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味
2021-12-23叙事散文geng167
粪 味午后,一股粪味,从窗外飘来。屋后的围墙外,有几块新垦的菜地。它们的主人,是几位老人,跟着儿女从乡下来到城里,享不惯那清福,便垦了这巴掌大的地,几乎每天都来侍弄。菜秧栽上后,该施头道肥了,她们就从不远处的厕所里挑来粪,一瓢瓢地滴在菜……
粪 味
午后,一股粪味,从窗外飘来。屋后的围墙外,有几块新垦的菜地。它们的主人,是几位老人,跟着儿女从乡下来到城里,享不惯那清福,便垦了这巴掌大的地,几乎每天都来侍弄。菜秧栽上后,该施头道肥了,她们就从不远处的厕所里挑来粪,一瓢瓢地滴在菜秧边。斜阳照在她们的脸上,几颗闪亮的汗珠,伴着粪一起落进细碎的土中。
几个刚放学的孩子,从菜地边走过,捂起了鼻子,嫌那粪“好臭”。可是,再看那几位老人,小心地滴着粪,把那粪看得跟宝贝一样。我生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就听农人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也看见过农人将牛粪捧进田里,能体会他们对粪的深情。对农人来说,大粪一点也不臭。
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帮着家人给菜施肥了。家里有一块地靠近山边,土质黄而硬,我挖了深坑,将整筐的猪粪埋在下面,再盖上一层敲碎的细土,栽上南瓜秧以后,结出的南瓜又大又多。给大蒜就施肥就不同了,先浇一道稀释的人粪,再洒上一层草木灰,盖上薄薄的干稻草,不用多久,便看见大蒜苗像竹笋一样破土而出。白菜也要施稀释的粪肥,菜秧要一棵棵地滴,还要隔四五寸路,以免烧了菜根,等菜秧长大了一些,再给它施粪,就可以把粪瓢抡圆了,用力泼去,再用同样的方法洒些清水,将菜叶上沾的粪洗掉,那白菜就长得跟碧玉一样,特别招人喜欢。大粪是这样的有用,我也从不觉得它是臭的。
除了施粪,我还捡过粪。捡粪的孩子几乎像粪一样多,稍微怠慢一点,就会落在别人后面。每到快放学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收起了书本,老师一宣布下课,便像箭一样射出教室。鸡粪、猪粪与牛粪都捡,捡得时间长了,便能摸清禽畜们的活动规律,直奔它们的活动地点而去。若有人抢了先机,自己跑了个空,也不马上就走,还要观察一下,看哪个禽畜屁股在动,赶紧将粪筐接上去。为捡满一筐粪,经常要寻遍整个村庄,甚至还要跑到邻村去。满载而归时,逢人便昂起头,觉得特别自豪。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大粪无异于香饽饽。
农村里所多的是粪池。最壮观的就是那种露天的,又大又圆又深,大集体年代比较常见,十几个劳力,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将里面的粪挑完。我们学校操场边上就有一个,班上一位女生与人追打着玩时,掉了进去,粪池里只有一半的粪,还是将她淹得只剩一个头在外面。我们伸进一根长木棍将她拉起来,她洗尽了以后又来上课,跟没事人一样,并不觉得掉进粪池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学校也不觉得出了什么大事,那个粪池还是好好地摆在那儿,遇到村里人挑粪,粪的味道便弥漫在教室里,只是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仍能专心地听课。
农人很看重粪池。我在山村学校教书的时候,一户人家主动把自己的自留地让出来,给我们学校做厕所,唯一的条件就是粪池归他使用。学校有好几百师生都用这个厕所,粪池里的粪就很足。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舀粪,还给粪池装了个门,自己忙完就锁上,那钥匙贴身带着,生怕谁抢了去似的。深山里的人家,粪池都是用大木桶做的,搁在地上,有一人多高,要爬着梯子上才能上去。几乎每家屋后都有这样的粪池。老一辈山里人用惯了这样的粪池,晚一辈的做了新楼房,装上抽水马桶,他们坐上去硬是不舒服。
除了粪池,为了预备夜里小便,在床头还会放一只粪桶。我在外地读书时,曾把城里的同学带回家住,他闻不惯粪桶里散发出的尿味,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起来陪着他聊了一夜。妻子第一次到我家,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这只粪桶。可是,对农人来说,床头放只粪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半夜里不论男女,想要小解了,闭着眼睛也能走到它面前,若是小孩子,就由大人抱着,小便高高地落下去,也会发出响亮的声音。
新一代人开始远离粪味。他们从外闯荡回来,也学着城里人,做了卫生间,用上抽水马桶。没有排水管道,那废水就流到屋后的水沟里,淤积起来发出一股恶臭味,反倒不那么卫生了。他们种地大都使用化肥,由于使用不当,许多土地都板结了。露天的粪池快要销声匿迹,床头的马桶也难寻见,那旱厕更在淘汰之列,偶而飘来的粪味,便显得异常刺鼻。那几个经过菜地的孩子,捂着鼻子竭力要避开粪味,甚至还将脸扭过去,不愿看那几个老人。
天快黑了,几个老人浇完最后一瓢粪,也担着粪桶,回到了我们住的小院。她们将粪桶与粪瓢清洗干净,放在围墙一角,用稻草将它们盖上,又拍尽身上的土屑,洗去手上的粪味。迎面碰上时,我会礼貌地问一声:“忙好了吧?伯母的菜一定会长得很好。”她们就满面笑容,说:“等菜长出来了,也请大家尝尝。现在不是提倡什么绿色生活吗?我们的菜管保绿色。”
