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遍
2021-12-23叙事散文天疆
映山红遍天疆一四月的井冈山,满山盛开的杜鹃花蓬蓬簇簇,漫过了村街,漫过了无界的山岚,把个江山渲染的楚楚妖娆。“装点此关山”是花的映衬,更是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实践。智慧需要思想,支撑这一境界的惟有杜鹃陪衬的花海。绵延不尽的黄……
映山红遍
天疆
一
四月的井冈山,满山盛开的杜鹃花蓬蓬簇簇,漫过了村街,漫过了无界的山岚,把个江山渲染的楚楚妖娆。“装点此关山”是花的映衬,更是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实践。
智慧需要思想,支撑这一境界的惟有杜鹃陪衬的花海。
绵延不尽的黄洋界上,丰碑留下了注解。山岗上,艳丽的杜鹃花恰似海浪般奔涌,这是花的浪花,是峥嵘岁月隐含的批注。
此刻,芳香迎面扑来,任我自由呼吸。举目眺望,硝烟早已被笼罩的白云覆盖,它隐在时间隧道的远方,隐在艰苦游击环境的背景里。惟有红色的花瓣提供层林尽染的时代色彩,让人遐想,延续我此刻不曾泯灭的思潮。
二
杜鹃花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名叫映山红。我喜爱“山” 的称谓。它一定是想告诉我,它是大山的秀女,属于我们这个多山的民族。虽然普普通通,却是我偏爱的花品。随意间就可点亮山坳农家百姓的向往,更是市井文人雅士的归心。要不然白居易怎么会咏出:“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呢?一首“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诗句,道尽了“花中西施”的本色。那个“西施”,潜尽肌理去紫金,繁华过尽是真情,概括了自然的本意。
映衬偌大一个中国,是国色天香的山花,它饱含了灿烂的隐喻,内涵和外延,吻合切入脉源。时至今日,用它命名省花的有江西、安徽、贵州,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不用我说,它自然能告诉国人更多的意义。
把山河浸染的红红火火,是映山红的色彩。在大理,在北国,在祖国的山山水水的地理分布线上,除了早年我在新疆居住没有亲眼见过,其它的省会几乎都有分布。难怪我国是映山红的主要产地,世界五百多个品种我国就囊括了三分之二。飘过山岗的层层云霞,流动在峰峦叠障的山岗,雾色迷蒙中,四月的山是属于映山红的世界。
心中的映山红如今已蔚然成景,这支花也属于那个鲜艳色彩的培育者。当年他依托满山的屏障,把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弱小的工农,在这广阔的舞台演绎了一部翻转乾坤的事业。丰厚的山石泥土,提供了本土的养分,火红的业绩演绎到极致。谁不赞叹,谁不钦佩,我分明看到这就是生命之花在烈焰下的绽放,是独有的自然界的生命个性。
记得一个古老的传说,古蜀国有位名叫杜宇的皇帝,热爱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化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栖落在杜鹃花枝干,呼唤百姓“快快布谷!”。由于日夜啼鸣,嘴角流出了鲜血,滴滴染红了漫山的杜鹃,于是花红了,作物丰收了,“子规啼血”由此而来。这个故事仿佛是在暗示一个人,或是一个坚强的群体吗?要不然花色与当年丛林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怎会如此一致。血色无二,弱小与强大在郁郁莽莽中对撞,把江山染红,让天安门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丰碑高高竖起。那血染的国旗,分明是家家户户张贴的迎春红联,分明是岁月更替里红色中国结的故事。
勾画在黄洋界的画轴,逶迤绵延,漂洗过多少赣南的心情,过滤出一代伟人的真知灼见,深深镌刻在沟沟坎坎,清晰而又生动。
三
那年去韶山拜谒,顺着一条石径小道迤逦而上。垂柳依依,挂在韶山冲那汪清澈的池潭旁。四月的山岱花满沟崖,蓬蓬松松,属于山坡的,也是映山红的色彩。它挤满了韶山冲的山岗,从那里走出一个石三伢子,这个小名普普通通,是一个叫在乡间农家的名字。对于后人,人们记住更多的是隐喻式的歌名,提起先生,无人不晓,没人不知,以至于神话般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
高高的铜像矗立在毛氏祠堂的荷塘边,主席的后人告诉我们一行游人,当初竖立此铜像,有过一个反常现象,正是冬末寒峭未尽时,一夜之间,满山盛开映山红的花朵,这就是那座铜像包涵的寓意。
冲内的南岸,是一座湘南建筑特色的私塾,曾经是先生当年读书的学堂。一个睿智的学童,即使读书,也会深深烙上山脚的印痕,这会不会是映山红给他的启示。在南塘戏水,然后再到长江,北戴河的大江大海里搏击风浪,是一个逐渐成熟的思想,才能做到影响深远。旧居的小道上,走过先生和杨开慧当年在毛家祠堂办农民夜校的足迹。大道的征程中,不知后来变换了多少这样的学堂,多少次的演讲,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希望看到,映山红的色彩开满祖国的山山水水。故居里的杜鹃,就这样一路潇潇洒洒跟随先生走在路上。
