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散文无技巧
2021-12-23叙事散文彭建华
.
我写散文无技巧
.
文/彭建华
.我从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
.虽然在写,但很少去写散文。我最初发表的文章是小说,很小的那种小小说,至今已有二十三年了。后来又写新闻、写杂文、写公文,直到2004年才结束。期间……
.
我写散文无技巧
.
文/彭建华
.
我从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
.
虽然在写,但很少去写散文。我最初发表的文章是小说,很小的那种小小说,至今已有二十三年了。后来又写新闻、写杂文、写公文,直到2004年才结束。期间我开始尝试散文的写作,在各级报刊上大概发表了十来篇,其中还得了一个1997年度湖南省县市报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得了2002、2003年《中国税务报》副刊年度主题征文三等奖和二等奖。
.
尽管如此,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散文写作无技巧(其他文体也是如此)。说实在的,即使我想用技巧,也无技可施。因为,我除了读作品外,从来就没有去读过任何写作理论的文章和书籍,也就是说,我根本就不懂什么写作。之所以现在还在写,那完全是缘于自己对写作,特别是对散文的喜爱。
.
我的散文写作之路,是在多年的逐渐摸索之中走过来的。现在借第二届南岳笔会需要写“创作谈”的机会,回头来看一下,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演变和进化。
.
首先是学。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学别人怎么写对话,怎么写心理,怎么写场景,怎么去构架,怎么去升华。对于我来说,这一过程十分漫长且缓慢,一直到现在,我都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总在遁着别人的石头指引的方向走走停停,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
我学别人的散文,从不尚名家,只求喜欢。凡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范本。何立伟的散文我喜欢,特别是那本《大写的人》,我在网上读到之后,总是念念不忘。这本书是写人的,于是我就学着去写故里的人物系列散文。何立伟当然是名家,但是也是我们湖南老乡的欧阳杏蓬,现在还是一个草根作家,我却也是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作品。我将他的文本当做自己的范文来学,收益不少。他的某些篇章,比如《行走的白杨树》、《我要的地方叫东干脚》等等,我读了之后,也依样画瓢,写出了《行走的木棉树》和《我的院子叫朱公塘》等一些散文。如果说,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家是谁,我就毫不犹豫地说是何立伟和欧阳杏逢。
.
再就是悟。悟是我读书和生活中的习惯。我喜欢从别人不起眼的事物中,用顺向和逆向的思维去考究一番,以期寻找和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样做,对写作特别是散文、杂文的写作很有好处。当然既是悟,其得出的东西总是量小却又质高的。有时所悟出来的东西,甚至只是灵光一闪,很难捕捉得到。但是,往往只是这“一闪念”,有时写一篇数千字文章就足够矣。如果幸运的话,这“一闪念”还有持续生发的可能,让我的头脑里长出一片理性的树林。将这片树林化作一篇文章,那就好比繁星闪烁的夜空,那就是一篇厚实的哲理散文。如果取其一二点缀文章,那就好比天上的太阳、月亮,那就是永远的闪光点。多年来,我用悟的方法写的文章最多,覆盖了散文、杂文和小说等文体。如我写的关于生命、生活、爱情、友谊、自由、文字、时间、孤独、空白、风景等感悟系列散文,就是这样写成的。现在,我将这种灵光一闪念的散文写法,称之为“框架式”写作。这是从建筑上借来的名字。具体方法是,将这“一闪念”确定为一个基点,再据此生发出其他的基点。确立的这些基点,就相当于建房的柱梁,也就是框架。然后,在框架的空格里填上一些细节的砖块。做完这一切,这篇散文也就大功告成了。比如我的散文《坚硬的阳光》,写它前我没有丝毫要写它的迹象,只是那一天下雨,我就想,出太阳多好呀。进而我又想,雨可使许多东西变软变坏,阳光却能使许多东西变硬。阳光虽然自身没有硬度,然而它却可以通过别的东西来显现自己的硬度。这时,“坚硬的阳光”这几个字,一下就跳入了我的大脑。捕捉到了用“硬度”来现身的灵感,于是就立即动手,很快就写出了这篇三千字的散文。
.
