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2021-12-23叙事散文柔木
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当年暑夜在老宅的天井里乘凉,还是孩童的我,躺在外婆铺设的门板上朝天仰望,夜空如幕,星光灿烂,心里觉得特别舒坦。虽然只是稚气未脱的幻觉,只是坐井观天的乐趣,但记忆犹深,难以忘怀。最近我有幸再次仰望了浩瀚的……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当年暑夜在老宅的天井里乘凉,还是孩童的我,躺在外婆铺设的门板上朝天仰望,夜空如幕,星光灿烂,心里觉得特别舒坦。虽然只是稚气未脱的幻觉,只是坐井观天的乐趣,但记忆犹深,难以忘怀。
最近我有幸再次仰望了浩瀚的星空,那种感觉更是妙不可言,让我慢慢冷却的心灵又热血沸腾起来,充满了自豪感,给我创造机会的是吴正明老师。吴老师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文史专家,长期担任市政协文史工作委的主任,学识丰沛,见多识广,文从字顺,才华出众。虽然年逾古稀,但心态平和,接受新事物的兴趣不减,也要玩玩电脑上上网,在论坛上用网名发发文章跟跟帖,因为文章有质量,跟帖有水平,网友们对他极为敬重。我在论坛上虽然和他网名相见,但彼此知道各自的身份,所以在公园喝茶碰到时,常要交流交流看法。
近日,吴老师在喝茶时和我谈起,不少朋友都做他工作,要他把这几年所著的文章归纳整理,成书出版。但是年岁不饶人,又患有眼疾,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吴老师的文章内容精练,文风流畅,篇篇精品,应该出书,便问他可有打算?吴老师告诉我,历年来写的常熟籍名人访谈和外地名人来常熟逸事等方面的文章有不少,汇编起来也可以了,可就是没有精力,电脑又不太熟练,难度实在太大。我俩因为比较熟悉,每个星期喝茶又常见面,彼此间也不拘束,所以我不假思索地表态:吴老师,有难事你只管吩咐,我愿意帮你做点事情。吴老师这才说起,文章虽然都已发表过,但都在纸上,要一一弄到电脑上去,实在没有精力,你要帮我弄的话工作量也很大。说实话,我心里敬重也愿意帮助吴老师这样的老前辈,再大的工作量我也能完成。在我的坚持下,吴老师把一大包资料交到了我手上。
我要做的事就是先把文章扫描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检查因扫描带来的错字别字,重新编辑,在文本文档里进行格式转换;有些文章因时间久远,字迹模糊而无法扫描,就要重新打字成文。这个过程繁琐又枯燥,又要减少差错保证质量,几十篇文章慢慢搞,要花的时间还真不短。随手拿起的第一篇稿子是《乡情浓比酒,文章更老成》,写的是铁琴铜剑楼的第五代主人瞿凤起老人。扫描以后,文章出现不少的乱码和错别字,我就对照原件仔细地复核起来,一字字、一行行地默读,好像是在专门地阅读这本书,读着读着我竟然入迷了。“藏书是为了用书,如果能让好书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藏书人莫大的欣慰。”这种话语淡淡地从瞿凤起老人的口中吐出,不得不使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捐出的并非是无名之辈的泛泛之作,而是被专家学者视为至宝的精华结晶,像《石林居士建康集》的叶树廉抄本是海内孤本,在版本专家冀淑英先生的眼中是吉光片羽……
我在深深的沉醉中,又赶紧拿起了第二篇文章,我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吴老师托付的任务,更想在吴老师的叙述中继续感受名人们高尚的情操和不凡的人生,于是一幕幕鲜活的影像跃动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文坛名人钱仲联、史界巨擘戴逸、哲学权威黄心川这三位常熟籍名人在“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风采;看到了两弹元勋王淦昌、张青莲对故乡热土的不变爱恋;看到了一代名僧黄宗仰和百岁老人曹仲道在辛亥革命中的叱咤风云;于右任载酒游尚湖,为的是结识金石名家赵古泥;刘海粟伯乐具慧眼,栽培出画坛名士温肇桐;我在麦新的进行曲里激荡,我在宗白华的美学论著中散步……哦,巨星闪烁,星光灿烂,仰望星空,无限陶醉。
这些文章介绍的人物涉及文史哲、涵盖诗书画、集合近现代。有些文章我第一次拜读,当然看得津津有味;有些文章我在政协的《文史资料》或市报的文史版上看过,但读来依然心驰神往。更令我满足的是这么多文章连在一起阅读,这么多名人的风采在我眼前展现,加上吴正明老师从容朴实的文风和散淡平和的文字,就像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听一场大型交响乐,享受远远地超过了辛劳。
