里在蒙古语中为天,意为沙漠如渺无天际的天空),因长期干旱缺水、风沙肆虐而沙逼人退,人烟稀少。靠近绿洲平原的土门镇漪泉村附近,有一个名为八步沙的沙梁,就是这种情形的典型写照。    一、故乡与沙漠   有句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缺衣少食年代,生产队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力低下,每年产量少得可怜,人们苦把苦挣,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决算一结束,分到的口粮有限,钱更是少的可怜。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人们只得把目光投向附近的沙漠。   有年腊月里,娘对我说,要过年了,最起码得蒸笼馍,可没有烧柴(有限的煤块得节省着用),做饭基本是捡拾来的杂草、树叶之类。年纪已至十多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赤脚向沙漠进发。   走呀走,从大清早起步,估摸着快到晌午了,才看见金黄色的沙丘。连绵起伏,一个簇拥着一个的沙丘,高高低低,错综复杂。这儿并非不毛之地,春夏季节,沙窝窝里,有一簇簇的翠绿的沙葱,散发出股股清香;有一墩墩的低矮的沙糜,微风里摇曳着身姿;有一棵棵长势喜人的花棒,怒放着绯红的花朵,煞是好看……这些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都悄然不见,我们此时的眼睛里,是粗壮结实、熏熏燃烧的烧柴。一种黄毛柴的植物,小小叶片跌落了,尽剩光秃秃的枝干——细细毛毛的枝桠,入不了法眼。脚踏手折,将筷子粗细的一律丢弃,只要小孩胳膊粗细的主杆。为的是要路途遥远,尽量抓大放小。正当几个人辛辛苦苦、精挑细选了一捆柴火,跋涉在漫漫沙丘,汗流浃背往家赶时,不料想,斜刺里钻出一名护林员,大叫着让我们停下。   谁也不是傻子。停下就意味着抓住。抓住轻则训斥,重则可要挨打。说不定还要被上告给学校,我们将捆绑的狗毛绳子一松,柴散落了一地,撒腿狠命的四下里乱跑开来。跑的筋疲力尽,实在跑不动了,躲在悬崖下,悄悄听动静。,也许是一个钟头,也许是两个多钟头……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熬了半天,估摸着护林员失去了耐心,向其他地方寻护去了,我们再次往前挪动着脚步,边悄悄前行,边四下打量与观察。谁找到谁砍踏的烧柴,将劳动成果重新收拢了,谁的背在了谁肩上。一步一步,背回各自的家中,为那年的蒸馍馍增添了火力。   而每到寒冬腊月,父亲总要套上驴车,到沙漠边铲回一车刺蓬——既当驴过冬春的饲料,也做烧炕的燃料。寒风凛凛,橘黄灯光里,父亲赶着驴车,驮回的颤颤巍巍一车刺蓬,每每让家人心中温暖。有时,驴车拉回的不是刺蓬,而是一两个架子车轱辘大小,厚厚圆圆的,闻起来没有啥味道,玩不能玩,吃不能吃,却能换钱的东西,说叫蓬灰。为烧这种蓬灰,父亲要在沙漠里忍饥挨饿十天半月,才烧好那么一个瓷瓷硬硬的轱辘。   想想看,也许荒无人烟,也许飞沙走石,爬冰卧雪在荒郊野外。白日里,找到刺蓬,一锹锹铲了,再一一收拢在一起。找一处僻风之处,铁锹挖好深坑。再将刺蓬一捆捆背到此地,一把把烧了。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半途而废。要一层层烧,一会会的叠加。这样烧的蓬灰才瓷实,才可用。十几天,半个多月了,才可成功。要是刺蓬铲的多了,可挖好俩个口子,同时烧,事半功百,一举二得——虽说吃力是吃力,但效果好,就是费劲。沙漠里还有一种植物,叫沙糜,浑身长满了刺。但一粒粒状如小米的籽粒,推碾了,和麦面掺杂在一起,擀面、蒸馍、做炒面……都可,是粗粮里的佳品,且只要花些力气和精力,进沙漠打,就可填饱肚子。枯黄的沙麋,一朵落一朵落的果实,被坚硬的壳紧裹着,风吹不走,雪打不落,唯有根的复苏,叶的舒展,让它将沙麋遗落——撒播种子,让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关键是不大好弄,产量低不说,费力不说,满身是刺与细细的颗粒,吸进鼻腔里,不好受。但没有什么比挨饿更难过的事儿,没有什么能阻挡父亲们让儿女吃饱肚子的信念。   鼻子里戴了像煤矿工人下井一样的“猪嘴头”口罩,再围上毛巾。脖子里和头上也围上妇女的头巾,只露出眼睛——得四下里搜寻沙糜。先一棵棵铲下里,收集在平坦之处,找一根细白杨杆子,地上铺一层床单,抓几把沙糜,轻轻敲打——太重了,会把枝干与叶都敲下来;太轻了,籽粒依旧钻在壳里。拿捏的不轻不重,刚刚好。从启明星启程开始爬身,到太阳下山收工,每天好点的,能打七至八斤沙糜,那可是七口之家一天的口粮。坚持上十天半月,拾掇上大半口袋,就可满载而归了。    二、拔苦斗子的岁月   六七月里,麦子杨花接穗,茁壮成长。此时,土豆绿油油、肥嘟嘟,正是长籽粒之时,需要起垄、开沟、培土,更要追加肥料。在无化肥可使,农家肥暂时缺少时节,庄稼人找到了一种绿色环保且高效的肥料——浅沙漠附近生长的苦豆子。