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兄弟
2021-12-23抒情散文乔举平
哑 巴 兄 弟
乔举平 乡下老家的阳山有弟兄两个,都是哑吧,一生下来都不能说话,几十年相依为命,卑微而默默地生活。最近听说小哑巴死了,也就四十多岁,邻居发现已死两三日了,好在是冬天,冻得硬绑绑的,大哑巴也常常是吃百家饭,也是几日不归家。回……
哑 巴 兄 弟
乔举平
乡下老家的阳山有弟兄两个,都是哑吧,一生下来都不能说话,几十年相依为命,卑微而默默地生活。最近听说小哑巴死了,也就四十多岁,邻居发现已死两三日了,好在是冬天,冻得硬绑绑的,大哑巴也常常是吃百家饭,也是几日不归家。回来,弟弟已离开了人世,这才扑通爬在尸体上,牛吼似地长哭不止,惹得前来帮忙的乡邻湿了眼眶。
我与哑巴兄弟非亲非故,平时也不往来,我家住阴山、他们家在阳山。中间隔一条二三百米宽的沟谷,在我的记忆里,哑巴弟兄没爹没娘,住在祖上留下的两间土房中,上小学时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他们家门前,院里屋内的一切总能看个明白,哑巴的屋子没有院墙,没有屋门,夏天门洞畅开,可以望见漆黑的灶台,散乱的盆碗,还有没席堆着破被的土炕。冬天门上就挂着一块破塑料布,用以御寒。听说哑巴父母死的很早,难以想象幼小残疾的弟兄俩是如何存活下来的。
大哑巴几十年游游逛逛,在家里呆不住,常常是走东家串西家,方圆十多里的人家都认识他,随便进了哪一家,都能讨到饭吃,吃饱了肚子,也会帮东家干一些杂活,出一圈粪,挑两担水,劈一堆柴。遇上红白喜事总会积极帮忙,盘炉灶、放鞭炮,挖坟穴、抬棺木、大人小孩都不把他当外人,对他取笑,逗玩,他也不恼,嘿嘿地傻乐着。他虽是一个哑巴,却能准确地掌握附近各村红白喜事的时日,亲朋来到,他便来了,主人也不嫌弃,总盛给他满碗的肉菜,他吃饱一抹嘴,就是干活。他还知晓自家庄子上出嫁女子的婆家,那家啥时过节,他都要翻山越岭去登门,说穿了无非是想要讨一点好吃喝,一个先天残疾的聋哑人对生活的要求无非是能填饱肚子,如果能吃到肉那便是最大的奢望了。善良朴实的庄稼人也不在乎你多吃一两碗,大哑巴也就在众人的帮助下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一日日地生活着。
小哑巴的性格则与大哑巴截然不同,他从不串门,而是日日伺弄着弟兄俩的几亩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日里播种锄田,夏阳下拨草喷药,秋日里收割打碾,冬雪里背粪送肥,一个人默默地在汗水和辛劳中忙活。他还年年养一口猪,年关到了杀肉吃,手头拮拘便出售,他自个儿烧炕,自个儿做饭,每当黄昏,总有袅袅炊烟从屋脊上升起,一座残败的土屋于是便有了人间烟火。偶儿大哑巴归家来,也能睡上热炕,吃上热饭,人们有时看见弟兄二人各捧一只粗碗蹲在吃食的猪跟前,吃得津津有味。没有人看见哑巴弟兄俩争执和打架,两人总是很和睦,两个不会说话的弟兄,我不知他们如何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设计未来的生计,在这个纷繁沉重的尘世上,他们怀揣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简单而粗糙地活着。每当农闲,小哑巴就坐在当院编背斗、编竹筐,还扎花圈,他的手很灵巧,那花圈纸火花花绿绿,靠墙摆了一大片。