就这样,尽管脖颈酸痛,老眼昏花,都不曾使我停下手来,适逢天气恶劣,连续阴雨,也不能出门办事访客,十天下来,文章照片全部整理就绪,输入了吴老师的电脑,他要作进一步的修改。这十天中仰望星空的感受,输入了我的大脑,足够我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仰望星空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当年暑夜在老宅的天井里乘凉,还是孩童的我,躺在外婆铺设的门板上朝天仰望,夜空如幕,星光灿烂,心里觉得特别舒坦。虽然只是稚气未脱的幻觉,只是坐井观天的乐趣,但记忆犹深,难以忘怀。
最近我有幸再次仰望了浩瀚的星空,那种感觉更是妙不可言,让我慢慢冷却的心灵又热血沸腾起来,充满了自豪感,给我创造机会的是吴正明老师。吴老师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文史专家,长期担任市政协文史工作委的主任,学识丰沛,见多识广,文从字顺,才华出众。虽然年逾古稀,但心态平和,接受新事物的兴趣不减,也要玩玩电脑上上网,在论坛上用网名发发文章跟跟帖,因为文章有质量,跟帖有水平,网友们对他极为敬重。我在论坛上虽然和他网名相见,但彼此知道各自的身份,所以在公园喝茶碰到时,常要交流交流看法。
近日,吴老师在喝茶时和我谈起,不少朋友都做他工作,要他把这几年所著的文章归纳整理,成书出版。但是年岁不饶人,又患有眼疾,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吴老师的文章内容精练,文风流畅,篇篇精品,应该出书,便问他可有打算?吴老师告诉我,历年来写的常熟籍名人访谈和外地名人来常熟逸事等方面的文章有不少,汇编起来也可以了,可就是没有精力,电脑又不太熟练,难度实在太大。我俩因为比较熟悉,每个星期喝茶又常见面,彼此间也不拘束,所以我不假思索地表态:吴老师,有难事你只管吩咐,我愿意帮你做点事情。吴老师这才说起,文章虽然都已发表过,但都在纸上,要一一弄到电脑上去,实在没有精力,你要帮我弄的话工作量也很大。说实话,我心里敬重也愿意帮助吴老师这样的老前辈,再大的工作量我也能完成。在我的坚持下,吴老师把一大包资料交到了我手上。
我要做的事就是先把文章扫描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检查因扫描带来的错字别字,重新编辑,在文本文档里进行格式转换;有些文章因时间久远,字迹模糊而无法扫描,就要重新打字成文。这个过程繁琐又枯燥,又要减少差错保证质量,几十篇文章慢慢搞,要花的时间还真不短。随手拿起的第一篇稿子是《乡情浓比酒,文章更老成》,写的是铁琴铜剑楼的第五代主人瞿凤起老人。扫描以后,文章出现不少的乱码和错别字,我就对照原件仔细地复核起来,一字字、一行行地默读,好像是在专门地阅读这本书,读着读着我竟然入迷了。“藏书是为了用书,如果能让好书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藏书人莫大的欣慰。”这种话语淡淡地从瞿凤起老人的口中吐出,不得不使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捐出的并非是无名之辈的泛泛之作,而是被专家学者视为至宝的精华结晶,像《石林居士建康集》的叶树廉抄本是海内孤本,在版本专家冀淑英先生的眼中是吉光片羽……
我在深深的沉醉中,又赶紧拿起了第二篇文章,我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吴老师托付的任务,更想在吴老师的叙述中继续感受名人们高尚的情操和不凡的人生,于是一幕幕鲜活的影像跃动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文坛名人钱仲联、史界巨擘戴逸、哲学权威黄心川这三位常熟籍名人在“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风采;看到了两弹元勋王淦昌、张青莲对故乡热土的不变爱恋;看到了一代名僧黄宗仰和百岁老人曹仲道在辛亥革命中的叱咤风云;于右任载酒游尚湖,为的是结识金石名家赵古泥;刘海粟伯乐具慧眼,栽培出画坛名士温肇桐;我在麦新的进行曲里激荡,我在宗白华的美学论著中散步……哦,巨星闪烁,星光灿烂,仰望星空,无限陶醉。
这些文章介绍的人物涉及文史哲、涵盖诗书画、集合近现代。有些文章我第一次拜读,当然看得津津有味;有些文章我在政协的《文史资料》或市报的文史版上看过,但读来依然心驰神往。更令我满足的是这么多文章连在一起阅读,这么多名人的风采在我眼前展现,加上吴正明老师从容朴实的文风和散淡平和的文字,就像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听一场大型交响乐,享受远远地超过了辛劳。
就这样,尽管脖颈酸痛,老眼昏花,都不曾使我停下手来,适逢天气恶劣,连续阴雨,也不能出门办事访客,十天下来,文章照片全部整理就绪,输入了吴老师的电脑,他要作进一步的修改。这十天中仰望星空的感受,输入了我的大脑,足够我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