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河流
2021-12-23叙事散文李达伟
印象:河流在童年中的很多个冬天,我一个人面对着故乡的那条渐变瘦削的细流,在沉默的姿态中让自己的思绪朝着某个方向纵深。在对记忆进行梳理与描述的时候,我总觉得冬天是有点忧郁与苍凉的季节。童年时候的我应该能感觉到压抑的痛苦以及身处旷野间的空阔,……
印象:河流
在童年中的很多个冬天,我一个人面对着故乡的那条渐变瘦削的细流,在沉默的姿态中让自己的思绪朝着某个方向纵深。在对记忆进行梳理与描述的时候,我总觉得冬天是有点忧郁与苍凉的季节。童年时候的我应该能感觉到压抑的痛苦以及身处旷野间的空阔,而这实际上就是我现在总结的忧郁与苍凉。冬天里的冷风粗糙而滞重,在河谷中吹过的时候总发出几声低低的呜咽声,那呜咽声总是让我想到邻村的哑巴,在被村里同龄人的石子击中时她发出的痛苦与愤怒像极了那些呜咽的声音。印象中那个哑巴总是在冬天在那个河谷里到处走着,衣衫肮脏破旧还被一些荆棘丛勾破,头发散乱但面孔洁净,洁净的面孔在暴露着被时间侵蚀以及与时间相关的残酷,那张沉静的脸上累积着的粗糙皱褶明显而刺眼。我说不清楚为何她会选择在农闲的时候,一个人在那个河谷里到处走着。来到河边的我总想到她,但我并不怕她,在遇见她的很多次,她都是笑嘻嘻的。
在感觉到震惊与颤抖的同时,我发现了理性的文字往往无法注解感性的心灵体验,所以在多年以后在关于她的文字中,我总会感觉到苍白与无力,我的文字她理解不了,她灵魂的疼痛我也理解不了,但我依然在尝试着挖掘一个哑巴甚而神智会阶段性不清的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遗忘了那个妇人,我甚至以为她已经彻底地离开了,去墓地里找寻着魂灵的自由与安静。而突然间她经过多年的沉寂后出现在了我面前,依然是那个河谷,依然是冬天,而这一次她再不像记忆中那样笑嘻嘻地对着我,而是沉默地远远地走开了。只给我留下了一个仓促且颤巍的背影。也许,她已经不再认识我了,抑或是别的一些什么原因导致了她匆匆地离开?那时我正站在那座刚刚修筑的水泥桥上,凭栏望着河谷里的那些熟悉的事物,曾经的木桥在我的身后百米左右的地方,由于水泥桥与河流之间隔着很大一段距离,我无法看清映在河流中的身影,她的身影以及我的身影。 在童年的很多时候我习惯了独自来到那条小河边,我的到来首先吸引我的是河谷中的石头,然后才是坐在那座木桥上看一种毛羽黑白夹杂的水鸟在河谷中蹦跃的情景。在很多时候,仔细回想那种鸟的时候,印象中只有白色鸟,浑然的白,丝毫没有夹杂着黑色与其他色泽。萧瑟的冬风裹挟着河岸旁田垄上面的衰草,衰草在风中颤抖的形象碰触着我的肌肤,在卷起衣袖卷起裤脚后,我一再试探着,最后一咬牙才把脚和手伸到了冰凉刺骨的河流中。这时我发现了一幅碳素笔随意涂抹出来的画,注视着那颗如画的石头的时候,河水的冰冷与那棵衰草颤抖的模样就会暂时地远离我的知觉。我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支撑着,手中拿着石头的我对着那些水珠溅落般的痕迹缅想,并进行着能在记忆与想象中找得到原形的回归,那些墨迹开始回归为姨父以及表哥在白纸上方蘸墨肆意挥动后的沉积,我一个人静静地对着那些字幅的时候,我总能清晰地回忆起姨父与表哥运笔时候的姿态。在多年后的现在,那些墨迹在石头表面的显影让我联想到墙上的斑点,这是由于我对《墙上的斑点》那篇文字印象深刻且情有独钟,受那篇文字的启发,我也曾想让自己的思绪汇入那条河流无论快慢地朝前流淌着,也许在没有读到那篇文字以前的我,就曾在河里手拿石头放任着自己的情绪,我的思想穿过村庄穿过河流爬上树梢步入城市。那个时候的我,在来到那条河边时总被一种莫名的寂寥所困扰着,我一定会在消磨寂寥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我的思绪将在河谷里幻化成一朵美丽的云霓,飘荡,虚幻与现实相互交织杂糅,那时我的思想里根本就没有现实与虚幻之间会存在着不可的隔阂的想法。