多少年后,先生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当他独自起身向父母的坟地走去,事先没有人准备花圈,先生随手献上了一束临时采摘的杜鹃枝条,那束杜鹃灵灵展展,粘带着泥土的芳香,用它来告慰长者,是不经意的偶合,更像是一个常人即兴的诗章。
湘江北去,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流向。这个北,一头连着韶山,一端通往井冈山,短短长长连着陕北,跨度了幅员辽阔的映山红盛开的土地,辐射般汇聚到北京。而那条北去的赣江,是中国岭南水系的一个地理分界,也是中国革命的清晰流向,包含了映山红无意间的自然参透,许是天人合一的感应,偶然中的必然都已经沉聚在文人的笔端。从毛泽东举义旗探索苏区政权开始,一条清澈的水流就把山岭的映山红滋养的无比绚烂,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洪涛巨澜。
记得解放战争后期,在军事指挥首脑迁到西柏坡的途中,先生留住在晋中一个民居家里,潜藏的特务把地址传回了南京,当时,蒋介石组织了数架飞机专程前去轰炸,是晋中满山的映山红留住了主席的脚步,房屋摧毁,主席仍安然无恙,大隐之中映山红更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神谕。
返回毛家祠,又望见先生的巨大塑像矗立在广场,塑像前摆满了天南海北的人敬献的花圈。而身后就是满山映衬的杜鹃花,我向着铜像深深鞠躬。这也是向山岗的映山红表示敬意。这普通的花卉,是山野的芳香,是土地与大山的凡子,它诉说着先生佑民安邦的故事。
四
早年,中国革命的真正本质是唤醒工农。这些农民来自乡村,与山里生长的杜鹃何其相似,都有相同的土地生存欲望,只有盛开才能孕育果实,才能预示革命的胜利。
有的时候,我在怀疑,这种花是不是只属于山岭?可我在街巷花圃分明也看到它的身影。如果不是,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有它的芳容如影随从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赞扬它,就因为它那遇土而安的质朴,归属于野性的漫生,顽强、坚韧,这就是人们赋予的精神吗?普通总是非常的平凡,这一定符合民众的气质,所以,才那么可贵,那么亲切。适应本土的物种,才是自己的物种,形于外,含于内,昭然显示在山体之表,透着深层秘密。装扮不需要雍容华贵。贫贵不能淫,富贱志不移,随土而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理性与实效,就是这种花的本源,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需要的自然状态。
1926年,毛泽东在武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现如今讲习所还在,与我居家不远,闲暇之余,我都会散步于园间。在讲习所的旁边有一处都府堤41号故居,这是先生当年与杨开慧讲学时在武昌居住的故所,居园的花坛里多有花卉、树木,常年盛开着白色、黄色、紫色的花朵,最多的要数红色杜鹃花了。身处于山岭的花,如今,茂盛地生长在市井之中。在这里,先生写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1月至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在32天里,先生步行700多公里,亲身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一把油伞,一双布鞋,走村穿岭,足迹踏遍了杜鹃生长的乡野,以寻求中国农民的出路。回到农讲所,挑灯伏笔疾书,他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热情讴歌农民运动,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为千万万农民卷入这场革命先声埋下了伏笔,为不久发生的秋收暴动找到了理论依据。
仿佛那就是中国本土最质感的花朵。一种预示,冥冥之中与韶山的映山红联系起来,妙理其中,哲性其骨,山野的花与毛泽东从农村到城市,与工农民众贴依得如此紧密,仿若就是给先生的成功预留的一种山界外的暗示。
当年中国革命很多仁人志士都出国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思想,追求真理。惟有先生脚踏故土,结合实际,务实地消化外来的思想,精粹其华,入髓其骨,从家乡一路潇洒地走上了井冈山。
五