那种植物,不高不矮,一簇簇、一墩墩,浅绿夹灰的叶子,开一种月白色的花,结出的果实像豆子一样结实,可决不能食用——但生命力及其顽强,年年拔、年年长,且头年拔的越多,次年长的反而越茂盛。   深更半夜里被父母叫起来,点亮煤油灯,简单吃喝些,迷迷糊糊中坐上自家的毛驴车。只听见,这里那儿,到处都是人喊狗吠驴叫声……渐渐的,声音减弱了。村里的人各自乘坐了自家的驴车。有些人早早到队里的饲养室里,坐了生产队的胶皮大车。路上,有明明灭灭的红光一闪一闪(那是吸烟人烟头),有忽高忽低的说话声,有人在轻声哼唱着《王哥放羊》的民间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 嘿嘿嘿嘿哟。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唉嘿,人凭上心唉,嘿哪哈依呀嘿;三月里是清明呀,桃花不开杏花红,嘿嘿嘿嘿哟,蜜蜂儿来去你就忙做工唉 嘿忙做工唉嘿哪哈依呀嘿”……   每年这个时节,队里总要组织人力,各自带上干粮,到沙漠边缘拔苦豆子,当土豆的有机肥料。不需掏钱,只要花些力气,拔来即可使用。匀匀平放在土豆秧苗边,再上面遮盖了厚厚的土,浇过两三次水后,慢慢的沤、渐渐的渗透,土豆秧苗越来茁壮,土豆在土层里一天天长大,成为拳头大甚至更大。   天光微明中,终于抵达目的地。   人们从车上下来,各自找自家熟悉的地方。有些人找到往年草多且拔起来轻松之地,更多的,只能盲目的寻找。到处都是苦豆子。它和所有沙漠中的植物相似,根部发达,有的甚至长达数米。有沙的地方,拔起来容易,半浅滩半荒漠地带,就费劲的多。人们一根根使劲拔出来,一朴子、一朴子先随意堆放在地。拔的多了,家里的人再一一收拢了,就地取材,用两三根土豆捆扎成小捆子。   沙漠气候,的的确确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早上冷嗖嗖,冻的人打颤,随着天越来越亮,日光与气温渐渐升高了,早上穿的棉衣,脱了还嫌热。有人穿了汗衫,干起了浑身是劲。渴了,喝几口酒瓶里装的白开水;饿了,先挨挨,待一点多,实在干不动了,找个沙滩平缓处,一家人围拢在一起,说说笑笑的一口开水一口饼,稍稍歇息一阵子,又重新开始拔。   下午,太阳落山前,人们一捆子一捆子的,将“战利品”用绳子背到生产队过秤的地方。胶皮大车装了满满一车,队里的孩子们,死皮赖脸的爬在顶上。赶车的没办法,吩咐一句,皮鞭一扬,枣红马使劲一蹬腿。小山一样的苦豆子,一路跋涉,被拉运到队里的麦场边,等待社员们架子车装载了,再填埋在土豆地里。    三、向沙漠进军   从2011年开始,政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启动了下山入川、异地搬迁工程,开始大规模向腾格里沙漠前沿的黄花滩进军。搬迁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特别是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南部山区近4万多贫困群众,到发展前景好、地势相对平坦的川区。   住有居、食有余、老有养,病有医……是老百姓的最大梦想。许多方面老百姓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而诸如搬迁后如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让山区群众能搬迁来、就住安慰、能脱贫、奔小康等问题,老百姓未想到的,有关部门也提前谋划、筹措好。先平整并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先期做好科学规划与搬迁实施方案。按生活区、生产区、服务区、配套设施区……做好统一规划。在移民住宅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水、电、路、渠、林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着力将移民点打造为市县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   当地县委、县政府来了一次乾坤大转移,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景电二期工程、扶贫,逐年将南部山区村民大规模、有组织搬迁到腾格里大漠前沿土地空旷处,使山区水源得以涵养、植被渐次恢复,祁连山水源得以涵养,石羊河综合治理有效实施,而大漠因黄河水的滋润,生态得以保护,闲置土地逐年开发。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补偿、扶贫专项、社会帮扶等各类项目资金,全部集中向移民安置区倾斜,同步整体规划和推进移民住宅建设、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实现集中式居住,集约式发展。