可能是由于我一个人沉迷于由那个河谷遮蔽着的域,也可能是由于我从河谷中吹来的外界的气息中所感觉到的神秘,那时的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即便后来哲人们在对唯心与唯物孰优孰劣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觉得唯心主义的存在源于困扰自己的未知以及未知的美妙,我沉醉于唯心主义中,我同样沉醉于唯物主义中。 印象中在童年时候很少见到过镜子,也许是由于镜子的匮乏让我发现了河面对于镜子的替代,应该是我在河流中对于那块石头进行缅想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了河流中自己的眼眶里折射出来的亮光,河流里面被复制的亮光反过来刺激着现实中的眼眶,在河水中的亮光中我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一些秘密,诸如迷茫、恐惧、脆弱……所以我多次来到那条河边并安静地注视着河流中的自己,并不是由于自己那并不英俊的容貌,而是对于内心世界所将折射的期待,由此我觉得第一面镜子的出现,是由于人类在水中映照着的影子里发现了内心世界,或者发现了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气息只能通过视觉的距离来感知,那个世界的气息无法通过嗅觉来捕获。难道那个哑巴总是把脸洗得很干净是想更好地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河流中映照着的并不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还有别人的身影,还有周围世界的影子,冬日的枯瘦在河水中成形,冬日的枯瘦有时会在河面波动的褶痕里消失,曾有多次我那在现实中隐秘而在河流中浅显的内心世界,同样被冬日的或强或弱的风击碎。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镜子与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使人增殖。”可能是由于他看到了镜子里面附着躯体的变异思想,那是面对着镜子时候遮掩不住且无法避免的思想的污秽。在冬日冰洁的空气中,面对着镜子的我鼻子正淌着鲜红的血,我看着镜子中的血一滴一滴清脆地滴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渐渐消去那曼妙的身影,我不想立即就让血止住,我有种幸灾乐祸的想法想看着镜子中的躯体因为流血过多而倒下并从镜子中消失,似乎那躯体已经不是我的躯体。我在镜子里面看到的是一张因为疼痛而变形的脸,以及只在脸上出现短暂一会的血,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鼻血,鼻血的鲜红中潜藏着异样的美妙。我站在那条河流中或者在河流旁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突然间淌过鼻血,这在发现镜子中鲜红的血后曾有那么一段时间里使我多少感觉到有些遗憾。我真希望能看到与自己的视线交织成一条线的血,而我只看到了与自己平行的影子。
就在那条河边面对着自己的时候,对于孤独的感受就会特别强烈,而这种孤独感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尤为明显。秋末冬初的时候,不仅仅是天气还包括了落入眼眶里的一切事物都带上破败的阴影,那时倒映在河流的所有影子似乎都是重叠的,厚厚的一层阴翳氤氲在影子的四周,河流中的自己也开始重叠,有那么一会我甚至都看不清水中的那个我。是有十七岁左右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我抱着本普希金的诗集在河边默诵,我的思绪经常会在诗歌与面前的场景之间游离,有时还会把二者混杂在一起,似乎在书中看到了现实的影子,似乎在现实中看到了书中的一些场景。但我并没有因为在那条河边诵读那些对情感自然抒发的诗句,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而成为一个诗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成为一个诗人,在我内心深处诗人是无法尝试的,诗人应该是顺畅地出现的。
