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归还的一本书
2020-09-17叙事散文言默然
我不想归还的一本书文/言默然跑了三个书店,也没找到我想要的一本书。图书馆倒是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八十年代的第四版都有。后几版封页保持第一版风貌,内容却有少许修订,我看得出来。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我书柜里的版
我不想归还的一本书
文/言默然
跑了三个书店,也没找到我想要的一本书。图书馆倒是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八十年代的第四版都有。后几版封页保持第一版风貌,内容却有少许修订,我看得出来。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我书柜里的版本一模一样,435页27万字,印数172000册。我想买下来,掏张红票找管理员商量,不用找零也不用开票,怎么样?
管理员问我,大悟人吧?我点头。管理员笑,说电视剧在你们大悟取外景,弄得你们大悟人都到我这儿来买书;问我带身份证没?教我办个借书证拿回去慢慢读。我摸摸兜里的身份证不好意思掏出来,身份证有地域编码,襄阳人冒充大悟人丢脸哦!况且,即是大悟人,也只能借不能买走嚎。
我书柜里的一本,是我从亲家书架上摸来的。亲家常问我看完没,要我归还。我说没有,催嘛呢?我说我看书特别慢。
“不带这样的吧?再慢,三个月时间也该看完了!”亲家绷脸下通谍,要我抓紧看,限我一周内归还。
哎哟,还做过厅长呢,小气鬼!不就一本书嘛,我粗读过一遍又细读过一遍,但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归还。并不是书写的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有点儿粗糙,但书中记述的事儿,总跟在哪儿听说过或在电影电视里见过似的,却又跟听说的跟见过的情景大不同,我还想时不时翻翻看看,琢磨琢磨呢。
亲家七十五了,精气神挺好眼珠子也挺亮,就是眼底黄斑病变视力模糊,餐桌上挟菜还需要亲家母帮忙,书在你书架上不就是个摆设么?嗯!当然,我只在心里嗯,不戳亲家的脸。亲家眼睛虽然老了,脾气一点儿不见老。
“老哥,别跟着要好不好?我看完了,你外孙女还要看呢?”
“五岁的娃娃,还早吧?”
“那,那你闺女,你女婿也要看呢。”
“是吗?我闺女要看?我女婿有时间看吗?”亲家兴奋了,说如果我能叫他闺女女婿看完这本书,他请我喝酒。
哎哟,多见娘家爹当着婆家人宠护闺女的,我亲家却总向我抱怨他闺女。说书在他家书架上或床头上,看着他闺女长大,早熟悉他闺女了;他闺女却不熟悉书,“是个无情无义的丫头!”
我抿嘴笑。儿媳妇当我说过,她上中学时就通读了这本书,怕她爹缠着她谈体会,就说没时间读。
嘿,这娃儿!
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人,心理感知多有差异,捋不齐嚎?我五零后,跟四零后的亲家差异或许小一点儿;儿媳妇八零末,跟她爹的年龄将近差半个世纪,心理感知差异就大了。差异客观存在,不随主观意志转移,上辈人何必强求下辈人呢?我想。但我不能说,说出来就跟亲家杠上了。我知道,亲家还活在他父亲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活在他父亲的回忆录里。虽然,亲家跟他的父亲不同姓。
亲家的父亲何耀榜,1909年出生于湖北礼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大悟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4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红82师师长兼政委何耀榜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留守大别山照顾伤病员掩护主力撤离,在鄂豫皖的45个县跟二十万“剿匪”白军厮杀三年,九死一生。两百多人的游击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壮大到三千一百人,极大地牵制着敌人分散着陕北压力,是南方8省13支红军游击队最善战最有影响的一支。
1937年西安事变,何耀榜的交通员从延安带回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亲笔信,中共中央指示何耀榜跟“剿总”卫立煌和谈。何耀榜以鄂豫皖红军全权代表身份携手乔装红28军政治部“李主任”的高敬亭,刀光剑影中赴鸿门。对方高官厚禄收卖不成露杀机,欲扣留人质剿灭红色武装。何耀榜机智应对,吩咐“李主任”回山请高政委赴会求和。待高敬亭脱离险境,何耀榜提提衣领走出谈判厅,在众多记者父老乡亲簇拥中慷慨陈词,痛斥对方阴谋,手指大别山:“刚进山的李主任就是高敬亭!三年血与火,三年功与过,大山和父老乡亲为证!”何耀榜的临危镇静大义凛然震慑了对方,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签署了停止内战联合抗击日寇的局部协定书,比中共中央与南京达成的全局合作抗日协议还早半个月,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我不想归还的书,就是亲家的父亲何耀榜病榻上口述、亲家的继母苏波记录的《大别山上红旗飘•回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五更寒》,就取材这本书。
1934年冬到1937年冬,留守鄂豫皖边区的红军,跟陕北中共中央几乎处于半隔绝状态,白色恐怖围剿中化整为零袭击敌人。边区政府主席高敬亭,整合分散的红色武装重组红28军任军政委,军长职位空缺留给延安任命。在艰苦卓绝敌我交错叛徒频出的血雨腥风岁月,高敬亭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名震大江南北,同时也执行过极左路线错杀过自己的同志甚至撤销过何耀榜的职务,是位传奇色彩浓厚的大别山红军将领。高敬亭的人头,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没买走,1939年却被叶挺一刀砍下了!
