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细节的深度
2021-12-23叙事散文李达伟
印象:细节的深度 一片枯叶落在了我的脖颈上,有点毛糙,有点凉,有点暧昧,像一只虫子的蠕动,一开始我就以为是一只虫子,但同时我希望是一片枯叶,或者一片绿叶。叶子表面的色调与纹痕暗示着关于时间的丰富与庞杂,与时间相对的往往是生命流动所刻下的……
印象:细节的深度 一片枯叶落在了我的脖颈上,有点毛糙,有点凉,有点暧昧,像一只虫子的蠕动,一开始我就以为是一只虫子,但同时我希望是一片枯叶,或者一片绿叶。叶子表面的色调与纹痕暗示着关于时间的丰富与庞杂,与时间相对的往往是生命流动所刻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迹。时间流淌的声音清脆地在虫子与枯叶之间来回冲撞,时间的刻度精心地将细节谱成一段曲子,以五线谱的形式填充着时间的空白,蝌蚪形状的符号在羊皮纸上组合勾勒,是一只曲子的开始,是一只曲子的高潮,或是一只曲子的结尾,一首曲子的流逝过程是温暖的开始同样是美妙的结束。
细节的力量演绎着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中所带着的情绪,钢琴的琴键,黑与白之间的界限,琴房,弹琴的手指,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一群陌生的女孩。当我一个人深入艺术楼那些幽暗的琴房楼道时,某段曲子的音符总会仓促而优雅地在那些阴暗与迷离中穿梭,我似乎在深入县城那些曲曲折折的巷道中。在无法认清自己与场景之间的关系时,我总会感到惶恐不安。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开始伫足,我开始期望,我开始焦虑,我同样会恐惧。是因为未知的事物总会让人不知所措。音乐的河流与印象中的河流一样,从一条小溪的发源与流淌开始,似乎音乐总是从细弱与哀婉开始,然后才是量的汇集与质的迸发。我相信琴房中敲着琴键的声音与情绪之间存在的隔阂会在某一天消失,我深信在情绪的指引下能把琴键对音符的演绎恰当地表达出来,这种恰当不止是和谐,可能还是对音符的割裂。音乐的不朽与腐蚀是让人无法明确界定的两极,那些谱写着音符的纸张被时间蛀蚀,与生命的高潮与低潮对抗以及妥协。是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成了音乐的一个部分,或者组成了音乐的整体。有时在琴房外静静地几乎是在偷窥的我,总希望琴房中的那个女孩会被烦躁的情绪纠结,并以暴力的方式敲击琴键以对抗烦躁。只可惜我从没有遇到那样的情形,只有音符与音符之间衔接出现的缺口在暗示我,那个女子的情绪正在不安中寻找安静。
在这片安静的竹林里,我仔细聆听细节的声息,我努力捕捉细节的跳动,鸟的鸣叫,欢悦或忧伤,松树的窜跳,由低潮蹦向高潮,枯叶的翩跹而落与不落,和声的跌落,甚至碳素笔在稿纸上划出的声音与色泽,色泽是声音的一种可观形态。经过喧嚣而暧昧的光与影的撞击之后,铜锈脱落的声音,陶瓷破碎的声音,清越而灵动。我曾经在那个乡村的草地里,拿起几个陶瓷朝地上猛烈地砸去,一种被暴力击碎的声音,埋伏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朵四周闪烁,以音乐的方式,那就是音乐,有一些声息还能在那个楼道里捕捉到。我只是想听听陶瓷破碎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坚持陶瓷的表达是时间的真实与曼妙,摔碎的陶瓷发出的声音应该就是时间的声音,一种美妙而忧伤的声音,一种美妙而忧伤的时间的出现与消失。那种声音,会让我想起莫扎特,那段为自己为别人为生命安魂的曲子,或者贝多芬那柔美的月光洒落的声音,或者是凡高多愁善感的画面,凡高的画中有着强烈的音符飘荡。
