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淡而有味的《城南旧事》(外一篇)

2021-12-23经典散文
[db:简介]





      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实际上恐怕也是整个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第四代”、“第五代”的区别,个人以为,一是后者讲究影像与构图,创新意识极强;前者并不刻意去求突破,绵绵密密,自然浑成;二是后者总体上偏爱宏大叙事,从“文化”、“民族性”等方面审视中国;前者以小见大,藏愚守拙,锋芒内敛。《城南旧事》就是“第四代”的典范。

      《城》片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散文化,并且不是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不是张爱玲式的字字珠玑、谈笑风生、流丽机智的“流言体”散文,而是在审美境界上达到“寄至味于淡泊”的周作人式的冲淡的散文。
      说它是散文,其实并不十分准确,比较起来,它更像是散文化的小说,再具体说,是神似汪曾琪的小说。淡雅、清新、朴素,含着不易觉察的苦涩,一收一放之间显出不凡的功力。同样怀旧,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是一种格调,《城南旧事》又是一种。

      影片中,不论是宋妈一家的遭遇,还是张丰毅饰演的小偷同警察的冲突,不论是妞儿惨遭继父的虐待,还是秀贞与大学生的热恋,侧重点都不是激烈紧张的戏剧性,而是感情的“润物细无声”的娓妮渗透,是对一种有分寸的“哀而不伤”氛围的细腻营造。所以此片是无技巧的技巧,是以相当平实的手法铺陈出令人难忘的效果。节制是它致胜的秘决之一。它的“短篇小说集”式的四个故事单元,在结构上也显得别致,颇像汪曾琪《故里三陈》、《晚饭花》那一类作品的布局。

     《城南旧事》除了散文化之外,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主观视角。《城》片恪守“以英子的眼睛看世界”,凡是主人公英子视野之外的镜头一概排除,就像第一人称小说一样。由于摒弃了全知视角,显得特别生活化。观众完全是循着英子的目光去看,去听,去感觉,从而在小英子产生离愁别绪时,观众也能感同身受。
英子坐在大车上离开了旧家。一颠一簸中,故居、故人、旧日时光都一步一步的远去了。那颗纯洁无暇的童心,终于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了“告别”的况味。城南的旧事渐渐淡去,淡不去的是对旧时京华的回味,对往日悲欢的留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影片便结束在不绝如缕、似有如无的惘然中。



在实与虚之间游走
——关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至今为止只导过两部片子,但若以质而论,他完全可以跻身于中国一流导演之列。《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其处女作,用“山手不凡”形容应不为过。它在国产影片中独树一帜。

      中国人习惯犯错,也习惯反思,譬如WG中是全民性的犯错,WG后是全民性的反思。除了极少数例外,很多东西,当大家一哄而上时,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比如在涉及WG题材的影视、文学里,大多是抱着“清算”的心理来的,因而共性大于个性,现实针对性大于永恒性。可惜文艺创作不是做团体操,人越多、走得越齐就越好。恰恰相反,倒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繁荣。《阳》片就是面对集体记忆,发出个人声音的佳作。

      主人公不像许多作品中那么愤世嫉俗,也没有父母亲遭到当权派的迫害,他的少年生活甚至未因乱世而减其快乐。不过成长期的骚动还是使他激动、憧憬又烦燥不安。在怀了莫大的希望却被米兰拒绝后,他体验到了绝望。在暗夜的倾盆大雨中,在米兰家楼下,他一遍一遍呼喊“米兰”,像受伤的狼的惨嚎,使观众感到了震动一一原来写“文革”也可以这样写的!

     《阳》片的处理方式也是与众不同。它不通过沉痛的叙述来检讨什么,而是将个人视角与全知视角交替变换,不断的建构又不断的解构,在自己否定自己当中,调侃了“神圣”,消解了历史,使个性意识得到最大的强调。不论光线、插曲还是话外音的设置,都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投影,但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在逼真的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余,彰显个人价值,具有一种深刻的荒诞一一原来讲“文革”也可以这样讲的!

      不难看出,从内容上,从叙事技巧和切入角度上,该片都有较强的探索性,都有讲了“WG”又不仅仅局限于“WG”的超时代性,都有把政治反思化实为虚,提升成人性寓言的复杂性。这几点,已足以保证它在同类作品中的风采独具,卓尔不群。私下里我一直希望姜文能够再拍两三部这一类的片子,组成一个系列,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那样——《鬼子来了》虽然出色,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是另外的路子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