当看着自己抱着书本的样子倒映在水中的时候,我会不相信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我,我会把手粗暴地捣入水中,把平静的水面打碎,我会在很长一会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精疲力竭往后倒向草皮让自己的影子浮出水面从那块静谧的镜子里消失。在那条河流边我再看不到有像我一样的人重复着打碎自然影像的动作,也许会有那么一些人的存在,但在我来到河边的时候在我印象中很少有人影的存在,如果有那也只是一些匆匆过去的农人,在他们怪异惊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荒诞,在短暂的荒诞在脑海里交织的过程中我会突然间怀疑自己。我在河面看到那些农人的哀伤、劳苦、幸福、麻木、妒忌等等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内心里面潜藏着的忧郁与惆怅,某天某时会累积着朝我袭来的情景。在我在县城读初中的时候,那段时间开始在我的虚伪中变得荒诞,当我总是在不情愿地对那段时间进行讲述的时候,满心的尘垢总会从那段时间里向我不情愿地抬着头。但那段时间里在周末的时候,我总是来到那条离城很远的河流边上,选择不怎么深的水里擦拭着身体表面的污垢,擦拭过后便在河边的那些庄稼地或者果园里静静地坐着,直到昏黄的降临才会离开。这与在村子里的时候来到那条河边的情形几乎如出一辙。我捡起一颗一颗的石子朝河面扔去,石子在河边上跳动着,一下两下最多三下便倏然在我眼前消失。敲打着键盘的我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少年坐在岸上,河边就只是一棵垂柳,垂柳的根长着扭曲的一个瘤,垂柳拨动河面的场景使人沉醉,那颗瘤却丝毫没有成美的意思,而是醒目地与那个曼妙的场景作对。那个少年在更多的时间里是把目光转向那颗瘤,那颗瘤给了他一种害怕的沉落感,且那种沉落的虚空感一直伴随着他。
姓名:李达伟(白族) 地址:云南省大理学院古城校区07对外汉语1班851信箱 邮编:671003
电话:13577286185
电子邮件:yanshi_2009@yahoo.com.cn
[/copyright]
在童年中的很多个冬天,我一个人面对着故乡的那条渐变瘦削的细流,在沉默的姿态中让自己的思绪朝着某个方向纵深。在对记忆进行梳理与描述的时候,我总觉得冬天是有点忧郁与苍凉的季节。童年时候的我应该能感觉到压抑的痛苦以及身处旷野间的空阔,而这实际上就是我现在总结的忧郁与苍凉。冬天里的冷风粗糙而滞重,在河谷中吹过的时候总发出几声低低的呜咽声,那呜咽声总是让我想到邻村的哑巴,在被村里同龄人的石子击中时她发出的痛苦与愤怒像极了那些呜咽的声音。印象中那个哑巴总是在冬天在那个河谷里到处走着,衣衫肮脏破旧还被一些荆棘丛勾破,头发散乱但面孔洁净,洁净的面孔在暴露着被时间侵蚀以及与时间相关的残酷,那张沉静的脸上累积着的粗糙皱褶明显而刺眼。我说不清楚为何她会选择在农闲的时候,一个人在那个河谷里到处走着。来到河边的我总想到她,但我并不怕她,在遇见她的很多次,她都是笑嘻嘻的。
在感觉到震惊与颤抖的同时,我发现了理性的文字往往无法注解感性的心灵体验,所以在多年以后在关于她的文字中,我总会感觉到苍白与无力,我的文字她理解不了,她灵魂的疼痛我也理解不了,但我依然在尝试着挖掘一个哑巴甚而神智会阶段性不清的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遗忘了那个妇人,我甚至以为她已经彻底地离开了,去墓地里找寻着魂灵的自由与安静。而突然间她经过多年的沉寂后出现在了我面前,依然是那个河谷,依然是冬天,而这一次她再不像记忆中那样笑嘻嘻地对着我,而是沉默地远远地走开了。只给我留下了一个仓促且颤巍的背影。也许,她已经不再认识我了,抑或是别的一些什么原因导致了她匆匆地离开?那时我正站在那座刚刚修筑的水泥桥上,凭栏望着河谷里的那些熟悉的事物,曾经的木桥在我的身后百米左右的地方,由于水泥桥与河流之间隔着很大一段距离,我无法看清映在河流中的身影,她的身影以及我的身影。 