那是画与音乐的平衡过程,也许我的祖先会坐在我站立着的土地上,手上拿着一个陶瓷,一个刚从火的灼烧中拿出来的陶瓷,拿着陶瓷直立着,目光的炯炯有神把泥土在脸上的沉积冲破。祖先手中的陶瓷质地粗糙,但在他们看来手中的陶瓷质地精美,近乎完美的纹痕,近乎完美的色泽,近乎完美的形状,他们从未见识过那样的美。那种美经过了金木水火土的浇筑,木只剩下黑炭的余烬,水已经被烘干,几乎找不到泥土的影子,陶瓷把金木水火土杂糅转变成另外一种简单的形式。一个陶瓷展示在时间面前,是有着时间的渗透,不然我绝对不会在见到那些陶瓷的第一时间里会想到时间。音符在泥土里沉浮了许多年,我坚信祖先在那个坡地上的时候,会把陶瓷的口对着风,童话般的声音会在那个坡地上跳动着,音符的跳动,声音的跳动,躯体的跳动,一种泥土的颜色在跳动。
祖先会感觉到愉悦,愉悦会从人的灵魂深处往外扩张,愉悦会化成丝丝的微风抚摸着人的躯体与灵魂。我在那个坡地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音符所带给人的愉悦,我在这片竹林的时候同样感觉到了某种声音所包裹着的愉悦,我在那个楼道里也感受到了那种愉悦。愉悦往往出现在视听的反差之中,音乐应是熟稔的,音乐应该是陌生的,只有神祗般的音乐才能滤掉乡村世界的苦难,而接近神祗的声音同样具有着熟稔与陌生的性质。祖先一定是在陶瓷的表面与陶瓷的瓶口捕捉到了智慧的声音。智慧在这片竹林里随处飘荡,我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捕捉,但总是感觉到刻意捕捉是徒劳的。没有被污染的声音,世纪初到现在,而我只有付出对灵魂苦痛的超越,我才能感到一个被音乐化了的世界。我坚信自己对某种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例如野地中的虫鸣、在野地间酣畅地流淌着的白族调、农具的声音,我能敏感却模糊地把握生命的高贵、卑琐、完美、残缺。
用声音能擦净一个肮脏的世界,当我一个人坐在这片竹林里的时候,大自然的声音便把我内心的肮脏与浮躁洗涤干净,鸣虫落叶的声音便能擦净我的灵魂,我被声音擦净了眼睛。透过竹林的婆娑,我接近了天空的湛蓝,天空中的纯净被时间与空间虚化,似乎湛蓝正在下坠,似乎湛蓝与我之间只隔着一棵竹子的高度。那些筛子般撒下的日光与湛蓝中有着声音的波动,震碎玻璃,覆盖玻璃破碎的刺耳,声音如竹林里飞动的羽虱一般轻盈而柔和。在竹林里与日光、天空碰撞的过程中,我能强烈地感觉到那是天籁一样的音乐,或者那就是天籁,而一离开了那片竹林来到喧闹的大街上,只有喧闹消解着天籁的轻与柔。我想用自然的力量,去接触自然界的音乐,那片竹林创造着一种自然的音乐,反过来音乐在建造着那片竹林。
在很多时候,竹林中的安静只属于我一个人,我在享受着自然所赋予的安静。我感觉到了深藏于内心的自私,我想独享那份宁静,每当偶尔的一个人出现在那里我都会稍微地感到内心的颤动,一种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颤动对我的袭击。我真希望竹林能把它的音乐在我到来的时候赋予我,我的心总是感到痛苦与孤独。音乐往往不是自私的载体,而是充满群体的性质,音乐是属于群体性的,是属于我的祖先们的,是属于一个地域的,是属于一切生命的,音乐属于群体但可能只是被个性接受。我时刻都在思考着,面对着莫扎特,面对着贝多芬,需要付出我的真心,才能在泛化的音符中捕捉到个性的依存。用心去触摸琴房中的左手与右手,去触摸那些修长的指节,用心去触摸情绪的流动,我就会触摸到了音乐于我个人而言的真实与希冀,我就被音乐浸透,我就会在音乐中暂时地远离世俗,或者与世俗牵扯着无法割舍。