以金色大道为中心线,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省道308线、金色大道和民调渠沿线、通乡油路之间,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每个村5000多人,搬迁南部山区4万多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实现精准扶贫、易地脱贫致富。   为有效保护生态,近年来武威市实施“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防沙治沙从“由近及远”治标到“由远及近”治本的战略转变,动员机关干部和沿线所有林场职工,充分利用春秋两季防风治沙契机,努力构建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确保移民区耕地及家园不受风沙掩埋,人民生活不受影响。   【新闻链接:2011年11月以来,按照“一个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二个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个同步(水利骨干工程、土地平整、住宅建设、产业培育)”的原则,全面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其中水利骨干工程于2013年5月达到通水条件,新改建渠道78公里、提水泵站3座、随渠道路61.7公里,年供水量3000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8.6万亩,为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2013年先期下山的4.2万移民,基本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在移民区同步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如今,搬迁到黄灌区的山区百姓,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干净清亮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畅通的水泥路。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前不远处,社区医院、保健站、商店,就医购物不再翻山越岭。青壮年劳力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武威、金昌、兰州及新疆等地打工,而妇女也能在家门口到当地林场打工赚些零花钱。老人在养殖大棚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再养十多只羊,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与信心。闲下来的妇女,在夜晚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在社区平坦宽敞的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与健美操。人们手头宽裕了,想干啥就干啥,想吃啥就是啥……农民多年以来居有屋、家有粮、有钱花的期盼与梦想,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触摸现实,有谁不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呢?   【新闻链接:为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古浪县围绕“户均2座棚、人均1亩林、收入翻一番,户均百只羊、提前奔小康”的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的发展方向,以舍饲养羊(牛)、獭兔、特色林果、中药材、旱作马铃薯五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主体生产模式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四、万户移民万户梦,腾起脱贫致富好美景   沙漠是渴待耕耘并撒播生命活力的热土。数百年的休眠,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一旦有了水的泽溉,有了人的辛勤劳作与努力,就会生机勃发,焕发出无限生机。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追求,从未停歇,更未止步。传说,在雨过天晴之时,在沙滩上,会显出街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的沙市蜃楼。