三即是真。我的散文观就是真实。真实写写真实。唯真才能出情。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尽情虚构编造,所以写小说又称之为编小说。但是,编散文却不能够。散文只能写,再放宽一步,也只能到抒为止。所谓“抒”当然是抒情,这是散文的特质,或者说这是散文的一种艺术手法。言下之意,散文的“实”可以允许来一些不实,但它是有限度的,这种“不实”需得在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散文的主骨,只能是“实”与“实”之间的一种粘合济,凭着它有力的粘合作用,从而使得众多的“实”组成整篇散文稳固的骨架。在我所有的记人述事性散文中,可以说每篇都有百分之八十左右,其情节是真实的。曾有网友读了我的散文后,问我一些个人方面的情况,我就对他说,我的情况几乎都写进了散文里,你如果想了解我,那就去读我的散文,只要你读完了,一个活生生的我也就站在了你的面前。更有趣的是,去年我与一位文友曾拟出一本散文集,我竟然不敢将自己的散文原汁原味地交出去。于是我不得不增做了一项特殊的工作,那就是改假。将某些真实的人、事、物改成虚假的,以免日后发生对号入座之类的麻烦事。
.
说来说去,以真改假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其实我的散文写作在真实上还是大受其惠的。因为写真,所以我快。尽管我近来写得少,但那是生性居懒,如若真正写起来,一篇三四千字的散文,我用手机写也就五六个小时完成它(我不会电脑,现在身处他乡,学它又嫌麻烦)。更主要的是,基本上勿需构思,只要开了头就只管往下写,那些个故事、人物、场景、细节,它们统统自己跑到我的大脑里来了,任由我调遣。古人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实就是我写散文的如许源泉。因为是写真述实,那些散文所需的部件都在我记忆的仓库里储着,我当然就用不着搜肠刮肚,去寻找那些虚假的备用品来代替了。当然,这还有一种熟练的成份在内。2008年初我开始上网写作,此前二十年每年写不到一二篇散文,写起来自然生疏,写时每每一篇一二千字的文章要弄上一二天才能完稿。上网的第一年,我写作的兴趣高涨,各种文体的文章居然写了二百多篇。前后对比,真有“天上人间”之感。
.
最后是改。这个“改”不是指修改,而是含改变的意思。我写散文不修改或很少修改,基本上写出来是什么样子,发出来就是什么样子。要说修改的话也就在编辑排版时,顺带疏理和检查错别字。这里所说的改变,有点改革的意味。这是我从今年初以来开始实施的一项工作。我最喜欢写的文体是杂文和散文,但忧于现实,今年初时我曾决定从此不再写杂文。可是内心又实在难以割舍,加上有朋友和网友劝说,不要我放弃杂文写作,于是我就试偿着嫁接散文和杂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今年就写出了带有着杂文味道的一些散文,《少年醉酒》、《东莞之冬》、《父辈与农具》、《蚂蚁》、《一只碟子的死亡》等就属于这一类散文。其中的《一只碟子的死亡》、《父辈与农具》分别被新西兰中文《先驱报》、西安《城市金融报》转载。特别是最近的散文《坚硬的阳光》,有网友直接称其为杂文,还有网友叶香,更以“有一股凌厉之气”为理由,将它推荐为第二届南岳笔会入选作品。除散文外,我在小说上也进行嫁接杂文的试验,为此写出了《张局长写诗》、《张主席写小说》等,其中的《张局长写诗》还被《杂文月刊》今年第一期选刊版转载。因为今年的散文写作,北京也给我寄来了邀请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的通知和表格。为此我感到欣慰,不管我这一“改”方向是否对头,但总算显露了些许让人瞩目的山水。
.
喜欢散文,率性而写。这是我在家乡一家网站的签名。因为“率性”,所以无需“技巧”。唯留“喜欢”二字足矣。 文谭居士彭建华
作于2010,6,26
.