尤其是童男童女扎的好,还有纸马更是逼真有势,童男,童女双手扶着盘中的祭品,童男一脸稚气,童女面若桃花,其情状令人顿生怜爱,那马童牵着纸马,昂首扬尾,似要背驮亡人前往极乐世界。一个自打娘胎里生来就哑的人,又没有师傅教他,木纳蓬头垢面的外表却包裹着细腻灵巧的灵魂。他那一双被农具磨损得布满老蚕和裂口的手却还能做出如此精巧的细活,这是每一位乡亲都觉奇怪的,我想上苍剥夺了他的声音和听觉,却赋予了他常人所不具备的另一种神力。方圆十里八村只要有人去世,都去买小哑巴的纸火,价钱便宜不说,还省了跑一趟镇子去买的二三十里路程。小哑巴的纸火虽然卖不了多少钱,却也能买回化肥农药和日常的用品。
有一年腊月,大哑巴病了,半个月卧炕不起,小哑巴请大夫吃药打针都不见好转,看来非住院不可,可家里一时又凑不够钱,小哑巴无奈只好把准备杀的年猪拉到集上卖了,怀惴着二百元钱赶回家已是人睡定时分,小哑巴摇晃着大哑巴的肩膀,拿出一沓钱,比划着,咿咿呀呀意思是哥的病有救了,有了钱就能住医院医治。半夜里,乡邻们听见哑巴家传来一阵呼喊,一片混乱,都围了来,这才发现小哑巴正和一个人扭打在一起,院里还躺着一个抱脚呻吟不止的人,原来小哑巴在集上卖了猪,却被两个小偷盯上了,一路悄悄跟了来,待哑巴睡着后,便翻墙入室行窃,小哑巴发觉后奋勇上前,一锄头就把一个小偷从墙上挖了下来,又和另一个展开了博斗,乡亲们合力擒住了两人,送到派出所。这件事多年以后还在当地传为佳话。
如今,小哑巴死了,没有儿女,乡亲们用木板合了一口薄薄的棺木,他生前扎制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火全点烧在他的坟头,那童男童女,那昂首的纸马倾刻化为灰烬,全陪他而去,大哑巴伏在坟前,久久不愿起来,泪水在他布满胡须的脸上流成了小溪……
两个哑巴组成的家庭,现在只剩下了一人,大哑巴也不东游西荡了,他孤独地在田地里忙活,一闲便蹲在自家的门前抽着旱烟,定定地瞅着迷惘的天空,他在想些什么呢?
……
乔举平
乡下老家的阳山有弟兄两个,都是哑吧,一生下来都不能说话,几十年相依为命,卑微而默默地生活。最近听说小哑巴死了,也就四十多岁,邻居发现已死两三日了,好在是冬天,冻得硬绑绑的,大哑巴也常常是吃百家饭,也是几日不归家。回来,弟弟已离开了人世,这才扑通爬在尸体上,牛吼似地长哭不止,惹得前来帮忙的乡邻湿了眼眶。
我与哑巴兄弟非亲非故,平时也不往来,我家住阴山、他们家在阳山。中间隔一条二三百米宽的沟谷,在我的记忆里,哑巴弟兄没爹没娘,住在祖上留下的两间土房中,上小学时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他们家门前,院里屋内的一切总能看个明白,哑巴的屋子没有院墙,没有屋门,夏天门洞畅开,可以望见漆黑的灶台,散乱的盆碗,还有没席堆着破被的土炕。冬天门上就挂着一块破塑料布,用以御寒。听说哑巴父母死的很早,难以想象幼小残疾的弟兄俩是如何存活下来的。
大哑巴几十年游游逛逛,在家里呆不住,常常是走东家串西家,方圆十多里的人家都认识他,随便进了哪一家,都能讨到饭吃,吃饱了肚子,也会帮东家干一些杂活,出一圈粪,挑两担水,劈一堆柴。遇上红白喜事总会积极帮忙,盘炉灶、放鞭炮,挖坟穴、抬棺木、大人小孩都不把他当外人,对他取笑,逗玩,他也不恼,嘿嘿地傻乐着。他虽是一个哑巴,却能准确地掌握附近各村红白喜事的时日,亲朋来到,他便来了,主人也不嫌弃,总盛给他满碗的肉菜,他吃饱一抹嘴,就是干活。他还知晓自家庄子上出嫁女子的婆家,那家啥时过节,他都要翻山越岭去登门,说穿了无非是想要讨一点好吃喝,一个先天残疾的聋哑人对生活的要求无非是能填饱肚子,如果能吃到肉那便是最大的奢望了。善良朴实的庄稼人也不在乎你多吃一两碗,大哑巴也就在众人的帮助下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一日日地生活着。