“这是一桩历史沉冤!”亲家脸红脖子粗,额头上的青筋一暴一暴的。每每打开话闸子,亲家总有对他父亲何耀榜回忆录的延伸解读,总有对书中情节前铺后垫的扩展补充;且,解读补充都有官方权威研究机构的资料做支撑——而,权威研究的依据,又多来自他父亲何耀榜回忆录里的线索。
国共合作抗战期间,南方8省13支红军游击队编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一个叫戴季英的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搞宗派活动受到高敬亭警告嫉恨在心,向项英诬告高敬亭拒绝新四军调遣;项英电告重庆和延安。重庆当即指令杀高敬亭,延安要调查核实。项英转两份电报给叶挺,叶挺匆匆处决高敬亭眼都不眨。“一颗三十二岁红军政委的头颅就这样没了……”亲家泣不成声。
项英叶挺的投桃抱李,导致了血腥的“皖南事变”,项英死不瞑目,叶挺也被蒋介石扣押到重庆;新四军近乎全军復没,何耀榜的纵队也受到严重挤压。这桩公案,无论新四军还是中共中央,都无法原谅项英叶挺。或碍于国共合作抗战大局,或兼顾叶挺安危,一直怄在心里。
哦,原来!亲家的义愤填膺,解开了我的纳闷。何耀榜回忆录里,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同志”,出现频次最多的人物是高敬亭。可高敬亭名字后边光秃秃的,没缀“同志”俩字。
“显然是出版社删掉的嘛!”亲家愤愤不平。
建国后,病榻上的何耀榜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一直关切高敬亭的遗孀和遗腹女高凤英,呼吁为高敬亭英魂平反昭雪。平反昭雪颇费周折——涉及故人太多羁绊缠脚,申诉一直没有结果。何耀榜逝世后,高凤英的申诉材料才转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批示汪东兴查办,直到毛泽东逝世后的1977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才正式下达为高敬亭平反昭雪的通知,民政部到1980年才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是毛主席为高政委平反昭雪的!”亲家热泪盈眶,语气犹如红军战士,说他八零年给他父亲烧纸时,立正向他父亲报告了迟来的昭雪。
“跟高政委的遗孤高凤英同志相比,我是幸运儿。”
亲家告诉我,1941年,他父亲带队伍跟日本鬼子拚命,红军老战士妈妈在大别山里生下了他。妈妈搂抱着襁褓,在国民党顽固势力追杀中东躲西逃。可耻的叛徒投敌告密,反动派盯上了匿藏在姑母家的他母子。他妈妈为保全儿子性命,毅然走向敌营慷慨就义。他的姑丈,在三年游击战中已经牺牲了;他跟姑母相依为命。姑母又收养了一个比他大三岁的战争遗孤姐姐,给他当童养媳。
1949年底,亲家已经是八岁的大娃娃了,才第一次见到生身父亲何耀榜。姑母领着侄儿医院里探视哥哥,兄妹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何耀榜要儿子从了姑丈的姓,给姑母养老送终。
老哥哥一直在姑母家生活么?我问亲家。
是的。亲家说,他父亲何耀榜,建国后挂职湖北省三届政协副主席,病榻上基本不问政。他时而来汉看父亲,总找不到家的感觉。父亲和继母总在忙,或讲述战争岁月,或翻看手稿或写申诉材料。继母生养的弟妹,也都吃住在学校,很少回家。