而如今,从外到里,新修的金色大道、民调渠公路、甘蒙边界省道……犹如一条条丝带,串起成千上万珠璀璨明珠,在昔日黄沙漫漫、狂风怒号的黄沙梁上,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圆梦新村、黄花滩新村、高新村、马路滩新村、金滩新村、爱民新村、立民新村、兴民新村等10个社区,如列队的士兵,沿金色大道两边依次排开,颇有一番气势。而连绵几十里,数万套整齐划一、美观漂亮的一幢幢房屋,几乎媲美城市的社区,有的显示朱红色的华丽,有的呈现宝石蓝的高雅,有的蕴含淡蓝色的圣洁,而曾几何时,这些房屋的主人,大多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屋子里。   沙漠是沉重而悲怆的。翻开史书,就能嗅到陈年的血腥,悲愤的马啸,以及残缺的呐喊。在黄沙深处,在苍茫戈壁,在每一块白森森忧郁的骨头里,悄没声息的悄声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羌笛声声、悠悠驼铃里,缓缓走过的商队,曾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页,被写进历史深处。而今,沉寂多日的沙漠苏醒了,被人们一日日的治理,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胸廓万里、广袤无垠的腾格里大漠,可容纳太多太多的生灵,可养育太多太多的生命。   治沙的之时,抬眼看,这里那里,稀稀拉拉的柠条、花棒、沙拐柳尚未显露一点生机与活力。而摸沙生植物红柳的枝条,却柔柔的——它们的脉管里,早已奔涌着鲜活的无限生机。也许,过不了几天,自会抽枝绽叶,吐露出翠绿枝条。白毛风肆虐的沙梁上,好似沉寂一片,像是被生命遗忘的角落。一棵一棵的黄毛柴,站立在沙丘避风处,沉思默想着什么。粒粒饱满、状若针尖的黄毛柴籽粒,被壳搂在怀中,酣睡在美梦里——过些日子,有了春雪春雨的滋润,它们都会焕发无限生机,红柳吐了芽,花棒抽了枝,黄毛柴绽了叶,沙葱变了绿——在风的吹拂、摇撒下,在雨水的泽溉、润泽下,钻进湿湿的沙中,开始又一轮生命的征程。而呆头呆脑、苦苦挺立在风中的芦苇,看似默不作声、毫无动静。其实,在沙层深处,在延绵数米的根脉,在不停歇地吸吮着营养,在无止境地争取着水分——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谁放弃了前行的动力,谁就丢弃了生存的权力!且越是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脆弱之处,越能考验生命的意志。植物尚且有如此倔强的生命力,何况忍辱负重、奋发进取的西北人呢?   每个人都是某种信念的开拓者,是为自己的命运,也为后代幸福生活的开拓者。起初,也许有些故土难离,有点难舍难分。有的观念落伍,因循守旧思想作祟,不大愿意离家抛舍搬迁。但听说政府修好了平展展的水泥路,美观好看的大瓦房,且住房还有补贴,通了水和电,不少人就有些心动,尤其年轻人争先恐后的报了名,且带头到了新地方。有的村整建制搬迁,有的村大多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   走进完全陌生而不大熟知的地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有人的思想观念。不再靠天吃饭,不再自甘平庸,不再坚守“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意识。到了黄灌区,人们不知不觉接受了一次从思想到灵魂、从内到外的一次彻底洗礼和革新。采访时,这里的人告诉我:以前谁家的日子都差不多……而现如今,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搬来还不到几年,有人开上了小车,有人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有人腰缠万贯。无形之中,暗暗都比赛着过日子……我相信,他们心甘情愿要与这里的每一块沙滩、每一块土地、每一粒沙尘,每一回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相知并相熟,并且,要落地生根,亲手种植一茬茬的庄稼,养育一头头的牛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遮天蔽日的羽箭飘散在历史的云烟里,而美好灿烂的绿色梦想,正由万万千千的双手描绘着、打造着、构筑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遮天蔽日的沙尘消失了,代之以青山绿水的绿色和谐家园!


res01_attpic_brief.jpg (103.78 KB, 下载次数: 175)

2017-3-25 16:58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