小哑巴的性格则与大哑巴截然不同,他从不串门,而是日日伺弄着弟兄俩的几亩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日里播种锄田,夏阳下拨草喷药,秋日里收割打碾,冬雪里背粪送肥,一个人默默地在汗水和辛劳中忙活。他还年年养一口猪,年关到了杀肉吃,手头拮拘便出售,他自个儿烧炕,自个儿做饭,每当黄昏,总有袅袅炊烟从屋脊上升起,一座残败的土屋于是便有了人间烟火。偶儿大哑巴归家来,也能睡上热炕,吃上热饭,人们有时看见弟兄二人各捧一只粗碗蹲在吃食的猪跟前,吃得津津有味。没有人看见哑巴弟兄俩争执和打架,两人总是很和睦,两个不会说话的弟兄,我不知他们如何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设计未来的生计,在这个纷繁沉重的尘世上,他们怀揣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简单而粗糙地活着。每当农闲,小哑巴就坐在当院编背斗、编竹筐,还扎花圈,他的手很灵巧,那花圈纸火花花绿绿,靠墙摆了一大片。尤其是童男童女扎的好,还有纸马更是逼真有势,童男,童女双手扶着盘中的祭品,童男一脸稚气,童女面若桃花,其情状令人顿生怜爱,那马童牵着纸马,昂首扬尾,似要背驮亡人前往极乐世界。一个自打娘胎里生来就哑的人,又没有师傅教他,木纳蓬头垢面的外表却包裹着细腻灵巧的灵魂。他那一双被农具磨损得布满老蚕和裂口的手却还能做出如此精巧的细活,这是每一位乡亲都觉奇怪的,我想上苍剥夺了他的声音和听觉,却赋予了他常人所不具备的另一种神力。方圆十里八村只要有人去世,都去买小哑巴的纸火,价钱便宜不说,还省了跑一趟镇子去买的二三十里路程。小哑巴的纸火虽然卖不了多少钱,却也能买回化肥农药和日常的用品。
有一年腊月,大哑巴病了,半个月卧炕不起,小哑巴请大夫吃药打针都不见好转,看来非住院不可,可家里一时又凑不够钱,小哑巴无奈只好把准备杀的年猪拉到集上卖了,怀惴着二百元钱赶回家已是人睡定时分,小哑巴摇晃着大哑巴的肩膀,拿出一沓钱,比划着,咿咿呀呀意思是哥的病有救了,有了钱就能住医院医治。半夜里,乡邻们听见哑巴家传来一阵呼喊,一片混乱,都围了来,这才发现小哑巴正和一个人扭打在一起,院里还躺着一个抱脚呻吟不止的人,原来小哑巴在集上卖了猪,却被两个小偷盯上了,一路悄悄跟了来,待哑巴睡着后,便翻墙入室行窃,小哑巴发觉后奋勇上前,一锄头就把一个小偷从墙上挖了下来,又和另一个展开了博斗,乡亲们合力擒住了两人,送到派出所。这件事多年以后还在当地传为佳话。
如今,小哑巴死了,没有儿女,乡亲们用木板合了一口薄薄的棺木,他生前扎制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火全点烧在他的坟头,那童男童女,那昂首的纸马倾刻化为灰烬,全陪他而去,大哑巴伏在坟前,久久不愿起来,泪水在他布满胡须的脸上流成了小溪……
两个哑巴组成的家庭,现在只剩下了一人,大哑巴也不东游西荡了,他孤独地在田地里忙活,一闲便蹲在自家的门前抽着旱烟,定定地瞅着迷惘的天空,他在想些什么呢?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