那个时代不是民主能够说话的年代,白色恐怖一夜间就把工人运动开创的事业打入了低谷。罢工,徒手无助,城市的街头乌云密布,五卅惨案,二七罢工,上海武装起义,两种势力对垒强弱悬殊,探索城市之路留下了血的教训。以城市为重心,荆棘满路。不是事业出了问题,而是选择的道路有别于国情,这一点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看清。无数先驱们探索的足迹断断续续艰难前行,却明显有着层界分岭。少有关注广阔土地上农民生存问题的目光,借鉴变革图强之路,当时的陈独秀等仁人志士,都把目光聚集在城市,以城市作为跳板,翻版苏联城市暴动模式。翻转乾坤,定位的主轴选择在城市不是不好,可是在古老的农耕国度,却有明显的水土不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智慧的思想到底藏在哪里?回旋的矛锋何处才能刺破青天锷为残呢?是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依托农村广阔舞台开展武装斗争,才是最佳的选择。是先生的探索实践,才逐渐地明晰起来。义无反顾地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这是睿智地发现,也是新一轮革命高潮的开始。
八七会议后,先生放弃了农讲所的理论教育,毅然决然地举起秋收暴动的旗帜,引导部队走向了偏远的真空地带,义旗所指是映山红遍的赣南山区,大山里的事业,才演绎的如此精彩。随后,退出南昌的朱德来了,重整旗鼓,城市并不是当时革命的最佳路径,那里军阀势力强大,无法与之抗衡。到山区,才是求生的良方。走进千家万户,有几亿农民做坚强后盾,基础才更加牢固。
反反复复,是你对时局的明确解读,剖析的如此透彻,难怪映山红如此灿烂。中央苏区的星星之火蔓延到鄂豫皖,川陕根据地,黄洋界的炮声从此响彻偏僻的山区。
六
站在高高的山岭,俄尔,手机铃响起,又是家人来的寻安电话,此刻,我突然冒出一个念想。如果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早年的革命又会怎样?通信手段这么发达,一个铃声信息,就可随时暴露行踪,快捷的交通,对山区游击战争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那些布后尘而来的拉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红色变革,阻力重重,归路各异。实质性的突破,历史把机遇给了中国这个地理区间,给了一个乡村农民的后代。时间、事件、空间、环境,在历史的节点上吻合,没有一个睿智的哲人,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政党,情形又会是另样,也许路程会更加漫长。是先生洞察秋毫,抓住了历史给予的契机,游刃于鼓掌之间,调动于万山丛中,仿若眼前的映山红一样,绽放的花红锦簇。
井冈郁郁,层岭葱葱,起起伏伏沉静于苍茫之中。依稀有花香袭来,似雨露,更是杜鹃的芳香。不需要渲染,真真切切。沿着三色的源头,我与花色一起分享今日的灿烂。
2010年5月7日 江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5-19 18:13 编辑 ]
天疆
一
四月的井冈山,满山盛开的杜鹃花蓬蓬簇簇,漫过了村街,漫过了无界的山岚,把个江山渲染的楚楚妖娆。“装点此关山”是花的映衬,更是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实践。
智慧需要思想,支撑这一境界的惟有杜鹃陪衬的花海。
绵延不尽的黄洋界上,丰碑留下了注解。山岗上,艳丽的杜鹃花恰似海浪般奔涌,这是花的浪花,是峥嵘岁月隐含的批注。
此刻,芳香迎面扑来,任我自由呼吸。举目眺望,硝烟早已被笼罩的白云覆盖,它隐在时间隧道的远方,隐在艰苦游击环境的背景里。惟有红色的花瓣提供层林尽染的时代色彩,让人遐想,延续我此刻不曾泯灭的思潮。
二
杜鹃花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名叫映山红。我喜爱“山” 的称谓。它一定是想告诉我,它是大山的秀女,属于我们这个多山的民族。虽然普普通通,却是我偏爱的花品。随意间就可点亮山坳农家百姓的向往,更是市井文人雅士的归心。要不然白居易怎么会咏出:“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呢?一首“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诗句,道尽了“花中西施”的本色。那个“西施”,潜尽肌理去紫金,繁华过尽是真情,概括了自然的本意。
映衬偌大一个中国,是国色天香的山花,它饱含了灿烂的隐喻,内涵和外延,吻合切入脉源。时至今日,用它命名省花的有江西、安徽、贵州,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不用我说,它自然能告诉国人更多的意义。
把山河浸染的红红火火,是映山红的色彩。在大理,在北国,在祖国的山山水水的地理分布线上,除了早年我在新疆居住没有亲眼见过,其它的省会几乎都有分布。难怪我国是映山红的主要产地,世界五百多个品种我国就囊括了三分之二。飘过山岗的层层云霞,流动在峰峦叠障的山岗,雾色迷蒙中,四月的山是属于映山红的世界。
心中的映山红如今已蔚然成景,这支花也属于那个鲜艳色彩的培育者。当年他依托满山的屏障,把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弱小的工农,在这广阔的舞台演绎了一部翻转乾坤的事业。丰厚的山石泥土,提供了本土的养分,火红的业绩演绎到极致。谁不赞叹,谁不钦佩,我分明看到这就是生命之花在烈焰下的绽放,是独有的自然界的生命个性。
