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丛林深处的珍藏
2021-12-23叙事散文西夏楼兰
文化丛林深处的珍藏
一、狂狷李贽我不是个好学生,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我缺课太多。假期中,重读古籍,在文化丛林的深处,我意外探寻到了两处宝藏,发现了两个让人心慕的人物。一是明朝的李贽,一是民国的梁遇春。恰巧这两位都是福建人,也真是神奇。如果……
文化丛林深处的珍藏
一、狂狷李贽
我不是个好学生,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我缺课太多。假期中,重读古籍,在文化丛林的深处,我意外探寻到了两处宝藏,发现了两个让人心慕的人物。一是明朝的李贽,一是民国的梁遇春。恰巧这两位都是福建人,也真是神奇。
如果不是阅读明史,我也许就与李贽擦肩而过了。论出格,李贽当是明代的狂士。论学术,李贽也是重量极的人物。若是活在当下,无疑是个超级学术明星。但是,为什么于我而言,他默默无闻了这么多年?其实是我的眼睛被蒙蔽了这么多年。在古代社会,居然有思想如此开放,行为如此叛逆的一个人物,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觉得鲁迅与李贽有相近的地方,所以,我想知道鲁迅先生是怎么评价李贽的,结果多方查找一无所获,估计鲁迅先生对李贽没有评价过。两个思想者遥遥相峙,李贽不知后来人不必说了,但鲁迅先生无涉李贽却是让人想不到。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之士,我以为李贽当算一个。
以前只知道魏晋风度,似乎只有魏晋才出狂士,像嵇康在刑场上抚琴,一曲《广陵散》成为旷世绝响。像阮籍,率性放任,不拘泥于寻常礼仪。这几位据说还个个都是美男子,这狂劲也就有点锦上添花的味道了。魏晋风度不必说了,那个时代崇尚清谈,思想活跃,文化活跃,所以才有了中国文化历史上很独特的一道景观。
没想到在我心里一直暮气沉沉的明朝也出了这样的人物。徐渭自然也是超脱狂放之人,但徐毕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痴是天分,似乎不痴难成大器,而且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所以,艺术家痴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作为思想界的人物就是很难得了。所以,李贽的狂就让我刮目相看了。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李贽就是先驱。
李贽明朝嘉靖六年,生于福建泉州市, 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做官教学著书,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在狱中以剃刀割喉气绝而亡。
李贽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看到这样的宣言,我不禁莞尔而笑。试想,他以这样的性格和姿态,不被当世一些尊崇礼教之人的攻击才怪呢。他的确是非佛非儒,但又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他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在行为上他还有更出格的举动。他入佛寺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诵经祈祷。于是,一些保守势力视其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但他偏不认这个,“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这个老夫子,铮铮铁骨,超逸脱俗,真是自然性情。而他的文学主张也是以表现自然真性情的“童心说”为主。与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脉相承。童心说主张绝假纯真,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与庄子的回归自然有相通之处。
在二十年的做官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总是与自己的上司抵触,他自己就说“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正因为苦于受管束,所以最终辞官,开始了著书讲学的经历。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因为李贽的思想家身份,他要讲学,所以他的思想比起魏晋的清谈之士还要有力度,有影响力。他反传统假道德,反封建,对统治阶级而言就是离经叛道,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于是他最终被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自刎而死。
开始我还有点不解,为什么李贽隐藏得那么深,让我现在才认识他?现在我明白了,这个与传统不大相融合的人物,这个连孔子也要质疑也不认可的人物,被藏起来就不足为怪了。
二、火之灵梁遇春
其实梁遇春我很早就读过他的散文,尤其是那篇《救火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对梁遇春这个人物我却知之甚少。可以说,当年与梁遇春擦肩而过一方面是我对他的文风觉得隔膜,一方面也是因我自己的浮浅。近日重读梁遇春,才明白我所以对这个人物感到陌生,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英才早逝。他27岁就因为感染猩红热去世了,留下的散文作品和译著不多,所以才被人忽略。
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也许是他接触西方文化比较多的缘故,他的散文率性真诚,思想的灵光与不拘一格的文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梁遇春是火之灵,他的精神和性格就像火一样明亮,火一样具有赤子情怀。他在《救火夫》一文中,对生命的意义,对救火夫般的无私的贡献大加赞美,把他的大爱之心融解在对救火夫的歌颂里。
“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作人世间的灾难作锤子来使它迸出火花来。”
“我们的理智把我们弄残废了,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伙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班弱者的态度。”他极力赞美救火夫的行为,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担负着救人的责任。
让我感佩的是他的勇者之气和赤子情怀。在他看来,即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污浊,也要投入到其中,做一个真正活着的人。不能隔岸观火,整天风花雪月,自我陶醉。
再读梁遇春的散文,我觉得他对世界及生命的认识与我们现在的心境何其相似。这个世界沉闷极了,需要这样一种清新的风吹进来。