何耀榜1964年病逝,享年五十五;战争创伤太重,到死身上还有没取出的弹片。亲家1965年哈工大毕业,遵从父亲遗嘱,跟童养媳姐姐拜堂成婚,赡养姑母。姑母吃过七十三岁寿面走了,姐姐没给他留下一儿半女也跟着走了。四十七岁的亲家再婚,娶了现在的亲家母;老夫少妻,生养了我的儿媳妇。
“生生不息呀!”亲家感叹,声音哽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姑母走多年了,小妈苏波同志也走了,我,我,我又成孤儿了啊……呜,呜呜……”
亲家母掏出手绢帮亲家擦脸,边擦边劝亲家节哀,说小妈享年九十二,也算高寿了。亲家竟然嚎啕大哭,拍着膝盖哭诉,说小妈在世时,他没喊过一声妈。喊不应亲生妈妈,又涩口喊小妈,“对不起老红军母亲,也对不起新四军母亲,呜,呜呜……”
我眼眶子热热的,掏纸巾擦过,踌近安慰亲家,告诉亲家,《大别山上红旗飘》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正在制作中,或许很快就要开播了。
“么意思吗?不知道我睁眼瞎吗!”亲家瞪眼睛唬斥我。
“听音,听听音嘛。老哥哥,你的听力挺好嘛……”
“听音?电视剧的音,有我爹我妈的书真实吗?啊!”亲家高喉大嗓质问我,向我提要求:“叫我听音,你读我爹我妈的回忆录给我听,岂不更好?啊!”
哎哟,这个?可够一读。老哥哥你眼睛好时,不知读过多少遍呢,还用得着我再读给你听么?我取来书,递给亲家,让他摸一摸。
“嗯!”亲家摸着书,泪脸笑开了,拉着我的手说:“亲家,我爹我妈留给我的,就这本书了……”
[3638字符]
文/言默然
跑了三个书店,也没找到我想要的一本书。图书馆倒是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八十年代的第四版都有。后几版封页保持第一版风貌,内容却有少许修订,我看得出来。五十年代的第一版,和我书柜里的版本一模一样,435页27万字,印数172000册。我想买下来,掏张红票找管理员商量,不用找零也不用开票,怎么样?
管理员问我,大悟人吧?我点头。管理员笑,说电视剧在你们大悟取外景,弄得你们大悟人都到我这儿来买书;问我带身份证没?教我办个借书证拿回去慢慢读。我摸摸兜里的身份证不好意思掏出来,身份证有地域编码,襄阳人冒充大悟人丢脸哦!况且,即是大悟人,也只能借不能买走嚎。
我书柜里的一本,是我从亲家书架上摸来的。亲家常问我看完没,要我归还。我说没有,催嘛呢?我说我看书特别慢。
“不带这样的吧?再慢,三个月时间也该看完了!”亲家绷脸下通谍,要我抓紧看,限我一周内归还。
哎哟,还做过厅长呢,小气鬼!不就一本书嘛,我粗读过一遍又细读过一遍,但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归还。并不是书写的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有点儿粗糙,但书中记述的事儿,总跟在哪儿听说过或在电影电视里见过似的,却又跟听说的跟见过的情景大不同,我还想时不时翻翻看看,琢磨琢磨呢。
亲家七十五了,精气神挺好眼珠子也挺亮,就是眼底黄斑病变视力模糊,餐桌上挟菜还需要亲家母帮忙,书在你书架上不就是个摆设么?嗯!当然,我只在心里嗯,不戳亲家的脸。亲家眼睛虽然老了,脾气一点儿不见老。
“老哥,别跟着要好不好?我看完了,你外孙女还要看呢?”
“五岁的娃娃,还早吧?”