记得一个古老的传说,古蜀国有位名叫杜宇的皇帝,热爱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化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栖落在杜鹃花枝干,呼唤百姓“快快布谷!”。由于日夜啼鸣,嘴角流出了鲜血,滴滴染红了漫山的杜鹃,于是花红了,作物丰收了,“子规啼血”由此而来。这个故事仿佛是在暗示一个人,或是一个坚强的群体吗?要不然花色与当年丛林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怎会如此一致。血色无二,弱小与强大在郁郁莽莽中对撞,把江山染红,让天安门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丰碑高高竖起。那血染的国旗,分明是家家户户张贴的迎春红联,分明是岁月更替里红色中国结的故事。
勾画在黄洋界的画轴,逶迤绵延,漂洗过多少赣南的心情,过滤出一代伟人的真知灼见,深深镌刻在沟沟坎坎,清晰而又生动。
三
那年去韶山拜谒,顺着一条石径小道迤逦而上。垂柳依依,挂在韶山冲那汪清澈的池潭旁。四月的山岱花满沟崖,蓬蓬松松,属于山坡的,也是映山红的色彩。它挤满了韶山冲的山岗,从那里走出一个石三伢子,这个小名普普通通,是一个叫在乡间农家的名字。对于后人,人们记住更多的是隐喻式的歌名,提起先生,无人不晓,没人不知,以至于神话般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
高高的铜像矗立在毛氏祠堂的荷塘边,主席的后人告诉我们一行游人,当初竖立此铜像,有过一个反常现象,正是冬末寒峭未尽时,一夜之间,满山盛开映山红的花朵,这就是那座铜像包涵的寓意。
冲内的南岸,是一座湘南建筑特色的私塾,曾经是先生当年读书的学堂。一个睿智的学童,即使读书,也会深深烙上山脚的印痕,这会不会是映山红给他的启示。在南塘戏水,然后再到长江,北戴河的大江大海里搏击风浪,是一个逐渐成熟的思想,才能做到影响深远。旧居的小道上,走过先生和杨开慧当年在毛家祠堂办农民夜校的足迹。大道的征程中,不知后来变换了多少这样的学堂,多少次的演讲,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希望看到,映山红的色彩开满祖国的山山水水。故居里的杜鹃,就这样一路潇潇洒洒跟随先生走在路上。
多少年后,先生又一次回到了家乡,当他独自起身向父母的坟地走去,事先没有人准备花圈,先生随手献上了一束临时采摘的杜鹃枝条,那束杜鹃灵灵展展,粘带着泥土的芳香,用它来告慰长者,是不经意的偶合,更像是一个常人即兴的诗章。
湘江北去,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流向。这个北,一头连着韶山,一端通往井冈山,短短长长连着陕北,跨度了幅员辽阔的映山红盛开的土地,辐射般汇聚到北京。而那条北去的赣江,是中国岭南水系的一个地理分界,也是中国革命的清晰流向,包含了映山红无意间的自然参透,许是天人合一的感应,偶然中的必然都已经沉聚在文人的笔端。从毛泽东举义旗探索苏区政权开始,一条清澈的水流就把山岭的映山红滋养的无比绚烂,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洪涛巨澜。
记得解放战争后期,在军事指挥首脑迁到西柏坡的途中,先生留住在晋中一个民居家里,潜藏的特务把地址传回了南京,当时,蒋介石组织了数架飞机专程前去轰炸,是晋中满山的映山红留住了主席的脚步,房屋摧毁,主席仍安然无恙,大隐之中映山红更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神谕。
返回毛家祠,又望见先生的巨大塑像矗立在广场,塑像前摆满了天南海北的人敬献的花圈。而身后就是满山映衬的杜鹃花,我向着铜像深深鞠躬。这也是向山岗的映山红表示敬意。这普通的花卉,是山野的芳香,是土地与大山的凡子,它诉说着先生佑民安邦的故事。
四
早年,中国革命的真正本质是唤醒工农。这些农民来自乡村,与山里生长的杜鹃何其相似,都有相同的土地生存欲望,只有盛开才能孕育果实,才能预示革命的胜利。
有的时候,我在怀疑,这种花是不是只属于山岭?可我在街巷花圃分明也看到它的身影。如果不是,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有它的芳容如影随从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赞扬它,就因为它那遇土而安的质朴,归属于野性的漫生,顽强、坚韧,这就是人们赋予的精神吗?普通总是非常的平凡,这一定符合民众的气质,所以,才那么可贵,那么亲切。适应本土的物种,才是自己的物种,形于外,含于内,昭然显示在山体之表,透着深层秘密。装扮不需要雍容华贵。贫贵不能淫,富贱志不移,随土而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理性与实效,就是这种花的本源,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需要的自然状态。