到了夜间,菜地里的粪味已经淡下去了。可是,更浓的粪味,却从记忆中飘来。我不会关上窗户,任它悠悠地飘着。想起北方人来,他们将粪晒干了当柴烧,那淡蓝色的火苗,温暖了寂寞的夜晚,也滋润了悠远的梦想。 [ 本帖最后由 geng167 于 2010-8-26 09:33 编辑 ]
午后,一股粪味,从窗外飘来。屋后的围墙外,有几块新垦的菜地。它们的主人,是几位老人,跟着儿女从乡下来到城里,享不惯那清福,便垦了这巴掌大的地,几乎每天都来侍弄。菜秧栽上后,该施头道肥了,她们就从不远处的厕所里挑来粪,一瓢瓢地滴在菜秧边。斜阳照在她们的脸上,几颗闪亮的汗珠,伴着粪一起落进细碎的土中。
几个刚放学的孩子,从菜地边走过,捂起了鼻子,嫌那粪“好臭”。可是,再看那几位老人,小心地滴着粪,把那粪看得跟宝贝一样。我生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就听农人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也看见过农人将牛粪捧进田里,能体会他们对粪的深情。对农人来说,大粪一点也不臭。
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帮着家人给菜施肥了。家里有一块地靠近山边,土质黄而硬,我挖了深坑,将整筐的猪粪埋在下面,再盖上一层敲碎的细土,栽上南瓜秧以后,结出的南瓜又大又多。给大蒜就施肥就不同了,先浇一道稀释的人粪,再洒上一层草木灰,盖上薄薄的干稻草,不用多久,便看见大蒜苗像竹笋一样破土而出。白菜也要施稀释的粪肥,菜秧要一棵棵地滴,还要隔四五寸路,以免烧了菜根,等菜秧长大了一些,再给它施粪,就可以把粪瓢抡圆了,用力泼去,再用同样的方法洒些清水,将菜叶上沾的粪洗掉,那白菜就长得跟碧玉一样,特别招人喜欢。大粪是这样的有用,我也从不觉得它是臭的。
除了施粪,我还捡过粪。捡粪的孩子几乎像粪一样多,稍微怠慢一点,就会落在别人后面。每到快放学的时候,我们就提前收起了书本,老师一宣布下课,便像箭一样射出教室。鸡粪、猪粪与牛粪都捡,捡得时间长了,便能摸清禽畜们的活动规律,直奔它们的活动地点而去。若有人抢了先机,自己跑了个空,也不马上就走,还要观察一下,看哪个禽畜屁股在动,赶紧将粪筐接上去。为捡满一筐粪,经常要寻遍整个村庄,甚至还要跑到邻村去。满载而归时,逢人便昂起头,觉得特别自豪。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大粪无异于香饽饽。
农村里所多的是粪池。最壮观的就是那种露天的,又大又圆又深,大集体年代比较常见,十几个劳力,一天下来也不一定能将里面的粪挑完。我们学校操场边上就有一个,班上一位女生与人追打着玩时,掉了进去,粪池里只有一半的粪,还是将她淹得只剩一个头在外面。我们伸进一根长木棍将她拉起来,她洗尽了以后又来上课,跟没事人一样,并不觉得掉进粪池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学校也不觉得出了什么大事,那个粪池还是好好地摆在那儿,遇到村里人挑粪,粪的味道便弥漫在教室里,只是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仍能专心地听课。
农人很看重粪池。我在山村学校教书的时候,一户人家主动把自己的自留地让出来,给我们学校做厕所,唯一的条件就是粪池归他使用。学校有好几百师生都用这个厕所,粪池里的粪就很足。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舀粪,还给粪池装了个门,自己忙完就锁上,那钥匙贴身带着,生怕谁抢了去似的。深山里的人家,粪池都是用大木桶做的,搁在地上,有一人多高,要爬着梯子上才能上去。几乎每家屋后都有这样的粪池。老一辈山里人用惯了这样的粪池,晚一辈的做了新楼房,装上抽水马桶,他们坐上去硬是不舒服。
除了粪池,为了预备夜里小便,在床头还会放一只粪桶。我在外地读书时,曾把城里的同学带回家住,他闻不惯粪桶里散发出的尿味,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起来陪着他聊了一夜。妻子第一次到我家,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这只粪桶。可是,对农人来说,床头放只粪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半夜里不论男女,想要小解了,闭着眼睛也能走到它面前,若是小孩子,就由大人抱着,小便高高地落下去,也会发出响亮的声音。
新一代人开始远离粪味。他们从外闯荡回来,也学着城里人,做了卫生间,用上抽水马桶。没有排水管道,那废水就流到屋后的水沟里,淤积起来发出一股恶臭味,反倒不那么卫生了。他们种地大都使用化肥,由于使用不当,许多土地都板结了。露天的粪池快要销声匿迹,床头的马桶也难寻见,那旱厕更在淘汰之列,偶而飘来的粪味,便显得异常刺鼻。那几个经过菜地的孩子,捂着鼻子竭力要避开粪味,甚至还将脸扭过去,不愿看那几个老人。
天快黑了,几个老人浇完最后一瓢粪,也担着粪桶,回到了我们住的小院。她们将粪桶与粪瓢清洗干净,放在围墙一角,用稻草将它们盖上,又拍尽身上的土屑,洗去手上的粪味。迎面碰上时,我会礼貌地问一声:“忙好了吧?伯母的菜一定会长得很好。”她们就满面笑容,说:“等菜长出来了,也请大家尝尝。现在不是提倡什么绿色生活吗?我们的菜管保绿色。”
到了夜间,菜地里的粪味已经淡下去了。可是,更浓的粪味,却从记忆中飘来。我不会关上窗户,任它悠悠地飘着。想起北方人来,他们将粪晒干了当柴烧,那淡蓝色的火苗,温暖了寂寞的夜晚,也滋润了悠远的梦想。 [ 本帖最后由 geng167 于 2010-8-26 09:3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