我希望自己的初恋会在琴房中燃烧,而我却总是在琴房外逡巡,我无法推开那扇唯一的门,我只能透过那个唯一的玻璃窗注视着自己心仪的女子,或者是心仪的音符。那个女子在琴房中陶醉,窗外的人与她无关,只有音乐,只有琴键,只有黑与白与她有关,她开始在黑与白之间舞蹈。穿过黑与白堕入一种黑白营造却消褪的世界,翩翩的舞者就是你自己,那片小竹林便是你舞蹈的空白,你用舞蹈填满了那个空白,你用音符填满了那个空白,你的音符源自竹林里自然气息的氤氲。我总是沉浸在竹林、琴房以及种种其他的意象之中,意象在展示着它本身的特质,竹林的美与纯净,琴房深锁如深闺,音乐的纯净与美,琴房在衔接着两种美,两个世界,琴房在消除两种美两个世界之间的不同。由竹林延展开去,与大地上的一切相遇,走过的河流,走过的桥,木桥,石桥,铁索桥,朽败的,坚固的,涂满时间的铁锈;走过一个村庄,与一个村庄的一所学校相遇,回忆着我的童年,老师的歌唱,只在乡村流行。
时间就是大地上的一个舞者,一个独舞的人,一个与嘈杂相互对抗的人,一个被人性的寂静震惊的人,替代着神谕的枯燥与深沉的内敛舞动。在琴房外面的楼道里,我永远是站立着的,是一种随性的站立。在那片竹林的时候,我时而站立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横躺着,我时而默诵着一些文字,我时而凝神倾听着源于大自然的音乐与舞蹈,我深信接触着大自然的同时,我已经触摸到了音乐,我已经触摸到了舞蹈,我已经看见了舞蹈与音乐之间完成的交融。我希望自己能用一种音乐场景,一种源自自然与灵魂的灼痛的音乐,关于平凡关于细节的音乐,来解读我的心灵。竹林、琴房以及种种其他在密示着一种音乐,音乐已经不止是简单的音符,音乐已经如大地上的草野正在开花结籽,我在这个密示的场景中寻找着音乐中撒落的瓷的碎片,时间的滞重与洁净,时间的永恒,以及关于时间的错误信息。
场景,是细节的组合,而细节中往往容纳着关于时间的深度。我试图在细节中寻找大自然的音符。
在细节中寻找。
寻找生命的音符对于音乐的重要与不可缺少。我的初恋之火曾经在那个琴房燃烧,我的思念之火在那片竹林燃烧,每时每刻我在倾听一种充满思考与暗示的音乐。我把手弯曲伸向了脖颈,是一片枯叶,枯叶表面的纹痕是柔软的。
姓名:李达伟(白族)
地址:云南省大理学院古城校区07对外汉语1班851信箱
邮编:671003
电话:13577286185
电子邮件:lidawei214@126.com
[copyright]
[/copyright]
细节的力量演绎着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中所带着的情绪,钢琴的琴键,黑与白之间的界限,琴房,弹琴的手指,还有一个陌生的女孩,一群陌生的女孩。当我一个人深入艺术楼那些幽暗的琴房楼道时,某段曲子的音符总会仓促而优雅地在那些阴暗与迷离中穿梭,我似乎在深入县城那些曲曲折折的巷道中。在无法认清自己与场景之间的关系时,我总会感到惶恐不安。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开始伫足,我开始期望,我开始焦虑,我同样会恐惧。是因为未知的事物总会让人不知所措。音乐的河流与印象中的河流一样,从一条小溪的发源与流淌开始,似乎音乐总是从细弱与哀婉开始,然后才是量的汇集与质的迸发。我相信琴房中敲着琴键的声音与情绪之间存在的隔阂会在某一天消失,我深信在情绪的指引下能把琴键对音符的演绎恰当地表达出来,这种恰当不止是和谐,可能还是对音符的割裂。音乐的不朽与腐蚀是让人无法明确界定的两极,那些谱写着音符的纸张被时间蛀蚀,与生命的高潮与低潮对抗以及妥协。是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成了音乐的一个部分,或者组成了音乐的整体。有时在琴房外静静地几乎是在偷窥的我,总希望琴房中的那个女孩会被烦躁的情绪纠结,并以暴力的方式敲击琴键以对抗烦躁。只可惜我从没有遇到那样的情形,只有音符与音符之间衔接出现的缺口在暗示我,那个女子的情绪正在不安中寻找安静。
