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听二泉映月,读阿炳
2021-12-23叙事散文张红林
雨夜听二泉映月,读阿炳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青衫袖石板路上人影瘦宛转又上小桥头……在记忆里,与阿炳相逢,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当初只记得他是一个瞎子,却琴艺高超。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曾无数次聆听过他名垂千古的《二泉映月》……
雨夜听二泉映月,读阿炳
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青衫袖
石板路上人影瘦
宛转又上小桥头
……
在记忆里,与阿炳相逢,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当初只记得他是一个瞎子,却琴艺高超。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曾无数次聆听过他名垂千古的《二泉映月》,但囤于孩童的视野和认知,对整个曲目的理解甚为浅薄,而对阿炳其人的了解就更是微乎其微。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阿炳音乐的喜爱不但未曾丝毫减少,反而日益有加。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打开电脑,在四野寂静的夜晚,在秋风瑟瑟的黄昏,听那如泣如诉的天籁之音自心灵深处传来,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在经过一番苦苦的追寻之后,一些他背后的故事,也开始在我的眼前凸现出来。而他困顿坎坷、颠沛流离的悲惨身世以及充满悲剧和传奇性的一生,又让人无不动容,慨然扼腕。
阿炳原名华彦均,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以前曾嫁人,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便遭到族人唾骂,在阿炳3岁时便悒郁而死。阿炳由同族婶母抚养,至8岁时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来随从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阿炳聪敏好学,12岁时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小天师”。
22岁时,父亲又不幸去世,他继承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等恶习,生活逐渐穷困潦倒,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流浪街头,自编自唱,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合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辛苦终日,而终不得温饱。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极为悲凉,如戏剧般跌宕不平。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饱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世事就是这样矛盾,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的,在道观里只能以师徒相称,直到华雪清突然去世时阿炳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此前阿炳还一直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一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时,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阿炳的一生,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释放出来,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一生作品颇多,流传下来的,却只有1950中央音乐学院为了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二泉映月》便是阿炳在双目失明后,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之时创作的。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这个风雅的名字,却是后来录音时由他人所起,最初叫《依心曲》,因当地江苏无锡有惠山泉,世称曾被“茶圣”陆羽品尝过,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双目失明后常去这里拉琴,便定名为二泉映月。
该曲刚开始是一个充满感怀和叹息的引子,虽然很短,但已经为全曲定下悲凉而高亢的曲调。接下来便如愁肠寸断,字字血泪。而作者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尽在于此。后来在乐曲高潮处,二胡的强有力的感染力更是为我们展现了阿炳内心尽情迸发的积愤。抒发了自已虽然饱经辛酸,但并不甘于向现实和命运屈服的意志,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云:曲为心声。没有阿炳苦难的一生,就不会有震撼世人的《二泉映月》,阿炳把他不平的一生都溶入到了《二泉映月》之中。难怪大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表演过协奏曲《二泉映月》后,哭倒在后台并说 “此等二胡曲应当跪下来听”。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纵观阿炳一生,他永不改变的艺术追求,令人好生敬仰;而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所流露出来的,是一位旧社会民间艺人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之后的思想探索,作品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堪称民间艺术的经典。
而今夜,春雨潺潺,绵绵不休,如泣如歌,听他轻拂一曲,那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的曲调,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缭绕心头。
&Site=[Discuz!]&Menu=yes" target="_blank"> :1" border="0"> 后存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69094955 [ 本帖最后由 张红林 于 2010-4-14 00:55 编辑 ]
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青衫袖
石板路上人影瘦
宛转又上小桥头
……
在记忆里,与阿炳相逢,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当初只记得他是一个瞎子,却琴艺高超。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曾无数次聆听过他名垂千古的《二泉映月》,但囤于孩童的视野和认知,对整个曲目的理解甚为浅薄,而对阿炳其人的了解就更是微乎其微。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阿炳音乐的喜爱不但未曾丝毫减少,反而日益有加。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打开电脑,在四野寂静的夜晚,在秋风瑟瑟的黄昏,听那如泣如诉的天籁之音自心灵深处传来,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在经过一番苦苦的追寻之后,一些他背后的故事,也开始在我的眼前凸现出来。而他困顿坎坷、颠沛流离的悲惨身世以及充满悲剧和传奇性的一生,又让人无不动容,慨然扼腕。
阿炳原名华彦均,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父亲华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以前曾嫁人,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便遭到族人唾骂,在阿炳3岁时便悒郁而死。阿炳由同族婶母抚养,至8岁时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来随从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阿炳聪敏好学,12岁时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小天师”。
22岁时,父亲又不幸去世,他继承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嫖娼、吸毒等恶习,生活逐渐穷困潦倒,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流浪街头,自编自唱,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董彩娣合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辛苦终日,而终不得温饱。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阿炳的一生极为悲凉,如戏剧般跌宕不平。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饱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世事就是这样矛盾,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的,在道观里只能以师徒相称,直到华雪清突然去世时阿炳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此前阿炳还一直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一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时,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阿炳的一生,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释放出来,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一生作品颇多,流传下来的,却只有1950中央音乐学院为了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二泉映月》便是阿炳在双目失明后,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之时创作的。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这个风雅的名字,却是后来录音时由他人所起,最初叫《依心曲》,因当地江苏无锡有惠山泉,世称曾被“茶圣”陆羽品尝过,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双目失明后常去这里拉琴,便定名为二泉映月。
该曲刚开始是一个充满感怀和叹息的引子,虽然很短,但已经为全曲定下悲凉而高亢的曲调。接下来便如愁肠寸断,字字血泪。而作者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尽在于此。后来在乐曲高潮处,二胡的强有力的感染力更是为我们展现了阿炳内心尽情迸发的积愤。抒发了自已虽然饱经辛酸,但并不甘于向现实和命运屈服的意志,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云:曲为心声。没有阿炳苦难的一生,就不会有震撼世人的《二泉映月》,阿炳把他不平的一生都溶入到了《二泉映月》之中。难怪大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表演过协奏曲《二泉映月》后,哭倒在后台并说 “此等二胡曲应当跪下来听”。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纵观阿炳一生,他永不改变的艺术追求,令人好生敬仰;而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所流露出来的,是一位旧社会民间艺人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之后的思想探索,作品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堪称民间艺术的经典。
而今夜,春雨潺潺,绵绵不休,如泣如歌,听他轻拂一曲,那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的曲调,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缭绕心头。
&Site=[Discuz!]&Menu=yes" target="_blank"> :1" border="0"> 后存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69094955 [ 本帖最后由 张红林 于 2010-4-14 00:5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