1926年,毛泽东在武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现如今讲习所还在,与我居家不远,闲暇之余,我都会散步于园间。在讲习所的旁边有一处都府堤41号故居,这是先生当年与杨开慧讲学时在武昌居住的故所,居园的花坛里多有花卉、树木,常年盛开着白色、黄色、紫色的花朵,最多的要数红色杜鹃花了。身处于山岭的花,如今,茂盛地生长在市井之中。在这里,先生写过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1月至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在32天里,先生步行700多公里,亲身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一把油伞,一双布鞋,走村穿岭,足迹踏遍了杜鹃生长的乡野,以寻求中国农民的出路。回到农讲所,挑灯伏笔疾书,他用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热情讴歌农民运动,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为千万万农民卷入这场革命先声埋下了伏笔,为不久发生的秋收暴动找到了理论依据。
仿佛那就是中国本土最质感的花朵。一种预示,冥冥之中与韶山的映山红联系起来,妙理其中,哲性其骨,山野的花与毛泽东从农村到城市,与工农民众贴依得如此紧密,仿若就是给先生的成功预留的一种山界外的暗示。
当年中国革命很多仁人志士都出国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思想,追求真理。惟有先生脚踏故土,结合实际,务实地消化外来的思想,精粹其华,入髓其骨,从家乡一路潇洒地走上了井冈山。
五
那个时代不是民主能够说话的年代,白色恐怖一夜间就把工人运动开创的事业打入了低谷。罢工,徒手无助,城市的街头乌云密布,五卅惨案,二七罢工,上海武装起义,两种势力对垒强弱悬殊,探索城市之路留下了血的教训。以城市为重心,荆棘满路。不是事业出了问题,而是选择的道路有别于国情,这一点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看清。无数先驱们探索的足迹断断续续艰难前行,却明显有着层界分岭。少有关注广阔土地上农民生存问题的目光,借鉴变革图强之路,当时的陈独秀等仁人志士,都把目光聚集在城市,以城市作为跳板,翻版苏联城市暴动模式。翻转乾坤,定位的主轴选择在城市不是不好,可是在古老的农耕国度,却有明显的水土不服。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智慧的思想到底藏在哪里?回旋的矛锋何处才能刺破青天锷为残呢?是先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依托农村广阔舞台开展武装斗争,才是最佳的选择。是先生的探索实践,才逐渐地明晰起来。义无反顾地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这是睿智地发现,也是新一轮革命高潮的开始。
八七会议后,先生放弃了农讲所的理论教育,毅然决然地举起秋收暴动的旗帜,引导部队走向了偏远的真空地带,义旗所指是映山红遍的赣南山区,大山里的事业,才演绎的如此精彩。随后,退出南昌的朱德来了,重整旗鼓,城市并不是当时革命的最佳路径,那里军阀势力强大,无法与之抗衡。到山区,才是求生的良方。走进千家万户,有几亿农民做坚强后盾,基础才更加牢固。
反反复复,是你对时局的明确解读,剖析的如此透彻,难怪映山红如此灿烂。中央苏区的星星之火蔓延到鄂豫皖,川陕根据地,黄洋界的炮声从此响彻偏僻的山区。
六
站在高高的山岭,俄尔,手机铃响起,又是家人来的寻安电话,此刻,我突然冒出一个念想。如果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早年的革命又会怎样?通信手段这么发达,一个铃声信息,就可随时暴露行踪,快捷的交通,对山区游击战争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那些布后尘而来的拉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红色变革,阻力重重,归路各异。实质性的突破,历史把机遇给了中国这个地理区间,给了一个乡村农民的后代。时间、事件、空间、环境,在历史的节点上吻合,没有一个睿智的哲人,没有一个信念坚定的政党,情形又会是另样,也许路程会更加漫长。是先生洞察秋毫,抓住了历史给予的契机,游刃于鼓掌之间,调动于万山丛中,仿若眼前的映山红一样,绽放的花红锦簇。
井冈郁郁,层岭葱葱,起起伏伏沉静于苍茫之中。依稀有花香袭来,似雨露,更是杜鹃的芳香。不需要渲染,真真切切。沿着三色的源头,我与花色一起分享今日的灿烂。
2010年5月7日 江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5-19 18:1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