在童年的很多时候我习惯了独自来到那条小河边,我的到来首先吸引我的是河谷中的石头,然后才是坐在那座木桥上看一种毛羽黑白夹杂的水鸟在河谷中蹦跃的情景。在很多时候,仔细回想那种鸟的时候,印象中只有白色鸟,浑然的白,丝毫没有夹杂着黑色与其他色泽。萧瑟的冬风裹挟着河岸旁田垄上面的衰草,衰草在风中颤抖的形象碰触着我的肌肤,在卷起衣袖卷起裤脚后,我一再试探着,最后一咬牙才把脚和手伸到了冰凉刺骨的河流中。这时我发现了一幅碳素笔随意涂抹出来的画,注视着那颗如画的石头的时候,河水的冰冷与那棵衰草颤抖的模样就会暂时地远离我的知觉。我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支撑着,手中拿着石头的我对着那些水珠溅落般的痕迹缅想,并进行着能在记忆与想象中找得到原形的回归,那些墨迹开始回归为姨父以及表哥在白纸上方蘸墨肆意挥动后的沉积,我一个人静静地对着那些字幅的时候,我总能清晰地回忆起姨父与表哥运笔时候的姿态。在多年后的现在,那些墨迹在石头表面的显影让我联想到墙上的斑点,这是由于我对《墙上的斑点》那篇文字印象深刻且情有独钟,受那篇文字的启发,我也曾想让自己的思绪汇入那条河流无论快慢地朝前流淌着,也许在没有读到那篇文字以前的我,就曾在河里手拿石头放任着自己的情绪,我的思想穿过村庄穿过河流爬上树梢步入城市。那个时候的我,在来到那条河边时总被一种莫名的寂寥所困扰着,我一定会在消磨寂寥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我的思绪将在河谷里幻化成一朵美丽的云霓,飘荡,虚幻与现实相互交织杂糅,那时我的思想里根本就没有现实与虚幻之间会存在着不可的隔阂的想法。可能是由于我一个人沉迷于由那个河谷遮蔽着的域,也可能是由于我从河谷中吹来的外界的气息中所感觉到的神秘,那时的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即便后来哲人们在对唯心与唯物孰优孰劣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觉得唯心主义的存在源于困扰自己的未知以及未知的美妙,我沉醉于唯心主义中,我同样沉醉于唯物主义中。 印象中在童年时候很少见到过镜子,也许是由于镜子的匮乏让我发现了河面对于镜子的替代,应该是我在河流中对于那块石头进行缅想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了河流中自己的眼眶里折射出来的亮光,河流里面被复制的亮光反过来刺激着现实中的眼眶,在河水中的亮光中我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一些秘密,诸如迷茫、恐惧、脆弱……所以我多次来到那条河边并安静地注视着河流中的自己,并不是由于自己那并不英俊的容貌,而是对于内心世界所将折射的期待,由此我觉得第一面镜子的出现,是由于人类在水中映照着的影子里发现了内心世界,或者发现了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气息只能通过视觉的距离来感知,那个世界的气息无法通过嗅觉来捕获。难道那个哑巴总是把脸洗得很干净是想更好地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河流中映照着的并不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还有别人的身影,还有周围世界的影子,冬日的枯瘦在河水中成形,冬日的枯瘦有时会在河面波动的褶痕里消失,曾有多次我那在现实中隐秘而在河流中浅显的内心世界,同样被冬日的或强或弱的风击碎。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镜子与交媾都是污秽的,因为它们使人增殖。”可能是由于他看到了镜子里面附着躯体的变异思想,那是面对着镜子时候遮掩不住且无法避免的思想的污秽。在冬日冰洁的空气中,面对着镜子的我鼻子正淌着鲜红的血,我看着镜子中的血一滴一滴清脆地滴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渐渐消去那曼妙的身影,我不想立即就让血止住,我有种幸灾乐祸的想法想看着镜子中的躯体因为流血过多而倒下并从镜子中消失,似乎那躯体已经不是我的躯体。我在镜子里面看到的是一张因为疼痛而变形的脸,以及只在脸上出现短暂一会的血,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鼻血,鼻血的鲜红中潜藏着异样的美妙。我站在那条河流中或者在河流旁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突然间淌过鼻血,这在发现镜子中鲜红的血后曾有那么一段时间里使我多少感觉到有些遗憾。我真希望能看到与自己的视线交织成一条线的血,而我只看到了与自己平行的影子。