“那,那你闺女,你女婿也要看呢。”
“是吗?我闺女要看?我女婿有时间看吗?”亲家兴奋了,说如果我能叫他闺女女婿看完这本书,他请我喝酒。
哎哟,多见娘家爹当着婆家人宠护闺女的,我亲家却总向我抱怨他闺女。说书在他家书架上或床头上,看着他闺女长大,早熟悉他闺女了;他闺女却不熟悉书,“是个无情无义的丫头!”
我抿嘴笑。儿媳妇当我说过,她上中学时就通读了这本书,怕她爹缠着她谈体会,就说没时间读。
嘿,这娃儿!
不同年代不同经历的人,心理感知多有差异,捋不齐嚎?我五零后,跟四零后的亲家差异或许小一点儿;儿媳妇八零末,跟她爹的年龄将近差半个世纪,心理感知差异就大了。差异客观存在,不随主观意志转移,上辈人何必强求下辈人呢?我想。但我不能说,说出来就跟亲家杠上了。我知道,亲家还活在他父亲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活在他父亲的回忆录里。虽然,亲家跟他的父亲不同姓。
亲家的父亲何耀榜,1909年出生于湖北礼山县也就是现在的大悟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34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红82师师长兼政委何耀榜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留守大别山照顾伤病员掩护主力撤离,在鄂豫皖的45个县跟二十万“剿匪”白军厮杀三年,九死一生。两百多人的游击队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壮大到三千一百人,极大地牵制着敌人分散着陕北压力,是南方8省13支红军游击队最善战最有影响的一支。
1937年西安事变,何耀榜的交通员从延安带回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亲笔信,中共中央指示何耀榜跟“剿总”卫立煌和谈。何耀榜以鄂豫皖红军全权代表身份携手乔装红28军政治部“李主任”的高敬亭,刀光剑影中赴鸿门。对方高官厚禄收卖不成露杀机,欲扣留人质剿灭红色武装。何耀榜机智应对,吩咐“李主任”回山请高政委赴会求和。待高敬亭脱离险境,何耀榜提提衣领走出谈判厅,在众多记者父老乡亲簇拥中慷慨陈词,痛斥对方阴谋,手指大别山:“刚进山的李主任就是高敬亭!三年血与火,三年功与过,大山和父老乡亲为证!”何耀榜的临危镇静大义凛然震慑了对方,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签署了停止内战联合抗击日寇的局部协定书,比中共中央与南京达成的全局合作抗日协议还早半个月,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我不想归还的书,就是亲家的父亲何耀榜病榻上口述、亲家的继母苏波记录的《大别山上红旗飘•回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五更寒》,就取材这本书。
1934年冬到1937年冬,留守鄂豫皖边区的红军,跟陕北中共中央几乎处于半隔绝状态,白色恐怖围剿中化整为零袭击敌人。边区政府主席高敬亭,整合分散的红色武装重组红28军任军政委,军长职位空缺留给延安任命。在艰苦卓绝敌我交错叛徒频出的血雨腥风岁月,高敬亭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名震大江南北,同时也执行过极左路线错杀过自己的同志甚至撤销过何耀榜的职务,是位传奇色彩浓厚的大别山红军将领。高敬亭的人头,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没买走,1939年却被叶挺一刀砍下了!