也许他没有那么华丽的铺陈,也没有精巧的构筑,但他有真诚的情感,有反省者的思索,有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有些文章如小溪,喜欢低吟浅唱风花雪月,偶尔有浪花飞溅,绚丽多姿,但总是轻盈空灵的;有些文章如大江大河,描绘抒写民族历史与国家命运,汹涌澎湃,气势逼人;而梁遇春两者都不是,他的文章似风,总是在环境恶劣的时候高声呐喊,以拯救苍生为主题,直抒胸臆,在天气晴和的时候则静静地蛰伏、思索,唱出他独特的旋律。
他的精神如火,燃烧自己,把生命的舞蹈融入社会中,火借风势,燃尽自己。
一、狂狷李贽
我不是个好学生,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我缺课太多。假期中,重读古籍,在文化丛林的深处,我意外探寻到了两处宝藏,发现了两个让人心慕的人物。一是明朝的李贽,一是民国的梁遇春。恰巧这两位都是福建人,也真是神奇。
如果不是阅读明史,我也许就与李贽擦肩而过了。论出格,李贽当是明代的狂士。论学术,李贽也是重量极的人物。若是活在当下,无疑是个超级学术明星。但是,为什么于我而言,他默默无闻了这么多年?其实是我的眼睛被蒙蔽了这么多年。在古代社会,居然有思想如此开放,行为如此叛逆的一个人物,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觉得鲁迅与李贽有相近的地方,所以,我想知道鲁迅先生是怎么评价李贽的,结果多方查找一无所获,估计鲁迅先生对李贽没有评价过。两个思想者遥遥相峙,李贽不知后来人不必说了,但鲁迅先生无涉李贽却是让人想不到。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狷之士,我以为李贽当算一个。
以前只知道魏晋风度,似乎只有魏晋才出狂士,像嵇康在刑场上抚琴,一曲《广陵散》成为旷世绝响。像阮籍,率性放任,不拘泥于寻常礼仪。这几位据说还个个都是美男子,这狂劲也就有点锦上添花的味道了。魏晋风度不必说了,那个时代崇尚清谈,思想活跃,文化活跃,所以才有了中国文化历史上很独特的一道景观。
没想到在我心里一直暮气沉沉的明朝也出了这样的人物。徐渭自然也是超脱狂放之人,但徐毕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痴是天分,似乎不痴难成大器,而且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所以,艺术家痴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作为思想界的人物就是很难得了。所以,李贽的狂就让我刮目相看了。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李贽就是先驱。
李贽明朝嘉靖六年,生于福建泉州市, 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后做官教学著书,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在狱中以剃刀割喉气绝而亡。
李贽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看到这样的宣言,我不禁莞尔而笑。试想,他以这样的性格和姿态,不被当世一些尊崇礼教之人的攻击才怪呢。他的确是非佛非儒,但又受儒学和佛学的影响,他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在行为上他还有更出格的举动。他入佛寺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诵经祈祷。于是,一些保守势力视其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但他偏不认这个,“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这个老夫子,铮铮铁骨,超逸脱俗,真是自然性情。而他的文学主张也是以表现自然真性情的“童心说”为主。与他的思想与行为一脉相承。童心说主张绝假纯真,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与庄子的回归自然有相通之处。
在二十年的做官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总是与自己的上司抵触,他自己就说“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正因为苦于受管束,所以最终辞官,开始了著书讲学的经历。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因为李贽的思想家身份,他要讲学,所以他的思想比起魏晋的清谈之士还要有力度,有影响力。他反传统假道德,反封建,对统治阶级而言就是离经叛道,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于是他最终被投入监狱,后在监狱中自刎而死。
开始我还有点不解,为什么李贽隐藏得那么深,让我现在才认识他?现在我明白了,这个与传统不大相融合的人物,这个连孔子也要质疑也不认可的人物,被藏起来就不足为怪了。
二、火之灵梁遇春
其实梁遇春我很早就读过他的散文,尤其是那篇《救火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对梁遇春这个人物我却知之甚少。可以说,当年与梁遇春擦肩而过一方面是我对他的文风觉得隔膜,一方面也是因我自己的浮浅。近日重读梁遇春,才明白我所以对这个人物感到陌生,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英才早逝。他27岁就因为感染猩红热去世了,留下的散文作品和译著不多,所以才被人忽略。
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也许是他接触西方文化比较多的缘故,他的散文率性真诚,思想的灵光与不拘一格的文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梁遇春是火之灵,他的精神和性格就像火一样明亮,火一样具有赤子情怀。他在《救火夫》一文中,对生命的意义,对救火夫般的无私的贡献大加赞美,把他的大爱之心融解在对救火夫的歌颂里。
“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作人世间的灾难作锤子来使它迸出火花来。”
“我们的理智把我们弄残废了,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伙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班弱者的态度。”他极力赞美救火夫的行为,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担负着救人的责任。
让我感佩的是他的勇者之气和赤子情怀。在他看来,即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污浊,也要投入到其中,做一个真正活着的人。不能隔岸观火,整天风花雪月,自我陶醉。
再读梁遇春的散文,我觉得他对世界及生命的认识与我们现在的心境何其相似。这个世界沉闷极了,需要这样一种清新的风吹进来。
也许他没有那么华丽的铺陈,也没有精巧的构筑,但他有真诚的情感,有反省者的思索,有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有些文章如小溪,喜欢低吟浅唱风花雪月,偶尔有浪花飞溅,绚丽多姿,但总是轻盈空灵的;有些文章如大江大河,描绘抒写民族历史与国家命运,汹涌澎湃,气势逼人;而梁遇春两者都不是,他的文章似风,总是在环境恶劣的时候高声呐喊,以拯救苍生为主题,直抒胸臆,在天气晴和的时候则静静地蛰伏、思索,唱出他独特的旋律。
他的精神如火,燃烧自己,把生命的舞蹈融入社会中,火借风势,燃尽自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