.
[ 本帖最后由 彭建华 于 2010-6-26 06:58 编辑 ]
我写散文无技巧
.
文/彭建华
.
我从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写,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
.
虽然在写,但很少去写散文。我最初发表的文章是小说,很小的那种小小说,至今已有二十三年了。后来又写新闻、写杂文、写公文,直到2004年才结束。期间我开始尝试散文的写作,在各级报刊上大概发表了十来篇,其中还得了一个1997年度湖南省县市报副刊好作品三等奖,得了2002、2003年《中国税务报》副刊年度主题征文三等奖和二等奖。
.
尽管如此,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散文写作无技巧(其他文体也是如此)。说实在的,即使我想用技巧,也无技可施。因为,我除了读作品外,从来就没有去读过任何写作理论的文章和书籍,也就是说,我根本就不懂什么写作。之所以现在还在写,那完全是缘于自己对写作,特别是对散文的喜爱。
.
我的散文写作之路,是在多年的逐渐摸索之中走过来的。现在借第二届南岳笔会需要写“创作谈”的机会,回头来看一下,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演变和进化。
.
首先是学。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学别人怎么写对话,怎么写心理,怎么写场景,怎么去构架,怎么去升华。对于我来说,这一过程十分漫长且缓慢,一直到现在,我都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总在遁着别人的石头指引的方向走走停停,走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
我学别人的散文,从不尚名家,只求喜欢。凡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范本。何立伟的散文我喜欢,特别是那本《大写的人》,我在网上读到之后,总是念念不忘。这本书是写人的,于是我就学着去写故里的人物系列散文。何立伟当然是名家,但是也是我们湖南老乡的欧阳杏蓬,现在还是一个草根作家,我却也是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作品。我将他的文本当做自己的范文来学,收益不少。他的某些篇章,比如《行走的白杨树》、《我要的地方叫东干脚》等等,我读了之后,也依样画瓢,写出了《行走的木棉树》和《我的院子叫朱公塘》等一些散文。如果说,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家是谁,我就毫不犹豫地说是何立伟和欧阳杏逢。
.
再就是悟。悟是我读书和生活中的习惯。我喜欢从别人不起眼的事物中,用顺向和逆向的思维去考究一番,以期寻找和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样做,对写作特别是散文、杂文的写作很有好处。当然既是悟,其得出的东西总是量小却又质高的。有时所悟出来的东西,甚至只是灵光一闪,很难捕捉得到。但是,往往只是这“一闪念”,有时写一篇数千字文章就足够矣。如果幸运的话,这“一闪念”还有持续生发的可能,让我的头脑里长出一片理性的树林。将这片树林化作一篇文章,那就好比繁星闪烁的夜空,那就是一篇厚实的哲理散文。如果取其一二点缀文章,那就好比天上的太阳、月亮,那就是永远的闪光点。多年来,我用悟的方法写的文章最多,覆盖了散文、杂文和小说等文体。如我写的关于生命、生活、爱情、友谊、自由、文字、时间、孤独、空白、风景等感悟系列散文,就是这样写成的。现在,我将这种灵光一闪念的散文写法,称之为“框架式”写作。这是从建筑上借来的名字。具体方法是,将这“一闪念”确定为一个基点,再据此生发出其他的基点。确立的这些基点,就相当于建房的柱梁,也就是框架。然后,在框架的空格里填上一些细节的砖块。做完这一切,这篇散文也就大功告成了。比如我的散文《坚硬的阳光》,写它前我没有丝毫要写它的迹象,只是那一天下雨,我就想,出太阳多好呀。进而我又想,雨可使许多东西变软变坏,阳光却能使许多东西变硬。阳光虽然自身没有硬度,然而它却可以通过别的东西来显现自己的硬度。这时,“坚硬的阳光”这几个字,一下就跳入了我的大脑。捕捉到了用“硬度”来现身的灵感,于是就立即动手,很快就写出了这篇三千字的散文。
.
