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岁月忽已暮
2020-09-17叙事散文夕颜
关于故乡,我记得小河,记得山坡,记得暖暖的春日里缠绵的飞絮,记得灿灿的阳光下,杏花粉,梨花白,更记得那个教给我直面人生,领悟幸福的土胚小院……
那时候,灯光是暖黄色的,所以灯光下的脸,也是记忆里永久的温暖。
我父亲,他是一个有点“不务正业
关于故乡,我记得小河,记得山坡,记得暖暖的春日里缠绵的飞絮,记得灿灿的阳光下,杏花粉,梨花白,更记得那个教给我直面人生,领悟幸福的土胚小院……
那时候,灯光是暖黄色的,所以灯光下的脸,也是记忆里永久的温暖。
我父亲,他是一个有点“不务正业”的半个知识分子,读过几年的书,最后为了逃婚,在高考的三天前,踏上了浪迹天涯之路。中间的辛酸可想而知,四年后,还是回家,照顾父老,生儿育女。
他有一些为人所不解的“固执”。比如,在那个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只为温饱的年代,他却总把“书不能裹腹,却可以明智”挂在嘴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他送给我的第一件礼物,那是两本看起来不知是从哪里“挖”出来的泛黄发霉的旧书,一本是史记,一本,是牡丹亭的戏本。
他说:“虽然你现在还小,但书要从小读,才能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领悟!”
后来,他总会找来很多书,人物传记,神魔奇闻……反正只要是他觉得好的,都会带给我。我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期待,对于大量书籍的接触,对我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随着搬家,为了求学而到处奔走,书丢了很多,可是,那两本最初的书,一直陪伴着我在陌生的土地上。
后来的我,也慢慢领悟到,那本史记和牡丹亭,寄托了父亲一生的梦想,然岁月和命运的深处,却都归根于黑色的土地上。 第二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给我的童年就下了“惨痛”的记忆,那就是画地图! 那时候麦子还没有完全熟透。天很蓝,白云尽情的构建着玉皇大帝的宫殿,蝶儿也不停的诱惑着我的心。抬头是自由与快乐,低头,是弯弯曲曲的线线圈出的地图和生涩的文字。 我难过的要命,红着眼睛,找父亲“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我被一个水密桃打败! 以后的岁月,他总指着地图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但是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把家放在心里!”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地图里,有他的峥嵘岁月,有他对我的期待。而也正是因为“画地图”,在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梦和远方…… 而在那个小院里,我又敬又怕的,是我的母亲,这似乎和中国几千年所特有的的母亲形象给人的感觉相去甚远,但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母亲总比父亲严肃。 她没有读过书,我的功课,却很多是由她“辅导”的。现在偶尔提起,她还有些不好意思。因为那时候的她,根本连书的颠倒顺序都分不清,然而每天晚上,暖黄的灯光下,她却一本正经的督促我写作业,然后检查我的作业。 她用自己最简朴的方式,辅导我建立了对知识的渴望、自信和一定意义上的“自负与骄傲”!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她总是问我:“今天老师一定骂你了吧!”“我听人说,有人比你聪明?”这样的问题,听起来很幼稚,甚至,现在看来有点让人“伤心”,可是那时我还很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为了“面子”,怎么也要为自己“争一口气”,因为这个,在我以后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无论再大的坎儿,我都会保持我的“骄傲”,风雨无阻的向前奔跑。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把她最柔弱的一面,总是留在我看不见的角落,为我遮风挡雨! 父亲和母亲,都是把根扎进黑色土地里的,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哲学,那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真实却又虚幻,唾手可得,却又远在天边。 关于幸福,我父亲说:“人活着,总要有个追求,总要有个梦想,但你的梦想为世俗而梦想,不能被别人的眼光所绑架。好比春天花开,是为了秋天结果,不是为了听人们夸花好看才开花!” 我母亲说:“你不断的努力,不停的奔跑,生活不会辜负你,这就是幸福!” 故乡是一片滋养幸福的土地,哪里,父母是家,家是小院,小院是一本岁月沉淀的书,里面的故事,一点点的,拨开我大千世界的迷雾……
后来,他总会找来很多书,人物传记,神魔奇闻……反正只要是他觉得好的,都会带给我。我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期待,对于大量书籍的接触,对我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随着搬家,为了求学而到处奔走,书丢了很多,可是,那两本最初的书,一直陪伴着我在陌生的土地上。
后来的我,也慢慢领悟到,那本史记和牡丹亭,寄托了父亲一生的梦想,然岁月和命运的深处,却都归根于黑色的土地上。 第二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给我的童年就下了“惨痛”的记忆,那就是画地图! 那时候麦子还没有完全熟透。天很蓝,白云尽情的构建着玉皇大帝的宫殿,蝶儿也不停的诱惑着我的心。抬头是自由与快乐,低头,是弯弯曲曲的线线圈出的地图和生涩的文字。 我难过的要命,红着眼睛,找父亲“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我被一个水密桃打败! 以后的岁月,他总指着地图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但是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把家放在心里!”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地图里,有他的峥嵘岁月,有他对我的期待。而也正是因为“画地图”,在我小小的心里,埋下了梦和远方…… 而在那个小院里,我又敬又怕的,是我的母亲,这似乎和中国几千年所特有的的母亲形象给人的感觉相去甚远,但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母亲总比父亲严肃。 她没有读过书,我的功课,却很多是由她“辅导”的。现在偶尔提起,她还有些不好意思。因为那时候的她,根本连书的颠倒顺序都分不清,然而每天晚上,暖黄的灯光下,她却一本正经的督促我写作业,然后检查我的作业。 她用自己最简朴的方式,辅导我建立了对知识的渴望、自信和一定意义上的“自负与骄傲”!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她总是问我:“今天老师一定骂你了吧!”“我听人说,有人比你聪明?”这样的问题,听起来很幼稚,甚至,现在看来有点让人“伤心”,可是那时我还很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为了“面子”,怎么也要为自己“争一口气”,因为这个,在我以后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无论再大的坎儿,我都会保持我的“骄傲”,风雨无阻的向前奔跑。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把她最柔弱的一面,总是留在我看不见的角落,为我遮风挡雨! 父亲和母亲,都是把根扎进黑色土地里的,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哲学,那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真实却又虚幻,唾手可得,却又远在天边。 关于幸福,我父亲说:“人活着,总要有个追求,总要有个梦想,但你的梦想为世俗而梦想,不能被别人的眼光所绑架。好比春天花开,是为了秋天结果,不是为了听人们夸花好看才开花!” 我母亲说:“你不断的努力,不停的奔跑,生活不会辜负你,这就是幸福!” 故乡是一片滋养幸福的土地,哪里,父母是家,家是小院,小院是一本岁月沉淀的书,里面的故事,一点点的,拨开我大千世界的迷雾……
很赞哦! ()