在这片安静的竹林里,我仔细聆听细节的声息,我努力捕捉细节的跳动,鸟的鸣叫,欢悦或忧伤,松树的窜跳,由低潮蹦向高潮,枯叶的翩跹而落与不落,和声的跌落,甚至碳素笔在稿纸上划出的声音与色泽,色泽是声音的一种可观形态。经过喧嚣而暧昧的光与影的撞击之后,铜锈脱落的声音,陶瓷破碎的声音,清越而灵动。我曾经在那个乡村的草地里,拿起几个陶瓷朝地上猛烈地砸去,一种被暴力击碎的声音,埋伏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朵四周闪烁,以音乐的方式,那就是音乐,有一些声息还能在那个楼道里捕捉到。我只是想听听陶瓷破碎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坚持陶瓷的表达是时间的真实与曼妙,摔碎的陶瓷发出的声音应该就是时间的声音,一种美妙而忧伤的声音,一种美妙而忧伤的时间的出现与消失。那种声音,会让我想起莫扎特,那段为自己为别人为生命安魂的曲子,或者贝多芬那柔美的月光洒落的声音,或者是凡高多愁善感的画面,凡高的画中有着强烈的音符飘荡。
那是画与音乐的平衡过程,也许我的祖先会坐在我站立着的土地上,手上拿着一个陶瓷,一个刚从火的灼烧中拿出来的陶瓷,拿着陶瓷直立着,目光的炯炯有神把泥土在脸上的沉积冲破。祖先手中的陶瓷质地粗糙,但在他们看来手中的陶瓷质地精美,近乎完美的纹痕,近乎完美的色泽,近乎完美的形状,他们从未见识过那样的美。那种美经过了金木水火土的浇筑,木只剩下黑炭的余烬,水已经被烘干,几乎找不到泥土的影子,陶瓷把金木水火土杂糅转变成另外一种简单的形式。一个陶瓷展示在时间面前,是有着时间的渗透,不然我绝对不会在见到那些陶瓷的第一时间里会想到时间。音符在泥土里沉浮了许多年,我坚信祖先在那个坡地上的时候,会把陶瓷的口对着风,童话般的声音会在那个坡地上跳动着,音符的跳动,声音的跳动,躯体的跳动,一种泥土的颜色在跳动。
祖先会感觉到愉悦,愉悦会从人的灵魂深处往外扩张,愉悦会化成丝丝的微风抚摸着人的躯体与灵魂。我在那个坡地的时候就感觉到了音符所带给人的愉悦,我在这片竹林的时候同样感觉到了某种声音所包裹着的愉悦,我在那个楼道里也感受到了那种愉悦。愉悦往往出现在视听的反差之中,音乐应是熟稔的,音乐应该是陌生的,只有神祗般的音乐才能滤掉乡村世界的苦难,而接近神祗的声音同样具有着熟稔与陌生的性质。祖先一定是在陶瓷的表面与陶瓷的瓶口捕捉到了智慧的声音。智慧在这片竹林里随处飘荡,我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捕捉,但总是感觉到刻意捕捉是徒劳的。没有被污染的声音,世纪初到现在,而我只有付出对灵魂苦痛的超越,我才能感到一个被音乐化了的世界。我坚信自己对某种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例如野地中的虫鸣、在野地间酣畅地流淌着的白族调、农具的声音,我能敏感却模糊地把握生命的高贵、卑琐、完美、残缺。
用声音能擦净一个肮脏的世界,当我一个人坐在这片竹林里的时候,大自然的声音便把我内心的肮脏与浮躁洗涤干净,鸣虫落叶的声音便能擦净我的灵魂,我被声音擦净了眼睛。透过竹林的婆娑,我接近了天空的湛蓝,天空中的纯净被时间与空间虚化,似乎湛蓝正在下坠,似乎湛蓝与我之间只隔着一棵竹子的高度。那些筛子般撒下的日光与湛蓝中有着声音的波动,震碎玻璃,覆盖玻璃破碎的刺耳,声音如竹林里飞动的羽虱一般轻盈而柔和。在竹林里与日光、天空碰撞的过程中,我能强烈地感觉到那是天籁一样的音乐,或者那就是天籁,而一离开了那片竹林来到喧闹的大街上,只有喧闹消解着天籁的轻与柔。我想用自然的力量,去接触自然界的音乐,那片竹林创造着一种自然的音乐,反过来音乐在建造着那片竹林。