“这是一桩历史沉冤!”亲家脸红脖子粗,额头上的青筋一暴一暴的。每每打开话闸子,亲家总有对他父亲何耀榜回忆录的延伸解读,总有对书中情节前铺后垫的扩展补充;且,解读补充都有官方权威研究机构的资料做支撑——而,权威研究的依据,又多来自他父亲何耀榜回忆录里的线索。
国共合作抗战期间,南方8省13支红军游击队编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一个叫戴季英的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搞宗派活动受到高敬亭警告嫉恨在心,向项英诬告高敬亭拒绝新四军调遣;项英电告重庆和延安。重庆当即指令杀高敬亭,延安要调查核实。项英转两份电报给叶挺,叶挺匆匆处决高敬亭眼都不眨。“一颗三十二岁红军政委的头颅就这样没了……”亲家泣不成声。
项英叶挺的投桃抱李,导致了血腥的“皖南事变”,项英死不瞑目,叶挺也被蒋介石扣押到重庆;新四军近乎全军復没,何耀榜的纵队也受到严重挤压。这桩公案,无论新四军还是中共中央,都无法原谅项英叶挺。或碍于国共合作抗战大局,或兼顾叶挺安危,一直怄在心里。
哦,原来!亲家的义愤填膺,解开了我的纳闷。何耀榜回忆录里,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同志”,出现频次最多的人物是高敬亭。可高敬亭名字后边光秃秃的,没缀“同志”俩字。
“显然是出版社删掉的嘛!”亲家愤愤不平。
建国后,病榻上的何耀榜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一直关切高敬亭的遗孀和遗腹女高凤英,呼吁为高敬亭英魂平反昭雪。平反昭雪颇费周折——涉及故人太多羁绊缠脚,申诉一直没有结果。何耀榜逝世后,高凤英的申诉材料才转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批示汪东兴查办,直到毛泽东逝世后的1977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才正式下达为高敬亭平反昭雪的通知,民政部到1980年才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
“是毛主席为高政委平反昭雪的!”亲家热泪盈眶,语气犹如红军战士,说他八零年给他父亲烧纸时,立正向他父亲报告了迟来的昭雪。
“跟高政委的遗孤高凤英同志相比,我是幸运儿。”
亲家告诉我,1941年,他父亲带队伍跟日本鬼子拚命,红军老战士妈妈在大别山里生下了他。妈妈搂抱着襁褓,在国民党顽固势力追杀中东躲西逃。可耻的叛徒投敌告密,反动派盯上了匿藏在姑母家的他母子。他妈妈为保全儿子性命,毅然走向敌营慷慨就义。他的姑丈,在三年游击战中已经牺牲了;他跟姑母相依为命。姑母又收养了一个比他大三岁的战争遗孤姐姐,给他当童养媳。
1949年底,亲家已经是八岁的大娃娃了,才第一次见到生身父亲何耀榜。姑母领着侄儿医院里探视哥哥,兄妹俩抱在一起大哭一场。何耀榜要儿子从了姑丈的姓,给姑母养老送终。
老哥哥一直在姑母家生活么?我问亲家。
是的。亲家说,他父亲何耀榜,建国后挂职湖北省三届政协副主席,病榻上基本不问政。他时而来汉看父亲,总找不到家的感觉。父亲和继母总在忙,或讲述战争岁月,或翻看手稿或写申诉材料。继母生养的弟妹,也都吃住在学校,很少回家。
何耀榜1964年病逝,享年五十五;战争创伤太重,到死身上还有没取出的弹片。亲家1965年哈工大毕业,遵从父亲遗嘱,跟童养媳姐姐拜堂成婚,赡养姑母。姑母吃过七十三岁寿面走了,姐姐没给他留下一儿半女也跟着走了。四十七岁的亲家再婚,娶了现在的亲家母;老夫少妻,生养了我的儿媳妇。
“生生不息呀!”亲家感叹,声音哽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姑母走多年了,小妈苏波同志也走了,我,我,我又成孤儿了啊……呜,呜呜……”
亲家母掏出手绢帮亲家擦脸,边擦边劝亲家节哀,说小妈享年九十二,也算高寿了。亲家竟然嚎啕大哭,拍着膝盖哭诉,说小妈在世时,他没喊过一声妈。喊不应亲生妈妈,又涩口喊小妈,“对不起老红军母亲,也对不起新四军母亲,呜,呜呜……”
我眼眶子热热的,掏纸巾擦过,踌近安慰亲家,告诉亲家,《大别山上红旗飘》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正在制作中,或许很快就要开播了。
“么意思吗?不知道我睁眼瞎吗!”亲家瞪眼睛唬斥我。
“听音,听听音嘛。老哥哥,你的听力挺好嘛……”
“听音?电视剧的音,有我爹我妈的书真实吗?啊!”亲家高喉大嗓质问我,向我提要求:“叫我听音,你读我爹我妈的回忆录给我听,岂不更好?啊!”
哎哟,这个?可够一读。老哥哥你眼睛好时,不知读过多少遍呢,还用得着我再读给你听么?我取来书,递给亲家,让他摸一摸。
“嗯!”亲家摸着书,泪脸笑开了,拉着我的手说:“亲家,我爹我妈留给我的,就这本书了……”
[3638字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