就在那条河边面对着自己的时候,对于孤独的感受就会特别强烈,而这种孤独感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尤为明显。秋末冬初的时候,不仅仅是天气还包括了落入眼眶里的一切事物都带上破败的阴影,那时倒映在河流的所有影子似乎都是重叠的,厚厚的一层阴翳氤氲在影子的四周,河流中的自己也开始重叠,有那么一会我甚至都看不清水中的那个我。是有十七岁左右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我抱着本普希金的诗集在河边默诵,我的思绪经常会在诗歌与面前的场景之间游离,有时还会把二者混杂在一起,似乎在书中看到了现实的影子,似乎在现实中看到了书中的一些场景。但我并没有因为在那条河边诵读那些对情感自然抒发的诗句,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而成为一个诗人,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成为一个诗人,在我内心深处诗人是无法尝试的,诗人应该是顺畅地出现的。
当看着自己抱着书本的样子倒映在水中的时候,我会不相信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我,我会把手粗暴地捣入水中,把平静的水面打碎,我会在很长一会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到精疲力竭往后倒向草皮让自己的影子浮出水面从那块静谧的镜子里消失。在那条河流边我再看不到有像我一样的人重复着打碎自然影像的动作,也许会有那么一些人的存在,但在我来到河边的时候在我印象中很少有人影的存在,如果有那也只是一些匆匆过去的农人,在他们怪异惊讶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荒诞,在短暂的荒诞在脑海里交织的过程中我会突然间怀疑自己。我在河面看到那些农人的哀伤、劳苦、幸福、麻木、妒忌等等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内心里面潜藏着的忧郁与惆怅,某天某时会累积着朝我袭来的情景。在我在县城读初中的时候,那段时间开始在我的虚伪中变得荒诞,当我总是在不情愿地对那段时间进行讲述的时候,满心的尘垢总会从那段时间里向我不情愿地抬着头。但那段时间里在周末的时候,我总是来到那条离城很远的河流边上,选择不怎么深的水里擦拭着身体表面的污垢,擦拭过后便在河边的那些庄稼地或者果园里静静地坐着,直到昏黄的降临才会离开。这与在村子里的时候来到那条河边的情形几乎如出一辙。我捡起一颗一颗的石子朝河面扔去,石子在河边上跳动着,一下两下最多三下便倏然在我眼前消失。敲打着键盘的我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少年坐在岸上,河边就只是一棵垂柳,垂柳的根长着扭曲的一个瘤,垂柳拨动河面的场景使人沉醉,那颗瘤却丝毫没有成美的意思,而是醒目地与那个曼妙的场景作对。那个少年在更多的时间里是把目光转向那颗瘤,那颗瘤给了他一种害怕的沉落感,且那种沉落的虚空感一直伴随着他。
姓名:李达伟(白族) 地址:云南省大理学院古城校区07对外汉语1班851信箱 邮编:671003
电话:13577286185
电子邮件:yanshi_2009@yahoo.com.cn
[/copyright]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