在很多时候,竹林中的安静只属于我一个人,我在享受着自然所赋予的安静。我感觉到了深藏于内心的自私,我想独享那份宁静,每当偶尔的一个人出现在那里我都会稍微地感到内心的颤动,一种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颤动对我的袭击。我真希望竹林能把它的音乐在我到来的时候赋予我,我的心总是感到痛苦与孤独。音乐往往不是自私的载体,而是充满群体的性质,音乐是属于群体性的,是属于我的祖先们的,是属于一个地域的,是属于一切生命的,音乐属于群体但可能只是被个性接受。我时刻都在思考着,面对着莫扎特,面对着贝多芬,需要付出我的真心,才能在泛化的音符中捕捉到个性的依存。用心去触摸琴房中的左手与右手,去触摸那些修长的指节,用心去触摸情绪的流动,我就会触摸到了音乐于我个人而言的真实与希冀,我就被音乐浸透,我就会在音乐中暂时地远离世俗,或者与世俗牵扯着无法割舍。我希望自己的初恋会在琴房中燃烧,而我却总是在琴房外逡巡,我无法推开那扇唯一的门,我只能透过那个唯一的玻璃窗注视着自己心仪的女子,或者是心仪的音符。那个女子在琴房中陶醉,窗外的人与她无关,只有音乐,只有琴键,只有黑与白与她有关,她开始在黑与白之间舞蹈。穿过黑与白堕入一种黑白营造却消褪的世界,翩翩的舞者就是你自己,那片小竹林便是你舞蹈的空白,你用舞蹈填满了那个空白,你用音符填满了那个空白,你的音符源自竹林里自然气息的氤氲。我总是沉浸在竹林、琴房以及种种其他的意象之中,意象在展示着它本身的特质,竹林的美与纯净,琴房深锁如深闺,音乐的纯净与美,琴房在衔接着两种美,两个世界,琴房在消除两种美两个世界之间的不同。由竹林延展开去,与大地上的一切相遇,走过的河流,走过的桥,木桥,石桥,铁索桥,朽败的,坚固的,涂满时间的铁锈;走过一个村庄,与一个村庄的一所学校相遇,回忆着我的童年,老师的歌唱,只在乡村流行。
时间就是大地上的一个舞者,一个独舞的人,一个与嘈杂相互对抗的人,一个被人性的寂静震惊的人,替代着神谕的枯燥与深沉的内敛舞动。在琴房外面的楼道里,我永远是站立着的,是一种随性的站立。在那片竹林的时候,我时而站立时而席地而坐时而横躺着,我时而默诵着一些文字,我时而凝神倾听着源于大自然的音乐与舞蹈,我深信接触着大自然的同时,我已经触摸到了音乐,我已经触摸到了舞蹈,我已经看见了舞蹈与音乐之间完成的交融。我希望自己能用一种音乐场景,一种源自自然与灵魂的灼痛的音乐,关于平凡关于细节的音乐,来解读我的心灵。竹林、琴房以及种种其他在密示着一种音乐,音乐已经不止是简单的音符,音乐已经如大地上的草野正在开花结籽,我在这个密示的场景中寻找着音乐中撒落的瓷的碎片,时间的滞重与洁净,时间的永恒,以及关于时间的错误信息。
场景,是细节的组合,而细节中往往容纳着关于时间的深度。我试图在细节中寻找大自然的音符。
在细节中寻找。
寻找生命的音符对于音乐的重要与不可缺少。我的初恋之火曾经在那个琴房燃烧,我的思念之火在那片竹林燃烧,每时每刻我在倾听一种充满思考与暗示的音乐。我把手弯曲伸向了脖颈,是一片枯叶,枯叶表面的纹痕是柔软的。
姓名:李达伟(白族)
地址:云南省大理学院古城校区07对外汉语1班851信箱
邮编:671003
电话:13577286185
电子邮件:lidawei214@126.com
[copyright]
[/copyright]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