三即是真。我的散文观就是真实。真实写写真实。唯真才能出情。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尽情虚构编造,所以写小说又称之为编小说。但是,编散文却不能够。散文只能写,再放宽一步,也只能到抒为止。所谓“抒”当然是抒情,这是散文的特质,或者说这是散文的一种艺术手法。言下之意,散文的“实”可以允许来一些不实,但它是有限度的,这种“不实”需得在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处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散文的主骨,只能是“实”与“实”之间的一种粘合济,凭着它有力的粘合作用,从而使得众多的“实”组成整篇散文稳固的骨架。在我所有的记人述事性散文中,可以说每篇都有百分之八十左右,其情节是真实的。曾有网友读了我的散文后,问我一些个人方面的情况,我就对他说,我的情况几乎都写进了散文里,你如果想了解我,那就去读我的散文,只要你读完了,一个活生生的我也就站在了你的面前。更有趣的是,去年我与一位文友曾拟出一本散文集,我竟然不敢将自己的散文原汁原味地交出去。于是我不得不增做了一项特殊的工作,那就是改假。将某些真实的人、事、物改成虚假的,以免日后发生对号入座之类的麻烦事。
.
说来说去,以真改假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其实我的散文写作在真实上还是大受其惠的。因为写真,所以我快。尽管我近来写得少,但那是生性居懒,如若真正写起来,一篇三四千字的散文,我用手机写也就五六个小时完成它(我不会电脑,现在身处他乡,学它又嫌麻烦)。更主要的是,基本上勿需构思,只要开了头就只管往下写,那些个故事、人物、场景、细节,它们统统自己跑到我的大脑里来了,任由我调遣。古人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实就是我写散文的如许源泉。因为是写真述实,那些散文所需的部件都在我记忆的仓库里储着,我当然就用不着搜肠刮肚,去寻找那些虚假的备用品来代替了。当然,这还有一种熟练的成份在内。2008年初我开始上网写作,此前二十年每年写不到一二篇散文,写起来自然生疏,写时每每一篇一二千字的文章要弄上一二天才能完稿。上网的第一年,我写作的兴趣高涨,各种文体的文章居然写了二百多篇。前后对比,真有“天上人间”之感。
.
最后是改。这个“改”不是指修改,而是含改变的意思。我写散文不修改或很少修改,基本上写出来是什么样子,发出来就是什么样子。要说修改的话也就在编辑排版时,顺带疏理和检查错别字。这里所说的改变,有点改革的意味。这是我从今年初以来开始实施的一项工作。我最喜欢写的文体是杂文和散文,但忧于现实,今年初时我曾决定从此不再写杂文。可是内心又实在难以割舍,加上有朋友和网友劝说,不要我放弃杂文写作,于是我就试偿着嫁接散文和杂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今年就写出了带有着杂文味道的一些散文,《少年醉酒》、《东莞之冬》、《父辈与农具》、《蚂蚁》、《一只碟子的死亡》等就属于这一类散文。其中的《一只碟子的死亡》、《父辈与农具》分别被新西兰中文《先驱报》、西安《城市金融报》转载。特别是最近的散文《坚硬的阳光》,有网友直接称其为杂文,还有网友叶香,更以“有一股凌厉之气”为理由,将它推荐为第二届南岳笔会入选作品。除散文外,我在小说上也进行嫁接杂文的试验,为此写出了《张局长写诗》、《张主席写小说》等,其中的《张局长写诗》还被《杂文月刊》今年第一期选刊版转载。因为今年的散文写作,北京也给我寄来了邀请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的通知和表格。为此我感到欣慰,不管我这一“改”方向是否对头,但总算显露了些许让人瞩目的山水。
.
喜欢散文,率性而写。这是我在家乡一家网站的签名。因为“率性”,所以无需“技巧”。唯留“喜欢”二字足矣。 文谭居士彭建华
作于2010,6,26
.
.
[ 本帖最后由 彭建华 于 2010-6-26 06:5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